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2017-04-12王艳平
王艳平
(信阳师范学院 旅游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王艳平
(信阳师范学院 旅游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美国的农业之所以如此发达,从供给侧方面看主要是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及配套体系、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具有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资源、拥有发达的市场机制和体系、重视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升,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我国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可以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实现建立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
中国农业;美国农业;农业供给侧;供给侧改革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供给与需求错位、资源环境约束收紧、农业生产成本攀升、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与推广不足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两会”上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美国作为当前世界拥有发达农业的国家之一,农业经济代表了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较高阶段。在其农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因此,借鉴美国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可为我国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
(一)制定完善的农业法律法规及配套体系
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虽然只有不到三百年的历史,却是世界上通过农业立法对农业保护程度最高的国家。从法律层面提供保障是美国发展农业的重要经验[1]。美国在20世纪的20年代就出台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把支持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确定下来,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进行了修整和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农业法》为基础的较为完善的指导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几乎涵盖了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的保障,美国快速推进了农业发展,同时也稳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美国的各项法律法规不但规定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企业的行为,也规定了农民的行为,也规定了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干预行为。因此美国也最终由一个移民国家发展成为世界上发达的农业强国。
(二)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
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是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是有效提升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的一个重要举措。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美国科技成果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为世界之最[2]。目前,美国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基因工程、新能源技术和遥感测控技术都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高科技在农业上的运用不但提升了美国农业的经济效益,也极大地提升了美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农业之所以如此快速发展的原因除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外,还与其拥有完善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密不可分。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一个立体结构,共分为四个层次,从下往上分别为:农学院、县推广办公室、各州农业技术推广站、联邦农技推广局。它们各自之间是独立的,但又保持着密切联系,既各负其责,又保持沟通。通过农业科技的广泛运用,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了资源,提高了农业的产量和利润率,改善了产品的品质,保持了美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采用高度机械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美国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总面积的55%,这样的平原在进行机械化耕作时非常便利。20世纪60年代后期,机械化程度更是快速提高,不但达到了从耕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干燥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机械化,而且对于机械化作业难度较大的例如棉花、甜菜、马铃薯、苹果、西红柿、葡萄等农产品从种植到收获也实现了各环节的机械化。美国当前依然在种植业、畜禽饲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美国的机械化是真正的全程机械化,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产加销一体化。美国的农业生产过程是农艺和农机的高度融合的过程。
(四)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资源
美国在发展农业生产时不但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对农业资源的保护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是盐碱地治理。在进行盐碱地治理时,为了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美国政府要求一定要科学合理地选择种植能改良盐碱地的作物。二是发展旱作农业。美国拥有广阔的平原,但大平原的中西部降水量较少,这里的自然资源条件使得美国采用覆盖技术、积雪管理等措施发展了大型机械化生产的旱作农业。三是开展保护性耕作,推行少耕、免耕制度。少耕、免耕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周期内尽量减少耕作的次数。美国有三分之一的耕作土地属于免耕土地。具体做法就是把农作物的秸秆机械粉碎后直接再返还田间,这样既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良土壤的结构,又能够大力提升土壤的微生物活力,更有利于农作物的根系发育。美国政府进行土壤保护时先规定土壤保护的标准。政府对农户耕作后的土地要进行检测,如果检测结果符合政府规定的土壤保护标准,就会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从政策上鼓励农户进行土壤保护。
(五)拥有高度发达的市场机制和体系
美国是世界上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商业化农业大国,国内农产品市场容量很大,农产品流通体系高度发达,其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美国已经建立了农产品交易期货市场、批发市场、共同出售市场、农产品集散中心、集体零售市场。美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型式的市场体系,其农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全程可以划分为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初级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由检验、分级、初加工、包装、贮存、运输、批发和零售八个环节构成[3]。第二层次是农产品加工后的流通和销售,也具有与第一层次一样的八个环节,销售方式一般是农场主与经销商在生产期间签订产销合同,根据合同内容提供农产品,经销商则根据市场情况采用不同的销售方式。美国发达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风险,促进了农户收入的大幅度提高。
(六)高度重视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在美国,农业人口的比例不到1%,但是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普遍较高。美国已经全面普及了高中教育。早在半个世纪之前美国在全世界就率先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通过OECD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25~64岁年龄段里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41%[4]。美国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属于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农民不但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同时还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主体之一。美国非常重视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培训机构对接受培训的农民进行免费培训,并且还发放补助。美国已经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农业院校为基地,以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相结合的比较完备的农民教育体系。培训过程不仅向农民提供实际生产的劳动技术、劳动经验,使他们掌握农业生产知识,而且为农民提供综合科技文化知识。为了保证教育培训的质量,美国各级部门对农业从业人员培训时还制定有严格的计划和标准,考核认证制度也非常严格,淘汰率通常要占1%~2%。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中国和美国在农业发展方面虽然表面上看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本质上又有很多共同之处。中国和美国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农业资源都非常丰富,各地经济差异都很大。但是在农户规模、基础设施、科技水平等方面又存在有较大差异,中国的三农问题更复杂,农业供给侧迫切需要改革。虽然中国不能照搬美国的农业发展路径,但是可以借鉴其发展经验。
(一)完善农业法律法规及其配套体系
