APP下载

我国幼儿师范教育的发展脉络研究(1903—1949)

2017-06-27王军辉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师范学校师范教育师范

王军辉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1402)



我国幼儿师范教育的发展脉络研究(1903—1949)

王军辉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1402)

我国幼儿师范教育在诞生之初呈现出了依附于蒙养院、依附于传统女学、依附于洋教习的特点,我国幼儿师范教育从一开始就在进行本土化、科学化的努力。通过对幼儿师范教育发展脉络的分析发现:幼儿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都必须加强政府立法,强化幼儿师范的专业权利;必须坚持中国化、本土化的发展方向;必须树立适宜的教育宗旨;必须规范课程设置,加强幼儿师范生的实习,增强其专业素养和技能。

幼儿师范教育;发展脉络;中国化;专业化

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幼儿师范教育。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诞生及其发展历程所能给予我们的经验与教训,都将会对今后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变革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一、清末民国时期幼儿师范教育的发展脉络

(一)幼儿师范教育在依附下成长(1903-1919)

1.依附于蒙养院

(1)场所上依附。蒙养院的蒙养教育属于学前教育,专门保育教导幼儿。由于清末“女禁”未开,政府禁止开办女子师范学校,蒙养院的教师也就不能像国外那样聘请女师范生。培养蒙养院“保姆”的幼儿师范教育不得不在蒙养院中进行。“癸卯学制”规定:“于堂(育婴堂)内划出一院为蒙养院,令其讲习为乳媪及保姆者保育、教导幼儿之事。”[1]93另外,当时的社会上还存在其他的幼儿教育机构。这些机构虽然名称各异,但是却必须依照《奏定蒙养院及家庭教育章程》办理。此类幼儿教育机构同样面临师资缺乏的难题,必须自己培养幼儿师资。

(2)师资与生源上依附。当时的蒙养院分两种情况,即聘有洋教习的蒙养院和没有聘请洋教习的蒙养院。在那些没有聘请洋教习的蒙养院里,幼儿师范教育的形式是自相传习。这种情况下,蒙养院中的乳媪或节妇身兼两种角色,她们既是保育教导幼儿的“保姆”,又是接受幼儿师范教育的“学生”。“乳媪既多,其中必有识字者,即令此识字之乳媪为堂内诸人讲授。”[1]93在那些聘有洋教习的蒙养院中,这些洋教习同样扮演两种角色,她们既是进行幼儿师范教育的“老师”,也是保育幼儿的“保姆”。

2.依附于女学

从教育宗旨上看,《奏定蒙养院及家庭教育章程》认为女子教育就是:“教以为女、为妇、为母之道也。”[1]95女子教育的宗旨是:“能识应用之文字,通解家庭应用之书算物理,及妇职应尽之道,女工应为之事,足以持家、教子而已。”[1]95此一时期幼儿师范教育的宗旨是有明文规定的“为妻”“为母”。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折》认为“倘使女教不立,妇学不修,则是有妻而不能相夫,有母而不能训子。”[2]573

从教育内容上看,明清女子教育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道德教育、文字教育、家务技能培训。[3]在清末蒙养院中,保姆所传诵的书籍不外乎“《孝经》、《列女传》、《女诫》、《女训》、《教女遗规》等书”,[1]95这些和传统的女子教育内容几乎相同。由此可见,蒙养院中的幼儿师范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是以传统女学为主的。由此可见,女子师范教育中的幼儿师范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尚未摆脱传统女学的束缚。

3.依赖洋教习

(1)依赖日本教习。清末的学制改革,清政府选择了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富强道路的日本作为效仿的对象。清末的蒙养院设置同样参仿日本,蒙养院的教材是从日文翻译而来的,而蒙养院的保姆及幼稚师范的教师也多来自日本。1905年创办的严氏保姆讲习所就聘请日本的大野铃子任教。这一时期,一大批日本教习活跃在我国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舞台上。

(2)依赖教会洋教习。教会不仅重视“监视员、师范教员、幼稚园教员”的培养,[4]254还直接开办幼儿师范学校。美国女传教士麦女士就反复的强调:“中国一国之内,至少应有幼稚园师范养成学校。”[5]238另外,很多教会女学堂也都办有幼师班,像苏州的英华女中和景海女学,北平的燕京大学,杭州的弘道女学等。不仅如此,一些教会学校还允许教外人士旁听。

(二)幼儿师范教育逐步独立(1919—1949)

1.幼儿师范教育的独立运动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幼儿园患上了“西洋病”,“幼稚园以请西人老师为荣,一切教材、教法,莫不搬用西方。”[4]94幼儿师范教育界也一样,严重依赖教会所办的幼稚师范学校。教育界人士对教会把控幼儿师范教育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在新文化运动的催化作用下,中国幼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幼儿师范教育独立运动。最明显的表现是呼吁停办教会的幼稚师范,争取幼儿师范教育权的独立。1926年5月,张宗麟发表《幼稚师范问题》,指出教会所培养的幼稚教师“只知有基督耶稣,不知有中国,缺乏公民常识,贻害不浅”。[6]762

