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与现状研究

2017-04-11朱雄曲金良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海洋文明生态

朱雄,曲金良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与现状研究

朱雄,曲金良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部分,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海洋生态文明意识;二是海洋生态文明行为;三是海洋生态制度文明。这其中,意识决定行动,行动须有规范,规范的根本在于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主要体现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高度;国民的海洋生态安全意识觉醒;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价值日益显现;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海洋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海洋生态产业转型升级有待提高,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有待更进一步普及。针对于此,应进一步明确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责任以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原则;提高公众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和能力;优化海洋生态产业结构,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好海洋生态文化,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海洋生态文明;内涵;提升策略

一、引言

海洋在国家战略中越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海洋强国战略的全局,同时对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福祉。自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五大建设之一以来,无论是政府、学界,还是民间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都十分关注。国家先后做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沿海各省份积极响应。早在2011年1月,国务院就以国函〔2011〕1号文件的形式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山东省以此为契机,确立了实现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1]上海把“海·城市”做为自己的城市形象,广东以“魅力海洋,蓝色广东”为理念,相近做法还有河北的“弄潮渤海,希望河北”、辽宁的“辽海之韵”、福建的“潮涌海西,蓝色福建”、江苏的“蓝色家园,美好江苏”等,所有这些战略与目标都以蓝色为理念,体现出人海互动的和谐关系。[2]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它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做出的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重大决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3]近年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学界关注热点,相关成果大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与紧迫性。如刘家沂(2007)认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海洋资源合理利用,国家资源安全、经济安全乃至国防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急需从理论与实践上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广泛研究。[4]二是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的相关问题。如曹英志(2016)认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的内涵应包含海洋生态产业、海洋生态制度、海洋生态文化和海洋生态社会四个方面,当前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申报、建设、考核、验收和管理办法存在考核体系不够完善、创建过程缺乏有效激励、建设主体权威性不足等问题,应按照“四因子”进一步完善示范创建的考核指标体系。[5]三是关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评估与评价。如秦伟山(2016)从海洋生态、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文化、海洋经济、海洋制度六个方面建构了环渤海海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水平测度指标体系。[6]四是对沿海各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分析。如王守信(2016)总结了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创造性地提出通过实施“8573”行动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7]五是探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如廖建基(2016)认为,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等的建设,是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8]六是对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如刘健(2014)对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当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9]陈建华(2009)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需求出发,阐述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0]此外,还有学者探讨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海洋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理论基础等。(1)总览既有研究后发现,学界对海洋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经验、制度、示范区等问题虽然都进行了探讨,但仍有待继续深化。如谈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涵时,往往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与内涵混同;在涉及到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时,对地方经验介绍较多,从宏观整体上对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问题的考察则略有欠缺。针对于此,笔者拟对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与内涵、现状与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概念及内涵

对于海洋生态文明的概念,不少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愈树彪认为:“海洋生态文明,是以人与海洋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为核心,以强化海洋国土意识和建设海洋生态文化为先导,以保护海洋环境为基础,以海洋科技和海洋科技管理综合创新为动力,整体推进海岛和海洋生产活动方式转变的一种生态文明形态。”[11]马彩华认为:“海洋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促进其产业发展、社会进步、为人类服务过程中,按照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人与海洋的互动,良性运行机制与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12]杜强则认为,海洋生态文明是一种建立在工业文明相对发达的基础上的海洋文明范式,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过程中,自觉遵循海洋生态系统运行规律,建立人与海洋之间和谐良性互动,维系双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13]在对其概念的表述中,“和谐”、“共存”、“规律”是使用最多的词语。笔者认为,关于其概念,可作如下表述:海洋生态文明,就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并实现人海和谐发展的文明。其主要标志是,国家、国民进而国际社会都有普遍的海洋生态保护意识,明确的海洋生态保护目标,严格的海洋生态保护制度保障,自觉的海洋生态保护行为规范。近年来海洋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发与行动的启动,是现代化发展模式主导世界以来人们对海洋环境越来越恶化、海洋资源越来越濒危、海洋灾难越来越频发而进行的生态文化反思的结果。作为一种新的生态文明观,其目标指向是,以人海和谐共生为核心,使海洋管理与开发、海洋经济与经略不能破坏海洋环境与资源,必须以保护海洋生态为底线、红线,最终实现海洋和人类共同持续发展。

