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意空其人其学
2017-04-11郝岳才
郝岳才
(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山西石油分公司,太原 030024)
赵意空其人其学,知之者甚少,且往往一鳞半爪,难得全貌。中医界知其为民国间汇通派医家,却对其医学思想不甚了了;方志界知其曾修纂两部志书,却也仅限于修志本身;文学界知其有诗歌佳作传世,却散见于他人引述或书画题作;书画收藏界知其为书画印方家,却鲜见其作品。在知与不知之间,人们了解的赵意空多是其某一侧面。《山西通志》(第四十一卷)卫生医药志·卫生篇第一章第六节近、现代著名医家传略记载:“赵意空(?),字蹈仁,清末附贡。原籍上海,后寓居太原执中医业,是山西著名的中西医汇通派医家。民国八年(1919),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成立,即被聘为理事,《医学杂志》编辑。传习所《名医学案》课教席等职。赵氏致力于中西医汇通的研讨,曾发表论文多篇。今已检索到的有《腠理新解》《五运六气之新论》《论情志病》等篇。”[1]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第四十一卷).中华书局,1997.(P73-74)仅仅记述了其医学贡献,但生卒年无考。鉴此,笔者高度关注了赵意空其人其学,多年来从民间收得其书画作品若干,搜集整理散落的诗文数十篇,收集整理医文3万余字,并寻找到其分居多处的后人,以及族系。在占有大量一手资料的情况下,从其诗歌入手排年,写就《赵意空年谱》。在赵意空的81载人生中,侨居山西26年,行走于学术界、文化界,所交所往者皆晋省文人学者乃至官员,其诗其书其画其印广为当时文人收藏,具有广泛的影响。本文拟就赵意空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围绕其学术文化成就,作一系统介绍。文中对赵意空及其文化成就的评价,只引述前人成说,笔者不作评判。
一、赵意空生平述略
赵意空,本名赵福圻,弱冠后更名圻年,字介之。生于同治七年(1868)阴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卒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阴历三月。祖籍上海淞南(即今浦东地区),乃上海望族旗杆赵氏。旗杆赵氏赫赫有名,代不乏人,清代有“三世军机”赵文哲、赵秉渊、赵荣,有兄弟翰林赵荣、赵柄,他如有功名、勋业、声望者不计其数。高祖赵文鸣,文哲胞兄,字宸藻,号清泉,府庠生,书法于王,画宗于倪。有《清泉诗集》《三元地理真传》《三元宅墓图》等书行世。曾祖赵秉源,字依仁,号伊人,文鸣次子,承父业,亦精于地理。祖父赵楫,字作舟,始入黔籍。父赵宜煊为道光己酉拔贡,官陕西蓝田、乾州、吴堡、礼泉、商南等县知县,以廉能名,树有德政碑,同治十二年(1873)辞官执陕甘味经书院山长业,光绪十八年(1892)亡故。赵意空出生于陕西,其一生大致可以分为读书应试、陕西为官、三晋为学、避乱归养四个时期。36岁以前是读书应试期。这一期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25岁之前,除数次贵阳乡试外,基本在商南度过。尽管早在3岁时其父即辞官任味经书院山长,但此一阶段,赵意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专注于学业与科考,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功底。后一阶段为25岁到36岁,迫于生活压力,曾一度佐幕渭城,大部分时间与侄子赵长鑑客长安读书应试。但期间仍游历襄阳、沅江、贵阳、怀化、岳阳、武昌、天津、开封、福州、苏州、杭州、太原等地。这一时期是他人生中积累最为丰厚的时期,诗书画印乃至中医,多在此间受业。36岁到44岁是陕西为官时期。这一时期,除两度佐布政使樊增祥外,八年间前后任郃阳、洛川、扶风、孝义厅、澄城、韩城等县知县(同知),虽无显赫政声,但勤政廉洁,兴办教育,追索公款,处置恶霸,禁毒缉奸,安定地方,百姓皆呼“好官”。