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临战压力下警察安全执法的应对策略

2017-04-11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警械警员警务

曹 华

(广东警官学院, 广州 510440)

警察是一项风险系数大、极富挑战性的应激密集型职业,因而警察常被称作“应激群体”[1]。警务工作中潜在的危险无处不在,围绕着警务执法人员临战压力机制的研究是一个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当人面对威胁刺激时,人体机能会发生心理和生理机制的变化。“战或逃”的反应是警务执法人员面临极度危险时的肌体准备[2]。当执法警员“战或逃”的反应被激活时,血液从四肢流向胸部、腹部等主要肌肉群,流向四肢的血液会阻塞血管而致使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受损,导致警员的精细和综合动作技能错乱。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对视觉系统会有直接的影响,造成警务执法人员临战技能产生错乱。例如,视觉跟踪变困难,使近距物体(武器瞄准系统或仪器)的聚焦能力退化、视域变窄;同时,有关威胁刺激的视觉信息数量减少,反应时间的增加等不良压力反应加剧。在临战压力情况下,警务执法人员很难保持正常的认知水平,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致命错误。在具有同样的训练经历、警械装备和面临基本相同的临战压力下,有的警员可以冷静沉着、掌控现场,从而化险为夷;而有的警员却惊慌失措、执法失范,甚至受到伤害。作者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警察安全执法的基本策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述。

一、熟练应用警械和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规定的警械,是指人民警察按照规定装备的警棍、催泪弹、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手铐、脚镣、警绳等警用器械;武器,是指人民警察按照规定装备的枪支、弹药等致命性警用武器。通过对基层执法民警的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关于警械和武器的配备和使用存在两个比较显著的问题:一是相当一部分基层民警“装而不备”,虽然配备了警械武器,但在实际执法工作时却不按规定携带,尤其是枪支武器;二是对已配备的警械武器的使用技能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在关键时刻不会用、不敢用。警员对警械和武器的使用技能缺乏科学和实效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导致很多执法警员对所配备的警械和武器不够熟悉和使用技能缺失。研究和实践证明,警员在执法实战中面对突发攻击时,本能反应出来的执法动作应是其经过反复训练获得的技能动作。如果平时没有足量的训练,警员很难储备足够的经验、知识、战术及技能,一旦面临突发的暴力威胁时,头脑中就会一片空白、惊慌失措,身体只能做出一些本能的、无效的动作(如发呆、逃跑、不断重复无效动作),以致造成严重的伤亡后果。

警械和武器使用技能的获取毫无捷径可走,只能依靠足量的科学和系统训练。身体技能的获得一定要经过“泛化”、“分化”、“动力定型”、“自动化”四个阶段,如果要达到“本能反应”的实战要求,必需经过一定数量和强度的学习和训练。据调查,很多在职民警在警械和武器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都存在眼高手低、敷衍应付、爱走捷径的不良现象。由于现实的原因,很多一线执法警员很难保证系统和科学的枪械武器学习和训练。很多基层警队对枪械武器训练不够重视,训练硬件不足,造成一线警员对武器装备不够熟悉,更谈不上娴熟运用武器装备。为了减少警务执法中不必要的伤亡,公安执法机关必须加强民警对警械和武器使用技能的训练,确保每位执法民警都能达到公安部对执法民警技能掌握“一要、二增强、五掌握、六会”的要求。

二、制定和使用战术预案

制定和使用合理战术预案是警员安全执法的重要的保障。人民警察在执行任务时,制定合理的警务战术能有效地评估危险情形,对潜在危险实施有效的控制,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化解可能面临的险情,尤其是在致命对抗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战术计划能使警员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合理的战术计划不但要尽可能地预设出执法实战中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同时还要设想出执法警员面对这些突发情况时应该采取的有效手段。这样,警员在接触犯罪嫌疑人时才能从犯罪嫌疑人的反应中迅速判断出犯罪嫌疑人可能采取的行动,并及时做出控制犯罪嫌疑人的有效动作。

制定战术计划的目的在于确保警员在面对危险时能够积极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使警员能具备一定的心理优势,免遭或减少犯罪嫌疑人暴力攻击的伤害。有时面对体格占优势的犯罪嫌疑人并需要将其有效控制时,警员需要有绝对的自信,确信自己所做的是正义、正确和适度的行为。对执法警员来说,临战失败就意味着伤亡。执法警员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心理很难及时做好战术准备,意外因素会让警员倍感恐慌,即使经验丰富的警员也会因此受到伤害。预测临战现场可能发生的情况会给警员带来压力,但是这有利于执法警员养成应用已学的知识体系,作出战术分析与决定,制定主动计划的习惯。警员在执法实战中让执行所制定计划成为一种自动、无意识的行为时,才能够有效避免和减少伤亡。要使“战术意识”成为一种自动的“意识”,成为执法警员的一个无需意识评估、无需有意决策的本能反应,必须要经过大量的科学训练。

