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反复隐喻同异合体的两翼孔见

2017-04-12毅,曾

关键词:汉英隐喻人类

孙 毅,曾 昕

(1.西安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1;2.西安外国语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汉英反复隐喻同异合体的两翼孔见

孙 毅1,曾 昕2

(1.西安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1;2.西安外国语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隐喻已一跃成为认知语言学探索不可或缺的课题和领域,“认知隐喻学”呼之欲出。本文将原本属于传统修辞学范畴中的反复修辞格纳入认知隐喻学的理论框架,统筹规划并详细论证两者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此为契机提出“反复隐喻”的新概念。以此研判为基础,文章以汉英系统对比为出发点,考究两种不同语言表现出的异同点及其背后催生的经验现实主义和文化模型双轴动因。

认知隐喻学;反复;异同;理据

一、引 言

反复是一种既古老又新鲜、充满活力的修辞现象。就修辞功用而言,反复可分两种:第一种是可加强语势,突出思想主题,便于抒发感情,分清层次,能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练集中;第二种则是连续不断地表现,多侧面地说明,增添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感,使文章摇曳生姿、澎湃酣畅。反复的修辞效果引起了语言学者的注目,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讨论[1]133-134[2]122-124[3]406-408。Steen主张:“各种映射类型,包括习语、谚语、双关、明喻等均可在与修辞语言相关的研究中贴上‘隐喻’的标签。”[4]17-33本文系统梳理并深入考察汉英语言中的反复修辞,并将其纳入认知隐喻的总体框架中统筹观测其深层运作规律,最终阐释跨语言异同及其深层生成诱因。

二、反复表象下的隐喻深意

认知隐喻学近年来发展迅速,成果丰硕,从该角度出发解析汉英反复辞格颇具必要性和迫切性。认知隐喻学认为,一个语言结构的形式和意义并不能完全从其内部成分的特征中加以预测。由于反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和思维方式,其意义组成并非单个词汇意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其结构意义和各组成构件意义整合的产物。如按字面意义理解,或多或少是有缺陷的。在阐述的过程中,句式的字面意义被隐喻化解释所替代,违反的规则得以矫正。由于受思维惯性和语言经济性的影响,人们在表达时会创造出一些简洁但不合逻辑的新奇表达。反复巧妙利用结构上的省略从而使句子简洁流畅,一气呵成。反复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一种方式,其生成机制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即从具体到抽象,以具象的概念来认知抽象概念。

(1)But one hundred years later,we must face the tragic fact that the Negro is still not free.One hundred years later,the life of the Negro is still sadly crippled by the manacles of segregation and the chains of discrimination.One hundred years later,the Negro lives on a lonely island of a vast ocean of material prosperity.One hundred years later,the Negro is still languished in the corners of American society and finds himself an exile in his own land.So we have come here today to dramatize an appalling condition.(Martin Luther King,IHaveaDream)

例(1)中,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中,通过对“one hundred years later”的数次重复,隐喻性地表达出了黑人在遭受不公正待遇挣扎和苦痛的时间跨度之漫长。尽管马丁·路德·金只是不断反复“一百年”的时间,但是其真实意图却是让与会者和听众切身地感受到黑人所经历的苦难。话语者所说含义与听话者所说意义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尽管话语发出者并未直接表明,但通过反复手法,听话者可以从字面意义上获得发话者的深层意义。

换言之,反复与隐喻同质,可肇始“反复隐喻”新概念。反复隐喻是人类感知、领会和思考世间万物和人类本身的思维方式,即采用“通过对与甲事物表面相似但本质不同的乙事物的描述来认知甲事物”的思维方式,具有创造性、工具性和心理属性。人们的认知能力在不断提升,其认知领域也不仅停留在对单个事物的认识上,而是通过发挥其创造性和联想性从多种事物中寻求共性。反复这种创造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而形成的,通过概念转化将乙事物的意象图式映射到甲事物上进而认识甲事物。如:

(2)这是什么队伍呵!也许这不像队伍吧,可是这确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队伍,这是心连着心、肩并着肩的友谊的巨流!这只巨流,行进着,行进着,越过了一道道水,一道道山,他们行进在枫林烧红的山野,行进在社会主义的东方……(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3)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we shall never surrender.(Winston Churchill,SpeechonHilter’sInvasionoftheU.S.S.R.)

