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诰》“明德慎罚”思想研究

2017-04-12王云鹏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德政尚书政治

王云鹏

(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文化研究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 历史学研究

《康诰》“明德慎罚”思想研究

王云鹏

(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文化研究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德”伴随《尚书》元典,随社会的发展而承传,深入统治阶级的意识范畴,成为了建构上层建筑的政治要素。《康诰》以“德”作为检视政绩的核心话语,左右轴心时代的君主政治。在“德”范畴的基础上探讨《康诰》学史及其“明德慎罚”观,可以蠡测我国古代政治的发展模式和存在面貌。

《康诰》; 德政; “明德慎罚”; “《书》教”传统

近代有关“明德慎罚”思想的研究成果颇多,且集中于探讨“明德慎罚”的治政价值。王定璋先生在《“明德慎罚”——<尚书>的“以德治国”思想探析》一文中提出“《尚书》中有大量尧、舜及夏、商、周时代统治阶级关于如何治国牧民见解的记述,以德治国、实施德教是其中的主要内容。”[1]的观点;王保国在《从<吕刑>看“明德慎罚”思想在西周的演变》一文中认为:“‘明德慎罚’是西周统治阶级重要的政治理念,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它也发生了变化,周初以敬民保民为核心,民本是其最大特色;西周中后期,它演化成治民的工具,君本成了最基本的特征。王权的日益稳固和隆升,是促使其变化的根本原因。”[2]鲜有文章揭示“明德慎罚”治政价值的内核。西周是“明德慎罚”思想的确立阶段。“明德慎罚”涉及《康诰》政治层面的核心命题,衍生了治政思潮。自此以后,后世统治阶级纷纷援引“明德慎罚”作为治政要义,积极推动“《书》教”传统。《康诰》蕴蓄了“明德慎罚”的治政讯息。借助“明德慎罚”研究《康诰》文本及《康诰》学史,以期管窥我国古代政治的发展模式和存在面貌。

一、《康诰》文本中“德”

“德”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含义。《皋陶谟》提出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疆而义。”[3]147“德”文明参与上古政治并在《尚书》元典中以文本的形式保留了下来。“德”思想对古代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其规范社会秩序和维系上层统治。“德”是贯穿《尚书》的一条主线。《尧典》开篇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恊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3]36-37将“德”视作政治教化之门径。《书》中的“德”参与政治活动并成为了检视治政业绩的核心话语。作为古代的官方文件,《康诰》孑遗了德治理念,从道德的维度评判君主的治政行为,衍生了系统的德政理论。从制约治政活动的政德命题分析《康诰》,其阐明了道德本体意义上的德政义涵,表达了德治发展的理性诉求。

“德”范畴是《康诰》文本的中心。今文《康诰》中,“德”字共出现九次,仅次于《立政》《盘庚》,与《皋陶谟》《吕刑》频次并列。“德”是《康诰》宣扬的治政命题。《康浩》开篇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3]P532作为劝诫康叔的诰辞,“明德慎罚”词语首次出现并统领全篇,被视作德政传统的肇端。在“明德慎罚”思想的指导下,周公从殷商灭亡和周人继起中总结经验,授康叔以具体的治政策略,周公称:“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3]534《康诰》关于德政思想表达的诉求,是“《书》教”传统传播的诉求。周公系统地论证了实施德政的裨益,提出了永保王位的方法:“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3]534“德”是关乎上层统治的政治命题。《康诰》引导人们用政治观念审视用“德”活动,把“德”与政治相关联,作为检视政治的核心话语。周公宣扬德政观并亲身践行:

“汝惟小子,未其有若汝封之心。朕心朕德,惟乃知。”(《尚书·康诰》)[3]539

“德”思想的显性特征来源于政治实践。鉴于上层统治的需要,周公将德政的具体内涵定性到“明德慎罚”:“不能厥家人,越厥小臣、外正,惟威惟虐,大放王命,乃非德用乂。”[3]543《康诰》文本从政治层面阐发“明德慎罚”的治国理想,从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出发,多维度论证实施德政的必要性。先王德政取得的成果影响了后世的德政传统,周公甚至将德政上升到关乎国家兴亡的高度:

