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化维度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全通道式沟通机制研究

2017-04-12

关键词:渠道主体政治

郑 敬 斌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系统化维度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全通道式沟通机制研究

郑 敬 斌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有效互动沟通是保障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复杂协同组织协作系统正常运行的不可或缺要素。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互动沟通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障碍问题,主要表现为沟通意识欠缺、沟通渠道不畅、沟通方向单一和沟通信息失和等。因此,借鉴组织系统理论,搭建科学化的全通道式教育主体沟通机制,就成为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水平的题中之义。建立全通道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机制,需要树立全员沟通意识、搭建系统化沟通渠道以及健全制度性保障机制。

系统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全通道式沟通网络;机制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协同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有效互动沟通是保障这个协作系统正常运行的不可或缺要素。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互动沟通的有效性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因此,借鉴系统组织理论,建立一套全通道式互动沟通机制,就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水平的必要环节。

一、信息共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的内涵界定

在汉语中,“沟通”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本意是指“开沟而使两水相通”[1]483。在英语中沟通对应的是Communication一词,源自拉丁语“Communicate”,本意是“参与、共同使用或享用”[2]1038。通过对沟通的词源学考察可以发现,中英文中沟通的初始之义均含有“共享”、“交流”等意蕴。进入20世纪之后,沟通成为学术研究的关注热点之一,诸多学者从传播学、管理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视野出发对其做了大量研究。而与此相对应,“沟通”的定义也变得众说纷呈。有研究表明,目前学界有关“沟通”的定义已达126种之多[3]72。有人提出“交流说”,认为沟通是用语言交流思想的过程[4]58;有人提出“互动理解说”,认为沟通就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一定的信息从发送者传递给接受者,并获取理解的过程”[5]9;还有学者提出“综合说”,认为“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6]6这些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对沟通予以阐释,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沟通提供了借鉴。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所谓“沟通”指的是系统组织内部成员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实现信息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由于领域、过程或主体等的不同,沟通可以做多种类型的划分,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则是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作为多样化沟通类型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的特殊性集中体现为沟通主体的多元及沟通内容的特殊——沟通的信息发送和接收方均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者,沟通发生过程中传递的内容是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有关的信息。因此,秉承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内涵界定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者间,在学校组织系统内部通过语言、符号等途径、方式或媒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信息等信息体系的传递与共享的一种过程与状态。

作为连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协作系统的工具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具有实现信息共享和促进工作协同的重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的首要价值即为信息共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是不同类型的教育者在平等互动的基础上交换思想和信息的过程。在这样的互动沟通交流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可以有效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够整体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实践状况,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及发展趋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还具有促进工作协同的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随之茁壮成长。人员越来越多,分工也越来越趋于细化,并逐渐形成了不同职能类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组成的队伍结构系统。队伍分工的细化即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职责更加明确、工作目标更加清晰,但同时也对系统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协作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即各类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往往固于自身职责定位而对整体性教育目标、教育过程缺乏认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衔接协作缺乏有效实践。事实上,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的共同构成要素,只是分工的不同,其最终的目标都是通过各自担负的教育实践活动来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保驾护航。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在信息共享基础上统筹协调不同类型主体的职责,有效实现工作的协作协同,并进而促使教育合力的生成。

二、沟通障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的现状审视

虽然新世纪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有效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作的现实状况却并不乐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作的不足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沟通障碍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这里,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障碍是指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无法正常进行或者沟通虽得以实施但效果不佳的现象。

(一)沟通意识欠佳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意识群”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意识主要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沟通问题的总体判断和系统认知。这种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起着统领作用,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沟通实践,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实践的具体执行与实施。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沟通的良性实践,必然呼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意识的提升。基于价值观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意识已经引发一定关注,我们亦曾针对该议题做过相关的实证调研。调查显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沟通意识尚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具体而言:绝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重要性表示了高度认同,但在认可重要性的同时,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却又缺乏进行沟通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鲜有人注意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真正去与其他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沟通交流。调查显示,仅有9.3%的教育者选择“经常沟通交流”选项,而选择“有过沟通交流”的也仅占58.1%[7]156。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沟通问题的淡漠和沟通主动性的欠缺,客观上制约了沟通的有效实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很难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与实施。

