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论在小学语文课中的运用

2017-04-12刘险峰

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太史双手规则

刘险峰

议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或小组内的学生,或师生之间就某个问题各抒已见,相互启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它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智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进行开放性教学的一种好方式。有效的议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自主学习的品位和水平。那么,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议论呢?

明理议论。即是让学生搞清楚“是什么”“为什么”,从而深化道德认识的议论。《秉笔直书》一课叙述了战国时代,齐国相国崔杼杀了国王齐庄公,独揽大权,让太史吏记录此事为“先君是害病死的”,但太史们即使拼出性命也要秉笔直书,崔杼先后杀了太史伯、太史仲、太史叔,但接任的太史季仍秉笔直书,崔杼只好作罢的事情。在讲授课文时我让学生议论:为什么这些太史都会秉笔直书?太史的本分是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学生通过议论知道了太史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在尽太史的本分,为后人留下事实的本来面目。“秉笔直书”不单是职责所在,更是太史人格精神的写照,崔杼从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说明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从而使学生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了太史的高尚品格。同时,学生也深深的体会到做人就应该向太史们一样,敢于说真话,敢于面对事实,不畏惧权势,做堂堂正正的人。

动情议论。这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目的的议论。如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一双手》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双“天下第一奇手”,塑造了主人公张迎善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朴实而感人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灵及其高尚情怀的敬仰和赞颂之情。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在引导学生同张迎善感手、看手、画手后让学生思考议论、计算:张迎善栽一棵树,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1天栽1000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10天、20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学生通过议论、体会到林业工人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这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我们应该尊敬有这样一双手的人,并学习他们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调动了学生情感参与,和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导行议论。这是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对有关道德行为加以判断,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议论。学习了《谁说没有规则》一文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课文中四个人物的言行上我们懂得了什么?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同学们议论纷纷:规则是靠自觉维护和遵守的,要主动抵制不良习惯,不应被同化。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人们生命的安全,是为大家的利益着想的。我们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不要图一时的方便快捷,而违反交通规则……通过议论,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不是为获得别人夸奖,这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不因环境改变而丧失的美德。最后,我向同学们倡议: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遵守身边的小规则做起,树立人人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而努力吧!

需要强调的是,议论内容要有选择性。组织议论时必须把握教材的重难点,选择有争议的内容、有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并且要把握准确恰当的议论时机。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思维形式的差异,思考深度不一,看问题的角度有别,对某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甚至认识过于偏激。对此,教师应以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做到不堵不塞,在恰当的时机引导归纳,做到有收有放、适当点拨,让学生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谈看法、说观点,分析、比较、争论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给学生的创造心理带来安全感,消除他们怕挨批评的紧张情绪,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出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太史双手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洗好双手七步走
刀口
三周的救赎(二)
我用双手改变贫穷
太史笔
双手握生死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