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安全高度治理食品安全
2017-04-11程同顺
程同顺,贾 凡
从国家安全高度治理食品安全
程同顺,贾 凡①
食品安全不仅是公共安全体系的一部分,而且关乎国家安全。食品安全对粮食安全、国民身体素质、政府和国家形象、经济安全以及国防战斗力,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应该从提高食品安全的战略地位、推进食品安全管理现代化、推动社会协同治理和加强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提升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国家安全;国家形象;协同治理
人们一般认为,国家的食品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部分,并不认为它与国家安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力图说明,食品安全不仅仅是公共安全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也直接或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一、什么是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指的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子 彬:《国家的选择与安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安全观的演变与重构》,上海:上海三联书社,2005年,第12页。国家安全分为两个方面,对外,要防止外敌威胁、渗透和入侵,使国家保持独立和自主;对内则要保障社会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促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国家安全的概念既古老又常新。其古老之处在于,自从国家产生以来,中西方的学者都非常关注安全这一问题;统治者也十分注意维护自身统治,保证自己国家的独立与稳定的状态。而常新之处则在于,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大发展的时代的到来,国家安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两个邻国之间的关系了。*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7页。现在的国家安全,已经对外扩展到一国与世界上其他众多国家直接的关系,同时对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安全方面的地位也较之前有所不同,并且也更加细化,不再是框架式的安全模式。现阶段的国家安全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分别是传统国家安全以及非传统国家安全。
传统安全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领土安全,国民生命安全以及政权安全等。它的历史十分悠久,从国家产生以来一直到“冷战”结束之前的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占据了国家安全的主导方面。国家怎样使用军事力量,以及国家应怎样应对军事竞争所导致的不安全因素,是传统安全观需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Terry Terriff,Stuart Croft,Lucy James,Patrick M.Morgan,Security Studies Today,Cambridge:Polity Press,1999,pp.63~64.这会让国家主要以发展军事为目标,对世界的稳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然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非传统安全的概念逐渐浮出了水面。非传统安全指的是与其他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相互作用、并对本国的生存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的,非军事、政治、外交冲突引起的其他领域的安全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全球战略大格局——新世纪中国的国际环境》,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年,第488页。1983年,乌尔曼在《重新定义安全》一文中指出,国家安全的范围应扩大,使这一概念包括非军事性的全球问题,如资源、环境、人口问题等。*Richard H Ullman, “Redefining Security”,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8,no.1(Summer 1983),pp.129~153.当今世界,原有的国家安全逐渐成为一种保守的观念,而非传统安全将安全的主体从国家的角度带到了更广泛的领域,包含了信息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更加具有综合性,重视通过人的发展来获得国家的安全保障。维护安全的手段也更加多元化,军事力量不再是确保国家安全的唯一因素。*Steve Smith,“The End of the Unipolar Moment? September 11 and the Future of World Order”,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2,no.2 (August 2002),pp.171~183.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安全的外延不断扩大,从以军事为重点的实体安全逐渐扩充到经济、生态、信息、文化等多角度的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凡是涉及到国家核心利益的要素都属于国家安全范围。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民众的食品质量、营养卫生问题,而且还涉及到粮食安全、国民素质、政府和国家形象、经济安全以及国防战斗力,也必然构成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食品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密切联系