行政之余与同僚同道张瑞玑、吴庚、杨调元、杨宜瀚等诗书画印交流不断,抒发家国情怀,感叹王朝败落。同时还致力于金石文字的收集与考释,如1909年在任扶风时,曾得铜器四件,为汉·丙午鉤,汉·军假司马印,唐·千秋镜,宋·铜铎。得到“周太保玉刀”拓本后,遂与吴庚、杨调元书信往来,三人参互考证数月之久,最后将十九字铭文全部释出。此外三人还共同收集《伯百父敦》《子商卖彝》《邭东尊》等青铜彝器拓片,并一一释读。44岁到70岁,是侨居晋省治学修志、教学编纂、悬壶济世时期。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陕西全境响应,各地守令多弃城而去。阴历十月二十日韩城城破,赵意空遭逮捕,凭着清廉的官声未被执杀,奉母逃往乡宁。在之后的数年间,他与昔日同僚同道乡宁吴庚隐居,以前清遗民自居,以意空道人自称。直到1917年,应县知事赵祖抃之邀,与吴庚共同纂修《乡宁县志》,始以意空为名,蹈仁为字。鉴于着手修志不久吴庚病亡,期间乡宁县城又两次遭遇土匪袭扰,赵意空三个月“继晷焚膏,汲汲顾景,抄撮簿记”,“以惊惧倥偬之际,运细针密缕之”[1]赵意空.乡宁县志序.(民国)乡宁县志.,夜以继日,孤灯只影,纂就十六卷《乡宁县志》,同时又整理刊印吴庚《空山人遗稿》,乡宁官绅百姓也因此特为其刊印《意空诗选》。1918年以后,他不仅是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的理事,还是闻名全国的中医杂志《医学杂志》编辑部负责人,前后编辑96期;同时还是山西医学专科学校(前身为山西医学传习所)名医学案教员,山西教育学院作文评卷教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所编辑的《医学杂志》,在民国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争取中医执业与教育的合法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今天看来,《医学杂志》早已经成为研究民国中医中药最为重要的历史文献。70岁到81岁病故,是避乱归养时期。1937年日寇犯晋,太原失守前他被迫回到陕西,避居洛川,创作了不少现实主义爱国诗篇,最终落脚西安,直至终老都悬壶民间,1948年阴历三月病故,葬于城郊瓦胡同村坟茔。
纵观赵意空81载人生,不论为清臣还是为国民,不论隐逸山林还是投入民国社会。为官、为学、为人,始终恪守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操守,秉持了诗书礼乐家风,纂成民国《乡宁县志》与《临晋县志》,著就《意空诗选》,编辑《医学杂志》近百期,在山西省立教育学院、山西医学专科学校分别执教八载、十二载,发表中医学论文近百篇,并旁及文献、文物、考证与书画鉴赏。学者、诗人、书画篆刻家、中医名家、编辑家,所有这些头衔赵意空都当之无愧。
二、学术与文化成就
赵意空一生的学术文化成就主要形成于侨居山西的26年间,大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
其一,诗书画印相伴平生,他是清末民国间不可或缺的诗人、书画家与篆刻家。
赵意空的一生,基本是在动荡中度过的,经历了清末的列强侵华、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民国初年的军阀割据与混战,乃至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尽管生逢乱世,却始终不失文人气节,用诗书画印等文人的独特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境界。
