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应处理好两个“转变”

2017-04-12方彩虹高孟南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0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教学体系

方彩虹+++++高孟南

摘要:“原理”课教学实效性问题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要提高“原理”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处理好两个“转变”: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和现实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知识教育 信仰教育 教学体系

【分类号】G6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其根本目的和功能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然而,在现实的原理课教学实践中,其重要性与实效性之间是有落差的。学生对“原理”课重要性不认可,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提高“原理”课的实效性,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原理”课实效性的因素很多:社会环境、教学内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学方式等等,笔者认为,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宏观上我们必须在处理好两大关系: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的关系;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

一、实现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

“原理”课是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是一门信仰教育课程,然而目前的教育基本上将“原理”课看作一门知识教育的课程,和其他專业课一样,按照知识教育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最终在应试体制下这种知识教育狭隘化为应试教育。当然,在“原理”课的教学中,知识教育是必要的,因为只有我们让学生理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使他们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这点看,知识教育是必要的,是信仰教育的前提。问题在于我们的“原理”课不是由知识教育升华为信仰教育,而是沦为了应试教育。从而“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难以保证。

目前原理课教学面临的挑战有:首先,无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内化为学生的信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认为只要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就能自发地内化为学生的信仰,然而实际恰恰相反,这种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纯粹的知识教育,使学生对“原理”课不是认同,而是反感厌恶,这样的教学很难取得实效。其次,难以将马克思主义化为学生的行动指南,“原理”课教学效果的实现,应该是掌握知识,实现信仰教育的升华最后外化为学生的行动,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实践。从目前的教学来看,学生基本上处于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知”的阶段,甚至“不甚知之”的层次,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实际没有完全内化为信仰,更不可能转化为行动指南。

“原理”课是一门信仰的教育,既然是信仰教育必然关注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获得,更重要的是“育人”,如何实现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的升华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点燃学生信仰导师,教师要身体力行,理论深厚,信仰坚定,遵循信仰教育的规律,使“原理”课教学生动活泼,声情并茂,使学生在“原理”课的学习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情感、产生兴趣。其二,大学生要改变被动地位,积极主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而且不能只停留思想层面,还要外化为行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各种行为能力,不能受社会上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人云亦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受其价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三,“原理”课要联系中国现实,不回避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和解释当下的社会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学生内心的信仰,就要让理论照进现实,通过开放、互动的教学过程,实现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的升华。

二、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在教学中,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这是提高“马原”课教学实效性关键的一个环节。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教学体系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构建的体系,这个体系在内容上应当与教材体系相一致,但是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思想状况和社会现实问题选择教学内容,不能按着教材照本宣科,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突出重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必然会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设计,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结果的评价等等一系列教学要素。

更新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是教师对教材体系的个性化阐释,在这个阐释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的横向延伸和纵向贯通,只是照本宣科,课堂教学内容陈旧也就不可避免。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使用的案例、教学素材是几年前或十几年前的,已经完全脱离了当下时代语境,课堂教学很难获得实效性,甚至让学生觉得“原理”课陈腐、空洞。面对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热点问题的不断出现,我们的教学内容要不断的更新和充实,与社会脱节的“原理”课的是很难取得实效性的。

构建立体化教学方式。要是“原理”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就需要构建一个立体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原理”课的内容,构建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辩论、网络教学等立体化的教学方式。针对重点和难点,教师讲授,广泛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针对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可以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辩论,提高学生思辨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深入解读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答疑解惑,让感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实践过程。 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其一,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据笔者调查,多数高校对教师教学评价主要通过期中、期末学生网上测评来评判,从测评表的内容看侧重教师教学技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标准,使得多数教师重视课堂教学的技巧性锻炼,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学术性和思想性的体现,这种评价标准形式大于内容,比较片面,不科学。大学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更需要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性、教师的知识面和学术内涵。其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从各高校马原课考核方式来看,基本上采用的两段式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这样既看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的考核方式,理论上是比较科学的。但实际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平时成绩比重过轻,课堂评价不科学,开卷考试盲目抄书等。因此,“原理”课应该建立起灵活有效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重视平时成绩,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考核;增加期末考试的可信度,改革考试题型,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实践课教学,使学生在实践课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将实践课纳入学生学习效果考评体系中,才能完整体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原理”课教学实效性问题,涉及面很广,从教学目的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等方面,这要求我们从多方位多视角辩证地去研究这个问题,提高“原理”课实效性是个艰巨复杂系统的工程,这要求我们本着从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的目标转变,重构教学体系,从而促进“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逢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的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

[2]吴兴华.《从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困境与出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

[3]罗小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2013(6).

[4]武星亮.《“原理”课教学方法系统构建及其重要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教学体系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