现代人对食品安全的解释比较宽泛,根据200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免于所有那些危害,无论是慢性的还是急性的,这些危害会使食物有害于消费者健康”。*FAO /WHO,Assuring Food Safety and Quality:Guideline for Strengthening National Food Control System,2003,http://www.wpro.who.int/foodsafety/documents/docs/English_Guidelines_Food_control.pdf.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从法律上界定了食品安全的概念: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食品的数量安全,也就是人们可以获得足够生存所必须的最基础的食品,人们既有途径获得食品,也有能力来获得食品。第二个方面指的是质量安全,就是食品不能损害人们的健康,既不能造成短期的损坏,也不能形成长期的慢性的损害,这是一种公共卫生问题。第三个方面就是食品的可持续安全,这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要求食品的获取,除了不能对人造成伤害,也必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那么,食品安全究竟与国家安全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为什么说食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一)食品结构关系粮食安全
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社会政治稳定和战略利益,食品安全则是在长远的意义上通过食品结构间接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加速提高,中国人的食品结构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数千年来以粮食和蔬菜为主、以肉类为辅的传统饮食结构,正快速让位于以鸡鸭鱼肉等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2003年,中国人均年猪肉消费量达33公斤,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中国人均年肉类消费量则达到创纪录的59.2公斤。*赵 霖,鲍善芬:《中国人该怎么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198页。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食用过多的肉类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容易产生肥胖、高胆固醇等现象,引发癌症和各类心血管类疾病。
为人类食品提供肉类来源的牛羊类等动物多为食草性动物。而在产出1公斤的肉类时需要消耗3~7公斤的粮食,家畜、家禽养殖业的耗水量也是种植谷物和蔬菜用水量的5~11倍左右。*赵 霖,鲍善芬:《中国人该怎么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266页。一个国家居民的食品结构中以肉食为主,就需要饲养大量的家畜、家禽,这些动物会过度消耗本来紧俏的粮食和草场等资源,进而威胁到一国粮食的自给自足。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虽然发达国家更有能力消费肉类,但是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粮食更是供不应求,甚至可能形成“牛与人争粮”的局面。而经济上的需求,又会促使发展中国家出口肉食、粮食等原材料,造成一国内部的粮食资源短缺。为了扩充需求量极高的粮食资源,则需要更多地开垦荒地,甚至要将森林、草原、湿地等改建耕地。这样又会对本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11月6日,《泰晤士报》网站在一文中指出,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已使中国珍视的自给自足状况濒于崩溃。虽然2011年中国玉米产量比2010年增加了6.7%,却由于大量玉米被用作家禽和家畜的饲料,结果仍然供不应求。*赵 霖,鲍善芬:《中国人该怎么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266页。
而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国面临的客观条件尤为不利,美国农业专家莱斯特·布朗早在1994年就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警告。人口多和土地少是中国农业存在的一对传统矛盾,如今又面临着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与农业争夺耕地资源的状况,严重的工业和农业污染更使原本紧张的耕地中有19%土壤成份不达标。在这种形势下,以肉类为主的饮食结构必然会加大对粮食的需求,使中国粮食安全的压力进一步加剧。因此,肉类过高的饮食结构不仅会危害大众健康,而且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看,还会影响粮食安全,进而危及国家安全。
(二)食品营养状况关系到国民身体素质和国家财政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慢性病是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4类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总称,*赵丽云,柳 桢等:《慢性病的营养干预》,《慢性病学杂志》2015年第5期。而这些疾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的饮食营养状况不均衡导致的。中国慢性疾病的蔓延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根据卫生部公布的资料,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中,占前三名的疾病分别是恶性肿瘤、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病,平均10万人中,有416.48人死于三病之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99页。由此可见,如果任由不健康的食品营养状持续下去,对中国国民、乃至全人类的体魄都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曾经说过,慢性病对国家经济是一场灾难。*《健康时报》2011年6月9日。由于慢性病存在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特点,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在中国卫生总费用中的比例也从1990年的47.4%飙升至2008年的70%,以后还将继续上涨,慢性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中国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顾东风,武阳丰,朱永赞:《中国慢性病防治中的科学问题》,《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第4期。
治疗这些疾病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由食品安全引发的国民健康状况影响医保体系和国家财政。慢性疾病的标志就是高消费、长过程、难以痊愈。对于慢性病的治疗方案给患者本人、家庭和国家都带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需要长期支付的治疗费用,为本已不宽松的政府财政添上一笔沉重的负担。同时,因为它会持续的增长,所以这个雪球只会愈滚愈大。如果政府放任这份花费继续膨胀,那么结果终将会失控。因此,想要稳定住医疗体系以及国家财政,就一定要合理优化饮食结构。
