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史》列传中河东薛氏增加史料问题探析

2017-04-11李文涛

史志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魏书河东刺史

李文涛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三亚 572000)

中古河东薛氏族属问题,在北魏时期就引起了争议。近代学者陈寅恪[1]陈寅恪.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A].金明馆丛稿初编[C].三联书店,2001.(P82-85)、唐长孺[2]唐长孺.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A].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C].中华书局,1983.(P86)、周一良[3]周一良.瞎巴三千生啖蜀子[A].魏晋南北朝史札记[C].中华书局,1985.(P374)均认为其是来自蜀地少数民族后裔;而毛汉光则认为其是汉人后裔[4]毛汉光.晋隋之际河东地区与河东大族[A].中国中古政治史论[C].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P122)。河东薛氏族属来源,以《魏书》《北史》记载为多;但《北史》对前代史书的增加与删减,历代评价不一[5]瞿林东.《南史》《北史》[J].史学月刊,1981,(1);高敏.论李延寿《南、北史》的规律性删削失当[J].史学史研究,2002,(2).。《北史》河东薛氏列传中增加了不少史料;这部分史料对河东薛氏的族属问题相当重要,但其可信度及其价值,史学界研究不多。本文以《北史》中所增加的河东薛氏史料,结合有关墓志,初步讨论所增加的相关史料的可信度。

一、《北史·薛辩传》中增加薛强史料分析

《北史》卷三六《薛辩传》中详细记述了薛辩父亲薛强的事迹:

薛辩,字允白,河东汾阴人也。曾祖兴,晋尚书右仆射、冀州刺史、安邑公,谥曰庄。祖涛袭爵,位梁州刺史,谥曰忠惠。京都倾覆,皆以义烈著闻。父强,字威明,幼有大志,怀军国筹略。与北海王猛,同志友善。及桓温入关中,猛以巾褐谒之。温曰:“江东无卿比也,秦国定多奇士,如生辈尚有几人?吾欲与之俱南。”猛曰:“公求可与拨乱济时者,友人薛威明其人也。”温曰:“闻之久矣。”方致朝命。强闻之,自商山来谒,与猛皆署军谋祭酒。强察温有大志而无成功,乃劝猛止。俄而温败。及苻坚立,猛见委任。其平阳公融为书,将以车马聘强。猛以为不可屈,乃止。及坚如河东伐张平,自与数百骑驰至强垒下,求与相见。强使主簿责之。因慷慨宣言曰:“此城终无生降之臣,但有死节之将耳。”坚诸将请攻之,坚曰:“须吾平晋,自当面缚。舍之以劝事君者。”后坚伐晋,军败,强遂总宗室强兵,威震河辅,破慕容永于陈川。姚兴闻而惮之,遣使重加礼命,征拜右光禄大夫、七兵尚书,封冯翊郡公,转左户尚书。年九十八,卒。赠辅国大将军、司徒公,谥曰宣。

这段记载《魏书》所无,为《北史》增补部分[1]高敏.《南北史》掇锁[A].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P527)。这段有关薛强事迹增加部分的史料是否可靠,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以薛强年龄来考察相关史事,则有诸多可疑之处。

薛强活了98岁,具体生卒年龄没有明确记载。《资治通鉴》卷一○八《晋纪三十》记载:“(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西燕既亡,其所署河东太守柳恭等各拥兵自守。秦主兴遣晋王绪攻之,恭等临河拒守,绪不得济。初,永嘉之乱,汾阴薛氏聚其族党,阻河自固,不仕刘、石。及苻氏兴,乃以礼聘薛强,拜镇东将军。强引秦兵自龙门济,遂入蒲阪,恭等皆降。兴以绪为并、冀二州牧,镇蒲阪。”又《魏书·薛辩传》记载:“父强,复代领部落,而祖、落子孙微劣,强遂总摄三营。善绥抚,为民所归。历石武、苻坚,常凭河自固。仕姚兴为镇东将军,入为尚书。”薛强在公元396年袭击柳恭后,在姚兴政权中任职,而姚兴卒于公元416年,则薛强卒年在公元396—416年之间。又《魏书·薛辩传》记载:“强卒,辩复袭统其营,为兴尚书郎、建威将军、河北太守。辩稍骄傲,颇失民心。刘裕平姚泓,辩举营降裕,司马德宗拜为宁朔将军、平阳太守。及裕失长安,辩来归国,仍立功于河际。太宗授平西将军、雍州刺史,赐爵汾阴侯。泰常七年卒于位,年四十四。”