美国拥有比较完善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是通过立法对农业保护程度最高的国家[5]。虽然从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20多部农业法律、60多部农业行政法规,基本上形成了以《农业法》为核心的农业法律体系。然而目前我国的农业立法还有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是基础立法对农民的人文关怀不足。弗兰克指出:“人不是为法律而创的,而法律却是有人并为了人才创造的。”①转引自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33页。在立法过程中,尤其是在利益博弈中,农民的话语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农民的声音很弱小。第二是农业立法质量不高。部分农业法律缺乏刚性,难以解决实际矛盾和问题。还有些农业法规与社会脱节,可操作性差,造成有法难依。第三是我国现有的农业法律法规,以行政性法律规范居多。这些法律法规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行政性关系为主,而鲜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调整农业和农村关系的民事性法律法规。当前农业的立法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政策性过于浓厚。所以中国政府在提高农业立法的质量上应多下功夫,对于现有的农业法律体系中不协调的规定要认真评估,要重视农民的话语权,把农业的法律法规紧密地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抓紧制定农业投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管理、农产品市场价格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使农业的法律体系建设得以完善。
(二)加大农业科技的创新投入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美国高生产率的坚实后盾。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新型技术的推广应用。虽然我国目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和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低限制着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步伐的加快。农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只有科技创新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才能推出优良品种,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是农业技术装备比较落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第二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想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仍很困难;第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导致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难以得到转化应用。所以我们要学习美国的先进经验,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让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得以转化,从而使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得以提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步伐
美国农业已经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成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美国,农业已经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机械化。美国的农业从业人口少,农业的生产效率高。中国当前的农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户土地分散化经营,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另一方面是因为从业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不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无法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要求。所以我国要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流转的步伐,实行规模化生产。同时要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
(四)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
农业生产的根基是水土资源及与其紧密关联的自然生态环境,所以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异常重要。我国长期以来农业发展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以透支环境的承载力为代价,片面强调农产品的数量增长。在耕作的过程中,大量开垦林地、湿地和草地致使土壤沙化严重,出现严重的沙尘暴;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导致地面下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化工产品导致土壤出现板结酸化,进入地下水后会造成水体硝酸盐含量超标,也会造成果蔬农药残存等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科学合理地发展农业。一是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尽量减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具体措施就是培育抗旱的作物品种,在栽培上减少植株密度以适应水分供应,作物加宽种植行距以扩大根系吸水范围。二是采用少耕免耕措施。美国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免耕法,采用土地少耕、免耕法可以避免打乱土层结构,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还可以改善土壤空隙状况,使毛管的孔隙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避免板结。三是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四是尽量采用生物除虫剂和少施化肥以减少农产品中化肥农药的含量。
(五)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为了适应现代商品流通的要求,美国政府对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管理,每种农产品都做到了按质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同时美国健全的农业保护政策可以有效疏通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可能出现的瓶颈。可以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建立多层次多型式的市场体系。第一是对农产品实行分级标准化管理,让农产品交易按质论价有规可依。第二是加强关于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法律法规建设。当前我国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规则不完善,交易行为不规范,管理仍是人治大于法治,重收费,轻管理,轻服务。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完全依靠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对于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短期内难以奏效,必须依靠完善的政策法规。第三是健全宏观管理体制。美国农产品从生产到国内外销售每个环节的管理都隶属于农业部,可以避免部门分割,互相扯皮。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通过政府宏观管理调控,促进农产品流通各层次、各环节、各地区之间相互联系与协作。
(六)改善农业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综合素质
截至2015年,中国13.75亿人口中乡村人口就占了43.9%[6]。但是就受教育程度而言,仅受过小学及以下教育的比例高达30%。并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规模的农民工开始涌向城市。2014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到40.6%。2011年上海财经大学对我国931个村庄抽样调查显示,51岁以上劳动力占39.8%,其中妇女占据比例高达69.89%[7]。这个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当前的劳动力近30%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年妇女”。青壮年的农民由于多年进城务工,不进行农业耕作,对农业耕作没有兴趣,而且也丧失了农业耕作的劳动技能。想想中国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如果仅依赖于一群老年人,确实是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逐步把分散经营转变为规模经营,发展新型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劳动力进入农业领域。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要对农业进行供给侧改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所以我国应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化的职业培训,可以由政府、农业院校或企业独办或合办专门的培训机构,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技能系统化培训,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年轻化高素质的人才。
[1]王志,董雅惠,2010.美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农业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11):108-111.
[2]侯廷永,2017.美国现代农业发展及其经验借鉴[J].上海农村经济(3):37-42.
[3]唐胜军,2009.美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J].学习与研究(7):77-79.
[4]史洁,2014.美国职业农民的培训教育体系研究[J].世界农业(12):169-172.
[5]王慧芳,2013.美国农业发展优势分析及对我国农业国际化的启示[J].农村经济(12):127-129.
[6]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33-34.
[7]罗必良,2017.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难点与方向[J].农村经济(1):1-10.
(责任编辑:D 校对:L)
F3712.3
A
1004-2768(2017)08-0101-04
2017-06-23
河南省高校重点项目“供给侧改革与河南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研究”(17A790040)
王艳平(1973-),女,河南遂平人,信阳师范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