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述评

2017-04-12曾建民张永红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8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农产品

曾建民 张永红

专题述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述评

曾建民 张永红

我国农业转型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去除农业发展的瓶颈即难点,如果不能解决好去产能、降成本等难题,将无法完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内学者极其关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农业结构,通过改革等措施尽力消除农业领域的体制机制弊端,在确保有效供给的基础上统筹好两种资源与市场,以 “调精调优调高”为标准积极探索新的品种、新的业态与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竞争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制度;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增长,但是随着农村人口红利衰减, “中等收入陷阱”风险日益积累,农产品存量日益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呈现“疲软”状态。以 “增量改革”促进 “存量调整”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种独特的新的经济结构调整方法再次登上中国的改革舞台。全社会一直关注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的成果,经济学界则将改革中遇到的难题、经验、模式、策略等从理论上进行归纳、发展和深化,力求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涉及的一系列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的背景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和谐稳定,农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对稳定国民经济社会大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与 “三农”息息相关的农产品市场凸显了一系列问题,即我国粮食从产量、进口到库存呈现 “三量齐增”,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失衡,农产品生产成本持续增长,导致农民增收难以继续发展和突破,后劲不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旨在通过 “转方式、调结构、培育新动能、促升级”来解决三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以农业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推进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实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的目标,从根本上来满足三农发展的需求①。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2015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 “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②随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具体阐述了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的战略构想,即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生机勃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通过粮食价格体制和补贴制度改革去库存,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产业。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登上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舞台。

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农业结构,通过改革等措施尽力消除农业领域体制机制的弊端,在确保有效供给的基础上统筹好两种资源与市场,以 “调精调优调高”为标准积极探索新的品种、新的业态与新的模式,提高农业竞争力。中国在农业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总量平衡与突出的结构性问题,要以供给改革为抓手调结构、保供给、提品质和促融合③。

第一,农产品去库存。何秀荣以巨量的玉米库存为例,指出我国玉米产量最近5年时间累计增产到3182万吨,玉米整个库存量高达2.3亿吨,玉米库存量迅速增大并不是我国粮食产量快速增长,而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增大了对进口饲用谷物的需求,形成了国内外粮食的价差现象,也反映出农产品生产供给缺乏新的增长点④。而郭社荣等从农民收入增长的角度提出了粮食供给过剩严重、粮食价格低迷的问题,他们强调应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农产品市场供给的特点,以保农产品有效的供给为抓手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⑤。

第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龙、葛新权等学者在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挑战及对策》一文中指出 “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产量、库存、进口出现了 “三量齐增”的怪现象,农民增收、农村与农业进一步发展被迫戴上了 “紧箍咒”⑥。根据相关数据分析表明,消费者明显增加了对鲜奶、家禽、水果等的需求,对于粮食、猪肉、食用油等的需求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人们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农产品需求不断升级,对农产品的安全性、优质、绿色需求也逐渐在增加⑦。这就表明我国农产品供需结构所存在的问题是 “买不到”与 “卖不掉”现象并存,因此,必须结合消费者的需求调整农业供给,以调结构为抓手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许经勇认为农业结构性调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任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放开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直接见面,使农民能够依据市场需求变动的真实信息,多生产市场需求量大、价格看好的产品,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⑧。

第三,提高农产品品质。郭社荣等指出过去我国过于注重农产品的数量,忽略了质量,生产环节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与加工环节大量使用添加剂,导致农产品品质基本上处于中低端层次⑨。而陈锡文则认为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人力成本高、土地流转成本高、物化投入成本高以及大宗农产品生产净利润低、农产品品质低、特色产品少等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因此,要以提品质为抓手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⑩。

第四,促 “三产”融合。牛媛媛提出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发展,确保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⑪。而杨德生表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深度挖掘农业功能,共同推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与休闲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切实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工作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因此,必须以农产品集聚为思路化解 “三农问题”,为 “三农”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

理论界认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需要,也是丰富农业经济理论的要求。追溯研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农业改革发展的价值,这就要求它具有明确的科学性,且具有可靠的理论依据。