基于此,关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海洋生态文明意识;二是海洋生态文明行为;三是海洋生态制度文明。这其中,意识决定行动,行动须有规范,规范的根本在于制度的建立和执行。

(一)海洋生态文明意识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在于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的确立,包括保护意识、价值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主要在于保持海洋生态平衡,追求实现人海和谐发展。这就要求人海关系转变与重新定位,在看到海洋为人类提供了数不尽的资源财富时,也要看到人类对海洋的巨大破坏,进而看到对海洋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增强对海洋生态的忧患意识和责任主体意识。

(二)海洋生态文明行为

政府管理部门、海洋开发利用者、社会公众三个主体构成了海洋生态行为的主体,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政府在宏观层面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保护起着决策与指导和决定作用。海洋开发利用者是直接作用于海洋的主体,其行为对海洋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公众是海洋开发利用者系列行为的直接承受者,同时社会公众的行为对海洋生态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公众的海洋生态行为主要体现在对于海洋的关注和“消费行为”上,经济至上、GDP主义和资本商家盈利动机的鼓惑、诱导和刺激,会导致公众对于海洋资源的消费欲望有增无减,绿色消费的观念并未成为公众的日常理念。[9]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各个行为主体都必须要遵循保护海洋生态的道德和制度规范,用文明的意识和理念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三)海洋生态制度文明

海洋生态制度文明首先体现在国家政府层面的规章制度与管理上。海洋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主要在于对海洋生态开发利用的规范性作用,制度就好像铁轨之于铁路一样,能起到规范与约束作用。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着眼于海洋综合开发利用,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平衡,是调整人海关系的硬性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激励与约束作用。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最根本的在于制度化和法制化。制度化,就是制度需要全面、系统、配套、可执行、可落实,不能鸡零狗碎,不能互相抵触、扯皮,不能治标不治本。法制化,就是要玩真的,不能当儿戏,对违反海洋生态保护制度、法律,突破海洋生态保护底线、红线的行为人、责任人,一律严惩。

三、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问题

我国海洋生态文明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等,契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时代总体布局和弘扬中国海洋生态文明的主旋律,目前在政府、学界和民间都得到了积极响应,且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体现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高度,国民的海洋生态安全意识觉醒,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价值日益显现,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分述如下:

第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高度,得到政府、学界、民间社会的高度重视。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全社会对生态文明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海洋生态文明也相应得到广泛关注,并在海洋生态意识、海洋生态道德和行为文明、海洋生态制度文明、海洋生态产业文明等方面得以体现。随着逐步加深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认识,海洋生态意识逐渐为人所重视,逐渐树立起海洋生态的保护意识、价值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等。海洋生态文化道德成为调节人与海洋关系的重要手段。正是随着人与海洋日益亲密的接触,海洋生态文化逐渐融入到人的意识当中,并通过人的言行体现出来。它调整着人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同时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文化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系。

第二,国民的海洋生态安全意识觉醒。近年来,国民的海洋意识觉醒。海洋意识不仅包括海洋国土安全意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更包括海洋生态安全意识。生态安全是一个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个相对独立但又互相影响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安全,包括海洋环境免受污染、生态系统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人类生活健康等。[14]海洋生态安全与经济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满足并不是矛盾的,三者是可以实现和谐的。最突出的就是最新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我国海洋功能区划自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至今已经渐趋成熟,以往的海洋功能区划重在“功能”。功能是一种经济导向型,随着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入和生态文明意识的进步,这一经济导向型的发展道路已经得到反思与批判。海洋生态安全意识日益体现在对海洋的开发与管理上。海洋生态优先的原则和可持续的海洋开发利用模式被广泛接受,人类开始重视海洋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生态安全。2012年颁布实施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体现了海洋生态优先的原则,在突出“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了“人海和谐”的理念,同时也为政府实施海域的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据。这使得保护海洋、建设“美丽中国海”的理念更广泛地深入人心,政府、社会团体和公众的努力也加快了“海洋经济发展”诉求向“海洋生态安全”话语的转变、发展与巩固。[15]

