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视域下的国内高校慕课建设研究
2017-04-12刘雪锋
刘雪锋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步伐的逐步深化,慕课建设被人们寄予了厚望。本研究以SWOT为视角,探讨了慕课建设中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整体思考,发现各类学校明确定位、构建资源多样化生态环境,建立大数据支撑下的课程评价体系,建成学分互认或者单向认证体系等措施,是保持慕课生态系统建設走向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SWOT;慕课;生态系统
一、什么是SWOT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四个单词的缩写,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由于其学习成本低廉,学习时间与空间不受任何限制,且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使得学习者的学习范围急剧扩大,学习空间也随之拓展。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态势分析法,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与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并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定的决策性。
二、SWOT视域下的慕课分析
(一)慕课的优势
1.师资水平高,优质资源易获取
慕课的教师大多是国内外德高望重的院士、著名高校的教授。这些教师无论在知识视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上,还是在为人师表、为人处事等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
2.学习突破时空限制,教学规模急剧扩大
优质资源在公共平台发布后,学习者将不再受到时空地限制,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与风格,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进度。随着慕课在高校逐步展开,大量优质的在线课程将彻底打破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
3.学习内容片段化呈现,学生注意力更易集中
慕课的时间一般为8至15分钟,每个视频片段在内容上相对完整,并具有明确的主题,每个视频片段之间都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内容的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思维方式等都可以通过慕课展现出来,这样的课程组织形式会更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4.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慕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随着慕课建设的逐步推进,国内外的优质资源将大大丰富,人们将在海量的信息中选择与自己专业、兴趣、职业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从目前学习设计的角度来看,慕课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内容设计,并且这些资源的呈现方式更符合人们的认知。
(二)慕课建设的劣势
1.学习场域的缺失,人际互动性差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学系统中元素与元素之间形成的教学结构和愉悦的学习氛围是MOOC所欠缺的,集体聆听相互感染的气氛也是缺失的。教师非语言的感染力的缺位将会导致真实学习环境的丢失。尽管不少课程在授课过程中设计了小问题,在不同的平台上搭建了交流论坛,但师生在论坛的互动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信息杂乱、易跑题等现象,对学习效果有不利的影响。
2.师资水平待提高,部分课程不适合慕课教学
从我国MOOC建设现状来看,我国教师的整体状况还不太理想。在国外,院士、诺贝尔奖得主、资深教授也常常是慕课的主讲教师,而我国慕课的主讲教师主要集中在名校。对于有着2000多所高校的人口大国来说,慕课的需求是巨大的,单纯依靠名校的教师去做资源建设显然是不够的。面对蜂拥而至的MOOC课程开发与建设,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做成MOOC。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利用MOOC教学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制作经费开支大,学习效果不明显
团队的建设是慕课成功的关键,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慕课的策划、语言与服装、视频的拍摄与编辑、课程的上线与运营、学生线上线下的答疑与辅导等,都需要团队来完成。但是较大的制作团队,往往都是以组合的形式出现,经费保证就显得尤为重要。
4.课程中情感教育缺失
在慕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呈现出讲与听的单向度关系。教师的讲授只是自己设定了一个学生群落,课程制作出来后,教师无法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慕课建设的机遇
1.教育革命的需要
自教育的第二次革命开始,职业教师的出现使教育的主导权掌握在教师的手中,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依旧占据着课堂的中心,历经第三次教育革命,教育领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的转变,但正在发生的第四次教育革命——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领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逐步深入,新技术所营造的环境将学习者带入新的领域。学习者不仅可以利用新技术营造的环境进行交流、认知、展示、娱乐以及实习实训,而且在形象与逼真的虚拟世界里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意义的构建。
