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翻译简史之“明争暗斗”

2017-04-12王亚南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译法意译矛盾

王亚南, 张 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外语系,陕西 杨凌 712100)

西方翻译简史之“明争暗斗”

王亚南, 张 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外语系,陕西 杨凌 712100)

以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修订版>》为依托,阐述西方翻译史上的“明争暗斗”。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整个西方翻译历史划分的各种观点,第二部分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辩证观为理论依据,分析西方翻译历史中直译与意译的辩证关系。以此,生成对我国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发展的建设性启发。

《西方翻译简史<修订版>》;西方翻译历史;矛盾辩证观;直译;意译

一、引言

因全球化发展,科技手段亦在不断更新,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则出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气象。毋庸置疑,近几十年来,翻译研究在中西方发展也呈现迅猛发展之态势。但纵观古今,中国翻译研究较西方翻译研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潘文国(2002)在谈论关于翻译学的问题时,这样写道:“要承认我们与国外译学研究在理论上的差距……这一差距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西方翻译研究从整体上来说比我们的视野更开阔,角度更宏观;第二、西方的译论研究在深度上也超过了我们;第三、西方的译论对翻译现象的考察比我们更为全面。”既然中西翻译存在诸多差距,中国学术界应西学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同致力于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西方翻译史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汩细流,从古至今,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又如静水依依,值得品鉴与观摩。

二、西方翻译简史之面面观

谈及西方翻译史,中国学术界首先要提到谭载喜的《西方翻译史》。它于1991年出版,并于2004年出版发行第二版至今,逐步成为翻译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用书。这本书介绍了从西方翻译最早的译作——《圣经》的翻译论至以赫尔曼、韦努狄、奈达、鲁宾逊为代表的现代翻译理论学派,开阔了中国翻译界的视野,使中国翻译学者对西方翻译历史有了宏观视角上的了解。

《西方翻译简史》这本著作从广义与狭义上定义西方翻译历史的开端:从广义上,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从狭义上,西方第一部译作是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谭载喜,2004)。作为西方翻译史开端这个问题,存在学术上的争议,有待考究。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西方翻译活动,对其进行阶段上的划分,也存有相异的观点。谭载喜(2004)将它分为五个发展阶段:罗马逐步强大以翻译介绍希腊戏剧为主的肇始阶段,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圣经》翻译,中世纪中期以西班牙的托莱多为中心的翻译活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二战后的科技翻译与机器翻译等为代表的翻译活动。而潘文国(2002)则把西方翻译研究史分成了三个阶段:从古代的西塞罗(Cicero) 到1959年为传统的翻译学阶段,从1959年雅克布逊(Roman Jacobson)的《翻译的语言观》至1972年为现代的翻译学阶段,从1972年霍姆斯(James Holmes)的《翻译学的名称和性质》至今为当代的翻译学阶段。经过对比可见,谭是从微观层面对西方翻译史进行划分,而潘较为宏观。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笔者旨在使读者多方面多角度把握西方翻译史的发展脉络。

另外,当今较为流行的翻译理论分类即,翻译的语言学派、翻译研究派、翻译文化派、翻译科学派、翻译目的派、翻译解构派、翻译功能派、多元系统派等等。这些翻译学派是从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进行划分,这就为进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多元思路。

三、西方翻译史之矛盾辩证观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影响着社会主义国家,亦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颇深。矛盾分析法遂成为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的真理性指导方法。所谓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即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逢锦剧,陶得麟等,2007)。

在认识西方翻译史这一历史事实时,也可以运用矛盾分析法这一普遍指导方法,剖析其发展历史中的“明争暗斗”。其中较为明显的矛盾对立体是直译与意译,逐词译与自由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这几对矛盾对立体也贯穿了整个西方翻译史的发展脉络。以直译与意译为例,两者既存在同一性也存在斗争性。过度追求矛盾的一个方面,则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换言之,过度追求直译,会使翻译的文章缺乏生气,翻译之作往往毫无价值;而过度强调意译,会有篡改原作之嫌,造成对原文的不忠。只有实现两者的统一,即该直译者直译,该意译者意译,才可达到平衡之态。关于直译与意译之争,中国古代就有鸠摩罗什与僧睿论译梵为秦之论。纵观西方翻译史,达到直译与意译和谐统一而广为称颂的例子甚多。如:哲罗姆翻译的《圣经》等。接下来,笔者将围绕此主题并以谭载喜的五大发展阶段为主线,简略回顾西方翻译史上的“明争暗斗”。