1.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十分重视供给,自19世纪初流行至今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基础,其核心经济思想主要是 “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主张自由放任,“强调实物经济和充分就业平衡”。在商品交换中,产品本身可以创造需求,货币仅仅被看作为流通的媒介,所起的作用停留在瞬间。由于市场本身具有自我调节作用,只可能导致国民经济个别部门出现供需矛盾。因此,在一种商品的交换与买卖过程中,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发挥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商品的流通与交换创造了条件,使得一种商品不会出现供需问题,因为在某种条件下它们的需求总是趋于平衡⑬。但是,萨伊定律受到了凯恩斯理论和马克思的批判,因为 “有效供给意味着获得有效需求的供给”这一萨伊定律核心思想的成立决不是无条件的。 “需求能创造出自己的供给”仅仅在二战后西方政府制定反危机政策时起了作用,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各个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顽疾,供给学派便应运而生。

2.供给学派理论

供给学派带有极强的保守主义特色,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流派。它强调经济的供给,从供给视角考察经济现状并寻求对策,指出 “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并提出 “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弗、万尼斯基、费尔德斯坦等。总体说来,供给学派 “力主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提倡减税刺激投资,增加有效供给;重视智力资本投资,反对过多社会福利;主张控制货币投放,反对通货膨胀”。这也反映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它们都属于经济运行的一体两面,不存在着任何替代关系,两者之间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3.国内学者观点

车海刚认为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仅仅从供给视角进行改革,而是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角度出发,侧重点不同。因为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发生作用的,有效的供给可以创造有效的需求,需求也会倒逼供给,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侧⑭。安蓓指出在经济短期波动的过程中需要发挥需求管理的作用,促使需求管理为经济启动 “点火”,并为经济下滑 “刹车”,但是一旦长期依赖需求管理,将会引发生产要素错配、投资回报递减、产能过剩、企业活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经济遭遇结构性破坏⑮。因此,在经济萧条的时期应该采用供给侧管理积极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经济一旦出现大萧条,就需要依靠刺激消费端的凯恩斯主义制定经济政策;反之,经济出现膨胀,就应该依靠供给学派理论。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与高库存并存,农产品价格 “天花板”与成本 “地板”两板挤压,耕地撂荒与过度耕作同在,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和农业农村短板效应明显等。他认为上述问题大部分属于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如果要化解这些难题,应从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入手。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瓶颈制约何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去除农业发展的瓶颈约束,重点是补短板,培养和提升新产能,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驱动力、牵引力和新的活力。

1.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与高库存并存

江维国认为,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角度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更青睐高质量、高品质的农产品,然而国内农产品受利益驱动、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有效供给呈现乏力趋势⑯。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较2015年中国从美国等西方国家进口的农产品数量持续增加。从粮食库存量的角度来看,截至2015年我国部分农产品库存量居高不下,其中粮食已经 “十二连增”。和龙、葛新权等指出粮食生产出现了 “三量齐增”的怪现象,增大了国内农产品的供给压力⑰。与此同时,胡军华认为粮食连年增产而价格下跌,国家为了维护农民的种粮利益实施了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将进一步提高粮食得库存量,导致2016年我国玉米、小麦与稻谷的库存合计约为2.3亿吨⑱。陈锡文指出我国进口的粮食数量仍然惊人,出现了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的现象⑲。因此,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是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与高库存并存。

2.农业资源约束趋势,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能力弱化

在我国农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的同时,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增大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刘新民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农村宅基地空心化、复种指数高等问题,大大降低了耕地质量;农村用水、生活垃圾处理、道路等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引发了一系列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污染等,农村资源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绿色农产品亮起了 “红灯”,即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度使用,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能力⑳。

3.农产品价格 “天花板”与成本 “高涨”的制约

万宝瑞指出我国大米、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与国际市场的价格形成了巨大的差异,比如大米国内外价差为318元/吨、小麦价格价差451元/吨、大豆价格价差1484元/吨、棉花价格价差7078元/吨㉑,使国内的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比国际价格高出30—50%,个别品种达到60%,所以国内农产品在价格上没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同期的种植业生产成本也一直大幅度上升。罗必良认为,在成本结构上,1990—2014年三种粮食 (稻谷、小麦、玉米)的平均物质与服务费用的占比从58.3%下降为39.1%,人工成本占比从35.1%增加到41.8%,土地成本占比从6.6%迅速上升到19.1%,从增长速度来看,土地成本的上升速度最快㉒。另外,与美国农业相比,我国农产品亩均成本和每公顷成本,或者是单位产量成本都大大超越美国,有些甚至高出两倍多。因此,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要解决导致成本过高的短板问题,农产品成本不断飙升、效益持续走低的趋势将极大地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4.农地承包经营权成为农业规模经营的短板