张宗麟认为每省应在适当的地域至少设立一所幼稚师资培训机构,袁希涛于1922年和1923年两次建议筹办幼稚师范。[4]95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幼稚师范学校也相继的出现,诸如1927年的厦门集美幼稚师范学校,1930年的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1943年的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等。其中由陈鹤琴主持创办的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2.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中国化、科学化试验

(1)“艺友制”的创制。为了培养乡村幼儿园教师和解决“师范教育将学理和实习分为二事”的问题,陶行知提出以 “艺友制”来培养农村幼儿教师。“艺者艺术之谓,亦可作手艺解。友为朋友。凡以朋友之道教人艺术或手艺者,谓之艺友制教育。”[7]54“艺友制”是真正的“教学做合一”,是多快好省的解决了农村师资匮乏的好办法。

(2)幼儿师范里的行为课程。张雪门先生与陈鹤琴先生齐明,被誉为幼教界的“南陈北张”。张雪门认为“幼教的良窳,由于主持幼教者的师资;而师资的由来,实由于师范教育的培植。”[8]978他认为幼稚师范生的培养离不开其实践场。脱离了实践的幼稚师范教育就好比是脱离马背而学习骑马。因此在张雪门的幼儿师范学校里非常注重“有目的,有计划,有实行,有评价”的实习。

(3)“活教育”实验。“要建立真正的中国化的幼稚园,必须要同时建立中国化的幼教师资训练机构”[9]46。1940年陈鹤琴创立了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在陈鹤琴的带领下,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完全贯彻了“活教育”思想。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在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实施和课程上均以《活教育》为指导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是以大自然和大社会为活教材,通过做中教、做中学和做中求进步的方式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

二、清末民国时期幼儿师范教育专业化、规范化的路径分析

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日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过程。幼儿师范教育通过不断的增加话语权利、专业权利和专业规范而扩大了其生存空间。幼儿师范教育通过幼儿教育家和政府之间的博弈扩大了话语权利,借助师范教育立法、学制改革等途径拓展了专业权利,通过幼儿师范教育入学资格、课程设置、专业考核的逐步成熟获得了专业规范。

(一)幼儿师范教育话语权利扩大的路径分析

幼儿师范教育话语权利的扩大主要是通过幼儿教育家和政府的博弈而实现的。这是一种话语权的博弈,其实质是幼儿教育家的专业话语与政府的宏观话语之间的碰撞与交锋,这种交锋必定会伴随着权力的争夺与转移。影响、控制话语运动的最根本因素是权力。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话语既是权力的产物,又是权力的组成部分。[10]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场域理论中提出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布迪厄认为资本是特定场域中的竞争目标和手段。幼儿教育专家在幼儿教育的文化资本贮备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与政府的博弈中,幼儿教育家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本优势提出专业话语,专业话语若被政府采纳就转化成宏观话语。幼儿师范教育的话语权利的不断扩大就是幼儿教育家和政府的不断博弈中实现的。例如:1928年国民政府第一次教育会议上,陶行知和陈鹤琴提出的发展幼儿师范教育的提案被国民政府所采纳,成为政府发展幼儿师范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二)幼儿师范教育专业权利扩大的路径分析

幼儿师范教育专业权利的扩大是借助师范教育立法、学制改革等途径实现的。1904年的“癸卯学制”主张在蒙养院中进行简单的保姆培训,这实际上是幼儿师范教育的雏形。“癸卯学制”的颁布是幼儿师范教育诞生的重要契机。1907年的《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师范生要兼习幼儿保育之法。虽然这一时期的师范教育内容封建女学色彩浓厚,但相比蒙养院中的保姆培训还是有不小的进步。《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幼儿师范教育有了合法地位,是幼儿师范教育发展的法律保障。

1912年的《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女子师范学校“于必要时得设幼稚师范科”,幼儿师范教育的专业权利进一步扩大。1935年6月颁布的《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师范学校得附设幼稚师范科”,[11]490还规定了两年制和三年制幼稚师范科的课程设置。这使幼稚师范科成了师范学校中的常设科目,幼儿师范教育的专业权利得到了巩固。

(三)幼儿师范教育增强专业规范的路径分析

幼儿师范教育的专业规范是通过入学资格的逐步提高,课程设置的逐步规范而达到的。在入学资格上,1907的女子师范学校的入学资格为“身家清白,品行端淑,身体健全,且有切实公正绅民及家族为之保证;”[2]578-579到1922年改为“身体健全、品行端正”;1935年则改为“需通过入学试验及格”。[11]455-501由强调门第出身到强调入学测验,女子师范学校入学资格的变迁是幼儿师范教育专业规范逐步增强的缩影。在课程设置上,1907年女子师范学校开设的课程中,与教育相关的只有教育、图画、音乐、体操四门课程;到1912年也只有教育、图画、手工、乐歌和体操五门。这些课程和幼儿师范教育的联系并不紧密,缺乏专业性。到了1935年,幼稚师范专业所开课程已经包括了游戏、卫生、美术、音乐、伦理学、教育概论、儿童心理、幼稚园教材及教学法、保育法、幼稚园行政、教育测验及统计、实习等。正是幼儿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不断完善促成了幼儿师范教育的专业规范。

