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在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中的应用效果

2017-04-12王金朋黄泽斌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心源性心肺心脏

王 芳 王金朋 黄泽斌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在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中的应用效果

王 芳 王金朋 黄泽斌

目的:探讨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急诊科接收的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41例为对照组,2015年7月~2016年7月同类患者38例为观察组,均开展常规心肺复苏抢救,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集中护理管理模式指导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复苏效果、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及应激反应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60 min内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复苏总成功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苏30,60 min时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中应用集中护理管理模式,有助于降低患者应激水平,改善血气指标,进而提升复苏效率。

心肺复苏;心脏骤停;集中护理管理模式

心脏骤停多由心脏疾病导致,极为危险,若发生在院外,仅有约30%患者能够恢复自主循环[1]。及时有效开展心肺复苏是保证患者预后的关键[2],但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改变复杂,患者不仅可表现出血氧饱和度、血压等血气指标的剧烈下降,还可出现严重的机体应激反应[3],因此复苏护理较为复杂,往往需要合理融合多个领域护理技能。集中护理管理模式旨在通过集中化、模式化的护理方案,将病房管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方案合理整合[4],可能有助于实现上述目标,保证患者心肺复苏效果。本研究纳入79例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重点探讨了集中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5年7月起开始将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心肺复苏抢救,以该时点前(2014年6月~2015年6月)于我院开展急诊复苏的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41例为对照组,以该时点后(2015年7月~2016年7月)同类患者38例为观察组,开展回顾性对照研究。纳入标准: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年龄≥18岁;院内发病,或院外发病且发病至入急诊科时间<24 h;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其他因素导致的心脏骤停;合并严重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患者;严重创伤、大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者。观察组男18例,女20例;年龄21~68岁,平均(45.8±7.3)岁;致病因素:心肌梗死15例,心力衰竭13例,器质性心脏疾病10例。对照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20~69岁,平均(46.1±7.6)岁;致病因素:心肌梗死18例,心力衰竭14例,器质性心脏疾病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病因素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CABD”复苏方案:C指人工循环,A指开放气道,B指人工呼吸,D 指电除颤,上述步骤按需交替开展,维持患者生命,并根据心脏骤停病因给予相应处理。在上述复苏方案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护士重点遵医嘱护理,密切配合,确保急诊药品、器材等处于应急状态,准确记录急诊过程,检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组建护理小组。①管理层。管理层由主管医师1名,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及主管护师共3名构成,主要负责统筹编组、安排弹性排班、循证既往护理经验等。②护理小组。每个护理小组由至少1名主管护师及3名护师及护士组成,在有新进护士培训任务期间,各班按需额外纳入新进护士。在护理培训期间各个小组优先掌握一类致病因素所致的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护理工作内容,在患者入院安排责任护士期间,优先根据其致病因素在相应的护理小组中选择责任护士。③集中化排班。将急诊管理划分为A班、P班、N班3个护理时间段,在固定护理时间段内,各个护理小组成员确保有至少1名成员在班。另设由护师及主管护师3名构成的自由人小组,主要负责弥补繁忙时段人手的不足。(2)集中化护理管理。①根据患者致病因素及个体特征,将患者进行分类,对同一类患者进行相似的集中化护理管理,包括病房管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家属干预等。②模式化护理。根据既往临床经验,对护理期间各种事项进行预见性分析,制定多项模式化护理方案,如分散注意力方案主要选择音乐、电视、讲座方法;放松训练主要选择肌肉放松和胸腹放松训练等,对有需求的患者开展模式化护理。

1.3 观察指标 (1)复苏效果,指标包括复苏总成功率、60 min复苏成功率。复苏成功标准:大动脉开始搏动、发绀减轻、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收缩压上升至60 mmHg以上、瞳孔缩小、意识恢复,可伴随轻中度神经功能缺陷。(2)生命体征指标,统计指标包括复苏即刻及复苏30,60 min血氧饱和度、收缩压。(3)应激指标,统计指标包括复苏即刻及复苏30,60 min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IL-8)水平,上述指标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检测试剂盒均由武汉博士德提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复苏效果对比 观察组60 min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苏总成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有11例复苏未成功患者,其中1例于复苏46 min死亡,10例出现重度神经功能残疾;对照组有12例复苏未成功患者,其中2例于复苏30~60 min内死亡,3例于复苏60 min后死亡,7例出现重度神经功能残疾。

表1 两组患者复苏效果对比 例(%)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指标变化对比 除外60 min内死亡患者后,观察组样本量37例,对照组样本量39例。复苏即刻两组患者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30,60 min时,观察组收缩压及血氧饱和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指标变化对比(±s)

注:两组患者在复苏即刻及复苏30,60 min时收缩压、血氧饱和度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应激指标变化对比 除外60 min内死亡患者后,观察组样本量37例,对照组样本量39例。复苏即刻两组患者IL-6、IL-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30,60 min时,观察组IL-6、IL-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应激指标变化对比(pg/ml,±s)