长期以来,农民所承包的土地普遍呈现零星化的特点,导致我国农业经营基本沿用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全国实有耕地面积20.26亿亩,拥有2.44亿农户,户均耕地面积约为8.3亩。所以,理论界普遍认为农业经营规模不足,规模效益难以体现,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障碍。张成玉通过分析种植规模与种粮收益之间的关系,认为在现有的耕地条件下农户极难获得规模效益㉓。目前农民种植粮食所获得的平均收益约为540元/亩,按现有户均耕地面积8.3亩计算农户种植收益不足5000元。罗必良认为,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将强化农户对土地的 “产权身份垄断”。因此,成员权、身份垄断以及地理垄断,必然会导致农户对土地重要性的评价,使农地流转并非一个纯粹的要素市场,而是一个具有身份特征的情感市场,是包含了地缘、亲缘、人情关系在内的特殊市场,必然导致小农格局固化,这种经营权的流转局限于农户之间进行的禀赋效应引发的农地流转抑制与扭曲,极大地制约了农业规模经营,也抑制了现代农业发展。

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路径

学者们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要求是要围绕社会的需求进行生产,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1.深化农业制度改革,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孔祥智提出必须强化农业制度安排,积极实施农村土地改革,建立相应的激励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制度体系㉔。一方面,要及时梳理与农村土地改革相关的一系列政策,主要是 “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强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另一方面,鼓励农民积极生产优质农产品,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生产激励制度和保障制度,从项目资金、银行贷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并建立专项基金的引导激励制度和安全生产制度,完善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以制度改进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刘月姣认为,尽管我国不少农产品总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应深入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的服务作用。要积极开展国际地理标志领域合作,搭建区域合作平台和国家合作平台,创建中国农业品牌,形成多方互动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农户品牌的组合金字塔㉕。

2.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要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激发农民 “改结构”的动力,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切实延伸农业产业链。王文生提出必须强化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要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与农户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积极发展种养大户,利用好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作用,引导农民投入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中去;另一方面,从当地二三产业的收入角度出发确定好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面积,一般为80—120亩为宜,并合理配置资金、人力、装备、技术等生产要素,解决好 “小马拉大车”、 “大马拉小车”的问题,进一步释放规模化经营的制度红利,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与资源利用率㉖。江小国、洪功翔认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交易和生态成本,更有利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㉗。杨宏银指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必须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按照按户归并集中,农户在自愿互换承包地块实现连片耕种,从而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㉘。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安全生态农业

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积极应对农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发展绿色安全生态农业。以王文生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应结合人们的饮食消费需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在保持 “口粮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原则下,因地制宜,确保农业发展进程中农民拥有 “充足的米袋子、充裕的菜篮子和丰盛的果盘子”㉙。这要求农业结构调整必须瞄准和把握好农业市场的需求,在充分尊重消费者选择的基础上,引导农业生产积极向 “消费导向型”转变,提升消费者 “舌尖上的安全”。而曾福生则从降低污染成本的视角强调发展生态绿色安全农业的重要性,主张积极进行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水平,积极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并实施无害化处理,降低农产品污染,提升农产品的安全生产㉚。郭社荣等指出政府应统一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完善农业生产标准体系,探索和制定与农作物种植、家畜养殖等相关的技术标准,利用资金补贴、政策倾斜等积极实施有机、绿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生产有机、安全和绿色农产品的积极性,全面发展绿色安全生态农业㉛。