例(2)通过对“行进着”和“一道道”的两次重复,表达朝鲜民众在送别中国抗美援朝志愿军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反复隐喻加深了感情,强化了记忆。为了揭露希特勒的纳粹政权及其轴心国暴行,丘吉尔在例(3)中用四个“We shall fight...”的连环反复来表明全方位抗击到底的决心,坚定而有力。

三、汉英反复隐喻的使用举隅

在汉语中,反复隐喻的用法大致分为两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该划分标准是视其是否涉及中间插入成分。

(一)连续反复(Immediate Repetition)

连续反复是指相同的词语或语句接连出现,中间无其他语言单位间隔。如:

(4)这时,总理的司机走下车来,站在我身旁问我:“同志,碰着没有?”我赶忙回答:“没事儿!没事儿!”(刘宗明《一件珍贵的衬衫》)

例(4)作者使用两次“没事儿”,表达了遇见周总理的欢喜和尊敬之情。同汉语相仿,英语的紧接反复也指同样的单词或语句挨着依次出现,中间没有植入别的语句。如:

(5)Alone,alone,all,all,alone,Alone on a wide,wide sea.(S.T.Coleridge,RimeoftheAncientMariner)

例(5)通过诗句对“all”和“alone”的连续反复,表达了老水手一人漂浮在浩瀚的海上时的孤独与寂寞。

(二)间隔反复(Intermittent Repetition)

同一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其间的称为间隔反复。如:

(6)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老舍《内蒙风光》)

例(6)连用三个“一百五十里”,两个“草原”展现大草原连绵广阔的壮丽景象。

英语的intermittent repetition和汉语的“间隔反复”均指同一单词、短语或句子反复使用,但不连发,而是间隔出现。如:

(7)Many happy hours she had spent planning for something nice for him.Something fine and rare—something worthy of the honor of being owned by Jim.(O’Henry,TheGiftofMagi)

例(7)多次重复“something”(东西),语势得以加强,细腻并深刻地吐露了德拉的心声。间歇发射的内心子弹预示着情感的积蓄和欲求的渐强爆发。

四、汉英反复隐喻的异同厘析

汉英反复隐喻的相同点总体有二:第一,两者的反复隐喻出发点都是心智对现实社会的体验。第二,两者的思维隐喻性是类似的。反复隐喻是发话者通过将情感赋予文字或话语当中转述给受话者,而受话者通过思考将这些放置在文字或话语中的内容拆分并提取出来,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如(8):

(8)她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喜欢。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喜欢。我们俩高高兴兴地当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我更喜欢,因为这样才像人样。(叶圣陶《夜》)

(9)The land did not move,but moved.The sea was not still,but still.(Bradury,TheVacation)

例(9)中结尾的重复是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土地和大海具备了和人一般移动和静止的动作和状态,留下了人的烙印。

汉英语言中反复隐喻的区别可分列为三。第一,由于汉英语言在语音系统和造词法上的区别,英语中反复的部分可以是音、词、短语甚至是句子,而汉语中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因此可用作反复的内容只能是词、短语和句子。汉语的最小反复单位是词,而英语最小的反复单位是音节。一般来讲,英语中字母、音节、相同声音在音、形、义等不同层次的反复都属于反复。但传统上,某些音或音节的反复属于音韵修辞,某些属于反复。绝大多数学者把英语中头韵(alliteration)、谐元韵(assonance)、谐辅韵(consonance)等音的反复归于音韵修辞[1]133-134[2]122-124[3]406-408。第二,英语中反复的变异,虽有少部分在汉语中有对应,但大都不属于反复辞格,而是另有所属。同义反复和交叉反复,在汉语中被视作是回文或顶真辞格。第三,由于汉英语言形态与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各自具有特定的反复形式,故造成两者的分类差异。

