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自拟方剂考论
2017-04-11李晓华
李晓华
《红楼梦》作者自拟方剂考论
李晓华
《红楼梦》中提到薛宝钗服用冷香丸,张太医给病重的秦可卿开出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宝玉想给林黛玉配制千金无名方,还有老道王一贴给泼妇开出疗妒汤和大夫给高热惊厥的巧姐儿服用四神散等。通过对冷香丸、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千金无名方、疗妒汤、四神散等方剂进行考证可知,这些均出自小说家的自拟方剂,它反映出 《红楼梦》作者娴熟的中药配伍组方素养,这种素养来自于作者对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传统文化的自觉吸收和灵活运用。
《红楼梦》;自拟方剂;中医理论;传统文化
《红楼梦》被誉为 “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读者从中可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从医学角度言, 《红楼梦》中涉及医学文化知识之丰富,是中国古代其它小说无法比拟的。本文仅对 《红楼梦》中所提及的冷香丸、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千金无名方、疗妒汤、四神散等自拟方剂进行考证,以求教于方家。
一、冷香丸
《红楼梦》第七回写宝钗向周瑞家的介绍自己的病情和用药:病由胎里带来的热毒所致,发病主要表现为喘嗽,吃了一个和尚传的海上仙方 “冷香丸”,才效验些。冷香丸成份、贮藏和用法为:
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还要白露这一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一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一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
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据宝钗的自述可知,冷香丸是用四时之花和四时之水,加上异香异气的药引子制成,封在旧磁坛内,埋在梨树底下,发病时用黄柏送服。查历代医学典籍记载,并无冷香丸这味方剂。据 《中医方剂大辞典》载,只有冷香汤、冷哮丸、冷哮散等方,但组方并非各色花蕊,且作用全然不同。如冷香汤主要由檀香、附子、丁香等组成,用于消暑止渴;冷哮丸和冷哮散由麻黄、细辛、生乌、胡椒等组成,用于散寒化痰、平喘止哮等。①据此推测,这里的冷香丸是作者自度、自拟之方,在医学典籍中并无记载。且如同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宝钗服用冷香丸更多的是对其性情、品质和命运的隐喻。冷香丸所具有的隐喻意味,笔者另有专文论述,此处不赘,在这里,主要是从医学角度来考论宝钗服用的冷香丸之组成、功效等。
先看配制冷香丸所用四时之花的采摘与四时之水的要求。中药炮制,无论是汤剂、饮片,还是膏、丹、丸、散等都讲究遵古炮制,对药材采摘时间、地点、配制等要求均极为严格,以确保药效。配制冷香丸用的四时之花均要花正盛开时采摘,这是因 “应时而采,其力专效宏,优于别时采摘”②。采摘后于次年 “春分”这日晒干,因春分这日昼夜等长,取阴阳和谐之意。制药所需 “雨水”、 “白露”、 “霜降”、 “小雪”四节气日中所降的水,这听去虽玄妙,却自符合一定的医理:中医理论认为,雨、露、霜、雪中的水质轻清上扬,易于上达肺部而确保疗效。 《本草纲目》亦记载: “一年二十四节气,一节主半月,水之气味,随之变迁,此乃天地之气候相感……立春、清明二节贮水,谓之神水,宜浸造诸风脾胃虚损、诸丹丸散及药酒,久留不坏。寒露、冬至、小寒、大寒四节,及腊日水宜浸造滋补五脏及痰火积聚虫毒诸丹丸,并煮酿药酒,与雪水同功。”③认为不同节气中的水,气味、作用各不相同,故制造主治功能不同的药剂就需取不同节气中的水。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雨、露、霜、雪这些自然水中所含的杂质少,尤其是霜、雪,它们由水蒸汽直接凝聚而成,结构紧密,表面张力大,分子内部压力和相互作用能力增加,并且与生物细胞液极为接近,进入人体后易被吸收利用,更能激发酶的活性,促进新陈代谢,以充分发挥药效。