“封,爽惟民迪吉康。我时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矫今民罔迪不适。不迪,则罔政在厥邦。”(《尚书·康诰》)[3]545

鉴于殷商的覆灭,忧患意识下的周人对君主德政思想深入探讨,保障治政过程中的道德自主,鼓励君王实施德政:“蔽时忱,丕则敏德,用康乃心,顾乃德,远乃猷。”[3]546-547“德”是《康诰》思想的核心内涵,传达统治阶级的旨意,表达下层阶级的诉求。周公宣扬德政,告诫康叔:

“封,予惟不可不监,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今惟民不静,未戾厥心,迪屡未同。爽惟天其罚殛我,我其不怨。惟厥罪无在大,亦无在多,矧曰其尚显闻于天?”(《尚书·康诰》)[3]545-546

《康诰》宣扬的德教与德政一脉相承,适用于西周初期的政治统治。《康诰》文本中多处涉及“德”,以此为根基,衍生出了林林总总的具体德政内涵。《康诰》“德”范畴是从古代政治中推演出的德政命题。

《康诰》以“德”为核心建构了体系的治政系统,为君王治政提供了模范样式。在德政思想的指导下,西周统治者积极践行“明德慎罚”的治政模式。“明德慎罚”思想适应了统治者的统治诉求,成为了备受推崇的治政模式。与西方文明体系中的以社会契约强制道德自律作为秩序的保障不同,《康诰》折射出的我国古代政治偏重于个人主动意识下的修养,以期达到内心的道德自律。西周的治政模式兼顾君主利益和百姓情绪,逐渐被统治者接受,成为治国安邦的政治策略。以君王治政为核心展开的有关王朝统治命题的核心话语体系,蕴蓄着关乎国家兴亡的社会问题,这也是历代统治阶级主动推动“《书》教”传统的原因。

二、《康诰》学史与“明德慎罚”

“明德慎罚”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的《多方》《康诰》两篇。《多方》载:“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功;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3]669-670《康诰》有“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3]532孔颖达疏“明德慎罚”为“显用俊德,慎去刑罚。”“明德慎罚”是西周政治制度的法令载体,从渊源看,它是在系统地总结殷商灭亡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国家法规的政策,主要作用是调整当时社会存在的不合理的法令。以期保障百姓必要的生存资料和统治者政权。“明德慎罚”思想经不断发展、丰富,形成了一整套体系的关于君主德政的论说。

“德”涉及上层政治范畴且影响君民关系。在“明德慎罚”思想的指导之下,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体系的与之相适配的法令明文,构成了维系上古政治的基础。“明德慎罚”贯穿西周政治的始终,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西周执政者的治政理念。在西周“明德慎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德政体系成为了秦汉以后国家治政的主体模式。“明德慎罚”对国家治政重要且必要。“明德慎罚”是保障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其政策的施行关乎国家兴衰,陈道潜在《赠刑部主事王师舜秩满序》中称:

自古为治不能去刑,惟在任刑得人而巳。三代而上,称为治者,曰虞周三代,而下称为治者,曰汉唐。由今考之,舜命九官,其辞简而质独,皋陶论刑为特详。周称文王能明德慎罚,至于《康诰》《吕刑》,又终始致意焉。后世称援据精当,创作谨严者,曰汉法酌古凖今,缜密详备者,曰唐律。是上而虞周,下而汉唐,皆不能去刑,惟在立法之善而得人以理之也。(《淇园编》)[4]

围绕君王治政臧否展开的《康诰》将《尚书》的德政思想具体到“明德慎罚”。“在君主与百姓的利益的博弈中,“明德慎罚”是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的最稳妥、合适的方式。从政德维度评判君主的治政业绩对君主、百姓皆具裨益,据《尚书书义断法》称:

“明徳慎罚为《康诰》之纲,明徳又慎罚之纲,文王之徳见于恤穷,用人,敬贤,至于威其所当威耳,明徳之用,周而威之用寡,《康诰》详言其徳,盖指其显于民者言之也,文王之徳可以区夏,而肇造之初,惟听一二邦之渐修,如虞芮之质成,江汉之教行,是已其尚徳不尚刑之意,昭然于天下。”(《书义断法》)[5]