4.树立 “大农业”发展观念,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专家们认为,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树立 “大农业”发展观念,以农业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为导向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是发展趋势。以江小国、洪功翔为代表的学者指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协调好大农业中的农、林、渔、牧等农业产业,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闲置,平衡农业供给结构,提升农业的整体竞争力㉜。这要求升级农业品牌产业,统筹规划把握好农产品的发展方向和消费者的需求动态,并结合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与产业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㉝。葛新权、刘延平认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应 “推进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深入到农村原料生产基地,强化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借助信息化的力量引导农民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㉞。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应积极采取措施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的非传统功能,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村物流等新业态,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促进农民增收。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学者们都强调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许经勇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与农村信息化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即坚持 “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的投资体制,拓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并完善与农业基础设施相关的一系列管理体制,积极推动城乡物流互通互联、共建共享,深入进行农村公路网建设,借助“互联网+”等力量改造升级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农村与农民在互联网上实现繁荣致富的目标㉟。而蒋和平主要是从强化农业科技研发与科技基础设施孵化出发,提出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农业创新的目标。强调应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的孵化,积极进行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建立农业自主创新项目,吸引和凝聚更多的高水平科技人才投身到农业发展中,全面推动农业项目、基地与人才的结合,转换农业科技成果,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形成可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㊱。杨建利、邢娇阳提出了 “互联网+现代农业”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主张把握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进农产品双向流动、供需精准对接,切实 “培育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的现代生态农业新模式”,从而拓宽 “互联网+”在农业发展中的领域,全面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㊲。

五、简要评述与思考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的评述

综合分析以上各位学者、专家的研究观点,现有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研究的框架体系,为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且具有积极的较高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首先,既有研究成果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因与内容作出了全面的论述。一边是大宗农产品粮食从产量、进口到库存呈现 “三量齐增”,导致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失衡;另一边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的 “三本齐升”,说明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这两年才出现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当然,党中央下定决心解决 “三农”问题,制定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构想,政府部门、理论界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表述为: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通过粮食价格体制和补贴制度改革去库存,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产业。这种明确的表述清晰、明确,人人看得懂,全社会能够理解。

其次,既有研究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作出了深入的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去除农业发展的瓶颈,如果不能解决好去产能、降成本等难题,将无法完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现有研究既分析了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品质不具市场竞争力,人工、土地等导致的大宗农产品高库存、高成本现象,尽管农民努力生产,但增产不增收是难题,也从粮食补贴政策、土地制度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其原因。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是深入的、全面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再次,既有研究成果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作出了明确的指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去库存、调结构、提高效率效益、转换新动能。既有的研究把实现路径归结在多个方面:一是深化农业制度改革,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制度改革活了农民的利益有了保障,生产积极性就提高了,也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二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交易和生态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劳动效率。三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就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结构调优,调出优势、调出特色,实现农产品的绿色、生态、安全。四是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是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任务,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村物流等新业态就是培育农业新动能。

我们认为,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众多的成果中,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概念,除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阐述了这一概念外,理论界几乎没有对这个概念进行过讨论与增加新的内容。实际上,文件的阐述体现了官方的表达,而研究的补充完整可以丰富理论。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的思考

思考一:农业领域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短期目标。

面对粮食 “三量齐增”的难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 “去产能”就是将不适应消费者、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产能去掉,把已经存在的粮食高库存去 “杠杆”无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必须积极推进。但是, “去产能、去库存”并不是长久之计,它仅仅是作为短期目标发挥作用的,在确保农业供给侧改革啃这三大硬骨头的同时,要想实现农业保持稳定、高效、增收,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还必须依靠农业 “新动能的创新”㊳。

思考二: “补短板”创造农业新动能是农业供铪侧改革的长期目标。怎么创造农业新动能呢?我们认为主要采取三方面的措施:

第一,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1)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把大力培育现代农业新型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全面推进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从而扭转农业劳动力严重老化、严重匮乏的问题;应当从省级层面进一步出台有利的政策,拿出一定的财政扶持资金专项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进而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与财政扶持,推动农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 (2)借鉴 “沙洋模式”的经验,推进以农地结构调整为抓手将零散地块连片,强化土地平整整理与土壤改良,完善与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相符合的成套的道路、林网与沟渠的建设基础上,形成 “确权+连片”模式。当然在 “连片”方面,要立足于现有资源,遵从公开、自愿的原则,在稳定家庭承包方式、面积、期限的基础上,由村委会牵头通过经营地块调整,引导农民实现土地最大规模经营㊴。 (3)创新经营方式还需要合作经济发挥作用,要采取措施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到农业现代化、企业化经营中来,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集适度规模、高效益于一体的现代经营方式。

