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录音作品创作中艺术和现实相融合的问题探究

2017-04-12王萍

视听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完美主义艺术创作录音

□王萍

录音作品创作中艺术和现实相融合的问题探究

□王萍

针对录音本身是否为艺术这一问题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论。录音艺术的内涵就是把自然界中或者社会人文中存在的历史以某种需要创造性地记录下来。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录音艺术作品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未来朝着技术与艺术全面融合的趋势发展。录音艺术创作的核心是将生活、艺术、技术三者有机结合。录音艺术创作不是单纯地利用技术手段记录生活,更不是毫无基础的艺术发挥。

录音艺术;完美美学;创作;生活

针对录音本身是否是艺术这一问题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论。大到历史事件,小到日常百姓生活,时时刻刻无一不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现实也反过来在制约着其他事物的发展。录音艺术作品在记录生活的过程中进行有限度的创作,同时作为作品的记录者也在受到生活的改造。现实生活为录音艺术作品创作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大舞台,可以根据对以往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运用艺术创作形式将生活进行改造,这过程正是录音艺术作品创作的源泉。按照声音艺术家Douglas Kahn的观点,音像应该挑战音乐霸权,就像电影挑战戏剧霸权的戏剧艺术一样。就西方艺术音乐录制完美主义和不完美主义的辩证法来说,艺术概念常常与作品尤为相关而非即兴。

一、录音艺术的内涵

录音艺术的内涵就是把自然界中或者社会人文中存在的历史以某种需要创造性地记录下来。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孤立地存在,录音艺术作品也必然在贴近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而进行有限度的创作。录音的本质是将普通的音乐重新配置转变为艺术。有学者曾将其描述为即兴艺术与不完美美学的统一。不完美主义者的录音方法是单纯地记录历史表现,关注点仅为同步完整性。而完美主义者的录音工作通过混合和编辑具有颠覆的创造性,但这又不能回避录音工作中图像的制作等基础环节。针对录音的创意编辑,“完整的”不完美主义理想是人本主义和反对机械,而不仅仅是浪漫主义的幻想。

二、西方录音艺术作品的机械制作年代

录音的发明是简单地将历史的本质完整记录下来,抑或是加入外部干预将其艺术化,这是Walter Benjamin关于摄影与视觉艺术关系转移到录音和音乐中的著名论断。虽然上世纪七十年代“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工作”专注于摄影和电影,Benjamin已经开始思考音乐产品机械复制现象。他注意到电影和摄影艺术的状态存在诸多问题,他坚信,电影和摄影打破了传统视觉艺术形式的权威,这些媒体不应该以一个固定的并且是较长时期的艺术标准来评判。艺术的概念以及艺术地位的个人实践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的结构。此外,Benjamin认为,机械性的复制工作导致独特音乐光环衰落(regressive listening)是以 Adorno鼓励录音开始的,Benjamin更喜欢用中性的词distracted listening来描绘。Schnabel曾愤怒地表达过这种担忧,他重新发现了舒伯特和莫扎特创作现代钢琴的所有曲目,承认“有一个可怕的恐惧,某时某地有人听着贝多芬奏鸣曲的录音,会同时吃一个肝脏三明治”。音乐的光环不是通过机械记录再现它的工作本身,而是鲜活的表演,不再像普通音乐一样倾听音乐。尽管这个说法值得怀疑,一些持相反观点的人认同录音本身就获得了一个光环。

Taruskin的说法是极端和不可信的,但是差强人意的录音版本是普遍存在的,作曲家自己对录音解释是独一无二的权威。Taruskin的观点说明了Benjamin的评论之间存在联系,因为他们表达立场均源于完美美学,关注的是录音如何重新配置音乐中的完美与不完美。Schoenberg强调了天才作曲家创作的自主权以及表演者的服从。Busoni发现口译员的美德和表演者的个人贡献。从不完美主义的观点来看,即兴的不可预测性和兴奋性的组合产生了立即创作的错觉。不完美主义者找到即兴创作中的美德,超越了形式和执行中不可避免的错误。这些美德正是因为这样的“未完成的状态”而出现的,因此,缺陷具有积极的美学价值。相比之下,Schoenbergian的完美美学在这方面几乎没有得到赞扬,完美主义倾向于支持艺术的奥妙,而不完美主义则提出质疑。

录音并不仅仅是Schoenberg美学的新应用,一个完美的录音美学旨在筛选偶然的现场表演缺陷。相比之下,对于不完美主义者,生活本身是有特权的,当渴望自发创造时,录音具有最佳的纪录状态,虽然会有失败的风险和轻微的缺陷。不完美主义者认为,即兴和互相配合不是好的录音。Taruskin采用完美主义的录音审美,Benjamin持一种不完美的审美观念,而这种对抗从最早开始就一直处于冲突状态。然而应该清楚的是,Taruskin和Benjamin都没有给出完美的解释,录音本身并不能对艺术光环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这只是录音完美主义者的一些观念而已。

三、现实生活是录音艺术作品创作的动力源泉

如果说录音艺术作品的创作是生活的精神动力,那么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录音艺术创作而记录现实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基础。录音艺术作品创作本身运用各种生动的表现形式将表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之富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大众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物质需求,精神满足有了更多渴望,深刻感受录音艺术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并得到普遍接受,其需求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

录音艺术创作的核心是将生活、艺术、技术三者有机结合。录音艺术创作既不是单纯地利用技术手段记录生活,更不是毫无基础的艺术发挥。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录音艺术作品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未来朝着技术与艺术全面融合的趋势发展。创作对于录音艺术作品的最终实现愈发重要,让录音师对技术运用和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许,关于录音艺术创作究竟是一个技术记录生活还是艺术加工的问题争论可能会持续下去,录音美感艺术的标准如何评价在艺术起步较早的西方同样饱受争议,但这一标准却十分重要,在实践中决定着录音作品的最终呈现。有几个“底线”是必须坚持的,比如真实性,录音作品的制作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艺术审美反过来也是对历史事件真实的一种呼应。录音作品巧妙地将“自定义的美”与被录音对象的“真”两种主要价值连结在一起。“自定义的审美”需要长期、大量的感性认知,因而不同的录音师创作出风格迥异的录音“审美”作品。作为“审美主体”,首先需要聆听“审美客体”的真实感知,再通过“敏感”与“深邃”两个必备的艺术与情感素质,将录音作品动态地平衡起来。

1.Hamilton.THE ART OF RECORDING AND THE AESTHETICS OF PERFECTION[J].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2003,43(4):345-362.

2.楚毅.浅谈录音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4(05):108-109.

3.鹿楠楠.真实与审美,解构与重塑——录音艺术的创作维度[J].现代电视技术,2017(03):126-128.

4.林达悃.影视录音心理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5.韩宝强.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6.姚国强,孙欣.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7.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8.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看大众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天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中心)

猜你喜欢

完美主义艺术创作录音
你是完美主义的领导吗?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Funny Phonics
funny phonics
Listen and Choose
完美是个坑
Listen and Color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