第三,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价值日益显现。中国海洋生态文明以其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依托海岛、海湾、滩涂、海港、河口(海口),以滨海旅游及文化产业为形式,契合中国走向海洋、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大趋势,海洋生态文化日益成为沿海城市打造城市的名片和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载体。海洋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同时也是我们主动应对海洋生态与环境危机挑战的一种方式。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5》,经初步核算,201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为5993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为35611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4325亿元;在海洋主要产业中,滨海旅游业全年实现增加值8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加幅度最大。[16]海洋文化产业的生态导向型发展,既突出了海洋性特征,也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仅仅是滨海旅游业,整个海洋文化产业在推动生态绿色转型发展上的潜在动力都是巨大的,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经济“新常态”下,海洋生态文化的价值将日益显现。[17]

第四,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12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对未来10年我国海域综合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做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制定和完善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海洋生态文明纳入“十三五”发展纲要规划。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与此同时,海洋生态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日趋完善,针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止船舶污染条例》、《防止倾废污染海洋管理条例》等,在法律法规上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海洋生态环境评价制度”、“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等先后提出并实施。这些都为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五,海洋生态文明的公民行为自觉性大幅提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亲海”、“重海”、“敬海”,公众开始自觉地重视海洋生态,将更多投入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中。虽然尚未达到人人都能自觉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海洋环境,但已至少鲜有主动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公民在保护海洋环境和实现海洋强国战略中的责任意识越来越强。海洋生态环境教育的普及推动了“美丽海洋”的建设进程,“世界海洋日”、“国家海洋日”大型公益活动已经成为常态化的“绿色节日”,引领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前进。

在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系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我国海洋生态污染持续恶化,海洋资源日益枯竭,渔业资源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我国海洋资源丰富,资源开发利用形式不断多样化,但是由于粗放式开发,低效率利用,使得海洋生态遭到巨大破坏,由此引发的海洋生态安全问题也愈发明显。国民海洋生态意识开始觉醒,但仍然不足,这也导致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的滞后性。二是海洋产业结构有待转型升级和提高。海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日益提高的同时,仍然存在突出问题,如不合理过渡开发,海洋产业结构、布局有待优化,传统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海洋产业结构区域差异明显,呈现明显的“北重南轻”局面。三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知识有待普及提高。近年来,随着海洋知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课本的“三进”活动的推进,海洋意识教育有所提升,但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还十分突出。要进一步加大海洋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力度,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理论支撑。海洋生态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不仅需要历史文化的沉淀,更需要现代人与时俱进的思想蜕变。

四、推进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当前,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已是共识,逐渐进入社会主流话语体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依然任重而道远。下一步,应突出做好如下工作:

(一)明确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责任

海洋生态文明建需要政府在顶层设计和宏观引领方面起导向作用,要进一步明确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内容与原则。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历史高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政府要承担好海洋生态理念引领、海洋生态社会管理、海洋生态法制规范、海洋生态公共公益责任。理念的形成、传播、践行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关键。在生态理念引领方面,政府具有话语表达权威性与优越性,在海洋生态理念引领上具有重要责任。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入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浓厚氛围,有利于我们推动海洋文明生态进步。在法制规范方面,政府要做好立法、执法、“传法”三方面工作,健全海洋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法治监管立体化、法律制度规范化、法治管理信息化、执法反应迅速化的海洋法治综合管理体系。在海洋生态社会管理方面,需要政府处理好加强管理与营造良好海洋生态社会健康成长的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政府在海洋生态社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推动海洋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高管理能力,强化海洋管理的技术支撑,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海洋社会管理的强大合力。在提高海洋公共服务能力方面,首先要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扩大海洋公共服务范围,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让老百姓切实体会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惠;其次,要完善海洋公共服务网络,创新海洋生态公共服务方式,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