2.全民学习政策的落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文化发展成果,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所谓全民阅读,不单指的是文本材料的阅读,还有各种电子资源的阅读和学习,MOOC位列其中。2015年5月23日,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山东青岛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MOOC为全民学习提供了可能,并且随着资源建设的深化,利于不同受众群学习的MOOC资源将越来越多。
3.信息技术的发展
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化媒体、云计算、一般大数据分析、短视频分发、带宽提升、4G网络的出现,为MOOC爆发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硬件环境的成熟,尤其是低廉手机的智能化以及便携式平板电脑的出现,使慕课有了硬件环境的支撑,这种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出现使学习的时空不再受限制。
4.学习者追求优质资源的愿望
教育公平已经由时髦词语变为一种老生常谈,究其原因,教育的不公平主要在于资源的不公平。无论是著名院校还是普通院校,都承担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主要责任,但教学资源、师资水平、学习环境等都存在不小差距。如何縮小这种差距,使著名高校的资源同样能使普通学校的学生受益,这时慕课则凸显出其优势。它可以使普通学校的学生登录著名高校慕课平台选择一门课程学习,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5.碎片化时间的满足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每个人都必须坚持不懈地去学习。每天用在公交车、地铁、沙发、餐厅等场所里的时间,其实是非常多的,合理安排这些时间学习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四)慕课建设的挑战
1.质量和完成率
对高等教育机构而言,如何保证慕课的质量是最大的问题,这些慕课课程很大程度上依赖自学,这是与正规教育完全不同的体验。慕课开放的本质吸引的是那些喜欢并能投入到这种学习方式的群体,它需要学习者有比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高的计算机水平。一项由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所做的控制实验结果表明,付费参与网络公开课的学生认为还是传统授课的方式更有效率。
2.学分的认可度
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不对这些课程提供常规学分,原因是担心这些课程的质量及对其品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许多MOOC利用小测验作为学生评价的主要工具,一些MOOC也提供其他类型的开放式答案的考评方式,但是由于教师资源有限,很多学分是没有办法得到认可的。
3.语言问题
慕课的受众是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因为地域和文化差异,其他语言环境下的学习者就只能通过别人翻译的方式来解决语言问题,不仅不够直观,还可能在内容理解上造成偏差。
三、搭建高校慕课建设生态之路
(一)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为不同类型学校提供通道
目前,国内MOOC的建设主要由高校来负责,而且这些高校基本是名校。为了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一些普通院校也跃跃欲试。部分地方院校扯起了地方性高校MOOC建设的大旗,并联合成立联盟,还有一些公司成立各自的平台。综观这些课程与平台,总体状况呈现如下特点:学校集中在重点高校,资源单一,平台繁多,且各自为政。因此,高校应该对平台、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平台可以对任何高校开放,只要对你的资源建设是有需求的,都可进入平台。
(二)教育主管部门推动,由观望走向行动
MOOC的起步让很多普通高校望而却步,也有很多高校一直处于观望状态。每所高校都存在一定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尤其是近年,很多高校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走向转型,走与地方发展、地方特色相结合的道路。高校与区域的结合为高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高校的特色发展赋予了不可替代性。
(三)学校积极参与,搭建合理的生产部落
高校的慕课模式没有中间路线,对慕课的理念和技术采用半推半就的做法,必然会导致教学工作组织和实施的散乱和无序。作为高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院校,寻找校园中优秀的、具有地域特色或者本校特色的课程和教师,组织设计人员和拍摄、制作、包装人员,推出几门精彩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四)各类学校明确定位,构建资源多样化生态环境
MOOC的建设不能仅局限于著名高校,要发挥不同高校在课程建设或者特色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优势。只有建设有特色的MOOC体系,对处于整个学习资源群落中的每所高校进行积极调动、持续坚持,2017年的1000门、2020年的3000门MOOC课程目标才能成为现实。在“使用——满足”理论的指引下,课程的建设会更加符合社会受众的需求。
(五)建立大数据支撑下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支撑下,MOOC的评价会更加容易,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注册人数、观看人数、停留时间、区域分布、学习者特征以及结业证书申请等元素分析,探讨本门课程的课程内容、讲授方法、制作技术、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经验与不足,然后进行修改。同时,高校要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评价机制,对一些高校建设的MOOC课程要进行一定时间的跟踪。
(六)建成学分互认或者单向认证体系
学分互认是指学习层次差不多的学校对所取得的学分相互的认可。但随着课程体系建设的逐步发展,一部分普通高校势必会加入MOOC建设的浪潮中来,名校和普通学校的互认并不现实。但对普通高校来说,在追求优质资源的过程中认可名校的学分在所难免,这是优质资源的顺差带来的可喜结果。因此,普通高校一定要率先大胆迈出一步,为学生的发展谋福利。
责编: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