再看看四时之花的药效。白牡丹花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白荷花能祛暑除湿、止咳平喘,《本草再新》载其能 “清心凉血,解热毒”④;白芙蓉花可清热解毒,平喘止咳, 《本草纲目》载其能“清肺凉血,散热解毒”⑤;白梅花可利肺化痰,且《百草镜》载其 “能解先天胎毒”⑥,四种花配伍,共奏升清降浊、清肺泻热、定喘止嗽之功效。故就药性而言,这四时之花对宝钗先天胎带热毒而引起的喘嗽确有疗效。且这四味花皆要求白色,这是据中医五行归经理论,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 黄属土、 入脾, 白属金、 入肺, 黑属水、 入肾,宝钗的咳喘属肺经,用白色花蕊能入肺经,故尤宜治喘嗽。⑦冷香丸用黄柏煎汤送服,也有中医理论依据:中医将人体的热毒分为上焦之热毒、中焦之热毒和下焦之热毒,治疗上焦之热毒用黄芩;治疗中焦之热毒用黄连;治疗下焦之热毒用黄柏。薛宝钗患喘嗽,中医认为喘嗽是因肺热,且 “肺与大肠相表里”,故以黄柏清利下焦热毒,肺肾互滋,下焦热毒清利,自然上焦肺热可解,喘嗽自愈。
至于冷香丸需 “盛在旧磁坛内”,埋入树底下的贮藏方法,也并非作者故弄玄虚,而是有其医学典籍依据。如唐代孙思邈的 《千金要方·药藏篇》载: “诸药未即用者,候天大晴时,于烈日中曝之,令大干,以新瓦器贮之,泥头密封。须用开取,即急封之,勿令中风湿之气,虽经年亦如新也……凡贮药法,皆须去地三四尺,则土湿之气不中也。”⑧可见,冷香丸 “盛在旧磁坛内”可防潮,将药瓮埋于梨树下,是据 “去地三四尺,则土湿之气不中”的理论,认为深藏地下有冷藏之效。
值得关注的是,冷香丸中每样配料的剂量都是十二,何以取十二这个数字呢?这是因中国传统文化认为, 数学上的 “奇数” 叫 “阳数”, “偶数”叫 “阴数”。十二是最大的阴数,所以为吉利数字,十二又与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人有十二生肖、人体十二条经络等相吻合,故用药取十二之数,使人产生天意促成,服后定会痊愈之感,这与现代医学上的心理暗示疗法有异曲同工之效。
由上考证可见,冷香丸用于治疗宝钗的喘嗽虽出自作者的杜撰之笔,但从医学的角度来考证,其理、法、方、药均有医学典籍可资依据,并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一定的医理。换言之,冷香丸虽然是作者笔下的一种 “艺术性药物”,但却是在吸收了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独特性创新,它反映出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别出心裁的匠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红学家宋淇和医学专家陈存仁合著的 《〈红楼梦〉人物医事考》一书曾评论宝钗服用冷香丸这段叙述: “这一长段文字虽然牵涉到癞头和尚,看上去神妙。却含有丰富的具体资料,而且很多地方可以和现代西方医学相印证。”⑨并从西医的角度分析宝钗的病是 “花粉热”和 “哮喘”,这类病统称为 “过敏症”,多是因对外界物体如花草树木、季节变化、空气干湿、灰尘、羽毛、宠物、某种食物、某类药物和化学品等过敏原过于敏感所致,尤以花粉为最普遍的过敏原。西医使用免疫学原理,即长期、逐渐加量向人体注射可能致病的过敏制剂,以刺激身体自行产生抗体,当再次接触此类过敏原时便不再产生过敏症状。冷香丸由四季之花蕊制成,包括四季最常见的花粉,宝钗服用它等于刺激身体自行制造抗体,以抵消再次接触花粉引起的过敏症状,这符合西医免疫学原理。⑩
二、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红楼梦》第十回叙写秦可卿生病,表现为精神倦怠,不思饮食,四肢酸软,月信过期等,儒医张友士通过诊脉辨证秦氏之病:
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虚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虚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今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应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之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定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
据张太医分析,秦氏是 “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但聪明太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因整日忧愁思虑,故出现肝郁血虚,肝郁血虚则表现为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同时,肝气郁结则肝木忒旺,肝木忒旺则克伐脾土太过,终致脾虚,脾主水谷的运化和升清,脾虚则水谷的运化和升清能力减退,故出现精神倦怠,不思饮食,四肢酸软等症。针对此病因和病症,张太医开出了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其组方为: 人参、 白术、 云苓 (土炒)、 熟地、 归身、 白芍、川芎、黄芪、香附米、醋柴胡、怀山药、真阿胶 (炒)、 延胡索 (蛤粉炒)、 炙甘草 (酒炒)。 这是作者在气血双补的经典方剂八珍汤的基础上加入香附米、醋柴胡、延胡索,佐以山药、阿胶而成的自度方剂,并以建莲子 (7粒)、去心红枣 (2枚)作为药引。其中香附米即香附,又名香附子,可行气解郁、调经止痛, 《景岳全书》谓其可疗 “妇人崩中带下、经脉不调”⑪;柴胡疏肝解郁,醋制增强其效;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本草备要》谓其可疗妇人 “月候不调 (气血不和,因而凝滞,不以时至)”⑫;山药养阴益气健脾;阿胶补血止血;莲子养心安神;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整个方剂具气血双补、行气解郁、养心安神、健脾助运之功效,这正是针对秦可卿病因和病症开出的有效方剂。不过按照脂批的提示,秦可卿之病似另有隐情,所以纵使张太医立法准确,配方严谨,但秦氏终究不治。
三、千金无名方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众人闲谈提及黛玉需服用药物调养身体,宝玉要为黛玉配一副丸药:
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我这个方子比别的不同。那个药名儿也古怪,一时也说不清。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前儿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珍珠宝石定要在古坟里的……
宝玉为黛玉所配的这副丸药并没有点明药名,据宝玉描述薛蟠花了 “上千的银子”才配成,我们不妨姑且称之为 “千金无名方”。宝玉侃侃而谈,想为黛玉配制如此贵重的丸药,自然是为了逗黛玉开心,但细细考究,宝玉所说诸药并非编造虚拟,皆有实证可查。紫河车即妇人分娩时的胎盘,古时认为胎盘有绿、红、紫三种颜色,入药以紫色为优,又以首胎生男者为佳,故称 “头胎紫河车”,有补气益血的功效,可治骨蒸羸瘦,喘嗽虚劳之疾。 《本经逢原》载: “紫河车禀受精血结孕之余液,得母之气血居多,故能峻补营血,用以治骨蒸羸瘦、喘嗽虚劳之疾。”⑬人形带叶参,人参本属贵重药品,具调气养血、安神益智、生津止咳、滋补强身等功效。 “带叶”是为了说明其系真品,旧时药店常带一二叶片出售,以明不作假之意。古人又云 “形状如人,功参天地”,认为形状似人的人参功效最佳。明代谢肇淛在 《五杂俎》中载: “千年人参,根作人形;千年枸杞,根作狗形。中夜时出游戏,烹而食之,能成地仙。”⑭认为千年人参的根成人形,食后可成神仙,可见其奇效。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亦载: “(李时珍曰)人参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参神草……”⑮皆认为人形人参功效最神奇。