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驱动引领中小企业发展
2017-04-11黄卫平
黄卫平,黄 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以创新驱动引领中小企业发展
黄卫平,黄 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中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方向、技术、资金、管理、人才等多项短板,如何扬长补短对于中国中小企业经营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新常态经济变化特点,从供给侧角度,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自身障碍及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以市场导向、创新驱动来引领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想法。
创新驱动;中小企业;新常态;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生活中的三期叠加、多种矛盾聚合的情况,致使中小企业内在生产条件和外部经营环境产生了不同于过去的变化,传统产能过剩以及消化库存成为企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发展瓶颈,而长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的路径不甚明朗,依靠低成本、低价位扩张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需求驱动的市场的改变,决定了中小企业必须痛下决心改变传统低价竞争商业模式,重新塑造微观商业形态,从供给侧角度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部生产条件变化和外部环境冲击的影响。
一、新常态条件下中小企业发展内部条件的变化
在中国,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发展普遍存在着缺乏资金、缺乏稳定的发展方向、缺乏技术优势,产品市场规模狭小、同质性产品竞争过于激烈等情况。但与此同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小企业又具有“船小好调头”、决策迅速、管理灵活的比较优势,并可以凭此参与市场竞争,挣得市场的一席之地。
(一)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短板效应
企业的核心本质是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获取利润的最大化,以各自的产品、服务取得消费者的青睐以及通过销售活动得到市场回报。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获取存在着多重途径,例如,通过资源积累形成大规模生产,获得规模效益,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全新产品,通过撇脂定价获取超额利润,或通过各种方法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等等。一般而言,大型企业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大、市场信息全面、管理到位,一定程度具有卖方垄断优势,能够掌控更多的价格定价话语权,而广大的中小企业多处于卖方劣势。据统计,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在3年左右,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普遍面临着资源匮乏且融资难、规模小、人才缺、发展方向模糊以及治理结构方面的种种障碍,造成综合成本居高不下,盈利率偏低,从而在经营上存在较多的困难。
首先,对于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企业而言,资本的获取具有决定性作用,技术引进、设备购买、经营流通、人才招募等均需要现金流支撑。我国中小企业在初创阶段,自有资金缺少,对融资依赖严重,而现有金融体系并不支持中小企业在初创阶段的直接融资。即便是已有的、针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其门槛条件对于初创型中小企业也是高不可及。进行间接融资则需要企业以各种不动产进行抵押,这是中小企业的软肋,尤其是以智力投资的中小企业,不动产的固定投资在总投资,甚至在资产中比重不高,抵押物价值低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赖,获得金融体系的各种资金支持并不容易。有些中小企业即使获得了金融放贷,融资的高成本往往会将企业低利润吞噬殆尽,无法进行再生产的扩大。
其次,中小企业过度的同质竞争使得产业处于畸形发展态势,通过低价竞争争取存活,使得产品优化升级困难重重。一般而言,企业毛利率控制在20%左右属于正常范围,但中小企业为了维持生产,毛利率低于5%也接单生产,有的小企业甚至2%的毛利都争下来加工。但是,事后计算成本,除去员工工资福利、房租费、水电费、营销费、物流费、市政卫生费、通讯费以及各类税费,真正的利润微乎其微,甚至是在亏损经营。人们对这种低价竞争后果的评价是: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客户!事实上,低成本经营的中小公司在价格战中会有较大的优势,但是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长期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经营。另外,这种做法的结果使得中小企业根本无财力进行产品的创新、企业的升级改造,同时往往也会使客户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产生怀疑,从而导致客户的流失。在供给侧改革的今天,低价竞争争取存活的路基本走不通了。[1]
再次,无论是发展前景与平台,抑或是现实的物质待遇,优秀人才往往更倾向于去发展相对稳定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备受人才竞争的“马太效应”恶性循环困扰,较难引进能够推进企业前进的适用人才。中小企业人才的制约,不仅体现在产品开发、生产提升上,而且也制约着对企业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上。当前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不仅在引进人才上遇到瓶颈,甚至已有的出色员工都在其他较大企业挖人下,处于不十分稳定的状态。目前,进入劳动年龄的人们大多是90后,他们对于职场的认识与认同,和70后、80后的员工有较大区别,加之生活负担相对较轻,他们的跳槽、辞职已经成为常态,这对于在职场引进人才本来就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来讲,压力在加大。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如何吸引人才加盟提升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四,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及产品,市场压力与日俱增,中小企业大多干一天推一天,未来发展方向并不明确。它们对自己所处的产业的动态及发展趋势大多缺乏基本把握,加上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家,每天陷入繁忙的业务管理和日常事务的处理,存在着学习的不足,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走势缺乏洞视,在决策时往往会出现盲目性,跟风生产的特点较为突出。
上述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以及它们的短板劣势,造成中小企业既缺乏稳定的客户群体,也较难构建起品牌效应、提升企业的价值。