为了展现西方翻译史中存在着矛盾辩证法思想,依据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笔者将从古代翻译、中世纪翻译、文艺复兴时期翻译、近代翻译以及现、当代翻译五大部分进行叙述。

1、古代翻译

古代的西方翻译实践家和翻译理论家主要有: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恩尼乌斯、西塞罗、贺拉斯、昆体良、斐洛、哲罗姆、奥古斯丁、鲁菲努等。在这一时期主要是《圣经》翻译为主,还有一些关于荷马史诗的翻译。自西塞罗明确地提出了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之后,先后行成了以西塞罗、贺拉斯为代表的活译派,以斐洛、奥古斯丁为代表的直译派,以哲罗姆为代表的活译、直译兼用派即折中派(谭载喜,2004)。这三大派正好体现了矛盾的关系,即过分强调矛盾一方,还有追求实现矛盾的和谐统一。

在对《七十子希腊文本》的翻译中,72名译者受非希腊语语言环境的影响,其译文过于死板,甚至不像希腊语。而斐洛在翻译《圣经》时称“受上帝的感召”,也坚持死译,造成翻译质量过低。主张直译的人可能认为,要忠于原作只能直译,甚至连句序、句式也最大限度地不予移动、更改、置换。这是误解(李全安,1990)。

安德罗尼柯在翻译《奥德赛》时,使用了意大利粗俗的萨图尼乌斯诗体,并在翻译中随意篡改原作中众神的名字,使其并无文学价值,甚至还受到后人的抨击。西塞罗则坚持像演说家那样,避免逐词死译。其对翻译理论所做的贡献不可小觑,但其像文学创作般进行翻译,会使译作缺乏忠实性。换言之,译作已非原作者之作,因为其体现的是译者的理念与译者的风格。贺拉斯、昆体良、奥古斯丁的主张亦是如此,即坚持活译原则。

哲罗姆主张不能始终字当句对,必须采用灵活的原则。其所谓的灵活,是指在句法、语义表达、文本风格等方面要区分对待。在翻译《圣经》时,哲罗姆秉持了此原则。完成的译本结束了拉丁语中《圣经》翻译的混乱现象,成为了第一部“标准”的《圣经》译本。

2、中世纪翻译

中世纪的西方翻译实践家和理论家主要有:卡西奥多鲁、波伊提乌、乌菲拉、阿尔弗烈德国王、阿尔弗里克、但丁、布鲁尼、维尔、乔叟、特雷维萨、卡克斯顿、博克南姆、威克利夫等。此时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还是主要围绕宗教翻译,特别是《圣经》翻译,具有极高的政治元素。

波伊提乌翻译《工具论》时,主张逐词对译,采取严格的形式对应。虽然在印欧语系中,他实现了希腊语与拉丁语之间形式对应,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但置于其他的语种系统中,又是不可取的。例如,在中文中的亲属称谓,如叔叔、伯父、伯伯、舅父、姨丈、姑父,在英文中无法实现一一对应,只能用一个词“uncle”来取而代之。

威尔则是为了保持对原文的忠实性,牺牲译文可读性,而采取逐词对译。虽然译作展现了拉丁文的所有特点,但其实际价值只会大打折扣。

阿尔弗烈德国王在翻译时,“有时采用逐词译,有时则采用意译”。其对原作采取随心所欲的态度,是矛盾观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体现,也是笔者认为值得学习的。但丁基于文学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思考,也体现了其对直译与意译辩证关系的又一层面的探索。特雷维萨“有时译得直,有时译得活”以及博克南姆“可能时采取逐词对译,不可能时采用按意活译”亦皆此观点之体现。

3、文艺复兴时期翻译

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和文化上的大革命,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也异常活跃。这个时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家主要有:布兰特、赖希林、伊拉斯谟、路德、阿米欧、多雷、诺思、弗洛里欧、何兰德、查普曼、廷代尔等。

德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布兰特,从诗的角度出发,指出译诗应该采取逐词译法。赖希林则在翻译实践中也采用逐词对译法。但奇怪的是,他所提出的翻译理论(希伯来语与拉丁语之间不能采用直译)与其所作的翻译实践相矛盾。换言之,其在翻译实践中摒弃了逐词对译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路德的翻译七原则:可以改变原文的词序;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可以增补必要的连词;可以略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可以用词组翻译单个的词;可以把比喻用法译成非比喻用法,把非比喻用法译成比喻用法;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这正是路德辩证翻译思想的完美阐释。阿米欧强调内容与形式、意译和直译的辩证统一关系。

