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教·明学·明评

2017-04-12梁文菁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9期

摘要:初中语文诗词鉴赏课往往处于尴尬境地:绝大部分初中学生没有能力独立读懂一首古诗词,更不能达到鉴赏的能力要求。回顾诗词鉴赏教学,许多老师没有做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估的高度统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从“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把教学中明晰和内隐的目标进行合理分类,导教、导学、导评。本文借鉴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在诗词鉴赏课程的目标陈述、课堂教学应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诗词鉴赏课程目标;诗词鉴赏课堂教学目标

G633.2

目前大部分學生在诗词鉴赏的学习上,大多死记硬背却无法达到考察的能力要求,以致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如何让学生感觉到所考来自所学?如何真正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笔者尝试把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应用到诗词鉴赏课目标陈述和课堂教学中,实现目标设置、教育教学、评估测试的三者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初中诗词鉴赏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诗词鉴赏的目标描述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而现阶段的初中诗词鉴赏课教学实践,还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大部分教师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解读课标,在初三的备考冲刺阶段,根据个人的教学习惯、近三年的中考题去设计诗词鉴赏教学。最终呈现的结果,教师所教无序、所教随心,学生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没有达到相应的能力要求。

出现这种结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三维目标框架下,诗词鉴赏课程目标的模糊混淆,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效果的反馈中,未能起到清晰明确地指导作用。

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课程教学目标的分类与陈述受到了关注。教学目标被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合格的目标陈述必须有一个动词和名词,笔者归纳了在三维目标框架中陈述诗词鉴赏目标时常用的动词,并从动词的属性角度进行分析。

从表格中的动词属性看,上述的词语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大部分动词属于非行为动词,如:品味、欣赏、揣摩、思考、关注。这一类动词,它所陈述的动作是看不见的内在心理过程。例如“思考”,我们无法从外显行为去判断学生是否在思考,就算看到学生在托腮皱眉,也不能由此判断他的行为过程是否符合“思考”这一目标。使用这一类动词对目标进行陈述,下达的指令在课堂上实施时,不仅缺乏可操作的过程,更缺乏对应的可检测方法。

第二类:部分动词属于行为动词,如:朗读、勾画、找出、比较。这一类动词,描写的行为是可以观察的,外显的。活动有没有进行和落实,皆可以透过课堂上的具体行为直接进行观察和检测,用这类动词进行目标陈述,清晰可测。

第三类:部分词语,往往形成短语结构,如:通过……方法,使用……方法,形成……人生观、培养学生……能力。所陈述的主体并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教学目标的主体应该是学生。用这种结构的短语来陈述目标,混淆了行为主体。

由此可见,原来的三维目标分类框架的教学目标陈述,里面既包含了学生复杂不可测的内在心理过程,又有清晰可测的外在行为过程,还有行为主体混淆的方法陈述。这种描述,只能传达常识性意义,不能进行任务分析,无法进行相关训练和检测。

二、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下的诗词鉴赏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可预期性和可测量性,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方法通过“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把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进行分类,确定它应该达到的目标层次,从而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结构清晰,便于量化。

在陈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完全使用行为动词进行陈述是困难的,使用带诗意的含糊不清的字眼无助于实际教学,但我们可以借助心理学界定的动词来描述目标。【1】运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原理,笔者把诗词鉴赏的教学目标重新进行陈述。

教学目标:

⑴理解诗词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⑵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

⑶评价诗词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⑷能独立运用实现上述三个目标的方法

以上的教学目标归类到布卢姆的二维目标分类表中体现为:

把诗词鉴赏的教学目标对应归纳到二维目标分类表中,有助于我们关注以下问题:

⑴明学,转换角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考察目标。如目标⑴:为了达到理解诗词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个目标,学生需要知道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学生能否在“作者”、“朝代”、“诗词类型”这些“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组合,获得这些部分的内在结构和关联(概念性知识)?转换角度,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方法和任务。

⑵明教,目标一致,教师们从目标分类中获得共识。如目标⑵: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这是一个分析概念性知识的目标。要如何教概念性知识,要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明确目标,有利于教师围绕目标设立活动和任务。

⑶明评,评估科学,教师能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的时候,有意识地关注它们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学习目标的设立、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评估的进行,若较为一致地填入到二维目标分类表中,就可做到教、学、评三者一致。

