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扶贫”的先驱 美丽乡村的典范
——陇南“精神扶贫”调研报告
2017-04-11者永明
者永明
(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甘肃 兰州 730000)
“精神扶贫”的先驱 美丽乡村的典范
——陇南“精神扶贫”调研报告
者永明
(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甘肃 兰州 730000)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扶贫思想,甘肃省社科联深入陇南市4县、12个乡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其中对康县“精神扶贫”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总结经验,对全省的精神扶贫工作有所启发。
精神扶贫 陇南 调研报告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和“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扶贫思想,落实甘肃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关于启动“精神扶贫工程”和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的通知》精神,为“精神扶贫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决策依据,省社科联党组抽调人员组成调研组,由者永明副主席带队,于2017年3月15日—19日,先后深入陇南市康县、两当、徽县、成县的12个乡镇30多个村、4家民办企业,采取现场察看、个别交流沟通、座谈、走访、研讨、对比分析、典型观摩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其中对康县“精神扶贫”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所调研的四个县,都能够立足于自己的实际,创出了各自的发展模式。共同的特点是克服立地条件差、山大沟深的短板,发挥山清水秀、植被丰茂的优势,把乡村道路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素质与“精准扶贫”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想方设法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又开展思想文化教育提振他们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信心和志气,在“精神扶贫”的道路上先行一步。
山大沟深的康县,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立地条件差,1640个自然村分布于70余条河谷和90多座山梁之中,80%以上的群众分散居住在高半山、深山峡谷及林缘区,千人以上自然村只有3个,人均仅1亩多山坡地。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群众住房高、大、黑,生活环境脏、乱、差,农村贫困面大,致贫原因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是甘肃扶贫攻坚的主占场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精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越来越多,老龄化、“空巢”化现象严重,老人精神孤单;传统道德文化传承断层;经济发展了,部分群众精神追求丧失了;贫富差距拉大,心理失衡;主流信仰缺失,不信科学信鬼神;小富即安,攀比炫富;娱乐至上,赌博迷信;集体主义精神淡漠,自家门前雪等待别人来扫;讲排场、比阔气、高价彩礼愈演愈烈,等等不良现象不一而举。这些问题,不仅形成了贫困山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而且严重影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进程。
针对上述问题,县委、县政府发挥山大沟深耕地少和绿水青山特产多的优势,反弹琵琶创新思路,认真落实甘肃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陇南市“433”发展战略,思路跟着问题走,眼睛盯着市场转,一届接着一届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摆脱就扶贫抓扶贫、就农业抓扶贫的观念束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的理念,确立了“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的总体思路,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按照人居环境、乡风民风、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的要求,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切实加强对群众的精神扶持和思想教育,深入推进“精神扶贫工程”,形成了“化劣势为优势的底色,久久为功,激发了群众脱贫攻坚的内在动力,焕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雄心壮志,提升了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老百姓对幸福指数的满意度达95%以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满意度达98%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面向基层干群,深入诠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县委、县政府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的总体思路,通过改革聚合力、增动力,整合各类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低成本高效推进精准脱贫的同时,以面向基层干部群众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重点,有力提升农村群众思想素质,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推进农村农业农民全面协调发展。一是创新机制,理论学习扎实有力。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其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点内容,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贯穿于全县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当中,通过党员大会、党员小组会、专题党课等形式进行学习讨论,并通过督促检查、抽查通报、健全制度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各乡镇各单位的理论学习。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列入党校党员干部培训重要内容,举办理论培训班培训乡村干部980人。实行县级领导思想政治联系点制度,全县县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个乡镇、村社、企业,对联系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定期检查指导,并在联系点不定期举办专题党课,全面诠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二是丰富形式,宣讲对谈入心入脑。围绕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全县开展宣讲对谈活动456场(次),乡镇、村社宣讲667场(次)。开展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干部理论研讨活动9次,形成有价值的理论文章96篇。同时在“康县微宣讲”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相关消息108条。三是创新方式,文艺宣传注重实效。该县坚持在农村干部群众当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积极创新宣传方式,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把覆盖全县350个村的“乡村舞台”作为指导农村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学法律的大舞台,邀请新乡贤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行大力宣传,唱响了时代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民间自办文艺演出社团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编入说唱、快板等文艺节目当中,充分利用重大节日、民俗节会和农闲时间,开展文化活动,向群众宣传政策、凝聚人心。