五、汉英反复隐喻的相似通达

鉴于客观主义无法恰当地描述人类心智获得及相关的人类语言,Lakoff & Johnson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并冠名以“经验现实主义”(experientialist realism)[5][6]。经验现实主义的根本是解释人类体验与各种概念及其结构间的关系,其核心观点是:人类各种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对身体部位的感知形成的,而不仅仅是外部现实的客观的镜像反映。经验现实主义认为概念以及语言系统形成的基础是人类身体、认知和社会的体验,并反映在语言结构中,体现为人类心智的产物,而人类心智又是身体经验的结果。当然,这种经验主义又不同于哲学中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经验”即居住在社会中人之所以为人的普遍体察的方方面面,看重的是作为自然和社会环境一部分的人的能动功用。由于人类的身体、天赋、作用方式均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故由此产生的人类共同经验就促生了人类思维具有的意义。人类的概念系统源于身体经验,自身经验以外的客观现实与语言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其架构桥梁是身体经验催生的人类概念。概念结构源自人类身体、社会经验的结构性质以及人类的天赋能力——身体和经验投射为抽象概念的能力。而理性思维正是一般认知过程作用于此的结果。例如:

(10)When he came upstairs,she was aware of a long time of his feet approaching.Coming up,up,up bringing bones for her dog.

up的重复激发了我们的听觉——我们“听”到了他吧哒吧哒上楼的脚步声,而且随着up的重复,这种声音似乎越来越清晰。一个不起眼的单词的重复产生了如此美妙的声学效果。

从经验现实主义角度观之,汉英反复隐喻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第一,作为读者,能从反复的运作机制中窥探出作者或说话者的心理认知轨迹。经验现实主义认为:语言同认知一样,都以客观世界为根基,它以认知为前提。已有研究表明:语言阶段的认知否认了思维必须借助语言的说法,印证了认知先于语言而产生[7]1-15。所以,在言语表达过程中作者必定是基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如果所表达的事物与内心所感受和体验的出现冲突之时,便会出现话语修正或补充以达到准确达意、切合实际的效果。第二,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方面是汉英反复隐喻的相似之处,两种语言都是在基于词语、短语和句子的情况下,使用反复来加强语气,以达到行文或演说的感情色彩。同英语类似,汉语反复隐喻也是作者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思想感情,而有意识地运用某些词语、短语、句子甚至段落。这些语言的一再出现,使语势加重,从而促使要强调的东西更加突出。第三,在汉英反复隐喻的表现上,都存在一个共性,即源域与靶域的表达形式同时显性地出现在同一表达句式或语篇中。上升至认知高度,经验现实主义合理地提出:由于人类面对的客观世界是基本相同的,人类感知客观世界的身体器官是基本相同的,人类所具备的认知能力也是相差无几的。民族之间,肌体相同,组织系统相同,肉身运作机制相同,所以人类的认知心理过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认知模式也是大致相同的,这也就使得各民族的反复隐喻呈现出趋同相似的一面。如:

(11)The ear is the organ which is used for hearing.The nose is used for smelling.The tongue is used for tasting.

(12)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实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例(11)用ear,nose和tongue作为反复词,使用直观的身体部位来表达认知意向;例(13)将尸骸一词反复,表达作者对刘和珍之死的哀思和惋惜。两例都是从身体的直观体验出发,实践并应用身体体验,促使读者感同身受,加强了身体体验的共鸣。具有视、听、嗅、味、触、温等多重感知的肉身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基础和来源。身体及其经验的始源之共享是跨语言反复隐喻不谋而合的诱因和理据。

六、汉英反复隐喻的分歧通幽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人作为文化的动物,不能离开传播而独存,文化是一种共在,传播是文化的本质属性。人类为了存在与发展,须以语言方式与非语言方式进行各种形式的交际与传通。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中,跨文化的传播已是日常生活所必需。而不同文化间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语言的差别,是同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别,同时也是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言本身,语言反过来又对人们的感知产生影响。

隐喻的演变过程就是各个时代的文化符号经过应用、更新并不断完善的历程。英语一般追求的是结构绝对工整,使得英语的声韵在缓慢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非结构型的声韵特点。这在汉英反复隐喻中尤为凸显。