(二)沟通渠道不畅

作为沟通过程结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渠道指的是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所利用的方式或媒介。沟通渠道在沟通结构系统中的地位决定了,要想真正实现有效沟通,必须保障沟通渠道的通达顺畅。如果沟通渠道不畅,不但会直接影响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果,甚至会导致信息传递的断裂,进而致使沟通无法完成。然而,考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却遗憾地发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中存在的一个显见的问题就是沟通渠道的不畅。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模式为“单一链式沟通模式”。这种沟通模式依赖于组织化的正式沟通渠道,如召开工作会议、座谈会、报告、下发文件等,除此之外则鲜有其他渠道或路径。一方面,这种组织化的沟通具有渠道固定、信息传递准确等鲜明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必要保障。但另一方面,这种对程式化组织渠道的过分依赖和盲目偏重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渠道单一和不畅问题。尤其是在组织化正式沟通渠道在连续性、制度化和覆盖率等方面事实上也无法得以切实保障的现实状况下,沟通渠道不畅问题就显得更为严重。毫无疑问,沟通渠道的不畅必然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的效果,导致沟通及时性欠缺、效果不佳。因此,当前,要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打造多样化、顺畅性的沟通渠道至关重要。

(三)沟通方向单一

“平等对话是沟通的基础。”[8]42“理想的沟通情境”具有三个特征:“每一个说话者和行动主体均可参加讨论;各人均可质疑任何提议,可在讨论中引入任何提议,并可表达其态度、愿望和需要;没有讲话者会受到外来或内在的禁制而不能行使上述的权利。”[9]48而这三个特征事实上的共同指向就是沟通互动的平等性。对于应然的理想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而言,其平等性理应更加凸显。这种平等主要体现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过程中,作为互动双方的教育者之间是一种平等、共生的“共栖关系”[10]86,系统组织中无论谁都不处于中心地位、不存在支配关系,沟通系统中的各个主体都从不同方面参与到沟通当中,共同承担起沟通责任,构建系统化的沟通体系。然而,从实然的客观实践而言,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实践过程中却事实上存在着严重的单向化不平等问题。这种单向化的不平等,从横向角度来看,主要体现为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沟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辅导员、班主任等管理人员则处于从属地位;从纵向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大学扮演着高高在上的主导角色,而中小学则处于被动接受处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的单向化,导致沟通参与者地位上的不平等,并由此造成沟通的不通畅乃至失效。这种“‘主导—被动’以及不对等关系的存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强化了大学、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本位思想”,忽视乃至无视其他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使本应有血有肉的协作沟通关系失去本真,徒具形式与空壳。

(四)沟通信息失和

信息内容是沟通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最基本要素,内容信息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是沟通卓有成效的客观基础。如果信息发送者发送的信息不具有科学性,不但会直接影响沟通的实际效果,甚至会导致沟通理解的偏差。因此,优化沟通,不但要在构建沟通渠道等方面着手,也要在优化内容信息上下功夫。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优化过程中却往往只关注沟通主体、沟通渠道等方面,很少关注沟通客体即沟通信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当前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中,内容信息存在着严重的系统化不足问题。与其他沟通类型比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的内容信息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这突出地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的内容信息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信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信息等诸多内容交织在一起所共同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内容信息系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的信息共享必须保障多要素信息的均等化、系统化,而不能偏失或遗漏。然而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中,却客观存在着严重的“重工作信息沟通,轻学生信息沟通”现象,即沟通过程中过分偏重于对实践工作等方面信息的共享,而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缺乏交流。内容信息的系统化不足,直接导致沟通的信息共享价值无法得以保障,这不但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的实际效果,甚至引发了沟通理解偏差、实践工作误导等问题,使沟通效果走向了反面。

三、全通道式沟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优化的路径选择

美国学者H.J.里维特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实验提出了五种正式沟通网络:轮式、链式、圆周式、Y式和全通道式[11]232。在五种沟通网络模式中,全通道式沟通是一种最具开放性的全方位、跨时空的沟通网络系统。在全通道式沟通网络系统中,沟通渠道众多,成员地位平等,所有沟通参与者之间穷尽所有沟通渠道进行全方位、平等化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无须借助“第三者”即可实现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同其他任何人进行直接的联系与交流。全通道式沟通网络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机制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对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可以考虑建立一套完善的全通道式沟通网络。建立全通道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网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力,但最为重要的是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一)树立全员沟通理念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正确的思想理念可以保障实践的正常进行,促进实践的进步发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意识存在着主动性欠缺、积极性不足等问题,亟须加以强化。因此,要想真正打造良性沟通格局,首先就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维方式的革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意识。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沟通意识,要坚持内外因互推共进的规律,遵循外部培养与自我建构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而言,既要在思想观念上把教育者沟通意识的培养摆在突出的位置,将其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要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为教育者沟通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证,从而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沟通意识,以使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都成为一名具有强烈沟通意识和高超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主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言,要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要在不断提高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意义和价值的重视度的同时,强化自身对沟通工作的主动性,积极利用实地考察、访谈调研、学术研讨等各种措施和途径加强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与其他类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在实践中自主培养和建构良好的沟通意识。