第二,推进专业化规模服务。在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要以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目的积极推进农业服务中心、农机服务站、农技服务站的建设,将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的服务设施等纳入到服务中心来,要构建一站式农业服务平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民的规模种植提供种子、农机、病虫害治理、测土配方、技术培训等专业服务;为农民和经营主体提供销售渠道。

第三,推进 “三产”融合,也就是在农业中引进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推进以农业农产品和食品为基础推进加工产业融合发展,以龙头企业为牵头,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形成 “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㊵;推进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和三产融合主体的培育,要结合农村各地区资源禀赋,以旅促农,引导农业与文化传承、休闲观光旅游等融合形成特色产业发展;推进新业态发展,如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农村现代物流等 “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通过全面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农业新动能。

注释:

① 《专家详解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央广网2015年12月27日。

② 《首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央广网2015年12月26日。

③ 《农业部部长: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凤凰网2015年12月25日。

④ 何秀荣: 《公司农场:中国农业微观组织的未来选择》, 《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1期。

⑤⑨㉛ 郭社荣、吴绍礼、韩建安: 《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人民日报》 (海外版)2016年3月11日。

⑥⑰㉞ 和龙、葛新权、刘延平: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挑战及对策》, 《农村经济》2016年第7期。

⑦ 胡冰川: 《优化生产布局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步伐》, 《中国农村科技》2016年第5期。

⑧㉟ 许经勇: 《如何认识从 “基础性作用”到 “决定性作用”》, 《人民日报》2013年12月6日。

⑩⑲ 陈锡文: 《六大举措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农民日报》2016年1月29日。

⑪ 牛媛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建议》, 《农村经济》2016年第10期。

⑫ 《辽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华人物网2017年4月5日。

⑬ 郑享清: 《宏观经济学》,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4—120页。

⑭ 车海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 《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10期。

⑮ 安蓓: 《为结构调整营造稳定宏观环境和更好制度环境》, 《中国改革报》2015年11月23日。

⑯ 江维国: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16年第4期。

⑱ 胡军华: 《中国粮食库存世界最高 粮食加工业已危机重重》,一财网2015年10月19日。

⑳ 刘新民: 《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若干思考 (上)》, 《农村·农业·农民》 (B版)2016年第12期。

㉑ 万宝瑞: 《守住农业安全底线——学习贯彻201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 《人民日报》2015年2月26日。

㉒ 罗必良、胡新艳: 《中国农业经营制度:挑战、转型与创新——长江学者、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罗必良教授访谈 》, 《社会科学家 》2015年第5期。

㉓ 张成玉: 《土地经营适度规模的确定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11期。

㉔ 孔祥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 《改革》2016年第2期。

㉕ 刘月姣: 《农业部等五部门推出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行动计划〉》, 《农村工作通讯》2015年第5期。

㉖㉙ 王文生: 《以 “互联网+农业”为驱动打造我国现代农业升级版》,新华网2015年5月20日。

㉗㉜ 江小国、洪功翔: 《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路径与国际经验》, 《现代经济探讨》2016年第10期。

㉘ 杨宏银: 《土地确权 “沙洋模式”解释——湖北沙洋首开全国先河整县推进按户连片耕种的实践思考》,《经济参考》2015年第42期。

㉚ 曾福生: 《降成本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 “重头戏”》, 《农村工作通讯》2016年第7期。

㉝㊲ 杨建利、邢娇阳: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年第4期。

㊱ 蒋和平: 《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十项建议》,《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第2期。

㊳ 钟真、孔祥智: 《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农业政策转型》, 《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5期。

㊴ 韩长赋: 《土地 “三权分置”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光明日报》2016年1月26日。

㊵ 方向明、蔡海龙: 《农业支持政策亟待调整和完善》, 《农民日报》2015年3月21日。

(责任编辑 陈孝兵)

F306

A

(2017)08-0045-07

曾建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张永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