(三)劣质食品会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和国家形象
政府形象反映了本国国民对于政府影响力能否实行的态度。政府形象,也就是政府在本国人民心中的形象以及对公民的影响程度。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直接影响到政府大政方针的出台以及施行效果,对能否达成政府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透明化的时代下,政府形象的设定更要全面,要重视互联网等媒体对公民进行正面积极的政府形象方面的引导,抢抓舆论的制高点,才能主动塑造更完美的政府形象。国家形象则反映在一国在世界上的文明程度、物质水平、政治魅力等方面。负面的国家形象,人们在心理上会对这个国家的产品存在排斥情绪;正面的、积极的国家形象,人们在心理上就更加欢迎与接纳这个国家的产品和人民。
然而,近些年来中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出,长此以往,人们就会对政府形象产生一种负面态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更加关注。因此对于民众而言,既然国内的食品安全不能保证,就会选择购买来自更严格检验标准的国家的食品。国人的不信任,对国内部分产业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国内市场份额的减少,外国产品对该市场份额的蚕食,会造成该产业的萧条与退化,不利于经济的健全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安全。
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状态,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一国的评价和认识的也更为重要。这种认识和评价不仅是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感染,更是经济方面的互相影响。一国不论在政治制度、军事实力和文明程度等方面积累了多少赞誉,一旦出现了食品质量安全,就会使良好国家形象大大减分,甚至让国家形象毁于一旦。
(四)食品安全事关国家的经济安全
食品安全事关民生,事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是每个国家政府都高度重视的问题。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不但会对本国内部消费者造成伤害,更会随着出口对国外消费者造成伤害,而这种伤害更容易被扩大和渲染,从而扩展到对一国食品的不信任和警戒。这种不信任和警戒状态,不仅会使国外消费者降低对该国农产品和食品的购买,从而造成国外市场的需求量萎缩;而且随着全球经济的萧条,各国逐渐加大了技术壁垒的力度,食品安全事件正好为一国政府阻止和限制外国食品和农产品的进口提供了借口,加大对该国食品进口的障碍力度。2008年中国出口到日本的水饺中毒事件后,日本共同社通过电话进行了一项全国民意调查,75.9%的受访者回答“今后将不买中国食品”。*《轰动全日本的中国毒饺子事件》,2011年9月6日,http://column.chinadaily.com.cn/article.php?pid=688。同时,日本也对中国的相关产品采取更加严格的检验措施,日本政府发布通知,拒绝部分中国产品入境。这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出口企业的利益和国际竞争力,导致相关出口食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急剧萎缩,很多专供出口的企业都陷入困境,对中国经济造成沉重的打击。
(五)食品安全也关乎到一个国家的军事战斗力
国防食品的数量直接影响到部队士气的高低,而质量则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的高低。劣质的国防食品会导致一国战斗力的下降,而优质的国防食品会客观上促进一国战斗力的营养,从而提高该国的战斗力水平。中国古代兵法中对食品的重要性早有论述,即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补给实际上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而且中国古代把食品用作武器的战事也不止一例。在西方战争史上,对食物供应的控制决定了无数战争的结果。公元4世纪的罗马军事作家维吉提乌斯(Vegetius)指出,挨饿比战争更容易摧毁一支军队,而饥饿比刀剑还凶残。在公元18~19世纪,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将这种做法提升到了新的层次,食物在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在欧洲,拿破仑的兴衰与他以食物供养庞大军队的能力息息相关,*[美]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杨雅婷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135~142页。他曾经说过,“军队靠着它的胃行进”。*[美]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杨雅婷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140页。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现代化的军队建设中,国防食品的卫生水平大大提高,也丰富了营养结构,减少了由于营养不良而导致的士兵疾病,从而保障了国防战斗力。
三、提升中国食品安全的建议
食品安全是基本的民生问题,是最基本的国家安全内容之一,要从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中国连续多年出台多项法律政策,并采取了多项措施保障食品安全。各相关部门也加大了监督力度。中国的食品安全有了十分明显的改善,进一步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把食品安全升级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中国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和监管等流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要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必须认识到食品安全的战略意义,提高食品安全的战略地位,将食品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中国改革迈入了一个新纪元。2014年,作为关系到民生问题的食品安全也被列入到了政府重点部署的改革内容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中国执政,要是连个食品安全都做不好,还长期做不好的话,有人就会提出够不够格的问题”。*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所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70页。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李克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所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840页。把食品药品安全与安全生产问题连续用三个“最”进行表述,说明党和政府都已经意识到,食品安全是一个基本的民生问题,并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即将用强大的决心和力度来解决这一社会顽疾。