(二)中小企业补短之前重在扬长以发挥比较优势
补短板决定企业发展下限,而企业发展的上限则取决于如何发扬长处。我们已经分析了中国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劣势较为明显,但是,大企业也是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历经大浪淘沙最后终会有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巨头的佼佼者。国内的马云、摩拜共享单车,国外的微软、苹果、谷歌的成长过程已经很好地验证了这一发展路径。
中小企业所具有的生产要素条件决定了它们的发展模式。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的比较优势,使得它们决策迅速、管理灵活,转向方便。在需求驱动的时代,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更易转型调整,适应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在新常态下,消费升级、消费多元化意味着产品生命周期长度的骤减,小型化生产、智能化供给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尤其是现在,一方面是国内形成部分行业的产品积压,去库存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却是国人乐此不疲奔赴海外大量海淘,2016年国人赴海外旅游超过1.2亿人,海外购物超过1.5万亿元。这些折射出我国企业产品与国内消费偏好的严重脱节,供需不匹配造成大量购买力流失海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继续前进的重中之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减少无效、低端供给,增加有效、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满足社会提升的需求,形成新的供给需求的动态平衡。企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需要注重的是如何分析并预判消费趋势变化,从而进行相应的产品结构、质量的调整。在全球化背景下,即使是大公司也需要参与更加细化的国际分工,而中小企业发挥管理灵活、决策层次少、“船小好调头”的比较优势有助于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把握住中国产业升级、优化的大方向,结合国家所给予的政策扶持,审视产业链各个环节,立足企业自身资源禀赋,不断动态调整企业,精准参与价值链构造的相应环节,从而为企业不断壮大提供可持续的动力[2]。
二、新常态条件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变化
众所周知,经济中存在着各种起伏的周期,而经济中周期(8~10年一次)形成的原因在于固定资本更新。供过于求的市场造成企业在获取订单时,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只有在品种、质量、特色、价格、服务、营销等方面超越竞争对手,才有可能巩固既有市场并进行新的市场开拓。进入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处于缓慢下行态势,稳增长压力持续加大,经济结构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突出。与此同时,国际经济环境与以往也有了很大变化,由此造成中小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着与过去相比更为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
(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产生着压力变数
世界经济目前处于2008~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的缓慢复苏阶段,由于暂时既无全新消费新亮点的诞生,又无技术的重大突破,世界经济处于一种笔者称之为动能真空的阶段。增速乏力迫使各国对本国市场进行保护性收缩,从而制约了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进程[3]。尽管中国在2015年末实现对外净投资(对外投资1456.7亿美元,吸引外资1356亿美元),2016年继续保持净投资国地位,但是能够具备跨国经营、能够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能力的多以大型国企、大型民企为主。中小企业尚停留在一般中低端产品的出口贸易阶段,因而与国际市场接轨存在诸多中间环节,易受市场阻隔进而降低效率,甚至在国际市场变幻的风险面前出现经营亏损。同时伴随着老产品技术提升、新产品、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产品更新换代提速,不断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使得中小企业旧有生产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如果中小企业发展方向与市场需求存在着差异,它们生存的难度将会进一步加大[4]。
在当前的世界经济中,存在着资源型国家、加工型国家和消费型国家。我国自加入世贸以来,加工贸易逐渐成为出口的主要形式,一度高达60%以上比例。加工型贸易的最大特点是进口原料或零部件,加工组装成最终产品出口,由于最终产品的价格一定会高于零部件价格,因此会形成贸易顺差。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成为世界工厂,巨额的加工贸易出口,使得中国与商品进口国出现了极大的贸易差额,尤其是和作为典型消费型国家的美国,产生的巨额贸易顺差长年高居不下,既导致了美国国内舆论的极大不满,美国政府针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及制裁的措施层出不穷、贸易摩擦不断,也使得世界贸易经济失衡的注重点,从南北贫富差距转变为关注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失衡。对于我国外向型企业,尤其是外向型的中小企业而言,国际经济环境及政治因素的不利,导致近年来出口有所下降,这也反映出中国经济长期以来依靠要素投入及投资驱动,依托外向出口的增长模式面临困境:以低成本扩张为主的规模经济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世界市场保护主义趋势抬头之时,增速放缓的压力将继续增大。另外,基于本国利益,美国特朗普政府提出“美国第一”,陆续废除了TPP、撤回“巴黎协定”并宣布重新考虑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于多哈自由贸易谈判失去兴趣,以此来重新构建世界贸易新规则,并与中国在诸多贸易环节上产生纠纷和矛盾,这折射出国际贸易竞争的激烈性日益增加,这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不利国际经济环境需要积极面对。
(二)国际经济未来的周期变化孕育着新的机遇
压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动力,依靠低成本扩张的规模经济曾经助力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世界工厂”美誉由此而来。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压力下,各国普遍实行经济转型。英美提出再工业化、德国致力于工业4.0标准、日本“安倍经济学”意图重振长期低迷的国内经济、欧盟提出2020年的转型规划,这些均折射出世界各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当前的状况下,努力通过转型寻找新的出路与增长机会。
