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精神扶贫” 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017-04-11李润强
李润强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甘肃 兰州 730000)
大力推进“精神扶贫” 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李润强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但“精神贫困”的现象愈发凸显,应坚持扶志与扶智,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提供脱贫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精神扶贫 精神动力 智力支持
改革开放之初,甘肃全省共有1870万人,其中贫困人口就达1254多万人,全省有67.1%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到2012年底,全省仍有贫困人口692.2万,排名全国第7;贫困发生率33.2%,为全国第2;58个片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的83.2%、全国的47.3%。近几年来,甘肃全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开展联村联户、扶贫攻坚行动,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全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842.2万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22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0.5%下降到10.9%,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2%,比全省高2个百分点,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随着贫困地区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精神扶贫”越来越紧迫:有的群众脱贫主动性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群众文化生活单调贫瘠,封建愚昧思想残留严重;有的群众脱贫之后,缺少发展生产的技能,返贫风险较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尤其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功夫。”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需要把精神扶贫当作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大对贫困户的培训力度,实现物质和精神同步小康,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一、坚持扶贫先扶志,进一步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加大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入户宣讲、电视广播、宣传标语等宣教平台,通过入户调研、散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讲活动,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思想,以及甘肃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确保脱贫政策入脑入心,营造“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良好氛围,集聚脱贫攻坚正能量。同时,在宣讲过程中还要认真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现场解答,争取让贫困户清楚每一项政策,真正让精准扶贫这一惠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是教育引导群众感恩奋进,克服“等、靠、要”思想。通过今昔对比,使广大群众认识到精准扶贫以来在基础设施、产业重建、民生改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用现实对比的方式增强群众发展信心,教育基层干部群众感恩党、感恩社会、感恩祖国,使感恩教育深入群众、深入人心,重点开展移风易俗、弘扬先进文化、宣扬诚信守法、乡村文明建设、讲求家庭孝道、形成和睦邻里关系等活动,改变基层群众的精神面貌,充分调动群众脱贫的积极性,增强致富的内生动力。
三是实施典型带动活动。注重发现、培养和树立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采取制作专题片、开设专栏、用工企业专访等形式,大力宣传自强自立、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通过现身说法、算账对比、典型示范等多种方法,引导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开展创业教育培训。要对那些有创业能力与创业愿望的贫困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培训,激发创业热情,鼓励创新创业。同时,通过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惠民支农贷款、个人信用贷款等小额贷款资金,鼓励扶持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两后生”和剩余劳动力积极参与商贸流通、发展畜牧养殖,依托电商、创客等平台,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创收致富。
五是鼓励能人回乡创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和带头致富创业能人返乡创业、回报家乡,通过创办餐饮、旅游、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务工,以能人创业带动贫困户就业。
二、坚持扶贫必扶智,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治贫”必先“治愚”,要想根治贫困,必须要对贫困主体——“人”的思想观念展开“精准扶贫”,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扶贫开发的关键所在。
一是针对贫困群众文化思想观念进行“精准扶贫”。文化扶贫要重点对贫困地区的文化进行改造,加快贫困居民习惯风俗、生活心态及价值理念的重构,是从根本上实现精准扶贫从治标向治本转变,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优化的必要路径。走文化扶贫之路,就是要以提升文化素质为目标,向扶贫对象输入新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传授适用科技,将物质和政策输入转变为内生发展力,从根本上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为了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近日文化部出台《“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推动贫困地区艺术创作生产”、“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八项主要任务。
二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多方筹措”的原则,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加大对贫困乡村文化场所建设的扶持力度,整合现有的宣传文化、党员教育、农家书屋、电影放映、体育健身、科学普及的项目、资金、人才、设施等资源,充实“乡村舞台”建设内容。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应该达到以下标准:表演戏台及文体广场、篮球场、农家书屋、多功能活动室、文化宣传科普长廊、每个行政村组建一支10人左右的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有条件的贫困村,可建设村史或民俗文化展览室、电子商务平台、电影放映场(室),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其他文化设施。
三是加大文化帮扶力度。各级宣传文化、教育部门要依托“千台大戏送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平台,在贫困地区开展政策咨询、科技培训、文艺展演、电影放映、卫生保健、农民运动会、全民阅读、文化支教、暑期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文化惠民服务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素质教育、劳动法律法规、基本权益保护、安全生产和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引导性教育培训,将先进理念、先进技术传授给群众,提升贫困户的综合素质。同时,开展各类扶贫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在增收的同时增智。
四是促进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甘肃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藏区等“三大片区”的贫困区域,在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排在全国第五位,堪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甘肃省对62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进行了摸底调查,全面掌握了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民俗文化、区位交通、旅游发展潜力等情况,确定464个贫困村作为旅游扶贫重点村,建立起旅游扶贫建档立卡户的台账和档案,确保了文化旅游扶贫精准到村到户。通过乡村文化旅游,不仅促进了垃圾净化、村容绿化、环境美化,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而且,使乡村特有的传统工艺、文物古迹、民俗民居、生态田园得到传承和开发。尤其是随着旅游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大量涌入,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素质普遍提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单一农业向多元产业转变,粗放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提高了贫困村农业效益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三、坚持精准培训,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技能支撑
一是健全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由人社部门牵头,整合农牧、教育、商务、妇联等各部门实施的培训项目,建立县级培训数据管理平台,把贫困户劳动力技术和技能培训工作,作为精准脱贫工作的重要抓手,以精准扶贫实绩考核标准,分解责任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做到有计划培训、有针对性培养、有协调组织、有工作考核,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户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
二是建立统一的培训示范基地。各乡镇要按照“依托产业、就近选点、配套设施、带动周边”的思路,设立标准统一的培训示范基地,配备教学设备,确定一批业务操作娴熟、理论知识丰富、对农村感情深厚的专业技术人员驻村驻点,长期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现场示范指导,打造一支“不走的农村技术员”队伍。
三是完善多元化的培训投入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个人合理分担的农村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职业技术学校等民办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培训,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四是因材施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贫困劳动力的培训,必须与贫困户的需求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让贫困户在获得劳动技能、促进就业的同时,提升适应市场的能力。由于大多数贫困户知识水平不高、技能不足,因此在培训中要坚持低技能培训与高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年龄偏大、文化基础较差的,以低技术含量的一般操作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如养殖业、种植业、家庭手工业等;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贫困户,重点开展技术含量较高、就业前景较好、市场需求大的技术工种培训。
五是更新培训理念,优化培训体系。通过定点培训、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实行培训与学历教育、技能鉴定、转移就业的“三结合”,并广泛调动各类教育资源参与贫困户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劳务输转力度进一步向贫困户倾斜,引导和鼓励培训机构与劳动输出(派遣)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各种培训机构的作用,调动它们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转移培训的积极性。
六是创新培训方式,将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课堂培训与岗位培训结合起来。针对不方便参加集中培训的山区贫困户劳动力,变集中培训为上门分散培训,提高培训效率,将培训教师请到村社、培训服务送到村社,在家门口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同时,贫困县要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和人力资源公司、中介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来甘肃开展培训。同时,将愿意外出务工的人员,输送到外地企业,利用企业先进培训资源,开展岗位培训,达到先培训、后输出、稳致富的目的。
D616
A
1007-9106(2017)09-0011-03
李润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