就诗歌而言,从其现存于世的诗歌分析,20岁佐樊增祥幕,被目为清才,延为上宾。其《感旧》诗有“吾年甫弱冠,即闯樊英席。目我为清才,延我依越石。”[1]越石父,春秋齐国贤人,原本奴隶,齐相晏子以其为人才而花钱赎之,并与之结交,但越石父却因晏子的怠慢无礼而要求绝交。晏子赔礼纠错,更重其人格,待其为座上宾。弱冠步入诗界,在不同的时期与地域,都有惺惺相惜的诗歌圈子,或结社,或雅集,始终不断。在苦读应试的10年间,也从未拘泥于四书五经、八股文章,从此间留存的22首诗歌中,即可窥见其读书治学生涯。更为可贵的是读万卷书之余,还行万里路于晋、豫、燕、蜀、闽、吴、黔等地,广交天下文人雅士。如孙小舫、景月翁等。1903年出仕后的8年间,从幕府到知县,在同僚中寻找同道,前与樊增祥、吴庚结成诗文小圈,后与吴庚、杨调元、杨宜瀚、张瑞玑等下层官员结成极紧密的清流小圈子,或书画交流,或诗文唱和,或考据训诂,信札往来,书画相赠,诗词唱和。每逢东坡生日,衙斋锁印,例有杯觞,事既不劳,岁必一举。侨居乡宁间,同样与吴庚、陶幼石、陈钜卿、阎星三、赵永之、郑小山等结社,诗酒唱和。1919年到太原入职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特别是执教山西教育学院后,成为省城太原文化圈韬园诗社的重要成员。1923年重阳节,以贾景德、郭象升等山西军政界、文化界名流凡10人饮宴太原纯阳宫为标志,创立“韬园诗社”。赵意空既是参加者也是发起者,这10人包括贾景德、赵炳麟、江瀚、常赞春、郭象升、赵意空、鲍振镛、张友桐、张少岷、熊寄龛(一作寄堪)。在此后的岁月里,韬园诗社活动频繁,社友不断增多,至翌年上巳文瀛湖修禊雅集,除初创时的8人参加外,又吸收了陈济棠、郭宝清、冯司直、曾肇嘉、王菊初、陈柱丞、杨赓韶、王式如、萧子灵、李伯仁、于梓材、马甲鼎等12人。经常往来于韬园者还有吴西侨、杨兆泰、戴可风、文霞先、吴人达、李镜蓉、张劫人、孙奂仑、张瑞玑等。雅集频仍、诗会繁盛。韬园诗友,多为清末旧官员,均通国学、工诗词书画,留学归来的新派人物也均受儒学教育。韬园诗社创立后,诗友以诗歌交流思想、慰藉心灵,时或祖道送别、偶亦把酒挥毫,从其中的社友江瀚、张瑞玑,也可以看到庚戌、辛亥,乃至民国初年京师相继结诗社,过人日、花朝、寒食、上巳之类良辰,挈茶果饵集,分纸为即事诗的遗风。
贾景德《韬园诗集》中有6首与赵意空唱和之作,分别是《乞意空道人刻诗笺押尾印章两方道人即检旧藏青田石镌赠》《九日纯阳阁登高分呈同社诸公九首》《次韵郭允叔说诗一首兼简意空道人》《意空道人搜行篋得青田石印章一钮补刻韬园两字见赠俾与前刻两钮相配并系佳什赋此答谢》《和意空道人元旦作吉语示子弟一首次韵》《意空叠前韵咏人日雪霁复次韵为和》《新年两和意空诗仍觉意有未尽再赋一首》。《九日纯阳阁登高分呈同社诸公九首》中,第四首曰:“陶令辞官为折腰,闭门种菊莽萧条。松楸扫墓来商洛(原注:君有商山墓诗甚凄怆),风雪寻诗过灞桥。不食蕨薇诚有道,只书甲子亦无聊。白衣岂是王弘酒,一盏能令块垒消赵意空。”
赵炳麟《潜并庐诗存》《潜并庐诗存初续》中,赠赵意空诗作或与其相关者计有,《题意空道人画梅》《谢意空道人画〈松壑图〉》《癸亥九月九日,贾煜如先生约宴纯阳宫,感赋十七韵》《和意空道人水镜楼原韵》《上巳与韬园诸君文瀛湖修禊》等五首。
孙奂仑39岁生日,贾景德作《和孙药痴道尹生日感怀四首次韵》,张瑞玑作诗《癸亥腊月念九日为孙药痴观察三十九初度药痴作感怀四律遥寄因韵奉和》,张瑞玑对其中“绕床稚子争梨枣,隔壁诗人镂肺肝”句,自注曰“韬园诸君子,唱和无虚日,而赵意空尤为苦吟健者。”[1]张瑞玑.张瑞玑诗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P93-94)张瑞玑《出都归途杂咏》自注曰“投辖欢开北海樽,杯盘狼藉已黄昏。一声汽笛轻车快,稳载孙郎到太原”曰:“孙药痴、吴山民、赵意空、赵伯之、席伯坚由太原来榆次,张澄秋大令设饮醺醉,澄秋扶药痴乘正太车送回太原。”[1](P89-90)均有赵意空的身影。
赵意空的诗歌,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诗,民国前属田园诗风格,虽也对普通百姓疾苦有所关注,但多以抒发个人感受为主,寄情山水;民国后则宗少陵风格,表现出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侨居乡宁后期与避难洛川间的诗作,充分表现出现实主义风格。赵意空的诗才,与其交往者均有口皆碑。他也曾借同乡严鹿溪悉举平生著作一夕投之洞庭湖的故事自喻,“噫!诸君知有杨秋湄,亦知有严鹿溪乎?吾乡有严鹿溪者,奇才也,著述累累,载之行,一夕泊舟洞庭,尽取箧中诗文投诸湖。予方欲效之,乃反其所为耶!”[2](民国)乡宁县志(卷十四)·文选下.樊增祥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重要诗人,赵意空佐樊幕前后两次,常诗歌唱和。贾景德在1937年从战火中的太原撤至赵城时,仍不忘赵意空,作《平阳杂诗五十首》[3]贾景德.韬园诗集(卷五).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重庆石印本.,其中有:“张五衡玉诗狂酒更狂,意空落笔不寻常。生离死别都无奈,关塞枫林总断肠。意空流寓赵城,近避西安。”