(二)提高公众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和能力

一方面,公众对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表示不满,对加强海洋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着强烈的期盼;但在另一方面,他们本身也是海洋生态的消费者、污染的制造者,海洋生态法律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及行动还比较薄弱。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公众意识的提高与参与,海洋生态文明意识包括对海洋的认知、情感及行为。要搭建起政府、高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普及与教育平台。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离不开海洋生态文化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海洋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力度,要重视电视、网络、新媒体的作用,组织好教育与培训,推动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普及。高校要发挥“智库”作用,发挥汇聚英才、培育英才的作用。一方面,要提高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科研创新能力,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手段、破坏后的修复手段;另一方面,尽量把这些成果以大家普遍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公众,让公众了解、参与。学校教育是公民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学校依托专业人才与资源体系,通过创新宣传教育的手段与途径,能够深入对青少年进行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与普及。社会公众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社会公众的参与具有广泛性、人为性、目标性、可控性、层次性。[18]社会团体、民间非政府组织,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大有可为,要搭建平台,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具体言之:一是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当前,网络通讯十分发达、资讯内容丰富,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阔资源,建立起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凝聚力量的平台。二是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针对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实施一些专项行动,有组织地动员社会公众参与。三是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的完善。四是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社会监督,积极建言献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政府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全社会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更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落实。

(三)优化海洋生态产业结构,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正在经历深刻结构调整与转型,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作为今后经济发展主导模式。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对传统海洋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传统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要向资源集约、循环利用的绿色发展产业转变,要大力发展符合海洋生态平衡的第三产业。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6》,2015年海洋经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分别为5.1%、42.5%、52.4%,中国海洋经济的结构已经得到很好优化,但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探索适合国情的海洋资源开发模式,平衡海洋生态系统的各种服务功能和价值,积极探索海洋经济发展新领域。[19]要重视海洋科技创新的作用,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重大生态修复、海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同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确立好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促进海洋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海洋生态文化,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进入21世纪,海洋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潜在文化危机日益凸显。在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时,必须以文化为支撑,以人海和谐的生态理念为内生动力。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有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国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基础和自信,源于我们与海洋生态文化“共生”、“共舞”时的生态的、和谐的勃勃生机状态,源于海洋生态文化资源按民生所需占有和配置的自主状态,源于国家在大视野中以法律和行政来保障海洋生态文化。通过大力发展海洋生态文化,我们就能弹奏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人与自然和谐跳跃的音符”,就能让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内生动力的保有和强化而保持其发展升级的旋律,进而到对自己传统文化自信,才能坚定不移地在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注释:

(1)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可参考:刘健《浅谈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4第2期),陈建华《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第4期),刘赐贵《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科持续发展》(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第6期),袁红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罗新颖《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发展研究,2015第4期),王丹《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理论月刊,2015第1期),王毅武《论生态文明与绿色崛起——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例》(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第6期),王宁萱《山东海洋文化发展的生态学走向》(生态经济,2016第7期)。

[1] 陈东景.海洋生态经济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2.

[2] 李思屈等.海洋文化产业[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2-17.

[3] 陈建华.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04).

[4]刘家沂.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07(12).

[5]曹英志.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J].生态经济,2016(01).

[6] 秦伟山.环渤海海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与水平测度[J].科技导报,2016(21).

[7] 王守信.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4).

[8] 廖建基.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选划技术方法初探——以泉州湾为例[J].海洋环境科学,2016(05).

[9] 刘健.浅谈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10] 陈建华.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04).

[11] 愈树彪.舟山群岛新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与思考[J].未来与发展,2012(01).

[12] 马彩华,赵志远,游奎.略论海洋生态文明与公众参与[J].中国软科学,2010(S1).

[13] 杜强.推进福建海洋生态文明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9).

[14] 方创琳、张小雷.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1(07).

[15] 赵宗金.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关系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16]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5[M].海洋出版社,2015:4-7.

[17] 朱雄.海洋文化产业创新驱动绿色发展问题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6(24).

[18] 段燕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16-17.

[19] 韩立民,闫金玲.科学维护海洋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海洋经济健康发展[J].中国海洋经济,2016(01).

编辑:李学迎

F205

文章编号:2095-7238(2017)03-0084-06

10.3969/J.ISSN.2095-7238.2017.03.015

2016-11-27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研究”(12&ZD113)、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卫科技创新项目“中国海洋生态文化研究”(2016ASKJ03)阶段性成果。

朱雄(1992—),男,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海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助理,主要研究方向:海洋文明史、海洋文化产业;曲金良(1956—)男,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海洋文明史,海洋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海洋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爱的海洋
对不文明说“不”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