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治理时对区域国际环境合作的影响研究
2017-04-12杨朝晖张吉
杨朝晖+++张吉
摘要:非政府组织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治理时对次区域国际社会的环境意识和跨境环境问题、次区域环境合作机制、次区域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诸多影响,这些影响有利有弊,中国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积极应对,从而进一步加强中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治理;国际环境合作
基金项目:本文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度科研课题《非政府组织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影响和对策研究》(DSK201530)的研究成果。
X321
“国际环境合作,就是指对已经发生的对国际社会有共同影響的环境问题和对全球环境有损害或潜在危害的活动,国际社会有关国家以谋求共同利益,本着全球伙伴和合作精神,采取必要的共同行动和措施加以解决。”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政府间的环境合作是该区域环境治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该区域环境治理机制最核心的内容。目前,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促使该区域各国政府加快了国际环境合作的步伐,而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国际环境合作中来,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环境合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社会的环境意识和跨环境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方面,国际环境合作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与增强,这也正式国际环境合作形成与发展的思想前提。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环保非政府组织通过开展一系列环境活动和环境项目,大大提高了该区域民众的环境意识,增强了在该区域进行投资贸易活动的跨国公司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而区域国际社会环境意识的增强使该区域的民众、企业和各种组织机构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环境合作中来,这就使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环境合作的社会参与程度得到了扩大。
另一方面,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山川相连,其自然资源多具有跨境性质,该区域各国政府对这些跨境自然资源的利用就容易产生很多跨境环境问题。由于各国的利益有所不同,在处理这些跨境环境问题上,各国之间经常会产生许多矛盾甚至冲突。而环保非政府组织或通过对各国政府施加环保压力,或开展大量与之相关的环境活动和环境项目,大力推动了各国政府解决这些跨境环境问题的步伐。
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机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国际环境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是机制内各国深化环境合作的基本标志。目前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环境合作机制主要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湄公河委员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而环保非政府组织则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影响着这些环境合作机制的发展:
一是为这些环境合作机制提供大量环境信息。而在环境合作形成之前,国家对某一环境问题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愿意为之采取某些行动是形成环境合作的关键。非政府组织为环境合作机制提供某一环境问题的大量信息的做法就会促使该问题被列入国际环境合作谈判的议题,从而推动环境合作的形成
二是在关于建立环境合作机制的相关各国谈判中,环保非政府组织会利用自己作为观察员或参会者的身份,寻找机会积极游说参与谈判的各国政府代表或代表团,提供相关的环境信息,并平行召开与环境谈判有关的非政府组织论坛,积极关注谈判进度,将环境谈判的进度、环境谈判中各国的立场和主张、环境谈判中出现的问题和利益冲突等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并作为独家消息刊登在自己的网站或刊物上,或是及时通过各种现代媒体发布论坛的讨论结果,以期引起参与环境谈判各国政府的注意并对谈判代表产生影响。如果谈判不顺利或停滞不前,谈判代表难以协调一致,非政府组织还会通过动员群众进行联合签名、抗议、游行示威等给谈判代表施加压力。
三是当环境合作机制形成之后,环保非政府组织常常会通过发挥其监督作用,关注相关环境条约的履行情况和相关环境项目的执行情况。此外,随着环境问题涉及面越来越广,环境问题的成因和结果越来越复杂,要求现存的环境机制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而环境条约也需要进行定期的修改。环保非政府组织积极关注各种环境事件,根据环境问题的新状况发布各种最新报告或为此努力游说各国政府应采取进一步行动以完善环境条约。
三、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国际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环境外交是一国推行其环境外交政策、维护其环境权益、促进其经济和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基础是国际环境关系,即国与国之间在环境保护方面形成的关系。而环保非政府组织通过给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政府的环境外交施加压力,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国际环境关系和区域一体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在一方面推动了该区域各国之间环境外交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有些非政府组织基于急待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或受到某些发达国家和财团的操控,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具有片面性,往往会夸大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对相关国家的国际环保形象造成了极大不利影响,给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国际关系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例如,目前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中国成为了该区域很多环保非政府组织聚焦的对象,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云南省位于大湄公河等国际河流的上游,中国企业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上游进行的水电开发便遭到了这些环保非政府组织的诸多阻挠,甚至试图将中国企业的水电开发扩展到国际外交领域,以期通过某些国家的环境外交来给中国政府施压。
从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非政府组织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治理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环境合作的影响是具有双面性的。一方面,非政府组织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治理,增强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各行为体的环境意识,扩大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环境合作的社会参与程度,还能推动环境合作的形成,促使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加快解决跨境环境问题的步伐,并对环境合作机制进行及时的监督。但在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所施加的环保压力会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国际关系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因此,中国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积极应对非政府组织的这些利弊影响:一是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与非政府组织交流的信息平台,从而加大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相关政府机构部门、非政府组织的沟通与交流。二是加强对中国本土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和政策宣传,使之成为中国政府与活跃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非政府组织的对话“桥梁”和“纽带”。三是健全和完善中国在环境方面,特别是关于投资时保护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使中国投资企业完善自身的环保意识,加强自身的环保责任。
参考文献:
[1]丁金光:《国际环境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