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017-04-12徐祖迎徐敬德朱玉芹
徐祖迎,徐敬德,朱玉芹
(1.淮北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2.萧县帽山初级中学 安徽萧县 235200)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徐祖迎1,徐敬德2,朱玉芹1
(1.淮北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2.萧县帽山初级中学 安徽萧县 235200)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单向流动,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分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和革新,它强调把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一半时间用于教师讲授,一半时间用于学生讨论,突出课堂讨论过程。对分课堂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法、优化了教学内容、再造了教学流程,从而提升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塑造。
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对分课堂
教学是大学的生命,课堂教学质量是决定大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而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为了提高大学教学的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迫切需要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
一、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中国大学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处于急剧扩张状态。至2014年,全国高校人数已经达到727万人,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然而,伴随着高校的扩招,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消退以及教学质量的降低。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就需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升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我国的管理类专业忽视实践教学,片面强调课堂知识灌输,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上,西化成分较多、实践针对性较差、案例契合性不足
我国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模块是在西方管理学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缩短了我国管理学摸索的过程,但是本土化特色不足。也正因如此,使得现有管理学专业的理论知识经常难以解释和适应我国管理实践的发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以管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回应和解释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必然是难以回避的,对于实践的针对性回应也符合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的疑惑。其中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挖掘真实的、适当的案例,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目前的教学中,还难以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唯有加强案例对理论的呼应和解释,标本性的、典型性的案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资源整合、案例建设。
(二)教学方法上,虽在形式上有所突破、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目前的教学方法虽然在形式上开展了一些师生互动、发挥学生主动性、提升学生参与的探索,但是从总体上讲,仍然还是沿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如此一来,教师讲授力求完整详尽,学生没有发挥余地,趋向被动接受。教师负责所有内容的组织、呈现、解释、总结,备课工作量大。 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授课激情澎湃,学生却懵懵懂懂,思绪早已不在课堂上。下课后,学生缺乏复习的动力,造成教学效果的低下。考试前,学生临时抱佛脚,不求甚解。
(三)课程考评上,传统评估方式致使成绩水分较大
在传统课堂下,对学生的测评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而实现的,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获取奖学金和出国等。于是学生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上课时得过且过,考试前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甚至有的学生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希望老师能够高抬贵手,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由于教学效果的低下,很多老师也不得不采取划重点、降低试卷难度、不按答案标准给分等策略,致使平时上课不学的学生未必不能考出好的成绩,成绩的水分较大。
(四)教学效果上,现有教学方法难以提升整体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知识的单向流动和强制性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就导致了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低下。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考证和考研,很难对课堂原有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消化。如果课堂教学不能充分地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造成老师在上课时自说自话,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学生考研难度增大、公务员考录比例低、就业形势严峻和就业压力持续增强的背景下,现有教学方法与能力导向、社会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有一定程度的偏离,难以提升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管理各项技能。
二、对分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单向流动,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当代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是人们以多学科、跨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真实、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把一个以概念形态存在的抽象教学模式变成一个以物理形态存在、可视和可操作的教学模式过程”[1]。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实践操作。“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较为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教学理论演绎式教学改革;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教学实践概括式教学改革”[2]。这两种改革方式使得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使教学研究难以上升到新的高度。对分课堂则是对这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与归纳,为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实践产所,也为实践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
国内高校近些年来,积极吸收和学习西方大学教育的理念和良好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西方教学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国内高校教学过程中,西方流行的翻转课堂、慕课等更是广受推崇。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的教学探索和培养改革正是在这样的教学方法话语盛行之下开展起来。除了引入和沿用西方大学最近流行的教学方法外,国内学校管理类教学结合学生需要、自身特色和实践导向不断进行摸索。如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2010级、2011级开始,实施第二课堂演讲沟通项目;2011年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引起当地新闻媒体的关注。
对分课堂是我国在大学教学中基于实践探索而形成的一种本土化教学方法。对分课堂最是由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张学新最早提出来的,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突出课堂讨论过程。“其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与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给予了学生课后主动学习的理由与动力,同时避免了课堂讲授后立刻提问讨论,学生尚未完全吸收,无问可提、无论可讨的尴尬”。[3]2014年春季学期,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在心理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心理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课上首次尝试”对分课堂,效果良好。同一学期,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教师何玲,将该模式首次运用到研究生一年级公共英语口语课上,也获得不错效果。2014年9月1日,对分课堂专题宣传网站(www.duifen.org)开通,进行网络。2014年10月,基于这两门课程实践经验的对分课堂论文在《复旦教育论坛》第5期发表。此后,一些教师开始尝试这种教学模式:2014年秋季学期,全国40多所学校70多位教师在80多门课程教学中使用对分课堂,从高中、中专到专科学校,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140多个班级6000多名学生体验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迅速传播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包括复旦大学在内,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河西学院、陕西理工学院、绍兴文理学院等举办了对分课堂的教学讲座;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学院、河西学院等有多名教师以对分课堂为主题,获得校级或省级教改课题立项。