赵意空一生,诗作颇丰,1918年乡宁县知事赵祖抃序其《意空诗选》,“道人不得已,出所有诗稿,厚盈咫。曰‘必欲梓之,吾当重为抉择,以十之二三饷诸君可乎?’众曰:‘诺。’名之曰《意空诗选》。”[2]《意空诗选》共收诗词192首,按“十之二三”计,其时诗已有千首。1918年进入太原后的诗作,贾景德、赵竺垣等众多韬园诗友的诗文中也多有反映,其诗作数量一定不会太少。至于1937年被迫离开太原后的诗作,仅避难陕西洛川间被1944年《洛川县志》卷十一《吏治志》收录的就有13首之多,分别是:《戊寅冬避难重到洛川》《北征》《移寓东井邨》《赠王斌臣克贤》《野望》《岁暮感怀》《邨望》《春分》《山邨》《飞灾》《己卯立秋》《中秋夜即事》《石庄砦》。
其书。真隶篆三体皆有存世作品,如丁巳嘉平下浣行书《空山人遗稿序》,隶书《寒夜校雠既竣感赋代跋》,1935年阴历四月所书小楷“跋傅青主金刚经注”,七月十三日所书小楷“傅青主先生小楷玄天上帝垂诫文垂训文跋”,1936年暑月所书小楷书论册页、《诸葛亮诫子书》两小品与《怀仁集字本兰亭序》跋等。以其楷书论,“以中锋运笔,步履稳健,干净利落。结字稍取横向开展之势,端雅明利,情趣谐美。章法上分行疏朗,字之展缩略呈变化,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字与字之间推挽自然,承启有序。从其笔趣字姿知其为绍绪于赵松雪者。时出悠游长曳之笔,犹存山谷遗韵。由于是工整的小楷之作,不容有较多的抒情笔调,但却能完整地体现出一种文雅敦厚的文人性格和书者高雅深邃的内在修养。”[1]柴建国.山西书法通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P336)
其画。目前存世有其1913年阴历三月为乡宁县城南萧寺雪瓢上人所绘《山水图》,并附有《题画赠雪瓢是日空山人招集城南萧寺》《叠前韵》二首。其诗文书画交往的挚友赵炳麟对赵意空画作十分欣赏,褒誉之词通常会落于画作。
1919年阴历九、十月间,赵意空曾手持所画《梅花图》拜访赵炳麟,赵炳麟作《题意空道人画梅》诗记之。该诗不仅记录了赵炳麟与赵意空交往的经过,且对其画作给予极高评价。诗曰:“意空道人善悟空,手持一轴来并中。画师画梅兼画意,空诸色相方为工。世界众生阿那含,太始非始终非终。我愿意空空一切,毋为造物潜磨砻。如来不来无不来,白云万古弥苍穹。我题梅花兼题意,呜乎吾意其无穷。”
直皖大战间,赵炳麟托赵意空为其绘《西陵图》,赵意空未应允,只赠诗两首。此后另画似辋川风景图相赠。此记于赵炳麟《柏岩感旧诗话》[2]赵炳麟.赵柏岩集(下).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P341-342)中。
阴历十一月,赵意空又为赵炳麟画《松壑图》,赵炳麟作《谢赵意空道人画〈松壑图〉》[2](P294-295)。诗曰:
无定河边烽火明,素甲耀日绥戎缨。
黄埃扰扰正多事,焚香兀坐并州城。
并州城荒地僻静,尚无风鹤来相惊。
忽传使者持画至,画为道人点染成。
纸尾系以七字句,读诗读画心期清。
千峰万壑迸笔底,老松旁薄虬枝横。
道人生居辋川近,固宜摩诘埒峥嵘。
我昔罢官还桂岭,草堂曾以万松名。
威夷湘水绕墙角,干云陡壁天边撑。
苍松一荫六十里,杂以丹桂与山樱。
有时呼农赌棋局,桂花松子落枯枰。
自别草堂今五载,北山笑我何营营。
今观道人画中景,仿佛湘上方耕耘。
道人心中有丘壑,令我一见心为倾。
置诸壁上恣卧游,顿忘楚汉犹纷争。
《和意空道人水镜楼原韵》[2](P242)诗曰:
久别昆明旧玉澜,并州一眺夕阳残。
恨无策略回天意,幸有朋侪共岁寒。
景定诗篇随笔写,太行岚色倚窗看。
道人本善丹青笔,盍把江山气象千。
赵炳麟自注“道人本善丹青笔,盍把江山气象千”句,“道人素擅画笔,甚盼将聚会风景随意写图,他日我辈东西南北,展图以观,亦一大泡影也。”
