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寓言教学上出语文味
2017-04-12王胜梅
王胜梅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内容简单、篇幅短小,学生对其蕴涵的道理很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但事实上,在寓言教学中,很多教师却把它上成说理课,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怎样才能让寓言教学上出语文味?
一、推敲词语,品析人物特征
相比其他文体,寓言比较特殊,其要说明的道理往往蕴藏在故事之中。而对于寓言故事来说,其寓意才是文眼。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词语品读,反复咀嚼、推敲、揣摩,继而借词语强化对寓言中人物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中人物的品析、特征的把握,引导学生推敲归纳出寓意。
例如,针对《揠苗助长》这一课,其寓意是“任何事物都有它发展的本质规律,如果人们违反规律办事,不仅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教师不应急于让学生明白寓意,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巴望”“焦急”等关键词语上,引导学生从中品析农夫急于求成,最终却一无所获。接着,再次引导学生归纳寓意,其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案例中,教师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推敲品析,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农夫的焦虑心情,为下一步理解故事的寓意奠定了基础。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品析了词语的意思,理解了故事内容,更重要的是积累了词语,培养了语感,而且还能让课堂教学洋溢出语文的味道,生成课堂精彩。
二、品析句子,提升表达水平
寓言故事中的语言表达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都是运用比喻、拟人的表达手法,这样不仅为寓言故事增添了情趣,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精美句子进行反复推敲、品析,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练笔、仿写。
例如,针对《螳螂捕蝉》这一课,其中有句话:“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这里的“终于”一方面说明了劝谏机会来之不易,另一方面也说明少年坚持了很长时间。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熟读文本,在了解故事内容后,让学生反复咀嚼这句话,然后小组讨论,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接着用“终于”造句。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品析关键词语“终于”来剖析句子,继而让学生造句仿写。从理解到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展开对话,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以致用,有效提升其表达水平。
三、留白鉴赏,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理解固然重要,但是发展其想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更为重要。因此,针对寓言故事教学,教师要以留白为抓手,通过说话训练、想象练笔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如有可能,还可以搭建平台创设情境,或者采用对话、演课本剧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为学生把握内容、理解寓意、展开想象创造条件。
例如,针对《狐狸和蝉》这一课,其寓意是: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经验里吸取教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蝉究竟是从哪里得到教训的呢?”这对于文本来说,属于留白,因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补白。这里,教师顺势引入《狐狸和乌鸦》一文,让学生进行想象:“蝉当时就在树上,它听到狐狸和乌鸦的对话与结果后,会怎么想,怎么说?”这样,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既可以把文本教“厚”,又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强化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明白寓言的魅力所在。
总之,针对寓言教学,教师要认真挖掘文本,抓住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揣摩,这样不仅可以推促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寓意,还能在语言能力上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