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复习是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师生缺乏足够地互动,课堂讲授和课后复习造成人为地撕裂,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往往很难落到实处,课堂教学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尤其是课堂教学主要是一种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要特征,课堂师生互动较少,老师也很难把握学生的真正需求以及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对分课堂强调把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老师用一半的时间进行讲授,一半的时间用于师生沟通,真正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老师的引导作用,符合教学发展规律。另外,学生为了在讨论中有精彩发言,获得学生的承认和尊重,会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复习,并且课堂认真听讲,符合个体获取知识的认知心理规律。
与此同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对老师的一种解放。大多数的老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承担着科研压力。在如今的教师绩效考核标准下,论文发表与课题申请仍然是考核的重要指标。在此压力下,一些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是“公共田”,而科研才是真正的“自留地”。为了完成科研任务,课堂教学也往往是疲于应付。对方课堂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仅仅起到思想启蒙和引导的作用,它注重流程的改革,强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反对各种形式主义,老师不必为了讨好学生而进行各种“表演”,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教学改革。
三、对分课堂的合理性
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和革新,对分课堂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即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发地而不是被动地学习,真正地把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有机结合起来,具有较为鲜明的合理性。
(一)重新设计教学方法
对分课堂尊重教学规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引导作用。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即课堂对方,一半时间用于课堂教学,一半时间用于师生讨论。当然这种对方是相对的,课堂讲授时间和讨论时间的划分要根据讲授内容、学生的接受度等因素而有所调整。对分课堂让学生在中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吸收。然而,一般的做法是,教师讲授后,学生随即针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展开讨论。这样的“当堂讨论”其实违反了学习过程基本的心理学规律:学生对刚刚接触的新内容缺乏深刻理解和认识,无法展开有效的讨论,讨论过程常常有名无实。由此,需要研究适合于对分课堂的教学方法。
(二)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讲授时间的大幅度缩减,对于讲授内容的要求却大为提升。课堂教学是对老师的一种解放,并意味着对老师的要求降低。反之为了能够进行合理的引导,老师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形成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指导教学的良好局面。基于框架性讲授的需要,管理学类专业的内容应该在体系全面流畅的前提下,进行精细化、专题化的设计,既不失全面、重点也突出,既丰富、特色也鲜明。增加案例教学的比例,选取和整理典型的、契合教学的条条与块块的现实案例,促动知识对现实的回应和解释,探索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三)再造教学流程,提升学习效果
学生教学的主体,只有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才能真正地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分课堂的核心就是,再造教学流程,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分课堂将教学流程分解为框架性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部分。对分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它突出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其创新之处在于把课堂讲授和互动在时间上错开,学生可以独立地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进行个性化知识吸纳。对分课堂课堂强调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和互动、课后复习的三位一体,符合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学习过程的改变,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论
对分课堂就是改变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在管理学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划分老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的时间比例,把讲授与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巩固学习效果,给予学生课后主动学习的动力。理想的对分课堂是一种教学流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它是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要根据学校、课程、教师和学生的不同的特点而适时调整,绝不能流于形式,走向封闭和僵化。对于管理学类专业而言,尤其要注意不能使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疏于控制,从而使得学生的讨论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却无实际讨论内容,甚至演变为学生聊天的闹剧。对分课堂就要做到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讨论真正结合,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从而促进管理学教学的效果。
[1]王文静. 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8-24.
[2]余清臣,徐苹. 当代课堂教学模式思考的实践内涵:一种反思的视角[J]. 教育科学研究,2014(1):15-18.
[3]张学新. 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 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Study on the teaching model of halving class and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XU Zu-ying1, XU Jing-de2, ZHU Yu-qin1
(1.College of Management,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Anhui, China 235000; 2.Xiaoxian maoshan secondary school, Xiaoxian 235200,China)
Sinc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is focus on unidirectional flow for knowledge, it is not helpfu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he teaching model of halving class is a reflection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which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lecture at the classroom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for students. The time is divided into teaching and discussion which mainly emphasis on the discussion at the classroom. The teaching model of halving class is helpfu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for many reasons. Firstly, teaching methods are redesigned. Secondly, teaching contents are optimized. Thirdly, teaching process is remade.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Halving class
G642.0文献标示码:A
2095-7408(2017)02-0080-04
2017-03-13
安徽省高等学校教研项目(2015jyxm158);安徽省高校大数据研究中心课题项目(AHZK201608);淮北师范大学重点教研项目(jy15119);淮北师范大学共青团创新项目(20160217)。
徐祖迎(1983— ),男,安徽宿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冲突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