按照经济周期理论判断,中周期大约每8~10年一次,下一次应该出现在2019~2020年期间,这是一次激烈的经济危机,还是一次温和的经济衰退,目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但对于出现世界经济的下滑似乎看法普遍较为一致。危机中蕴藏着机会,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历史印证了这点。中国就是在1989~1991年日本房地产崩盘、美国陷入衰退中,通过邓小平“九二南巡”,经济跨上新台阶;在1997~1998年东亚金融风暴中,中国彻底摆脱短缺经济,外向经济进入新阶段,成为“世界工厂”;在2008~2009美国次贷危机中,中国通过总量调控,经济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这期间给了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一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获得巨大贸易顺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在这个世纪下一个十年来临的时候,世界经济再一次出现下滑,相信中国将会全力迎接挑战,而中小企业也将再一次获得发展的良机。
世界经济存在着40~60年一次的长周期,由于是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发现的,故被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形成世界经济长周期的因素是重大科技革命,如蒸汽机、电动机、核能、计算机、网络等。学者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世界当前处在第六次科技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夕。下一次形成大周期上行的新动力尚未问世,但比较认同的看法是,在下一个长周期中,生命科学转基因革命、人工智能和新能源以及储能技术的突破将促使世界经济有一个较长时期的上行。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该能够在这一变革中获得新的发展机会,进入新的成长阶段。
三、中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构建的思考
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参与竞争须具备发展的持续动力。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日益成熟,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成为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三期叠加矛盾倒逼中小企业变革求新
中国新常态经济形成了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双向变化,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基本结束,需求的多样化,中高端化,给作为供给侧改革主体的企业带来了不同于过往的冲击。中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为主流的事实,不仅使得企业必须重新了解消费心理、市场动态、营销偏好,以适应新的变化,而且随着过往投资的边际递减效应及资源环境约束加强,降低了长期以来传统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由此带来的增速放缓进一步影响到国内传统市场的需求扩张,中小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发展环境。
与此同时,所谓“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以及劳动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脱节,尤其是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脱节,使得劳动力市场逐渐显现出短缺效应,企业用工难突显,这既促成工资螺旋,又影响企业正常运转。“刘易斯拐点”是在二元经济结构国家中,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流转所出现的转折的情况。它表明当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部门完全吸收后,劳动力将不能无限供给,处在一种短缺状态。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民工潮”已经逐渐转变为“民工荒”,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格局,进而改变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影响了传统的低成本扩张优势,这将迫使企业改变传统以低价扩张市场的手段,转而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重塑微观商业模式。此外,消费市场的急剧变化造成企业老旧型产品积压,海淘及跨境电商分流了部分国人的购买力,凡此种种,中小企业受限于整体竞争力偏低,变革求新已经迫在眉睫。
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同步约束要求,增速换挡、结构调整的阵痛、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使得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1972年罗马俱乐部曾经提出人类应该“零增长”以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提高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有鉴于此,中小企业唯有通过变革调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可持续”作为企业经营之道,才能应对人们需求日益多元化、中高端化、资源日渐枯竭、竞争日趋激烈的矛盾。
(二)以创新驱动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从理论和实践均已论证了技术进步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的重要性。人类漫长发展历程中,从最初的原始社会逐步递进演变到今天,技术的不断提升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例如,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人类的巨大进步,航海技术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革命催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无限压缩或拓展了人类生存的时间和空间(广义上讲,已有的技术进步都是在与人类生存的时间、空间进行着博弈——电话技术使得声音传导的时空几乎被压缩为零,飞机把两点直线距离压缩,生命科学使得人类在时空中的续存得到延展,等等),企业只有拥有最前沿的技术才能处于行业领军者的地位。
中小企业补短板需要重视对技术的引进吸收,化低价格扩张为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原发技术创新、技术积累方面存在劣势,但是可以发挥“后发优势”进行适宜技术的引进吸收,并通过科技孵化平台将自身技术开发转化为市场成果,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消费的多元化、个性化决定了新产品与市场对接具有更加宽广的潜在空间,中小企业只要注重对消费规律、消费心理的分析,以此作为企业经营的驱动导向,通过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开拓新市场,找寻新消费者,在产品成熟期获取更大的市场利润,为企业发展积累技术及市场积累[5]。适值第四次工业革命及第六次科技革命酝酿前夕,科技对于企业的作用将成为能否在市场立足并发展的关键,尤其是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各国市场保护性收缩态势下,唯有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及劳动生产力提升才能提供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