三、保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警察在执法实战中有效地与战友交流沟通对警员的安全和战术配合至关重要。警务执法实战中,如警员间缺乏及时交流,即使拥有完美的战术计划也会失去实战价值。在当前的在职警员培训科目中,缺少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判断力、沟通能力方面的内容,从而造成在实际中很多执法警员很难做到与警队领导和同事间进行良好交流和沟通。初任民警,尤其是非公安院校毕业的警员,缺乏执法实践经验,对即将从事的警务执法工作也没做好充分的准备,更需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培训。

实际工作中,警员可能会面对精神病患者、酒疯子、瘾君子等非正常人群,以及凶残、狡猾的暴力犯罪嫌疑人,这些人群会给执法警员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在当今自媒体时代,涉警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媒体炒作压力也使得公安机关不得不加强对执法警员执法规范要求和监督。今天的执法警员比以往任何时候承受的压力都大,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效的心理调节和交流技巧。很多警员不愿承认其可以通过外在的帮助来发展、维持自己的注意力和良好沟通能力,警员都有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定位,不希望别人觉得自己愚钝,更不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不称职的战友”。在警队中,有些警员因敬畏或明哲保身的心理,很少对年长或职位高的同事说其制定的战术计划不安全、不合理。由于个别警员的圆滑世故、明哲保身,一些失当的战术计划和策略继续得到执行,会因此造成严重的伤亡后果。人们通常认为,警察是一个相对比较擅长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的人群。其实不然,由于警察在工作中长期带有强制性和控制性的交流,不自觉中让警察的性格变得强势而自负,这也给警察的业余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这些影响目前还没有办法进行科学的衡量。研究表明:警员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或遇到心理困惑时,他们化解潜在危险的能力会下降甚至丢失[3]。

在执法临战策略性战术行动中,警员保持镇定和有针对性的交流至关重要。有目的集中注意力和交流有助于警员在执法实战中相互了解对方的位置和战术意图。目的性交流能激活警员与应激相关的大脑皮层,使他们及时意识到威胁、意识到改变策略的必要性。在警员面对“战或逃”选择时,这部分大脑功能会关闭,缺乏这样的注意力和沟通力会导致警员冲动行为的发生,如果警员在执法实战时能保持高度警觉,他们就很可能幸免于难。

四、避免独自缉捕犯罪嫌疑人

保持警力优势是警务执法实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术原则。所谓的警力优势,是指警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要保持对犯罪嫌疑人的力量(人员)对比关系上绝对优势,警力优势以安全有效地制服犯罪嫌疑人为标准。单独行动已经成为执法警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警务实战教官在教学和训练中反复强调这一战术原则的重要性,但在执法实战中,有些执法警员仍会麻痹大意,或表现为个人英雄主义,忽略“团队作战”这一重要优势,冒险单独追击、缉捕犯罪嫌疑人。

一般情况下,犯罪嫌疑人遇到警察的本能反应就是逃跑。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缺少经验的警员常因其抑制不住自己的冲动,在增援同事还没赶到的情况下就会本能地去追击犯罪嫌疑人,以致追到自己筋疲力尽的状态。在追击的过程中,警员制服被撕毁、翻越障碍物时摔断腿、被车撞伤、与犯罪嫌疑人滚抱厮打、被刀斧砍伤、被近距离击中等情况时有发生,有的警员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尽管单独追缉或许确实有充分的理由,但是从警员单独行动造成的惨痛后果来看,这种执法方式值得我们反思。

五、增强实战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指对人体动作技能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因素,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心理因素,而是很多心理因素的集合,是一种心理特质。众所周知,压力太大会影响运动技能的有效发挥,降低动作的效用。心理韧性具体是指能够有效克服压力,并且在压力情景下可以保持良好效能表现出的心理特质[4]。在对抗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警务执法人员难免会受到各种负面情绪与压力的影响,因此,这种心理韧性的存在对于警务执法人员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与任务的顺利完成有着密切联系。