在美丽乡村建设当中,各乡镇按照地域特色,修建了不同形式的文化墙,选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农村群众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一目了然的形式大力宣传,不断提升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理论素养,为实施“精神扶贫”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该县坚持把“精神扶贫”工作摆在精准扶贫工作的突出位置,把“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一同纳入精准扶贫整体规划,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不断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把“精神扶贫”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作能力和政绩的基本依据之一,把“精神扶贫”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充分调动了全县各方面的工作热情,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精神扶贫”工作格局,为顺利实施“精神扶贫工程”提供了组织保证。
(三)创新工作载体,同步推进“十大工程”
坚持以创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为目标,制定出台《关于深化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活动的安排意见》和《关于创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创建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精神扶贫”重点任务,同步推进美丽乡村、思想信仰、文化提升、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家风家训、榜样引领、“金种子”、志愿服务、文明创评“十大工程”。为了深入推进“精神扶贫工程”落实见效,倡导文明新风,培育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县上印发了《关于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活动的通知》、《康县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规定》,从婚事新办、丧事俭办、整治环境卫生、明厨亮灶、破除封建迷信、禁止黄赌毒活动。树立文明新风、倡导孝亲睦邻八个方面对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进行了明确规定,从而使“精神扶贫”有内容、有载体、有目标、有方向,为实施“精神扶贫工程”提供了主要抓手。
(四)坚持以文化人,塑造崇高精神追求
按照“1+17”扶贫方案要求,他们不断深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积极实施特色文化惠民工程,突出扶智、扶志、扶德,凝聚了加快发展的正能量,引领塑造了社会新风尚,激发了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脱贫的内在动力。一是不断夯实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全县已基本实现“乡村舞台”全覆盖的目标,累计修建文化广场668个,农民健身工程211个,乡村戏楼17个,文化大院8个,文化墙1.9万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1200余件,村级组织活动室、农家书屋和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了全覆盖。二是扎实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建文艺社团、注册成立各类文化艺术公司、文化协会350个。积极开展“三下乡”文化服务活动,组织群众自编自演具有乡土气息的文艺节目,全县各类乡村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实现了由“送文化”向“种文化”的根本转变,推动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长坝镇花桥村是康县的北大门和茶马古道上的知名驿站,也是康县全城旅游的门户和名片。2012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翌年开始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提升,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发展乡村旅游。帮助贫困群众“懂政策”,占领宣传思想“主战场”,营造乡村文明“好环境”,打好文化服务组合拳,取得了很好地效果。2016年在全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场会上被授予“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甘肃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全省农民回乡创业基地示范区”等荣誉称号。2016年底,该村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三是村史馆留住乡愁。该县深挖巧植地域特色文化元素,打造“一村一韵”文化品牌,累计建成村史馆、家史馆47个,其中12个村史馆被省文物局挂牌命名为“历史再现工程”,9个村史馆被省文物局评为全省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示范馆,长坝镇花桥村史馆等7个村史馆荣列全省35个“历史再现工程”示范性博物馆名单,占全省的20%。寺台乡杨湾村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化解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以村民素质的提升和家庭面貌的改变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为了纪念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展示当前村上邻里和睦的气象,该村还特意在村内的文化墙上融入了“三尺巷”的历史故事,并将修建的一座便民桥命名为“团结桥”。如今,在康县的每一个美丽乡村,到处都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文化墙、文化石和宣传橱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展示其中,发挥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积极作用。省委王三运书记肯定其“留住了乡愁,打扮了乡容,开发了乡宝,幸福了乡民”。
(五)强化宣传教育,培树奋发有为新风
一是大力开展“精神扶贫”宣传教育工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把好家风、好家训展示到村居文化墙、宣传栏,把勤劳致富故事搬到广场屏幕,展示到群众身边,切实营造“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先扶志”、“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的舆论氛围。二是积极组建由县委讲师组、党校讲师、党史党建专家、老革命和老党员、文艺骨干、基层宣传员组成的宣传队伍,深入村社,以相声、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扶贫攻坚的政策,弘扬勤劳、勤俭有责任、有追求的优良品质,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不因贫困而气馁,不以贫困而退缩,不以贫困而自卑,消除听天由命、安于现状、情绪低落、依赖性强的心理,用行动诠释“人穷志不穷”的真正内涵,埋头苦干,限时打赢扶贫攻坚战。三是深入开展道德讲堂模范宣讲,着力建设包括市民、机关、社区、企业、学校、村镇6类覆盖全县城乡的“道德讲堂”,组织全县评选出的各类道德模范及“美丽农户”、“五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六争六评”先进典型,进行广泛深入的宣讲,以身边人讲身边的故事,用身边故事教育身边的人,用道德的力量引领新风尚。据调查,岸门口镇朱家沟村在开始美丽乡村建设的时候,大部分村民对于村上统一实施的以“土”为特色的风貌改造不是很支持,认为太土气,为此镇村两级干部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村民李成秀率先带头进行了改造示范,又无偿出让土地300多平方米,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带动了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群众转而积极参与建设,从而推动了全村住房风貌改造的顺利进行。