但是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还应该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今后应在把粮食安全放入国家安全战略体系的同时,也逐渐将食品安全纳入其中。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立足国情,对食品安全进行科学的长期规划,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提升改进。
(二)提高对食品安全的治理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刘晓明:《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4年第6期。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各级政府就必须依靠制度改革创新,既要改掉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旧习惯,又要及时添加上与时俱进的新机制,使得各项工作得以科学规范运行,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从各个领域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食品安全作为广受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重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必须要推进对其治理方式和能力的现代化。
2009年颁布施实的中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状况,出现了与社会脱节的情况。这部法律虽然对食品安全有着十分详细的监管模式,但是由于采取“九龙治水”的分段监管模式,可能会形成几个部门都不管的局面。2015年10月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开始实行。与这部被誉为“史上最严”的新法律相比,之前的内容增加了50条内容,修改力度十分大。这种修改与上部法律最大的不同,就是力图破解食品行业中违法成本低、收益高的沉疴,解决多个部门管理,多个部门又管不好的局面。在追责主题上,从生产经营者到政府部门,包括了近期时髦的网购食品安全问题,大大扩展了范围;在追责力度上,大大提升了追责力度,也延伸了不同的追责方式,不再只是简单地“交罚款”。同时,还建立“谁生产谁负责、谁销售谁负责”的首负责任制,使得销售者和生产者不得相互推诿责任,造成消费者维权难的困局。这种原则也可以对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都起到一个自律的作用,提升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
最严法律要与最严监管相配,才能让不法分子难钻法律的空子。法律只有执行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否则,设定再严格的法律,违法成本也是零,不法分子依然会很猖狂。在新法规出台之前,2013年3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改名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这一新组建的正部级部门的正式对外亮相,意味着食品安全过去多头分段管理的“九龙治水”局面结束。由于法律的设置、部门的重叠,之前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既有重复监管,又有监管盲点,监管能力也不够。很多共同执法的部门在横向和纵向上存在着不合理的权利交叉与重叠、监管对象和原则模糊等问题,致使食品监管盲区和漏洞难以避免。*张 虹:《食品安全规制——从农田到国家安全的注解》,《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现在,国家食药监管总局的职责主要是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等。这说明这一机构将之前散落在各部门的职能统一到一个机构下,有利于实现全程无缝监管,统一职责。重组食药监督管理机构,有利于推进食品监督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水平,提升国家食品安全的治理能力,推进国家在食品安全领域治理能力现代化。
但是,治理食品安全,仅仅有政策有法律,有决心有信心,还是远远不够的。食品安全是一个战略目标,也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必须要依照国家治理法治化的精神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采取更加合理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
(三)推动社会协同治理,构建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格局
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要实现上述两点职能,必须依靠政府积极履行职能,然而又不能出现大包大揽,用计划代替市场,用会议代替协商讨论。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应该综合运用监管执法、司法裁判、行业自律、媒体监督和消费者监督等手段,来规范食品领域的各种行为。在现代社会,每个社会参与者都可能对食品安全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这就必须动员所有的参与者加入到食品安全的治理中来,加强协同治理。
要构建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所有的食品安全参与者和关注者,形成一种开放的良性体系。在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首次将食品追溯写入法律,保证食品可追溯,同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可追溯。中国副食流通协会会长何继红指出,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性工作,可以快速地查出问题食品的来源,缩小问题食品的范围,减少损失。*刘 鎏:《升级:食品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构成》,2014年8月5日,http://info.tjkx.com/detail/1003692.htm。这种追溯制度即是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同时安全保障体系中,要尽快制定统一的、高规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等,完善食品召回制度。这些指标类体系,可以为整个安全保障体系提供数据支持与科学依据,实现从头到尾的全面保障。