警员在执法实战中面临的危险多数情况下是突发的、随机的、不可预测的,普通人在直面这些暴力性危险时,典型的身体生理变化是血压升高、出汗、心跳加速、口干舌燥等;心理反应包括攻击行为和胆怯退缩的出现等,这些行为与症状常伴随着紧张情绪的发生。在执法实战中,警员必须要明白心理、情绪或判断力上的混乱可能会导致妥协性心理活动的产生,警员必须摆脱这些心理活动的负作用。正确的战术要求警员在遭遇威胁、危险或混乱的时候能高度集中注意力,不受感情和环境的干扰。当执法警员遭遇犯罪嫌疑人的强烈反抗和攻击时,“必胜的信念”对于警员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至关重要,但警员在执法实战中如何保持并强化这一理念则是警员在日常训练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执法警员在面对极端暴力的犯罪嫌疑人时还有可能产生情感的、心理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对警员身心造成的伤害和影响被称为“创后应激症”。警员通常没有适当渠道来化解创后应激症状对于自身健康造成的伤害。在国外,对“创伤性事件”的事后调查程序一般是将警员进行隔离,调查员采用类似对待犯罪嫌疑人般的方式盘问当事警员。因此,警员在一场创伤性事件中所感受到的震惊、观念的扭曲和极端的情绪(诸如恐惧、无助、痛苦和委屈等)都可能困绕警员的工作和生活,伤害警员的身心健康。

六、加强警务实战训练

无论是对公安民警还是对司法警察,系统科学的实战训练都是保障执法警员在危险情况下保全性命最有效的途径。新任警员只有参加执法工作后才会认识到警务技战术实战训练的必要性,警员在执行拦截车辆、搜身检查、缉捕检查、逮捕犯罪嫌疑人等任务时,都会将警务实战警官的行为举止、肢体语言、说话语气、做事态度等内化,也就是将警务实战警官的表率行为和态度变成警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这些条件反应将贯穿受训警员的整个职业生涯。警员在执法实战中面对突发险情时,往往来不及进行思考,很多时候警员的生存将取决于他们的本能反应。强化致命性武力技能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受训者临战心理素质[5],大量有关体育方面的研究证实了人的心理韧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通过身体不断训练加以获得的[6]。通过反复训练,生物的心理系统可以建立起对潜在应激的适应性防御,训练而得的“心理韧性”被认为是应对这种压力应激的核心功能之一[7]。处理警员不良情绪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淡化这些情绪对自己心理状态的影响。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将一个人的情感从意识知觉中脱离出来,也就是说,通过训练可以使执法警员在面对危险时能达到自觉地执行战术程序,这种自然的反应通常使得警员在没有意识思维的情况下本能地做出正确的战术反应。警员在实战中接受到的条件反应的早期训练和培养为后期的反射反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而形成后期的反射反应,这恰好能够拯救执法警员和其他当事者的性命。

据不完全统计:与普通市民相比,警察的平均寿命更短。这个统计结果可能让人无法接受,不过有些警察的伤亡是可以预防或避免的[8]。“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科学的训练是减少执法警员伤亡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国外流行的警务实战训练,多数以模拟执法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场景为例来训练警员。这种仿真模拟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使受训警员获得一种在逼真高压、情绪亢奋、动态身体条件下,能迅速、准确地做出符合执法规范和程序、符合人类伦理道德的技战术反应。总之,科学系统的仿真模拟训练能使警员的身心都获得一种本能的自觉应对突发危险的经验,并能够有效地保证执法的安全。

[1] 琴美兰.略论警察心理应激问题[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

[2] Lt.Col.Dave.Grossman.格斗论[M].美国:战士科学出版社,2008.

[3] Laurence Mliller.执法人员心理韧性训练[M].美国:活页法律出版社,2008.

[4] Jones, G., Hanton, S., Connaughton,D. A Framework of Mental Toughness in the World’s Best Performers[J].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007(21):243-264.

[5] 曹华.公安实战中的致命威胁及应对训练探索[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6,(6).

[6] Crust, L and Cl ough, P.J. (2011)Developing Mental Toughness: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in Action, 2,21–32.

[7] Doug Strycharczyk.Developing Mental Toughness[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8] Laurence Mliller.执法人员心理韧性训练[M].美国:活页法律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警械警员警务
法律视角下警察使用警械武器的问题及对策
聪明的警员阿灵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人民警察合法用枪关键点研析——对《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九条的理解
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四个条件的内容及其关系——对《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九条的阐析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
警用直升机的作用及在我国警务实战中的应用
警务专用手机ZD-P1
俄罗斯联邦警察警械使用法律制度及其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