三、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在诗词鉴赏课教学的应用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的变化。教育的真正目标并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2】我们在陈述诗词鉴赏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明确陈述“理解”、“分析”这类内在的心理变化,但这些内在变化并不能直接进行客观观察和测量。为实现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笔者以中考诗词鉴赏复习课系列“把握诗词的思想情感”的教学案例为例,细化教学目标,展现教学过程。

㈠教评合一 细化课堂教学目标

“把握诗词的思想情感”教学目标,作为诗词鉴赏复习课系列中的第一部分,需要学生在掌握阅读诗词时掌握“疏通大意,把握情感”的具体方法。因此,教学目标可以这样陈述:

1.学会运用方法,理解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1)能够从诗词题目、作者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出与情感主旨相关的内容。

(2)能够从诗词中准确划出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关键词。

(3)能够勾畫出诗词中的意象(主要是景物),分析景物特征,说出景物中所含的情感。

我们根据本节课所传授的三种方法,把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能够客观操作和测量的教学分目标,能够通过可观测的方式去反映学生的内在变化,明确课堂活动。在明确目标的同时,我们还对应三个目标设立学生活动,即堂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对应的评估设计如下:

评估1.1学生完成学案上10题关于理解题目、作者信息的训练题,6题正确为及格;

评估1.2学生完成10题直接从诗歌中勾画情感关键词的训练题,6题正确为及格;

评估1 综合运用三种解题方法,完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训练题。

使用这样的目标描述,能够提供清晰简明的行为样品,把内在的心理变化得到直观可测的转化,如目标1.1,学生能够从题目、作者等信息中找出与情感主旨相关的内容,就代表他理解了这个方法;如果他能够使用这样的方法,完成评估1.1并顺利通过评估,那就意味着他能够运用这个方法。

心理学家马杰提出,好的行为目标具有三个要素: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二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3】从这三个要素来看,上述关于教学目标与评估的陈述,清晰地强调了学习之后的变化(学生能做什么)和变化的条件(教师提供的刺激),符合马杰所设立的三个要素,能够预设和检测教学结果。

㈡ 内化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仍以上述的诗词鉴赏复习课系列中的“把握诗词思想感情”为例,本课是复习课,以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为目的。也就是说,学生在掌握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化成程序性知识,由死记硬背内化为方法、能力并能够运用。结合以上两点,该课的教学过程做以下安排:

⑴导入环节:

教师活动:①真题回放:近三年中考题。②展示考点。

学生活动:明确中考考点

评析:教师的活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告知目标;学生的学习过程属于注意与预期。用导入设疑,学生明确了考点,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⑵方法指导环节:(以方法一为例,方法二、三与方法一的教学过程一致,此处不做讨论)

教师活动1:设问:请仔细阅读诗歌题目“归园田居”(陶渊明),说出从题目中获得的信息。

教师活动2:试比较《望江南》和《竹里馆》两首诗词中“独”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总结:从诗词的题目和作者中,我们能够获得一些与思想情感相关的提示和信息

学生活动1:说出从《归园田居》这一题目中获得的信息;

分析、比较两个“独”字的不同情感。

学生活动2(评估1):迅速口头完成学案上10道关于理解题目、作者信息的训练题。

评析:教师所举的诗词例子属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提示学生原有知识并呈现这些有组织的信息,在讲解例题时总结方法,让学生从原知识的激活、理解,新知识融入的过程中,开始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⑶综合训练环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①请结合诗歌题目和诗词,写出你从中获得的信息。

②请在原文圈出诗歌的情感关键词。

③诗的首句写景,作者再写景中选取了杨花和子规这两种景物,有什么用意?

④请概括本诗的情感主旨。

教师活动:点拨、明确答案,提供过程指导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

评价:教师针对本课教授的知识与方法,给学生的复习与记忆提供指导。学生通过变式练习,真正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最终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教学目标是教学之本。“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和以它为中心的新课堂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的运用,正给语文教学带来质的飞跃。它促使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目标分析,重新把教学中的明晰与内隐的目标进行合理规范的分类。它促使教师意识到自己所计划的活动要与他们预期的目标需要一致。它促使教师调整某些教学活动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明教、明学、明评,实现学习、课堂、测试三者真正统一。

参考文献:

[1]皮连生主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2]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3]李娥兰 黄敏正《论语文单元精读课的二维教学》《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27期

作者简介:梁文菁,籍贯:广东南海 民族:汉,单位:广州市第七中学 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