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自杀原因浅析
2017-04-12李晓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无法调节自身心理健康问题,选择轻生这一办法得以“解脱”,虽然选择这一条路的人仅占少数,但是对于他们自身乃至其家庭都是毁灭性的打击。本文从外在因素和自身因素两方面探讨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希望可以给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一些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
B846
关于自杀动机问题,个人自杀动机各种各样,且自杀并非光明正当之事,其中又有很多难言之隐,很难由旁人来推猜,根据自杀未遂人的回忆和死亡者的遗书反映,多数还是为了摆脱痛苦和逃避现实;其次是为了精神上的超脱与升华,其三是为了人格上的完整、个人的荣誉与尊严;其四是表示反抗的一种极端和消极形式;其五是一种威胁手段;其六是作为获取同情的一种方法;当然还可能有个人的其他动机[1]。当代大学生被人称为“抱大的一代”,这些孩子在家被父母宠着,在学校被老师哄着,一路高歌到了大学,他们缺乏应对失败挫折的经历和心理准备,一个微不足道的挫折,都会引起他们强烈的不良情绪反应,甚至精神崩溃。
大学生从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正处于个体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面临学习、考试、交友、恋爱、就业等诸多人生选择。各种身心矛盾常常使其体验到失望 、痛苦、悲伤、悔恨、激愤等负面情绪。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较差,所以学习上的失败、情感上的受挫、人际关系的孤寂、家庭的变故等原因都可能让他们的情绪一落千丈。从而导致心理危机出现,在得不到緩解的情况下,最终引起自杀倾向。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精神状况来看,有的大学生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他们的内心稍有刺激或挫折,就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痛苦感,这种感受长期积累,由量变引起质变,就可能导致他们产生轻生念头[2]。还有的是本身就有神经类或精神类的疾病,这些大学生的自杀原因直接源自神经或精神方面的疾病,受此疾病困扰,他们情绪长期积郁,自杀念头长期酝酿,无心体验也无法体验美好生活。
在探讨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时,本文将从两方面探讨大学生自杀的因素: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一方面,大学生生活在社会、家庭、学校交互作用的特有的外界环境中,他们通常会遇到各种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又尚未成熟的过渡期,这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内部心理环境。
一、外在因素主要有:
(一)心理疾病: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3]。
(二)恋爱失败: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3]。
(三)学习压力: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3]。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会长林永和教授表示,过去高校自杀的学生中以本科生居多,现在硕士和博士自杀的比例呈增加趋势,这是由于高学历学生面临的压力比过去更突出。
(四)家庭因素:据社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研究,中国有70%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4]。这些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此外,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遇到挫折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五)社会压力: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都较以前下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们对找工作深感焦虑,并产生自卑感。
(六)社会氛围:对生命的漠视,社会上大学生经常存在的悲观、漠视生命、心灵空虚等是产生自杀情绪的催化剂。
二、内在因素主要有:
(一)绝望灰心:如因身患重病治愈无望而自杀;因信仰破灭、悲观厌世而自杀。
(二)冲动行为:如因发生家庭纠纷或干群纠纷,由一念之差赌气冲动而自杀。
(三)解脱痛苦:因压力过大,又缺少社会支持,为解脱痛苦而自杀。
(四)示威:通过自杀向对立面示威,如一个15岁女学生因抄袭他人试卷被家人发现后受到训斥,家人还将此事打电话告诉了老师,学生不服,遂开煤气轻生[5]。
(五)人际动机:通过自杀去支配、影响、说服他人;或通过自杀表示内疚和歉意;或感到自己受到委屈,便别出心裁地想象自己死后亲人悲痛欲绝情境时,在想象中达到心理满足;或以自杀作为报复他人的手段等[6]。
总之,作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已有心理健康水平及发展现状,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有预警提示的学生应跟踪关注,应认识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给予干预,很有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当代大学生自杀事件绝非“偶尔”出现,需要从学生、家庭、学校到社会各层都给予应有的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彦牛,王艳芝.领悟社会支持及安全感与大学生自杀态度的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41-143
[2]王伟.大学生自杀现象浅析.卫生软科学,2010(24):522-524
[3]刘建成.新时期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12
[4]刘茂玲,李艳芳,邹宇华等.大学生死亡、自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疾病控制杂志,2008(12):255-258
[5]骆碧云.大学生自杀原因与对策探讨.学理论,2010(19):25-30
[6]崔伟,陈娟.大学生生命意识异化的成因及其对策.科教文汇,2010(11):244-246
作者简介:李晓成,女 ,1988年4月6日籍贯: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工作单位: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学历:本科职称:助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