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心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效果研究
2017-04-12杜艳飞邢乃愈卢正芳
杜艳飞+邢乃愈+卢正芳
摘要:“对分课堂”是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的时间一部分分配给教师讲授,一部分分配给学生讨论,通过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学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实践的结果证明,该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思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不足。
关键词:对分课堂;心理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对分课堂”的心理学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50741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与基本内涵
(一)对分课堂的产生背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指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现在普遍采用的讲解-接授式模式。这种模式起源于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最大优势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简洁、高效、成体系地完成知识传授。讲授式教学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重视知识本身的传达与接受,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忽视其潜能开发、人格培育、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与培养等[1]。
虽然讲授式教学存在很多不足,但在目前中国的教育背景下还不能彻底将其舍弃。如何能既发挥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优势,又能克服其不足,就成为许多教育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对分课堂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产生的。
(二)“对分课堂”的基本理念与操作程序
1. “对分课堂”的基本教学理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针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即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结合起来。“对分课堂”的突出特点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基础,通过“对分”的形式克服讲授式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框架和要点,使学生通过听课、作业、讨论等方式对知识进行积极建构。从师生角色方面,教师由传统课堂中的单纯讲授者变成讲授者、评价者与引导者的结合;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知识的探索者和交流者,教学的中心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这种教学必然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课堂内学习的投入性和课外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2.“对分课堂”的操作程序
“对分课堂”具体操作上把课堂教学的时间一部分分配给教师讲授,一部分分配给学生讨论。先教后学,具体分为三个过程:第一个环节为教师讲授(Presentation),即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框架和重点难点进行把握;第二个环节是学生课后的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材料讲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经验,这个过程通过学生的作业形式完成,作业中包括让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梳理、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两大重点内容,被称为“亮考帮” [2]。这个环节是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学生的课堂讨论(Discussion),可分为小组内讨论和小组间讨论,学生将学习和思考的结果带到课堂中与同伴分享讨论。经过这三个环节,把教学中的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最后以讨论的形式展示、交流学习的成果。
二、“对分课堂”在心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基于“对分课堂”的理念和教学模式,对《发展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两门理论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改革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了以往的单纯讲授,按照”对分课堂”的三个环节展开教学。第二是评分方式改革。改变了以往的评分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过程性评价。第三是考试方式的改革。改变了以往的闭卷考试方式,采用一页纸式考试。
学生学习状态的显著改善
学生在传统教授式的理论课课堂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隐性逃课”。隐性逃课是相对显性逃课而言的,是指学生身在课堂,心在外边,虽然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际是“形在神不在” [3]。学生隐性逃课的表现是以玩手机为主,还包括学习其他课目、赶写作业、聊天、睡觉、发呆或者阅读小说杂志等。这些行为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对分课堂”增加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关注的是学生做了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让学生体验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有效地改善了隐性逃课现象。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观察发现,学生出勤率达到100%,学习更加投入,玩手机的行为几乎不存在,99%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并在讨论环节积极发言。
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中还存在一种现象被称为“背多分”,即学生在平时不需要在学习中付出努力,在考试之前对课程内容进行临时抱佛脚,背的越多分数越高。传统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过于重视对学生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为了避免“背多分”现象,“对分课堂”把优质学习应该付出的努力和时间分散到整个学期,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将学生的作业、听课和讨论的表现、提出问题的质量等都作为成绩评定的组成部分,连同最后的纸笔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最后成绩。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一直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在纸笔考试中采用的一页纸考试方式,也有助于避免学生的临时抱佛脚现象。一页纸考试需要学生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后,写在一页A4纸上面,作为考试时的参考。这样的考试形式使学生对知识不必进行死记硬背,而是抓住重点进行整理,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学生考试前改变了以往平时不学习,考试前机械记忆的状况,而是集中精力对整个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点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关系,精心设计一页纸的内容安排,为纸笔考试做准备。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一页纸考试对自己的影响是:更好的复习教材及学校资料,注重对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梳理和归纳而不是死记硬背;减轻了复习的负担,降低了考试焦虑,提高了对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的信心。
“对分课堂”的内化吸收和讨论环节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学生分享讨论解决问题,给学生们提供了思考和提问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在动口、动手、动脑,彼此交流意见、想法,减少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学生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够接收到來自同伴的信息,又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和被关注的,给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就感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尊重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和成就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分课堂”比传统课堂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受到学生的欢迎。
总之,“对分课堂”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讲授式课堂单向传授的不足,增加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重视过程性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更加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交流,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
三、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刚刚开始在全国大、中小学的各个学科中应用,虽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但要科学合理、灵活地应用“对分课堂”并非易事。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应该成为比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者。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称职的教师兼有双重身份,拥有两套本领,即教师不但是“让学”者,更是学习者;教师不但能让学生学,更要自己先学,而且他要学的比学生多得多(Heidegger,1976,14-16)。因此,只有深厚的知识的积累才能更好地创造“学习空间”(Olson,2000),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知识的联系,才能扮演好一个深思熟虑的指导者[4]。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
第二,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思考方式的指导
当代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传统讲授的课堂形式,在面对教学流程的改变和自身角色的转变时,很多学生必然会出现不适应现象,“对分课堂”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事无巨细地讲授。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成了探索者,很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出现学习上的困难。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的学习观念,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让学生不仅知道学什么,还要知道如何学;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并对思考的角度、方式等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建立信心,并且对学生的不适应表现应持包容心态,不要对学生过份苛求,让学生慢慢适应。
参考文献
[1] 周亚玲. 讲授式与探究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整合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11.
[2] 刘秋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1.
[3]张慧.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9-40.
[4]李茵.教比学更难—我们该如何理解教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4.
作者简介:
杜艳飞(1982-),女,吉林省长春市人,长春光华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心理学哲学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
邢乃愈(1978-)女,吉林长春市人,长春光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测量。
卢正芳( 1983-)女吉林长春市人,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