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7-04-12陶颖
陶颖
G633.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全球化进程正改变着每时每刻的生活,在这种形式下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关系到民族复兴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因此,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如何将创新与语文学科相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呢?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中有了点滴体会,愿请教于同仁。
一、转变观念做创新型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引发教师角色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观念,做一个创新型的教师。创新型教师必须做到:一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必须具备三种理念:(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2)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理念;(3)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理念。二是由课程的执教者转变为设计者和开发者。教师只有树立了创新教育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具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二、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传承,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因此采用的模式是以老师为主体,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只需在下面认真地听和记。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全面系统地为学生打好各学科的知识基础。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对书本、对权威的迷信,极易束缚和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出的人才大多缺乏批判性思維、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即发挥师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这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地过程,学生会不断地与教师、同学进行心理互动,交流思想和情感,正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目的。
三、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引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成才的先导,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原因、动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活动兴趣的产生与该种能力的发展密切联系,并且是他发展的出发点,如果一个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在学习时就会表现积极的思维状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重视情感体验,回归人文特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语文教学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藩篱中,失去了人文科学应有的充满情感体验与生动活泼的特征。教师讲一篇课文,往往都是从文章作者、时代背景、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到写作特色,面面俱到,循规蹈矩,四平八稳;学生作文则也是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凤头、猪肚、豹子尾”一套老生常谈的八股文;平时作业练习更是死搬教材标准答案,教材编者观点,不敢雷池半步。如此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成了知识的“传声筒”,学生成了知识的“录制器”。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缺乏主动、自由个性,形成思维定势,创新思维被严重挤压,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回归人文科学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打破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聆听、接受、模仿”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推向主体学习、自主学习的地位。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教师只是从理论、研究程序、方法上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自己的观点见解,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及开拓精神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
(四)注重互动交流,丰富教学内涵,促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著名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特别注重通过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造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各种方式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商讨问题的习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语文教学内涵途径多样,不拘一格。可以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籍,并养成摘抄圈点的阅读习惯;可以组织学生通过采访、调查、演讲、辩论、朗诵、表演、出墙报、办小报、组织文学社团等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五)“应试”转向“应时”,注重课堂、生活衔接
“应试”与“应时”,一字之差,却反应了教育者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应试”即教学单纯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应时”则教学是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全面发展的新人。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为“应试”做准备,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容易使学生索然无味。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曾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的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有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可以看出:知识与兴趣是在实践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在创新型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与丰富。譬如,督促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通过社会实践获得新看法新知识新思想。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闯、敢于创新;使学生的思维独创灵活,观察敏锐,善于发现,想象丰富,以创新为乐,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发展要求,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层次高水准高素质的创新型的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