在今天的中国经济中,存在着四类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提到创新时,思路要更为开阔些。对于中小企业,专心、专业、专注于主业,能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投入产出方面有所提高,在市场需求变化的关注上能够有作为,在客户的维系上能够有实际的做法,等等。这些创新,与技术创新一样,能够给企业带来应有的成果和利润,并为找寻发展方向积累有益的经验。
(三)以管理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障
企业作为具有独立决策的经营单位,是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同时也是进行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主体和基本细胞,因此企业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及内部条件完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通过科学管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发挥运用比较优势在于如何扬长,管理灵活、决策迅速是中小企业应对市场瞬变的比较优势,因而既要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力,也应以此形成科技创新驱动机制的保障[6]。大型企业规模庞大、层次众多,容易导致效率低下,影响执行力。中小企业管理幅度较窄、管理层次相对较少,因而在信息沟通、传递、形成一致等方面更为迅捷,针对市场变化更易进行战略调整。新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技术不断递进情形下,僵化固定的运营机制、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将大大降低企业竞争力,并进而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而精细化、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则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价值创造源泉,其自身造血功能对于企业不断壮大发展至关重要。面对同质竞争日益激烈、市场需求日益多样,企业唯有体会、实践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断推陈出新,从而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偏好,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要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体系环境,这样才能够使得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具有信心,愿意购买。即便形成了这样的市场,中小企业也更加需要注重产品质量,才能够赢得消费者以及市场的真正认可。中小企业经营手段灵活,只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消费需求,通过新产品研制开拓新市场,通过质量保证赢得顾客,确立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定位,从而获得较高利润,为企业获取引进人才、创新研发的资金,并为未来积累品牌效应奠定良好基础。
以方方面面的创新,驱动企业发展,并使之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只有构建创新驱动的竞争机制才能增强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冲击及内部要素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创新、企业文化创新,不断进行产品推陈出新、质量效率提升,中小企业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黄卫平.重塑我国微观经济模式[N].人民日报(理论版),2016-07-11.
[2]赵东霞,李赖志.城市经济内生发展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4):68-73.
[3]黄剑,黄卫平.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与转型调整[J].江淮论坛,2015(6):40-47.
[4]朱海华.路径选择成为初创企业的战略核心[N].企业家日报,2016-06-27.
[5]黄志钢.构建“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J].江西社会科学,2016(4):37-42.
[6]林平凡.创新驱动实现区域竞争优势重构的路径选择[J].广东社会科学,2016(2)29-37.
(责任编辑:周小红)
Research 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Development Driven by Innovation
HUANG Wei-ping,HUANG Jian
(Institute of Econom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re faced with weaknesses of management,technology,capital and talents,so it’s most important to bring out their strengths to make up for their weaknesses.On the basis of the new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New Normal,and from the supply-side perspectiv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bstacle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and proposes ideas of market-oriented and innovation-driv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novation driven;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New Normal;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279.243
:A
:2096-4315(2017)01-0005-06
2017-06-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驱动发展的知识情报作用机制及保障体系研究”(16BTQ053)。
黄卫平(1951—),男,北京人,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让·莫内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经济、经济发展、国际贸易与金融等;黄剑(1972—),男,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经济增长与发展、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