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7-04-12王昌波
王昌波
摘要: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因此,人们便要说话、唱歌,做出种种动作,而效果最好最易于完整体现思想的则须推写作。作文教学就担负着教会、引导众多学生去写作的重任,于是这便有了怎样去教、怎样去写等一系列的研究课题。如今,面对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作文教学我们则更应多作思考。
关键词:中学作文;方法
G633.3
一、作文教学——寂寞的罗网
中学生的文章越写越差好像是不争的事实了。在众多的文章里,我们看不到他们表现自己的欲望、面对挑战的快乐和被激发的兴趣,看到的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一篇篇文章缺乏真情实感,拿腔拿调,重复一个主题,重复他人思想,没有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学生作文,成了索然无味的“新八股”。谢遐龄曾说:“豆蔻年华却缺乏才思,是我们这个时代孩子的悲哀。”而究其原因,何在呢?
其一、若干年来,沉重的应试教育逼出了一种不成文的然而却是相当具有影响力的模式,老师按照既定的路子指导,怎样立意,怎样开头、破题,如何组织,选用什么材料,如何结尾等等,甚至于明确开头的几句应如何铺陈渲染,结尾的几句应怎样扣题回应,然后学生严格地按照这一程式写作,结果,一篇篇“八股文”就被炮制出来了。这种僵化的模式磨去了学生的灵气,磨去了学生的棱角,将学生们的创造力、想象力送进了坟墓;它使学生写作文、思考问题时常常不由自主地陷于某些条条框框,以至于许多学生为求“感人”效果,只好让健康的父母(祖父母)在作文中一次次的死去(或病倒),让自己的身边不断上演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惨剧。
其二、限于各方面的原因,教师在作文教学上投入精力不够,指导失于粗疏。两周一次作文训练是大多语文教师雷打不动的作文教学思维,甚至于平均不到两周。二十余周的一个学期,试问有几个班的学生写了十篇以上的作文呢?即便是两周一次吧,简单的指导,匆忙的批改,概略的讲评,恐也难以生出高质量的文章来。
其三、学生受各方面因素困扰身不由己,言不由衷,消极惰怠。应试教育的大棒下,学生们失去了太多的快乐。论及现在中学生的童年生活,钱学森博士这样说:“我们这些人生在苦难的旧中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而我们子孙后代生在幸福的新社会,却有一个苦难的童年。”是谁在制造这些孩子的苦难?题海淹没了兴趣,书山压倒了快乐。阅读本是一种自由,但现在的中学生们能快乐阅读的有几?少之又少!他们题做得太多,而书读得却太少了。缺少了生活的真体验、真感受,没有书籍文化带来的内心真正的快乐,所以学生们怕作文,至少是不爱作文了。
二、更新作文教学思想,让作文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一)更新观念,建立新的作文教学思维。我们看已举办多届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提倡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真体验(真实、真切、真挚的关注,感受、体察生活),并且,他们表示还要一届届办下去。尽管专家们对此大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但它在中学生中所引起的轰动是空前的,它引发了广大中学生的极大兴趣,吸引了无数中学生关注的目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新作文教学思路的严肃思考。抛开其他因素不论,新概念作文大赛给我们的一点收益是,它真正把写文章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而这不也正是我们应孜孜以求的目标吗?让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不油滑,不轻浮,不虚无,充满热情,充满生机,满含生命的蓬勃张力,这才是我们作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二)真诚的感受生活,充实源头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同时需要“三个世界”的丰富与成熟: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一个健全的人的心智系统应该是三者有机的统一。没有真切的生活体验,就没有真善美的文章。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去感受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既而我们的写作才有生命。
教会学生认真过好每一天,注意身边那些看起来细小而琐碎的事情,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生活的真谛其实就包含在这些细节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从生活中来,写真实的生活,这样文章才不空洞、不滞涩。
教会学生阅读。古人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能从另一侧面来丰富人的生活,它填补了因为时间、地域等的限制给人造成的生活空白,因而与写作密不可分。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博士李明生说:“读书一定要读精品”。要培养学生读名著的习惯。
(三)分解写作目标,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将完整的作文肢解,而是将笼统的大作文写作要求分解为若干较容易实现的小目标,采用易于操作、灵活机动的专题训练逐一完成。如专门的命题训练、语言训练,想象力训练等。
(四)革新评价观念。张志公先生说:在“作文这件事情上,教师万万不能做‘难服侍的婆婆,也不能老做‘医生,而是要做‘园丁。他不光注意到剪除莠草,更注意到按时施肥浇水,帮助幼苗迅速地发育成长。”曾听到有这样的议论:“作文永远得不了一百分,也不至于不及格”。这其实是教师缺乏明确尺度的问题。作文可以得“一百分”,并不意味着尽善尽美到头了,只是意味着写到这个样子,已经符合这个阶段所定尺度的最高一头的要求。作文也可以有不及格,不及格并不意味着一无是处,只是意味这样还达不到这个阶段所定尺度的最低一头的要求。有了明确的尺度,而且严格地运用它,学生才会严肃认真地对待作文。
还要谈一下批改。批与改应注意因势利导,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切忌评语千人一面,忌不痛不痒,不得要领,诸如“文句通顺,中心明了”之类,实在是为批改而批改,还是不要得好。不必面面俱到,抓住一点,切中要害,或鼓励赞誉,或指明不足,都会给学生以教益。批改不必唯细,过细则是吹毛求疵,学生作文必然“毛病多多”,教师劳心费神,学生烦恼倍增,作文的兴趣就逐渐远去了。批改的工作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进行,当然教师需要调控,把握尺度。
作文教學是一个大题目,大有文章可作,希望同仁们共同努力,使作文教学柳暗花明,迎来她蓬勃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