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7-04-11万美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价值观

万美容 孙 禄

·高校价值观教育·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万美容 孙 禄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新任务新使命。立德树人是对中华民族优秀育人思想的自觉继承与弘扬,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时代内涵,是我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战略需要,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价值支撑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高校教学与科研、管理与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各方面和各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德树人的时代意义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多项职能,而立德树人是其最根本的任务。全面理解和把握立德树人的时代意义,是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1.立德树人是对中华民族优秀育人思想的自觉继承与弘扬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道德文化。立德树人由“立德”与“树人”两个词构成,其本义是树立德行、培养人才。“立德”语出战国时期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可以说,我国古代士人早已充分认识到树立高尚道德、实现道德理想对于人生的首要意义。《论语·为政》强调“为政以德”,把“德”视为国家治理之基,描绘了“仁政”的美好愿景。隋唐时期经学家孔颖达注释《左传》时指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这一注解蕴含了将“德治”与“法治”相融合的朴素思想,进一步拓展了“立德”的内涵。“树人”一词语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一表述指出了人才培养对于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价值。而树人必先立德。宋代学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一表述强调了“树人”先“立德”。当然,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我国古代士人所强调的“德”“人”与当前社会主义新时代所要立的“德”、树的“人”在内涵上自是不同的。新时代,我们所强调的“德”是广义的,既涵盖价值理念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包含道德观念层面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同时还强调将内在的德性品质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等;我们所要树的“人”也是全面的,即拥有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掌握专业劳动技能、德才兼备、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立德树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时代内涵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理念。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在教育引导中不断彰显人文关怀和人本情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马克思主义强调从人的社会关系中关注和把握人的本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实践中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坚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实际,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关心青年学子的精神生活,遵循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丰富充实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教育载体途径、拓展与延伸教育场域,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时代内涵的充分彰显。

3.立德树人是我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

德育一直是贯穿于我国教育事业长期发展进程的首要任务。在民主革命时期,面对严峻的革命战争形势,我党创办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始终坚持德育首位,注重培养和转变工农兵学员的道德品行和思想作风,倡导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也就是强调学校要努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改革开放以来,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确立。邓小平同志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多次指出,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并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5]江泽民同志从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出发,将以德育人置于以德治国的基础性地位,并强调:“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6]2005年1月17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将其确立为新形势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理念。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7],首次正式提出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指明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德育工作的根本方向,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的讲话中也多次强调,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学校应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始终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更是提出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纵观我国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进程,我党始终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显著特征。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他们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既有价值塑造的充分可能,又有教育引导的极大需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面临的新任务、新使命,无论对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还是对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社会文明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1.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战略需要

对马克思主义有信心、有定力,方能行稳致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从价值理念层面集中表达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逐渐增强,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样多变多元且交流交融交锋,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变幻且相互激荡。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和平演变”的政治图谋没有改变,并打着学术探讨、访问交流、项目资助等幌子,更加隐蔽地向我国高校渗透。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利用‘生态’、‘反恐’、‘时尚’等日常生活性的新型话语工具,塑造新的‘全球共识’”,“以世界人民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制造话语工具,抢夺话语权,借机植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9]另一方面,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问题也通过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介对当代大学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和冲击。因此,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阶级本质与历史局限,揭露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认同、价值理念认同、道德观念认同,对于坚决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侵蚀,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2.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价值支撑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内在统一。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理论自觉的必然结果,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一个社会进行道德评判的价值准则,具有强大的价值引领功能,能够极大地弘扬社会正气、凝聚社会共识、培育文明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价值支撑。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曲折和困难,亟须凝聚社会共识、感召社会力量,推动和引领社会在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进程中全面进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在当代青年中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3.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虽然历史发展阶段、教育性质和实践需求不同,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围绕高校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和道德自律与自觉,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将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增强现代化建设本领的同时,注重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坚定理想信念、升华道德境界、优化精神生活、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火热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教育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与科研、管理与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实现教学科研育人、管理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切实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大合力。

1.在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中坚持立德树人,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育人的基本形式,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主渠道和重要保证。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重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深入宣传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着眼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向大学生科学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思想渊源、本质内涵,全面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意义价值,让青年学生在更好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明确自身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抉择的基本遵循。此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充分挖掘自身蕴含的价值观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第二,改进、创新方式方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高校应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教育改革发展动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积极探索搭建既富有思想性、价值性、趣味性又便于组织大学生广泛参与的教育平台,探索如何在各类新媒体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和有效性,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价值遵循。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师德水平。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立德树人无疑先要立“师德”,方能树“生德”,发挥较好的道德垂范、价值引领作用。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明确了教师在育人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韩愈在其名篇《师说》中也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传道”置于首位,强调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专业素质扎实、道德修养高尚的教师队伍,加强教风、师风、师德建设,强化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人能力,以渊博的知识素养、高尚的人格魅力、良好的道德情操熏陶感染大学生。

2.在管理与服务中坚持立德树人,深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质是做人的工作,管理服务也是为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既要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促进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在开展管理服务工作时,应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关心帮助和教育引导相结合,建立健全高效管理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在尊重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与发展需求中,强化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一方面,以构建大学生群体教育平台为抓手,在分层分类管理服务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平台,有效防范、矫正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生活保障服务平台,在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注重开展“精神扶贫”,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品格;构建精英大学生学习锻炼平台,教育引导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生骨干等立足当前社会发展实际,不断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以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为重点,在实现管理服务工作向网络延伸的过程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网络的匿名性与交互性使网络行为监管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率较高,其网络行为失范现象也经常见诸报端,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成为高校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不仅应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块高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必须坚决抵制错误观点的网络渗透,抢占网络思想舆论阵地,以网络及多种新型媒体为载体,重点开发、有效推送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文化精品资源,在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中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基础,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精神生活与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这种熏陶感染作用往往能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塑造,是其他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所无法取代的。“校园文化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条件,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10]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穿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的一根红线。为此,应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加强校风建设,不断优化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以民主的作风、尽职的教风和优良的学风感染大学生,以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前沿开放的学术环境、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丰富的校园生活熏陶大学生,为大学生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二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巧妙地渗透到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志愿服务和文娱等校园活动中,探索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有机结合的新载体、新举措,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陶冶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三是加强高校校园网、广播、电视、展板、板报、学报、论坛等宣传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决不给任何错误观点和有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抵制各种消极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4.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坚持立德树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是价值认识的来源,也是价值观养成的基本途径。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其服务的。我们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关起门来搞教育”,而应引导、鼓励当代大学生积极参加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走进社会、感知社会、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丰富价值生活,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并自觉指导实践活动。

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价值生活实践教育,大力组织开展富有价值内涵和价值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艺术文化、社会公益等实践活动,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接受价值生活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价值思维意识和价值判断能力。另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大学生的专业实习、课外实践等活动有机结合,将其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专业实习、实验模拟、参观考察、勤工俭学等实习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这些活动,有助于拓展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体系。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从课堂宣讲拓展延伸到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调研、支教扫盲、志愿服务、红色旅游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在强化价值认同的基础上促进自身思想品德结构的发展完善、思想政治素质的丰富提高、精神生活品质的有效提升、精神成长成人的有序推进。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7-10-19(3).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5.

[7]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06-08-31(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

[9]李艳艳.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话语工具[J].红旗文稿,2014(13):28-29.

[10]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7):45-49.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11.

(编辑:杨增岽)

万美容,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禄,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我国当代青少年精神生活现代化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CCNU16Z0200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价值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