(13)Lear:And my poor fool is hanged.No,no,no life! Why should a dog,a horse,a rat have life,and thou no breath at all? Thou’ll come no more.Never,never,never,never,never.(Shakespeare,KingLear)

英语语言文化讲求凝练,善于以结构分明、语言精练的连续短词反复,以加强气势。本例意在表达李尔王对真心爱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之死的悲痛与伤心,三个no和五个never的连续复用正契合了英语语言文化。

(1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中庸·第二十章》)

本例借以说明学问与思考、辩论之间的关系。汉语篇章结构中,尤其是在古汉语中,为了句式的整齐,迫不得已不厌其烦地重复使用同样的句法结构以保证对仗,因而本例中简单意思的表达却显得冗长,这当中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就凸显了。

就文化差异性而言,汉英反复隐喻的不同点还包括:一方面,英语与汉语对现实社会的真实体验是不尽相同的,英语更加强调理性,汉语更加注重感性;另一方面,两者思维隐喻性内容也不完全吻合。英语的隐喻更为浅显,读者易辨别,而汉语隐喻往往深奥非常。

(15)Dreams

Hold fast to dreams

For if dreams die

Life is a broken winged bird

That cannot fly

Hold fast to dreams

For when dreams go

Life is a barren field

Frozen with snow

(Langston Hughs,HoldFasttoDreams)

(16)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冰心《繁星》)

宗教和哲学对民族意识形态的制约是根深蒂固的。源于古代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文化传统对语言差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分别衍生出不同的人际关系观念和价值观念,而这些文化和观念又在不同的语言内涵当中得以体现。例(15)派生自西方对梦想的矢志不渝,以个体为中心的唯我主义彰显;例(16)强调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最大程度的牺牲和奉献,个人理应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汉英语言正是受到不同宗教哲学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彰显出差异性。

七、结 语

将反复和认知隐喻契合起来深入分析,不难察觉,认知隐喻有助于理解反复,而反复的升华也可同认知隐喻有机融合。反复是隐喻的,共同之处在于体验,而文化则造成跨语言差异,这已为许多修辞事实所证明。学界期待认知隐喻学的持久、健康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要彰显在对其他语言现象的涵盖力和阐释力方面。长期裹足于传统修辞学藩篱中的众多修辞格理应借助认知隐喻学的理论路径,旧瓶装新酒,上升到人类概念系统的高度,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生,不断派生出新的学术成果。

[1] 郑虹.巧用反复,为演讲创造特殊效果[J].语文学刊,2007(10).

[2] 邓伟英.英汉语文形式互译策略——以“特殊反复”的翻译为例[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 梁旭.汉语话语中反复的语用学含义[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4] Steen,G.Towards a procedure for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J].Language and Literature,2002(1).

[5] 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 Lakoff,G.& 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7] Gibbs,R.Jr.Embodied experie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J].Brain and Language,2003(84).

[责任编辑:张树武]

A Dual Axis Expatiation of Discrepancies and Agreements in Repetition Metaphors

SUN Yi1,ZENG Xin2

(1.The Key Research Center for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 2.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128,China)

Metaphor has grown into an indispensable theme and realm of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probe,as a result of which ‘cognitive metaphorology’ has gradually come into shape.The article,in an attempt to submerge the traditionaly-held figure ‘repetition’ into the more generaliz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gnitive metaphorology,panoramically formulates and discusses in depth the inherent connections between repetition and cogntive metaphor,hypothesizing the novel concept of ‘repetition metaphor’ as an opportunity.Based upon the systematic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repetition metaphor as a starting point,it proceeds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vergences as well as the motivations of the dual axises of embodied realism and cultural models generated underneath the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Cognitive Metaphor;Repetition;Discrepancy and Agreement;Motivation

10.16164/j.cnki.22-1062/c.2017.04.005

2017-03-0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XYY001)。

孙毅(1978-),男,江苏南京人,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曾昕(1990-),女,江西赣州人,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研究生。

H0

A

1001-6201(2017)04-0025-05

猜你喜欢

汉英隐喻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