《上巳与韬园诸君文瀛湖修禊》[1]赵炳麟.赵柏岩集(下).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P251)诗有“道人善画画无敌,终当补图弥此瘢。人生聚散皆电激,展图万古犹星攒”句,赵炳麟自注曰:“常子襄因新丧妻,赵意空病头风,皆未到。意空善画,余望其为图以弥补之,庶此会、此图皆可垂久。”也才有了诗尾两句“他年上巳数陈迹,此会当作兰亭观。”
其印。源出自于汉,旁及周秦,并习丁敬、金农。曾有《刊石》一诗直抒篆刻源流与体味,《刊石》诗曰:“寿山十万列如林,小技雕虫运匠心。汉篆旁参刚卯玉,名家略仿近丁金。袖中雪刃钻刓利,心上丹砂印证深。莫笑班生刀笔吏,燕然铭勒到如今。”亦有《奇石歌》与《石印歌用奇石歌原韵》二诗,直抒篆刻观与鉴石观。还可从其行书《空山人遗稿序》钤印之白文“赵圻年印”、朱文“意空道人”,隶书《寒夜校雠既竣感赋代跋》钤印白文“意空道人”、朱文“北山寓公”;1936年暑月楷书册页钤印白文“意空道人”、朱文“赵叟”、起首印朱文“曾经沧海”(同年暑月《诸葛亮诫子书》两小品用印亦如是)等作品中窥见一鳞半爪。其后人至今保存的两枚古印,即是录入民国《乡宁县志》的汉“军假司马”铜印与“栖霞”瓷印,乃钟爱治印之物证。
此外,从张瑞玑《赵介之刻印歌》[2]张瑞玑.张瑞玑诗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P11),贾景德《乞意空道人刻诗笺押尾印章两方,道人即检旧藏青田石镌赠》[3]贾景德.韬园诗集(卷一).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重庆石印本.与《意空道人搜行篋得青田石印章一钮,补刻韬园两字见赠,俾与前刻两钮相配并系佳什赋此答谢》[3]等诗中,均可见一斑。
赵介之刻印歌
张瑞玑
老介使刀如使笔,笔之所至刀即随。
老介使刀胜使笔,笔所不至刀能为。
笔耶笔耶浑不辨,起伏回折交生姿。
或纯而肥健而瘦,老介悉以意为之。
我友乡宁吴老胖,纵横奇肆笔一枝。
能做蝌蚪与鸟篆,弟子阳冰奴李斯。
评论老介篆刻好,飞函索石作甘词。
玉独老人杨和甫,博雅好古众所推。
所得老介石最多,锦匣花纽印累累。
怀宝贪得求无厌,痴顽饕餮不知非。
独有赵城张老衡,廉隅介介常自持。
交游老介七八年,仅得劣石二三枚。
印文细如虫与蚓,石纽年少都与黾。
勉强收到文房宝,口虽未言心不怡。
昨日老介寄书至,媵以晶章小于棋。
晶文生云云生裂,如石有晕玉有疵。
破边断文镌二字,残砖零瓦古而奇。
老衡获此如异宝,物不必贵难则希。
老介自觉情理欠,书言近日神力疲。
还当多觅寿山石,择其佳者刻相遗。
老衡闻之喜逾常,答以谢函报以诗。
想我茂陵操觚日,正君扶风奏刀时。
案上罗列尽珍品,赤如鸡血白如脂。
先摹篆文后雕刻,秋雨依灯夜构思。
腕底有功刀无迹,石花片片火星飞。
未经人见先得意,遍缀细字跋四围。
刻成郑重寄老衡,再拜而受不敢辞。
约君东来款君住,何以报之酒千卮。
乞意空道人刻诗笺押尾印章两方道人即检旧藏青田石镌赠
贾景德
淛水归舟二十年,压装奇石买青田。
籀斯书篆空前古,丁郑刀工启后贤。
小技镂虫仍绝妙,报章押尾有余妍。
裁笺新试硃泥印,肺腑杈枒一例镌。
其二,修纂志乘两部,或创新体例,或扬弃旧志,他是民国当之无愧修志先行者。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社会处在空前的动荡之中。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截至1917年晋省仍有岳阳(现安泽)、和顺、临县、洪洞与乡宁相继修纂新志。1917年春三月,乡宁县知事赵祖抃定议修志,并集资开局,请吴庚、赵意空纂修邑乘。吴庚抱病受命,就修志事项与赵意空反复商讨,仅完成部分文字即于阴历五月廿一日去世,“若凡例,若职官、贡举、仕官、户口各谱小序,学制、风土两记皆出其手。”[1]赵意空.乡宁县志序.(民国)乡宁县志.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意空仅凭一人之力,在短短的三个月里,完成了《乡宁县志》的修纂,“本通志仍旧志者半,案牍所增,采访所及,补苴未备者半。”[1]全志十六卷首一卷,以图、谱、考、记、录、选为纲,下列三十四目,即舆地沿革、乡镇、职官、贡举、仕宦、户口、学校毕业、选举等谱;疆域、古迹、山川、城邑、田赋、秩祀等考;学制、营制、积储、风土、大事、金石、杂记等记;名宦、乡贤、忠义、孝友、仕实、儒学、武功、隐逸、艺术、烈女等录;书、文、诗等选。赵意空亲力亲为之考序、记序、案语等考证文字达三十八篇之多,这其中,六篇金石记文可谓杨笃遗风再现,具有相当的考古与文献价值。是志摈弃旧志分野、星度,删除八景、题咏,特别是创设了《煤窑图》(附铁炉)详标地名,甚为可贵。