(六)发挥主体作用,激发自我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自律监督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开展乡风评议活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改变宴请活动大操大办的不良习俗,反对封建迷信,消除邻里矛盾,形成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管理机制。广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行动、文明旅游行动、文明礼仪行动、文明餐桌行动、文明交通行动等,提高群众创业本领和致富能力,促进素质全面提高,为促进精准脱贫提供智力支持。通过组织开展“为父母洗一次脚、捶一次背、做一顿饭、谈一次心”,“为同村老人做一件好事”,“学习我身边的勤劳致富模范”,“当好村规民约的践行者”等主题活动,打造孝老敬老示范村、道德模范示范村、助人为乐示范村、环境保护示范村、家风家训示范村、特色文化示范村等品牌,让贫困村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亮点村。岸门口镇中节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彻底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居住环境,极大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吸引了13个外地媳妇来村上安家落户,成为全县“精神扶贫工程”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作为、建设家乡、致富发展的典型代表。
(七)加强社科普及,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组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双进双入”宣讲对谈,在全县开展宣讲对谈活动568场(次),乡镇、村社宣讲1500多场(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160多场。开设“康县微宣讲”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消息168条。每年开展“全民读书月”、国学经典诵读、“我的梦·中国梦”青少年主题阅读等重点学习活动。县委宣传部组织相关部门和协会深入乡镇、社区、家庭开展以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法律知识、计生知识、科技知识以及创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发放科普宣传咨询资料6万份,接待咨询群众2.5万人次,举办文化科技卫生大集120多场次,科普进社区活动24次,科普进学校活动130次。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推动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社会依靠科学发展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另外,两当县左家乡通过扶贫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带领和引导,全乡共组建各类小康互助组27个,涉及贫困户260户1018人,实现了“四互助”模式:即驻乡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互助模式、能人大户与贫困户互助模式、贫困户与贫困户互助模式、电子商务与贫困户互助模式。这种模式也是开展“精神扶贫”的好形式。
三、经验启示
康县在贫困农村开展“精神扶贫”,解决农民群众思想、精神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扶贫成效,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强化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对“精神扶贫”的认识,是实施“精神扶贫工程”的思想基础。调研中,县乡干部充分认识到,甘肃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实施“精神扶贫工程”,是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精神扶贫”与“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姊妹篇,切中了扶贫工作的要害,把握了脱贫致富的关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们认为,实施“精神扶贫”,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效、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关乎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把加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党的惠农惠民政策、法律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对移风易俗、改变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精神扶贫”上提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态度积极,热情高涨,表示要以最大的力量投入到“精神扶贫”工作中来,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思想。
启示二:实施“精神扶贫工程”,离不开县、乡、村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精神扶贫”与“精准扶贫”在扶贫开发中同样属于“民心工程”。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面广量大,任务艰巨,没有各级党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没有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协力配合,将寸步难行。各级党政在扶贫攻坚中只有补齐“精神贫困”这块短板,推动“精神扶贫”与“精准扶贫”齐头并进,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切实解决贫困群众思想、精神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振贫困群众脱贫信心,使贫困群众树立志气、增强智力,提高文明素质和致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才能最终实现物质与精神“双脱贫”,从而实现稳定脱贫、彻底脱贫、永久脱贫,真正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
启示三:实施“精神扶贫工程”,必须有一套良好的工作机制。康县对“精神扶贫”高度重视,把它和“精准扶贫”同安排部署、同检查落实、同考核评估,把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精神扶贫”机制,通过各类评选活动,培养树立了一批“精神扶贫”的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示范带动,是值得全省推广学习的。
启示四:实施“精神扶贫工程”,必须要有一套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塑造崇高精神追求的文化载体和内容形式。任何事物再好的内容必须有良好的形式来表现。康县正是在不断深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积极实施特色文化惠民工程的基础上,突出扶志、扶智、扶德,才凝聚了加快发展的正能量,引领塑造了社会新风尚。
启示五:实施“精神扶贫工程”,必须把强化对贫困群众的思想教育、培树奋发有为新风尚,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中的“造血”功能,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脱贫,提高扶贫成效、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作为始终不渝的目标和任务。
启示六:哲学社会科学宣传普及只有把紧贴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对人民大众的思想文化教育,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科学素质,使人民群众自觉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真正有为有位。
D616
A
1007-9106(2017)09-0006-05
者永明,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