三、清末民国时期幼儿师范教育发展脉络的启示

(一)加强政府立法,强化幼儿师范的专业权利

幼儿教育法律是国家发展幼儿教育的决心和意志,也是幼儿教育发展的保障。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正是师范教育法律不断完善,幼儿师范的专业权利不断强化的历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幼儿师范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问题也不断的凸显。诸如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力量严重不足,使幼教领导与管理失去有效保障;学前教育经费严重匮乏,使得事业发展缺乏基本的财政保障等。[12]反观幼儿师范教育的立法现状,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正式的《学前教育法》,幼儿师范教育法律更是无从谈起。幼儿师范教育的发展急需相关法律的支持、引导与规范,学前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立法需求尤为迫切。

(二)坚持中国化和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我国幼儿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依附于女学、蒙养院、依赖于洋教习到不断的中国化、科学化的过程。在这一历程中,我国的幼儿师范教育刮过“东洋风”,也害过“西洋病”。这些情况之所以会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幼儿师范教育力量十分的薄弱,专业权利、专业规范和专业话语不够规范;另一方面也是没有处理好学习国外先进模式与中国化的关系。以史为鉴,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化和本土化的发展方向。陈鹤琴先生对此早有论述:“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均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是一律。”[1]148

(三)树立适宜的教育宗旨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宗旨的核心内涵,也是教育走向何方的重要依据。在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曲折发展历程中,教育宗旨曾经一度十分的荒唐和滑稽,这也使得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发展缓慢而迂回。比如清朝末年的“贤妻良母主义”的教育宗旨,当政者对幼儿师范培养的“保姆”的期望是去达官显贵家中做个私人教师。中华民国初年亦是如此,故而陶行知先生才强烈的批评当时的幼儿教育患上了严重的“富贵病”,幼儿园成了显贵人家的私人学校,幼儿师范培养的师资也成了贵族子弟的私人教师。这显然是不对的,故而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儿园的新大陆应该是农村和工厂,认为“幼稚园的下乡运动和进厂运动必须开始”。

当今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事业也发展迅速。然而幼儿伤害事件却时有发生,幼儿教师虐童事件也经常见诸于各大媒体。这些都不得不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幼儿师范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幼儿园教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也为幼儿师范教育树立适宜的教育宗旨指明了方向。

(四)规范课程设置,加强幼师生的实习

课程是教育宗旨得以实现的必要途径和载体,是幼儿教师培养的中坚环节。合理和规范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保障。要想使幼儿师范教育得到健康发展,幼儿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相当规范。这不仅要求幼儿师范学校和专业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合理的课程设置。也需要行业制定相应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以引导和规范广大幼儿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专业的课程取舍。需要指出的是,幼儿教师的培养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更需要广大幼师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这要求幼师学校和专业既要有合理的显性课程,又要营造宽松的育人环境,以使我们的幼师生树立“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

幼儿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同样是培养幼儿园教师的重要一环,也是强化其教学实践的重要措施。从幼儿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看,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都非常注重幼师生的教育实习。张雪门先生认为“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他为幼师生制定了实习计划;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主张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教材,主张以“做”桥接“教”与“学”。这些注重幼师生实习的案例都可以作为今天幼儿师范生培养的镜鉴。加强幼儿师范生的实习,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不仅可以增强其专业技能、强化其教育教学实践;还是密切联系各师范院校与幼儿园,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桥梁与纽带。

[1]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3.

[2] 琚鑫圭,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573.

[3] 丛小平.从母亲到国民教师——清末民族国家建设与公立女子师范教育[J].清史研究,2003(1):87.

[4] 何晓夏,史静寰.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254.

[5] 李楚材.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238.

[6] 张宗麟.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62.

[7]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4.

[8]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978.

[9] 陈鹤琴.活教育的创造:理论与实施[M].上海:华华书店,1950:46.

[10] 刘玉兰,张黎夫.从知识分子与政府的博弈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4):19.

[11] 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90.

[12] 庞丽娟,韩小雨.中国学前教育立法:思考与进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4.

[责任编辑 熊 伟]

The Enlightenment from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Normaliz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Late Qing to the Beginning of Public of China

WANGJun-hui

(SchoolofEducation,HangzhouPolytechnic,Hangzhou311402,China)

In the beginning of its development,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its dependence on nursing homes, traditional female schools and foreign teachers. Great efforts were made at the beginning for the localization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By examining the growth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t is find that for a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he right of the major should be strengthened by official legislation; the principle of localization and Chinalization should be abide by; an appropriate educational purpose should be set;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standardized and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skill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s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in teaching practice.

preschool education; development; Chinalization; professionalization

2017-03-11;

2017-03-23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广播电视大学)校级科研课题(HKZYZD-2016-4)

王军辉,男,河南项城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政策、学前教师教育。

G659.29

A

2095-770X(2017)06-0044-04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6.011

■历史·民族研究

猜你喜欢

师范学校师范教育师范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高申作品
衡士玉美术作品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论民国中后期武冈中等师范学校训育实践*——以武冈境内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