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家精神与精神扶贫

2017-04-11张存刚

社科纵横 2017年9期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农村

张存刚

(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企业家精神与精神扶贫

张存刚

(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对于深入推进甘肃省“放管服”改革,“大众创业”,抢抓“一带一路”和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务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深化精神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企业家精神 精神扶贫 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扶贫的理念、举措和工作机制实现了重大创新。“精准扶贫”成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和新举措。“精神扶贫”也成为精准扶贫的新内涵、新领域和新思路。

精神扶贫是针对精神贫困而采取的针对性举措,而精神贫困又是物质贫困的主要诱因。一般来讲,贫困从经济层面上来讲,主要表现为物质的贫困,这是贫困的最显性的和最直接的呈现方式。贫困的原因既有物质方面的,如自然环境和条件、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产业结构和水平等的问题,也有精神方面的,如贫困户丧失脱贫的志向、脱贫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内生动力不强、等靠要意识强烈、文化教育水平低下、缺乏致富的劳动技能等问题。这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绝对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矛盾和问题,更是扶贫攻坚克难的主要对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俗话说,救穷不救懒。穷固然可怕,但靠穷吃穷更可怕。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可见,加强精神扶贫,研究探索精神扶贫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措施,是新时期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扶贫脱贫效果,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的迫切要求。

精神扶贫,既要解决贫困农户的精神贫困问题,也要解决当地相关政府的精神贫困问题。这是由我国贫困地区精神贫困的客观实际情况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地方不注重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反而助长了等靠要思想,“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摆脱贫困,首要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贫穷不可怕,怕的是思想和思路的贫困。因此,精神扶贫既要着眼于基层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脱贫攻坚行动中的消极懒政、不作为,观念落后、被动依赖,思路闭塞、方法单一的问题,通过深化“两学一做”教育实践、强化政府行政管理绩效考核等途径增强基层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脱贫意识、提高积极性和责任心。也要着眼于贫困农户,加大精神扶贫力度,通过开展勤劳致富光荣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发挥致富能手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贫困户的技能、发展能力,将精神扶贫与物质救助和技术培训相结合,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进而帮助贫困人群树立脱离贫困的信心和勇气。加强针对贫困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精神扶贫的本质就是帮助贫困群体和个人树立脱贫的志向和信心,调动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对脱贫主体的内在激励机制,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为此,在全社会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培育和树立企业家精神是构建精神扶贫机制、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的治本之策。

何为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最早论述企业家概念的法国经济学家夏尔·坎提隆认为,企业家就是在市场中充分利用未被他人认识的获利机会并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之后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进一步指出,企业家“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和产出较高的领域”。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将企业家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认为企业家是一种消除市场发展不均衡性的特殊力量。其特殊性在于敢于冒险和承担风险。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企业家就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也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创新是判断企业家的唯一标准。美国经济学家德鲁克认为,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有目的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的规模和性质无关,与所有权无关,与人格特性无关,表明了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化和广泛适应性,为构建企业家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他进一步认为,企业家社会不但是企业家的社会,而且是任何具有创新能力的组织的社会,构建企业家社会是每一位社会公民的责任,每一个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届政府的责任。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企业家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一个公民、企业和政府会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视为一种平常、稳定和持续的活动,并养成永续学习的习惯;在这个社会中,历史可以得以延续,社会得以发展进步。[1]

企业家精神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宝贵资源和生产要素,是创新的源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驱动力量。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就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实现个人、组织的梦想和价值。企业家精神的表现就是追求创新、敢于担当和承担风险、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成就感。我国建国后经济、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实际上就是企业家精神作用的充分证明。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对于深入推进我省“放管服”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抢抓“一带一路”和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务实推进供给测结构性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深化精神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广大农村,一直存在着企业家精神的资源禀赋,并且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我国改革伊始产生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联产计酬承包责任制到“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从各地对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到当前的培育和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都内含了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希望。因此,构建农村企业家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无疑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脱贫攻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农村基层政府在农村产业体系构建、富民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引入和培育中具有重要的支持、引导、组织和协调作用,要摒弃传统的管制思维,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以企业家的精神和眼光,积极捕捉市场信息,整合城乡各种生产要素,发展特色优势富民产业,主动引入城市先进生产要素,诱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建立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公司和经济联合体,促进精准扶贫脱贫。农村各类合作组织应积极建构自己的企业家精神,不断增强市场经营意识,主动积极开拓市场,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组织者、带头人。

对于贫困农户来讲,培育企业家精神并非是无条件地让其成为企业家,也不是要求贫困农民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而是通过对企业家精神的宣传、学习和实践、示范引领,帮助贫困农户建立起企业家精神的思维框架,赋予其一种企业家精神的激励,使他们确立“创造、风险、成就”的企业家精神意识和愿景,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竞争、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教育激励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增强勤劳致富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断强化自我发展能力。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唯有创新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正在于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氛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同样需要渗透和贯穿创新精神。精神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创新,这是因为,精神扶贫关注到了扶贫的根本原因和最难点,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找到了方向和途径。推进精神扶贫,也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

[1][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5.

F203.9

A

1007-9106(2017)09-0023-03

张存刚(1966—),男,经济学博士,兰州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院院长。兼任甘肃省委讲师团成员,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中国经济规律系统研究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企业家精神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虎虎生威见精神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
赞农村“五老”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