继《乡宁县志》之后,1920年夏,俞家骥署临晋县知事后即着手县志编纂,请赵意空修《临晋县志》。在中医改进研究会初创,事务繁巨,俞家骥又急于求成的情况下,赵意空慨然应允,商定先由临晋县城乡士绅、行政职员采访,搜罗资料,尔后由他与于廷梁共同修纂。1921年仲冬,俞家骥将采访所得各种资料分门别类函寄赵意空与于廷梁,1923年春《临晋县志》脱稿,当年冬正式出版。
关于以上两部志书,特别是《乡宁县志》的地位与价值。刘纬毅在《中国地方志》中记述:“民国三年(1914),浙江省率先成立通志局,准备续修《浙江通志》。但在全省范围大规模地开展修志,却发端于山西。民国六年(1917)山西省公署颁发了编修新志的‘训令’,‘饬就各县自治机关,附设处所,纂修新志。’次年,山西省公署即颁布《山西各县志书凡例》,规定县志应由图、略、传、表、考五部分组成,并列具目录和注意事项。”[1]刘纬毅.中国地方志.新华出版社,1991.(P125-126)此编《乡宁县志》正是在此背景下修纂的。比1918年由郭象升拟就,山西省公署颁布的《山西各县志书凡例》提早了一年的时间。比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修志事例概要》二十二条,早出13年的时间。可以说《乡宁县志》开创了民国以来晋省乃至全国无有方志新式体例而自创方志体例的先河。
其三,悬壶济世数十载,或编辑《医学杂志》,或医案教学,他是民国间弘扬中华医药的开拓者。
从1911年阴历十月避难山西乡宁,到1937年被迫离晋返秦,26年间,赵意空一直悬壶济世于民间,当然也是其赖以支撑一家人生活的重要来源。在乡宁间,“老妇一空御冬蓄,病夫常乞省钱方”,自注曰:“山氓多贫,来求医者,辄以简便方与之”(《闲中自遣》),“百首长吟愁思集,一春多病药钱赊”(《春暮偶成》),“今年春夏交,苦病复苦旱。药眇仲堪目,忧生伯仁面”(《长夏即事》),“隐士诗无豪贵气,医家心有太和春”(《秋夕漫成》)等诗句,即是此间行医的写照与情感表露。行医的对象,多为普通百姓。
1918年底落足太原后,全部精力投之于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创建中,直接承担了各种文牍事项,但从未放弃悬壶民间,当然行医对象中也有阎锡山、徐永昌这样的政府大员。1921年6月《医学杂志》创刊后,出任理事兼编辑。《医学杂志》作为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公开刊物,秉承“阐发中医真理,参证西医科学,穷渊溯流,融会贯通”[2]凡例.医学杂志.1921,(1).(P1-3)宗旨,内容“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2](P1-3)。不仅承载了中医改进研究会发布的学术成果、探讨医学问题、征求社会意见和建议的平台作用,稿件除来自学会及其附设医校、医院,还广泛向全社会征稿。对于稿件的选录无有定则,即没有预设立场的筛选,“兼容并包”[2](P1-3)。刊物既是关心中医的人们“发表意见,宣传学说,互通声气,联合感情”[2]的平台,又是理事间,乃至作者间开放互动、争论的平台。作为理事兼编辑,除中医改进研究会的文牍等事务外,主要精力全部投在杂志的编辑上,处理来自省内外大量的稿件,与作者沟通交流,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期间几乎全国的中医名家都在《医学杂志》发表文章,阐发中医学术,如焦易堂、黄竹斋、张栗庵、周小农、施今墨、冉雪峰、张山雷、张锡纯、恽铁樵、何廉臣、曹秉章、谢观、陆渊雷等,张锡纯发文达61篇,张山雷发文达29篇,发表10篇以上文章者达45人之多。