(二)搭建多样化沟通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有效性的不足离不开畅通有效沟通渠道缺失的诱发。因此,当前,必须探索搭建一整套畅通有效的渠道体系,以充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的有效实现。一是健全系统组织内部正式沟通渠道。组织化正式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所依赖的主要渠道。传统的组织化正式沟通渠道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且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要继续坚持并充分挖掘其现代化意蕴,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服务。在健全组织化正式渠道的过程中,要解决的关节点在于保障其制度化、连续性和覆盖率。因为,虽然组织化正式沟通渠道机制已经相对完善,但沟通交流的连续性、制度化还不够,适用范围更远未实现全覆盖,还仅限于部分领域、部分群体,尤其是以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的类似交流尚不多见。因而,如何建立健全制度化、连续性和全局性的正式沟通渠道体系,成为搭建多样化沟通平台的重要环节。二是利用好非正式沟通渠道。与正式沟通不同,非正式沟通一般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这有利于沟通双方在正常状态下实现思想互通和情感交流。因此,除健全正式沟通渠道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还需要充分利用好非正式沟通渠道。为此,可以考虑建立地区间、学校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联谊机构,定期组织相关的联谊活动,以使教育者可以通过多种个体化交流实现沟通。三是搭建网络沟通平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掀起了社会生活的大变革,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互联网+新时代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全力打造集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网络平台至关重要。通过网络沟通平台可以实现沟通的及时、便捷和零距离,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随时随地传递信息和开展沟通。

(三)建设长效保障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有效实现离不开完善保障机制的组织保证。从应然状态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既具有及时性和时效性的特点,但更有系统化和制度化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活动绝不是什么权宜之计、临时之举,而是建立在坚实制度基础上的持续性实践活动。然而当前,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中,却恰恰对持续性和制度化问题缺乏应有关注,致使沟通的连续性与长期性较为缺乏。因此,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有效沟通,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保障机制,以真正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步入制度化轨道。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应致力于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组织保障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一是组织保障机制。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尚未实现一体化建设。这直接导致了应然的整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被实然分割,并进而诱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难以贯彻和落实的问题。因此,当前,要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就首先需要理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打破固有体制的壁垒,以系统论为指导来通盘规划教育体系,从而在组织管理层面上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的有效保障。二是评价保障机制。评价具有监督和导向功能。评价标准指向哪个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者就会向哪个方向努力;评价标准侧重哪方面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就会注重什么方面的工作。长期以来,因为缺乏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致使一直欠缺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棒来导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沟通协作问题。因此,要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就必须在监督评估体系的建立健全方面下功夫,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纳入评估标准之中,以希冀通过教育评价的监督功能和导向功能引导其真正落实与实施。

[1] 古今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 英汉辞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

[3] 王怡红.西方人际传播定义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4).

[4]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5] 王磊.管理沟通[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6] 桑德拉·黑贝尔斯,等.有效沟通[M].李业昆,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7] 郑敬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8] 诸葛福民.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价值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3(8).

[9] 阮新邦,林瑞.解读《沟通行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 张景斌.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协作:动因、经验与反思[J].教育研究,2008(3).

[11] 娄成武,魏淑艳.现代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何宏俭]

The Research on the Whole Channel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Dimension

ZHENG Jing-bin

(Marxism School,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 Chin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cooperative system.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educators can promot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system.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educators can share information and promote work collaboration.At present,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educato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 certain issues during its operation.Therefore,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establish a whole channel mode of communication.

Systematization;the Su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hole Channel Communication;Mechanism

10.16164/j.cnki.22-1062/c.2017.04.031

2016-09-26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KS019);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6YJC710054);山东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13DKSJ03);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一等资助项目(2014M550368)。

郑敬斌(1984-),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G641

A

1001-6201(2017)04-0181-05

猜你喜欢

渠道主体政治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渠道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渠道与内容应当辩证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