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环境下大学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2017-04-12于羊羊程亮张香成

河南教育·高教 2017年2期
关键词:创业创新培养模式双创

于羊羊 程亮 张香成

摘要:“双创”教育对于培养“双创”型人才、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以及提高国家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高校的“双创”教育存在着制度不完善、专业师资力量缺乏、育人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本研究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导向,依据实际情况提出政校企三方联合、社校融合等培养“双创”大学生人才的模式与方法。

关键词:创业创新;协同联合;资源流动;培养模式

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从2015年起,我国将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双创”教育已凸显成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高,涌现出一大批有着创新特点的年轻企业家。以及具有创新意识的科研新锐。但是我国的“双创”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笔者根据中国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与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试提出切实可行、科学长效、符合实际的“双创”教育模式。

一、我国大学生“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冲突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重心,以教室为主阵地,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拓展,其创新创业能力不仅得不到发展,而且可能被这种教育模式禁锢。“双创”教育则要求教师同等对待理论与实践,以实习基地为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需要亲身感受,动手实践。这两者间的冲突显而易见,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群体富理论弱实践、学生思维僵化,因此,“双创”教育实施艰难。

(二)专业型师资力量的缺乏

高校缺乏专业型教师。专业型教师应有丰富的科研实践经历或者创业经历。然而,受教育部门的一些规定以及学校的评判标准限制,绝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是教学型和学术型。专业型教师相对缺乏。虽然很多高校会不定期地请专家、学者或企业家开讲座,但是他们所授的知识没有清晰的脉络,形成不了体系,不能给学生以持久的帮助。

由于专业型师资力量缺乏,高校无法开设全面的创新创业课程,因此,很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受教育群体创新创业意识的缺乏

我国的“双创”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全民性的思潮。作为思想最活跃、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大学生并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特质,他们多是机械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循规蹈矩,缺少想法,缺乏创新创业动力,对于学校组织的各种创新创业活动也缺乏兴趣,或者不敢尝试。总之,高校的“双创”氛围不够浓郁,学生的“双创”意识淡薄。

(四)缺乏充足的“双创”教育资源

2010年,教育部提出相关意见,比如,建立质量检测跟踪体系、全面建设创业基地等,但以我国高校掌握的现有资源,根本无法有效施行。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创业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没有打破,高校内各种资源分散于各学院和学科,无法形成完整的资源供给流转体系。高校的大门不打开,社会资源难以转化为育人资源,而没有充足的资源,“双创”教育难以有效实施。

二、发展科学长效的人才培养方法

(一)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高校应改变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应走出教室,走进创客空间,走进实习基地,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与创业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高校亟须克服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思维惯性,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

高校要设置丰富全面的“双创”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转化“双创”成果,给予“双创”教育长期发展的潜质。在专业院系内部设置专业的“双创”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创新,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基础,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成果孵化能力,实现“双创”教育的长效性。

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并提供政策支持。对于提交创新创业申请的学生,应放宽其修业年限,允许延期毕业、休学创业。高校应制定量化评定标准,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学分转换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开放学校资源,降低资源使用门槛,允许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申请利用这些资源。

(二)营造高校“双创”氛围

高校应加强“双创”宣传力度,讲解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告知学生,创新创业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大部分人都有能力去创新创业,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高校应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比如,“挑战杯”系列比赛、大学生“创青春”创业大赛等,鼓励学校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参加,提倡跨专业、跨院系、跨学科合作。各院系应举办专业性的“双创”比赛,鼓励学生组队参赛。组建导师制的创新创业小组,由院系里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作为导师,进行专题专项的课题研究,或者让部分有能力和想法的学生直接加入教师或者院系的科研队伍中,参与科研活动。

学校应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科研工作者、优秀企业家、新锐创客等到校举办讲座或分享会,给学生带来最前沿的科研资讯、创造性的思维等。

(三)打造高水平专业师资力量

打造专业性教师团队是我国高校的重要任务。高校应改变教师招聘标准,聘请有真才实学的人;也可以在现有的教师团队里抽出一部分教师派送进科研院所、企业机构等,自己培养;还可以聘请一些研究院所的一线科研工作者、企业集团的高管或者其他在“双创”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为客座教授,不定期地在学校举办一些讲座、报告会等,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交流沟通。

(四)实现政府、企业与学校的三方联合

高校难以强力地推进“双创”教育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相关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却大量存在于政府机构与企业集团中,如果实现三方协同联合,就能将社会资源转化为高校资源。高校可利用政府的政策倾斜吸引更多的人才,利用企业的大量实验室、工厂、设备等打造实践基地,而高校也可为后两者提供大量人才,参与地方产业升级、制度改革、关键技术攻关等。三方联合对于打破社会与学校间的壁垒起着关键作用。学校进驻企业的工作间,在企业的工厂与写字楼里建造高校的实践基地,通过让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实践,将学生的想法化为实际,然后转化为成果,增强产品孵化能力。

随着国家对“双创”教育的重视,创新创业的浪潮已经掀起。提高大学生“双创”能力,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及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建设一个长效稳定的“双创”教育培养机制,并且长期地坚持下去,将我国打造成创新创业强国。

责编:英杰

猜你喜欢

创业创新培养模式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创业创新:青年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有效路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边疆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