注:两组患者在复苏即刻及复苏30,60 min时IL-6、IL-8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心脏骤停为常见的临床危机状况,需要及时有效开展心肺复苏,随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临床心肺复苏成功率已有显著提升,但院外心源性心脏骤停的预后仍相对较差,仅有约30%患者能达到较可靠的疗效;院内心源性骤停也因所处医院医疗条件、医护人员操作技术等影响,复苏效果存在一定不足[5]。这主要是因为心脏骤停所致的机体长时间缺血缺氧,可能导致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如血管自身调节失常、心肌运动减弱、机体高应激反应等,往往需要多个领域密切合作才能保证患者的预后[6]。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治疗目标是尽快使组织器官有效循环血容量恢复至正常水平,以避免机体缺血缺氧性损伤[7],但目前常规复苏方案多难以完全避免此类损伤,因此需要强化护理。常规护理方案多局限于密切监护患者,按医嘱工作,护士的职能主要体现在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调整仪器设备参数与模式、纠正酸碱水电紊乱等方面,所采用的操作多是具备普遍适用性的操作,缺乏针对性、集中性,因此存在一定局限,本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患者复苏时间多较长,且复苏30,60 min时机体血压、血氧饱和度指标较低,应激指标水平较高,表明需要对其措施进行一定的改进。

集中护理模式强调了对患者进行分类,集中应用高水平护理力量,对不同类型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因此更具针对性,更符合不同情况患者的实际需求。根据致病因素分类,并对小组成员进行针对性培训,有助于迅速纠正致病因素,稳定病情。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选择陪护方案,对重症患者,集中护理、不留陪伴人员;对恢复较好的患者,允许家属定时探视,则有助于改善患者及其家属不良心理,提升预后。而更具集中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又使得模块化的护理方案成为可能,护理人员能够以严格规范、标准的护理操作应对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这保证了护理质量,进一步强化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本研究中观察组复苏总成功率虽未见明显上升,但60 min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复苏效率更高,患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生理机能,机体所受损伤更轻,因此其预后可能更好。

本研究还探讨了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患者血清应激指标的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多处于高应激状态,这是因为其所致的心肌缺血缺氧可导致心脏泵功能迅速下降,加之同时出现的微循环障碍等因素,使得组织氧供持续性不足,相关炎症因子通路因此激活,血清IL-6、IL-8水平进而迅速上升[8],且上述炎性因子水平与机体损伤程度呈正相关[9-10],因此降低其水平、改善应激状态,有助于提升患者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复苏30,60 min时血清IL-6、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在集中护理管理模式下患者机体应激水平能迅速下降。这提示该护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组织器官缺氧缺血,改善炎症反应。另外,集中护理模式保证了护理人员的配置科学性、护理工作的针对性,这使得护士能够更细致、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11],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

综上所述,在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采用集中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机体缺血缺氧状态,抑制高应激反应,从而促进患者复苏效率,这可能有助于提升患者最终预后,但本研究局限于心肺复苏过程,尚未对患者预后进行随访,这还有待后续研究补充。

[1] 李 军,李素玲.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9):42-43.

[2] 陆 霞.93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8):50-52.

[3] 魏晓侠,武礼琴.临床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知识、技能与实施意愿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2):1618-1621.

[4] 赵逢玲,冯艳秋,赵曰云,等.麻醉前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择期手术患者应激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0):1165-1168.

[5] 朴丽莎,黄海燕.行为护理干预在心脏骤停复苏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12B):4411-4413.

[6] Saramma PP, Raj LS, Dash PK, et al. Assessment of long-term impact offormal certifi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program among nurses [J]. Indian J Crit Care Med, 2016, 20(4):226-232.

[7] 王玉兰,王海燕,王爱琴,等.提高护理人员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技能方法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7):112-114.

[8] 金金花.心肺复苏流程记录单的设计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25-626.

[9] 陈 璐.序贯性气道开放法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4):41-42.

[10]陈永强.《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读[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2):253-256.

[11]姜金霞,彭幼清,施 雁.多元化心肺复苏培训结合督查考核在临床护士保持心肺复苏技能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57-60.

(本文编辑 白晶晶)

Application effect of centralize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in rescue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through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ANG Fang, WANG Jin-peng, HUANG Ze-bin(The Central Hospital of Longhua New District, Shenzhen 518000)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entralize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for the rescue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through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ethods: Selected 41 patients with cardiogenic sudden cardiac arrest admitted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5, and selected 38 patients of the same kin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all patients were rescued through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her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he nursing guided by centralize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in the change of resuscitation effect, patients’ vital sign indicators and stress response indicator. Results: The resuscitation success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in 60mi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comparison of overall resuscitation success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systolic pressure and oxyhemoglobin saturation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30min and 60min of resuscitat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interleukin-6 (IL-6), interleukin-8 (IL-8) levels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entralize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in th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rescue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cardiac arrest could reduce the patients’ stress level, improve blood index, so as to increase the resuscitation efficienc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Sudden cardiac arrest;Centralize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518000 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

王芳:女,本科,主管护师

2016-09-12)

10.3969/j.issn.1672-9676.2017.04.014

猜你喜欢

心源性心肺心脏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脏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新策略―肺部超声“彗尾征”
美皮康用于心源性水肿所致皮肤溃烂护理的疗效观察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