“明德慎罚”是统治阶级主动意识下探求的维系上层建筑稳定的安民模式,其探索的成功得益于德政思想的科学内核。“明德慎罚”既是施政纲领,也是统治者追求的终极治政目标。“明德慎罚”作为治政方针指导治政实践,从政治领域延伸入社会范畴,体现出了上层阶级统治意志的法律特征。明德慎罚”自文王以后,备受后世推崇,成为了治国理政的蓝本:

“诫弟之文责以亲贤下士,改过节用详尽婉曲,复以审慎听断为训,亦犹《康诰》所云“明德慎罚”之义也。”(《与江夏王义恭书》)[6]

“明德慎罚”思想在周秦《书》学环境下作为施政典范的存在,从政治上的严格限制保障了政策的彻底贯彻实施,在施政治国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引起了历朝执政者足够的重视。“明德慎罚”不仅是君主治政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的主要手段。

“明德慎罚”作为治政方针的最高理想,融入于古代刑罚律制的具体应用过程中,衍化为治国之策,极大地改善了施政质量,是经历史检视后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先进的施政方式。“明德慎罚”思想能够适应历史环境在各朝代备受推崇,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明德慎罚”作为对殷商覆灭和周人继起的思想成果的总结,是维系统治政权的成功经验之积累;在后世治政中,“明德慎罚”表现出的积极的显性特征来源于历史中不断被应用于治政活动。“明德慎罚”兼顾百姓利益和上层政权,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治政过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应用价值,为后世治政的援引提供了模范样式。

三、结语

“德”是《尚书》着力推行的文化观点并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深入国民意识样式的范畴。《尚书》中的“德”思想对后世的积极作用在学界已成定论。《尚书·康诰》引“德”述“德”并具体到德政,用之教化君王,形成了早期的德政教育传统。德政具体下的“明德慎罚”思想经历代发展、丰富,形成了“《书》教”思潮引领社会风尚并规范君主行为。《康诰》从政治层面阐发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从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出发,多维度论证实施德政的必要性,建构以“德”为核心的《书》学政治传统,引导人们用政治观念审视用“德”活动。从社会进化的视角洞悉以“明德慎罚”为治政策略的德政思想,其具有普世性和进步意义,推动了“《书》教”传统的发展。经历史检视过的“《书》教”政德的合理性是我们发展当代政德建设的逻辑前提。以“德”为核心治政理念的《尚书》是历史及当代政德的源头活水。重估“《书》教”传统下的德政理论及并予以吸收、应用,是在当代政治体制下发展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

[1]王定璋. “明德慎罚”——《尚书》的“以德治国”思想探析[J]. 中华文化论坛,2003(4):66-69.

[2]王保国. 从《吕刑》看“明德慎罚”思想在西周的演变[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7-30.

[3](汉)孔安国 撰, (唐)孔颖达 正义,黄怀信 整理. 尚书正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明)陈道潜 撰. 淇园编[M]. 涵江印书局,民国20年(1931).

[5](元)陈悦道 撰. 书义断法[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5年(1986)

[6](清)乾隆御制.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M].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

Kang letters patent new research

WANG Yun-peng
(Confucius Cultural Institut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De” with The book and so on classical Canon along the bear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deep national ideology category, experience generation of rulers in specific element activities strengthen constantly,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erstructure and political factors. Kang letters patent as a part of The book, under the thought of a proposition, to “De” at the core of check record. To explore the "De" ideology Kang letters patent and derived "manifest De and cautious punishment " group value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influence of proof the book teach traditional promote the positive role of history and learn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politicking is its real value.

Kang letters patent;The political of De;“manifest De and cautious punishment”; The book teach tradition

K224

A

2095-7408(2017)02-0013-03

2017-03-0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书》教传统研究”(13BZW041)。

王云鹏(1992— ),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史研究。

猜你喜欢

德政尚书政治
Anomalous anisotropic magnetoresistance in single-crystalline Co/SrTiO3(001)heterostructures∗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中国传统行政理念的内蕴与现代启示*
尚书·禹贡
孔子德政思想的借鉴意义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