4、近代翻译

近代翻译理论和实践家主要有:阿布朗古尔、马罗尔、索雷尔、坦德、于埃、达西埃、巴特、迪西、维兰德、歌德、施莱尔马赫、洪堡、菲利普斯、德纳姆、德莱顿、泰特勒等。此时的翻译主要涉及意译、准确翻译、拟译等翻译方法,直译则很少涉及。笔者将予以略过。

法国翻译家阿布朗古尔以迎合读者为目的,而自由发挥,随意删减,严格意义上说,这称不上一部作品的完整译作,只能说是再创造的产物。马罗尔更是在不懂源语语言的情况下,进行文学翻译,其效果可想而知。菲利普斯在翻译《堂吉诃德》时,采取自由译法,任意发挥,使译作面目全非,受到其他翻译家的抨击。

图雷尔在翻译的几次修订后,实现了译文的不增不减的准确翻译,而且译文文本十分优美。同时,这个时代的达西埃、施莱格尔等也采取了准确译法。此时的准确译法可谓直译与意译之间关系的理想化态势。歌德与德莱顿的拟译法是翻译两个极端之间的一个度的把握,与刚才所提准确译法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5、现、当代翻译

现、当代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家主要有:克罗齐、本雅明、波斯盖特、贝茨、雅各布森、列维、弗斯、萨瓦里、纽马克、斯坦纳、巴斯内特、贝克、赫曼斯、托尔曼、萨丕尔、沃尔沃、奈达、等。此时的西方翻译理论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渐成熟,对直译与意译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因此,翻译理论趋向于深层化与细节化。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需要从语言学方面来研究”,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组成的观点。雅各布逊进行了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三类别的划分。列维提出了“翻译应当使读者产生错觉”、“翻译是一种做决定的过程”。还有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卡特福德的语境对等论,赖斯的目的论,图里的“翻译规范”与“翻译描写”的翻译观,赫斯曼的操纵理论,鲁宾逊的译者中心论等。上述这些翻译理论和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直译与意译辩证关系的浅显之论,而是在直译与意译之争后的升华,皆体现着一种辩证思维方法。同时,翻译家们也在不同的层面(语言学、心理学、译者地位等)进行探索,使翻译理论不断向前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启示

1、对翻译理论的启示

首先说到西方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理论所得启示。西方翻译理论历史已经由来久远,能够和我国的翻译实践活动相媲美。其中必定有着普遍的真理,可以为我国当今翻译理论所采纳。从当今国内翻译理论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国内已经在积极吸收西方翻译理论思想。但过犹不及。就一点而言,西方语言与汉语并非处于同一语系,在翻译实践所沉淀的翻译思想中,肯定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如果只是一味的照搬,只能使中国翻译界失去创新性,并慢慢畸形化。这是值得注意的一点。

另外,翻译理论界在直译和意译的问题上,一直秉性非此即彼的认识,即所谓的直译与意译是一对相反的概念。换言之,则是直译就是“非意译”(牛谷芳,2003)。通过对西方翻译历史的简要回顾与总结,笔者认为直译与意译之间并非非此即比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存在着折中的关系。也就是说,直译并非就是“非意译”,就像伊拉斯谟在翻译作品时,基本采用直译,但在风格上实行另一种层面的意译。由此可见,直译与意译之间的关系并不符合二分法的观点。

2、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在翻译实践中,笔者认为,过度直译,即死译与过度意译都是不可取的翻译策略。死译会使译文作品缺乏可读性,失去实际的价值;过度意译又使译文作品出现篡改之嫌,缺乏对原文的忠诚度。只有采取两者之间合适的度,对原文的不同方面(词汇、风格、修辞等)能直译时就直译,需要意译时就意译。但在这个度的把握上,是在进行翻译活动实践时,需要不断摸索与思考的问题。

[1] 潘文国. 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 中国翻译,2002(3):20-21.

[2]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增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潘文国. 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 中国翻译,2002(1):31-34.

[4] 逢锦剧,陶得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李全安. 直译与意译之争是一场什么样的争论?[J]. 中国翻译,1990(5):18-22.

[6] 牛谷芳. 再解析直译与意译[J]. 扬州大学学报,2003(4):40-43.

The Contradiction in the Short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WANG Ya-nan, ZHANG L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Short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written by Tan Zaixi, and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various views referring to the division of the whol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And the second part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tradictory dialectic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By analyzing this, it will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The Short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contradictory dialectics;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H0-09文献标示码:A

2095-7408(2017)02-0062-04

2016-12-07

王亚南(1993- ),女,河南濮阳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译法意译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
“快”字的不同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