与此同时,他与杨百城同心协力,有计划地整理了大量医案,刊载于《医学杂志》,并发表了大量医学论文,阐发中医学术。其数十篇中医学论文,不仅涉及中医的基本理论,如《论五运六气》《论医学与历学的关系》《中国医学与哲学及科学之关系》《天有五贼解》《论气候》《论天空太阳与人身太阳经同一蒸发作用》《阳明与太阴相表里解》《论经络关于人身各部之分位》等,而且直接探讨了中医治法及方药,如《上热下寒症之原因与治法》《三焦膀胱行水之研究》《说牛黄清心丸》《方剂讲义汗剂书后》《腠理解》《记萝藦之功用》《暑温发热日久症》等。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为中医鼓与呼始终是《医学杂志》的使命,承载了为中医正名的历史责任。1925年8月初至15日,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太原召开第四届年会[3]曲子祥.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太原召开第四届年会的情况.山西文史资料(第八辑).1963.(P121-126),一时名彦近五百人齐集太原。期间,他与杨百城向会议上呈“请教育部规定中医学校课程标准并编入学校系统案”议案。之后又联络同道湖北冉雪峰[1]冉雪峰(1878—1963),原名敬典,后更名剑虹,号雪峰,别号恨生,四川巫山人。出身医药世家,自幼习文学医,一生致力于中医学。,在第二年武昌会议间再上提议书。“拟请教育部参照现行大学内分中国文学系、各国文学系,中国哲学系、西洋哲学系办法,规定中国医学系或中国医学学校,并征求全国医界之意见,规定课程标准。”
其四,高校执教十余年,从中医医案到作文文法,他是民国教育的实践者、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赵意空执教于高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中医教学。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正式成立不久,即成立传习所,所址设在国民师范学校东院,招三个班。他被聘为名医学案教员。1921年2月,山西医学传习所改组为山西医学专门学校。1928年8月,山西医学专门学校改组为山西医学专科学校,一直到1931年12月山西医学专科学校终止。医案教材由其本人与杨百城共同编写,多取自古代医籍,也有诸多亲身悬壶民间的医案,如《记萝藦之功用》,是一部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医案教材。从山西医学传习所到医学专科学校期间,与他同时任教者有28位之多,校长杨兆泰、学监主任王鸿遇、训育主任吕伯星、难经教员张思卿、本草伤寒教员王炽、伤寒教员陈观光、名医学案教员杨百城、金匮兼妇科教员刘绍壎、诊断教员程哲、瘟病兼痘科教员刘毓麟、编讲医学丛谭彭承祖、儿科教员阴庆元、针灸教员柳世昌、生理病理外科花柳德文教员杨永超、内科眼科细菌耳鼻喉科教员于福生、解剖学教员孙其湛、疗学产科教员安寿增。之后又有医经方药教员薛复初、伤寒金匮教员郭金堂、儿科教员徐世长、针灸教员王嘉猷、英文教员崔铭臣、卫生科教员张炳南、外科组织教员郭佐国、编辑兼处方内科病理教员时逸人、国医史教员陈晋、西医靳瑞祥。
二是作文评卷教学。19258月,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设立高等师范部,先开办国文一系。是年9月,赵意空与于廷梁等被聘为作文评卷教员,一直到高等师范部改为独立的学院——“山西省立教育学院”即将改为“山西大学教育学院”的1933年8月。
在教育学院六年间,与他同时任教者(教员)计有36人。分别是:李泰棻(革痴)、马小进(退之)、汪吟龙(衣云)、胡朝宗(改庵)、兰承荣(向青)、田矅东(矅东)、乔万选(子青)、张庆华(寿山)、宏瑞智(瑞智)、江隆(功甫)、马甲鼎(立伯)、谷思恺(幼慈)、李忠(子贞)、刘衍庆(绵斋)、贾昭德(选之)、张友桐(筱琴)、常赞春(子襄)、郭象升(允叔)、乔鹤仙(笙侣)、刘克笃(烈侯)、史颋庆(景苏)、陈晋(锡康)、张淑琳(毅庵)、朱启寰(君哲)、赵效复(则轩)、田九德(玉如)、陈受中(乙和)、黄丽泉(丽泉)、张元恺(舜琴)、张国栋(尧松)、张长(损庵)、李振郑(次亮)、常乃惪(燕生)、赵青誉(燕亭)、张詠(复之)、张国瑞(灵庥)。与他同事者(职员)计有17人,分别是:赵丕廉(芷青)、傅汝明(哲臣)、柯璜(定础)、谢佩萱(树堂)、陈献书(玉册)、崔铭臣(铭臣)、杨兰阶(沚生)、李树恩(锡三)、李九卿(辅成)、李春华(实斋)、力尚文(郁周)、杨兰第(芙生)、安绍基(程先)、郝建樑(树侯)、璩闻善(得三)、路佐舫(辅之)、张斌(宪堂)。