由于薛辩也在姚兴政权中任职,由“辩稍骄傲,颇失民心”,这种情况需要一定时间积累才能完成。“刘裕平姚泓,辩举营降裕”,据《资治通鉴》卷一一八《晋纪四十》记载:“(义熙十三年,公元417)檀道济、沈林子自陕北渡河,拔襄邑堡,秦河北太守薛帛奔河东。又攻秦并州刺史尹昭于蒲阪,不克。别将攻匈奴堡,为姚成都所败……丙子夜,沈林子将锐卒袭鸾营,斩鸾,杀其士卒数千人。绍又遣东平公赞屯河上以断水道;沈林子击之,赞败走,还定城。薛帛据河曲来降……裕以薛辩为平阳太守,使镇捍北道……(元煕元年,公元419年)司马顺明、司马道恭及平阳太守薛辩皆降于魏,魏以辩为河东太守以拒夏人。”可以判断,薛辩投降刘裕在公元417年。综合薛辩领兵时间,可以大致判断薛强去世在公元410年左右,出生在公元312年前后。只有这样,《北史·薛辩传》中薛强祖父和父亲才能活动在西晋时期,符合“曾祖兴,晋尚书右仆射、冀州刺史、安邑公,谥曰庄。祖涛袭爵,位梁州刺史,谥曰忠惠。京都倾覆,皆以义烈著闻。”

但如果薛辩出生在公元312年,则有很多疑问。首先是薛辩的出生时间与《魏书·薛辩传》存在令人不解的地方。据《魏书·薛辩传》记载,“(薛辩)泰常七年卒于位,年四十四……(薛辩子薛谨)(太延)五年,为都将,从驾北讨,以后期与中山王辰等斩于都南,时年四十四……(薛谨长子初古拔)(太和)八年三月,诏拔入朝,暴病卒,年五十八……(初古拔长子薛胤)(太和)二十三年秋,遇疾,卒于郡。时年四十四。”泰常七年为公元422年,则薛辩出生于公元379年;太延五年为公元439年,则薛谨出生于公元396年;太和八年为公元484年,则初古拔出生于公元427年;薛胤出生于公元456年。从薛辩到薛胤,儿子出生时,父亲不到三十岁;按照这一规律,薛辩出生时,薛强也是30岁左右;则薛强出生于公元339年左右。实际上,若薛强出生在公元312年左右,薛辩出生时,薛强为57岁;而薛强在此前没有儿子,这是令人怀疑之处。或许正是薛强年龄不可靠,《北史·薛辩传》中,对薛辩以及其后裔去世时年龄一律不载。

此外,薛辩与王猛见桓温一事中,有关薛强部分不可靠。《晋书·苻坚载记下附王猛传》中记载:“遁而不应,遂隐于华阴山。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温默然无以酬之。温之将还,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猛还山咨师,师曰:‘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猛乃止。”依照《晋书》记载,王猛所询问的是其老师,而非薛强。《晋书》“载记”部分取材《十六国春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就大量引用《十六国春秋》,该书直至南宋初年还存在[2]陈长琦,周群.《十六国春秋》散佚考略[J].学术研究,2005,(7).。薛强建议王猛不要见桓温一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并没有记载,清人在《十六国春秋辑补》有关王猛传记部分中也未采用,可见该事可信度并不高。

二、《北史·薛修义传》中增加史料分析

《北史·薛修义传》与《北齐书·薛修义传》相比,明显增加了一段:

初,神武欲大城晋,中外府司马房毓曰:“若使贼到此处,虽城何益?”乃止。及沙苑之败,徙秦、南汾、东雍三州人于并州,又欲弃晋,以遣家属向英雄城。修义谏曰:“若晋州败,定州亦不可保。”神武怒曰:“尔辈皆负我,前不听我城并州城,使我无所趋。”修义曰:“若失守,则请诛。”斛律金曰:“还仰汉小儿守,收家口为质,勿与兵马。”神武从之,以修义行晋州事。及西魏仪同长孙子彦围逼城下,修义开门伏甲侍之。子彦不测虚实,于是遁去。神武嘉之,就拜晋州刺史。

这段为《北齐书·薛修义传》记载所无,高敏以为反映了薛修义之忠于职守和机智[1]高敏.《南北史》掇锁[A].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P584)。但这重大事件,在《薛修义墓志》几乎没有记载,“声振关中,气凌灞上。匈奴不敢犯塞,昔闻其语;秦兵不敢东出,今见其人。朝嘉诚烈。拜仪同三司,寻除使持节都晋州诸军事,晋州刺史,将军仪同如故。”[2]薛修义墓志[A].赵文成,赵君平编.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续编[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P122)

按照《北史·薛修义传》的记载分析,是薛修义直接向高欢建议。而《北齐书·薛修义传》则记载:“元象初,拜仪同。沙苑之役,从诸军退。还,行晋州事。封祖业弃城走,循义追至洪洞,说祖业还守,而祖业不从。循义还据晋州,安集固守。西魏仪同长孙子彦逼城下,循义开门伏甲以待之,子彦不测虚实,于是遁去。高祖甚嘉之,就拜晋州刺史、南汾、东雍、陕四州行台,赏帛千匹。”又《北齐书·高市贵传》记载:“天平初,复除晋州刺史。高祖寻以洪峒要险,遣市贵镇之。高祖沙苑失利,晋州行事封祖业弃城而还,州民柴览聚众作逆。高祖命市贵讨览,览奔柴壁,市贵破斩之。”此外《北史·封懿传附封隆之传》记载:“兴之弟延之,字祖业,少明辨,有世用。封郯城子,位青州刺史,多所受纳。后行晋州事。沙苑之败,延之弃州北走,以隆之故,免其死。”可见薛修义劝说晋州行事封祖业未果,占据晋州,打败西魏的进攻。

《北史·薛修义传》增加部分,主要部分是斛律金一句话:“还仰汉小儿守,收家口为质,勿与兵马。”很明显,“汉小儿”是指薛修义,此处借斛律金之口,表明薛氏为汉族身份。汉儿、汉子等词汇在南北朝时期大量出现,有时是口语,但更多时候与民族相关[3]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A].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P34-39)。

《北史》中增加河东薛氏的史料,《资治通鉴》并没有采用,可知其可信度并不高。参与修《晋书》的有河东薛强后裔薛元超,薛元超娶李渊之弟女儿为妻,也算是皇亲[4]樊英峰.唐薛元超墓志考述[J].人文杂志,1995,(3).。所以,《晋书》中有关河东薛氏的记载是可信的;《晋书》中没有记载薛强与王猛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判断二者之间没有多大交集,故《北史》中增加河东薛氏资料并不可靠。唐长孺先生以为,《北史》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完全抹去了河东薛氏源于蜀人的痕迹,而且叙述诸薛在位官爵也大大提高,其原因在于薛氏在隋朝时期名人辈出[5]唐长孺.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A].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M].中华书局,1983.(P86)。高敏也指出《北史》中,如果《魏书》列传中其后裔有在隋唐为高官者,则其祖宗支系会增补列传[6]高敏.李延寿与《南北史》[J].学习与探索,2000,(2).。但增补列传的史料价值如何,还值得研究。但从《北史》有关河东薛氏增补情况来看,其所增加列传的史料主要表明河东薛氏是汉人后裔,但史料价值不高,基本不可信;研究北朝河东薛氏,史料还是以《晋书》《魏书》为主。

(责编:樊誉)

猜你喜欢

魏书河东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魏书》和《宋书》“比”字句南北差异研究
河东美呔呔
《魏书·食货志》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河东民歌现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