在社会协同治理中,政府要实现对企业和市场的监管,而对于政府自身而言,也要转向透明化治理。首先要有政府问责制度,问题食品是如何从企业流向市场,再从市场进入消费者的口中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监管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严处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渎职、失职的政府官员。其次,在社会共治的过程中,信息透明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政府应该及时将食品监管问题向媒体公众公开,引导公众理性面对食品安全,也可以促使企业洁身自好;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不能在回答问题时模棱两可,避重就轻。最后,在政府内部也要做到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化,以便于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控和预测,从事前预警、事后监控和应急处理等多方面来提高治理能力。
食品生产、流通和销售企业要做到自律,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积极维护食品安全体系,促进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而不是通过假冒伪劣产品恶性竞争。国务院印发的《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4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指出,要让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成为食品安全水平的决定因素。只有市场中的主体真正承担了自己的责任,整个市场才能健康运行。
在大数据时代,媒体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媒体应该注重对食品安全问题及时报道,引起公众的注意,从而倒逼企业的规范。同时,媒体也要注意合理正确的进行舆论引导,媒体的错误引导可能会对公众形成更恶劣的影响。媒体作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对于表达民意、传递政府信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保持媒体的独立性,增加报道的自主性和及时性。
总之,应该形成企业、政府、消费者、媒体等多元主体协作的模式,通过法律、政策、舆论等治理机制协调整合,从而营造出食品行业高度自律的发展氛围,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无缝对接治理,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四)加强国际间交流,建立全球合作平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食品安全不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而已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与此同时,食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使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出现了全球多样化的趋势。因此,要保证食品安全就必须通过国际间的联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同实现食品安全的国际治理。
在首届食品安全管理者论坛上,世界粮农组织经济社会司助理总干事德·哈恩博士强调了食品质量和安全对所有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呼吁所有国家都要建立和强化食品安全应急系统,而且要加强合作。*叶志华:《首届食品安全管理者论坛:交流经验》,《农业质量标准》2003年第2期。国际合作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经之路。各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要进一步加强信息通报,加强监管合作,相互借鉴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检测标准等,少走弯路,共同保障世界人民的食品安全。这样也有利于减少各国之间设置的贸易壁垒,对进出口经济造成不良影响。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经验,避免一国出现的食品安全悲剧再次出现在另一个国家;而食品安全比较发达的国家,应该主动帮助欠发达的国家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从而帮助改善这些食品安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情况。
由于食品质量问题而在国际上形成负面形象的国家,应该及时改善本国的食品安全状况,通过舆论宣传树立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
(责任编辑 张 健)
A Study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 from the Vantage Point of National Security
CHENG Tongshun,JIA Fa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safe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from four perspectives, which are the effects of food safety on grain security, national physique and financial pressure, government image, economic security and national defense. Food safety is not only part of the public safety system but a matter of national security. To enhance food safety, China should focus o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elevating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food safety, modernizing food safety management, promoting social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od safety, national security, state imag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程同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贾 凡: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研究生(天津,300350)。
D63
A
1001-778X(2017)01-00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