赵意空中医教学无须评述,关于其在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执教的情况,毕业于该学院国文系留校任职图书馆员的郝建樑(树侯)在其“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概况”一文中,曾作了这样的介绍,“至于赵道人(蹈仁)、于圣人(廷梁,字次材),又都是郭所结识的诗文朋友”。但当时身为院长的郭象升则如此评价:“我们这些人(指这个阵营)学问底子都差不多,所不同者,我还在继续研究耳。”“所谓学问底子:(1)能文,也都有人请他们作传状碑志序跋一类的文言文;(2)能作古诗律诗;(3)记问之学,各有一套,思想性科学性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够;(4)掌握考据校勘的方法技巧,自己运用有余,没有足够的方法传授给学生;(5)编讲义有一手,写专题论文者很少。”至于教学效果,“民国二十年南京教育部派余钊俭视察华北各大学,对山西教育学院学生的诗文写作,颇加赞许。二十一年部督学戴夏检查了一班的作文簿,当面说,他所看过的学校,对待写作,没有像这样踏实的。”[1]郝树侯.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概况.山西文史资料(第三十辑).1963.(P107-108)这段文字,也可以说是对赵意空等在教育学院作文教学的评价。
三、研究赵意空其人其学的价值
赵意空等同类型的历史人物,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研究这一文人群体,对于清末民初文化历史的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首先,清末民初,在推翻封建帝制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思想界、文化界、学术界空前活跃,可谓“百花齐放”,涌现出一批大家、大师,影响至为深远。学术界对于晚清“士大夫”阶层的思想转型,大都关注于那些曾经地位显赫,或者是参与若干较大政治文化事件的历史人物,而较少将视角关注到下层官员。其实,在满清王朝摇摇欲坠行将倒塌之际,科甲出身的下层官员始终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因素,他们既是封建制度与秩序的维护者,甚至是殉葬品,又具有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品格,以及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研究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转变,对于研究晚清“士大夫”阶层的思想转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本籍人物,还必须关注那些侨居斯地,并形成一定影响力的客籍人物。因为这些客籍人物同样是一方水土文化历史的见证者、实践者、传承者与贡献者。赵意空于民国山西,特别是民国山西的文化历史,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交往了太多的历史人物,不论政界、学界,还是文化界,处处都可以找到他的影子。
第三,研究历史人物不可能脱离其历史环境,除了对其本人一生的境遇与全部著述细密考证之外,对与其有特殊关系的学者、官员也必须有相当的研究,以全面了解当时的一般社会环境与学术空气。赵意空人生最重要的26年在山西度过,研究其人其学,自然脱离不了民国山西的历史环境,以及当时的政界、学界、文化界,更脱离不了与其有着交往的历史人物。反之亦然,研究民国山西文化历史,赵意空其人其学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