三百六十两不足龟,不足龟即无足龟⑯,有补血养阴之功效。 《本草纲目》载: “龟、鹿皆灵而有寿。龟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脉,取其甲以补心、补肾、补血,皆以养阴也。”⑰大何首乌,何首乌有补肝益肾养血之功效,所谓 “大”者,是据 《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 “即大而佳”⑱,故要求 “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即茯苓,有健脾安神益气之功效,多寄生于松树根部,以产于千年古松之下者为最佳,故称 “千年松根茯苓胆”。珍珠有镇心安神养阴之功效,宝玉强调说要 “古坟里的”珍珠,这里 “古坟里的”同以上所说诸药前加 “头胎”、 “人形”、 “大”、“千年松根”一样,都属附加条件,不乏调侃和夸饰之味,但细究又有其根源,古墓里的珍珠,言其时间久,受土气精华,属阴性,这在中药方里较常见,如龙骨、龟壳等物均可入药,都取其 “古”意。⑲用坟墓中物作奇方并非 《红楼梦》作者首创,在这之前实早有相关记载,如 《太平广记》就有南朝徐嗣伯用古墓中物为人治病之事。
可见,书中虽未明确指出 “千金无名方”的具体功用,但通过我们分析其中配料之功效可知,头胎紫河车能补气益血,主治骨蒸羸瘦、喘嗽虚劳等疾,人形带叶参能调气养血等,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可补血养阴,千年松根茯苓胆健脾安神,珍珠镇心安神养阴等。再看黛玉之疾。黛玉之疾按文中多处描述,主要表现为先天不足、气血亏虚引起的体弱气虚、食纳不佳、虚热盗汗、咳喘吐血、失眠等症,两两对照来看,足以见出,这 “千金无名方”虽有戏语成份,但并没有偏离药性和有悖于医理。故有论者针对此方评论: “当我们把以上所列的六味 (将千年松根茯苓胆拆分为松根和茯苓胆两味药)中药的性能功用都明白列出以后,读者从中就可以体会到这个开给黛玉的方子是完全符合黛玉病情症状的……方子中的 ‘群药’不偏离药理药性。”⑳
四、疗妒汤
《红楼梦》第八十回写薛蟠新娶的夏金桂嫉妒妾室香菱才貌双全又深得人心,故百般折磨香菱,搅得合府鸡犬不宁,宝玉闻知后无奈中向老道王一贴讨要治疗妇人悍妒之病的膏药,王一贴道:
这贴妒的膏药倒没经过,有一种汤药或者可医,只是慢些儿,不能立刻见效的……这叫做 “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晨吃这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
当宝玉认为药很普通,担心未必见效时,王一贴才承认嫉妒无药可医,只不过是开玩笑: “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明年再吃。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不过是闲着解午盹罢了,有什么关系。说笑了你们就值钱。”王一贴一介油嘴滑舌的江湖郎中,以上这番临时编造的说辞中显然有调侃与嘲解之意,且王道士描述的这个疗妒汤在医学典籍中并无记载,可见疗妒汤出自作者杜撰之笔,这是无可否认的。
透过作者看似荒诞可笑的游戏笔墨,我们不妨试分析此方之组成:从中医理论来看,心怀嫉妒之人常七情失常,或怒或悲,情志过极而耗气伤阴;又因怒而伤肝,肝失疏泄,郁而气结;气有余便发为火,肝火刑肺,就会出现咳嗽、气逆、痰多、上火等症状。秋梨是疗妒汤中的主药,中医认为,梨性味甘凉,有良好的润肺消痰、清热生津之功效,适用于热咳或燥咳、热病津伤,或酒后烦渴、消渴等症。 《本草纲目》载其可 “润肺凉心, 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㉑。据传唐武宗李炎患病,感到口焦心燥,服食许多药物均不奏效,后来有位道士用梨汁和蜜糖熬成 “秋梨膏”给他服食,果然灵验有效。后世流传的秋梨膏,也许就是从这个典故而来的。㉒冰糖在疗妒汤中的作用一为调味,二是取其滋润之性,因冰糖能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止咳化痰;梨和冰糖凉润心肺之火,而性甘寒,久服不免生湿,故配以陈皮燥湿,陈皮本为橘皮,因以陈旧为佳,故称陈皮,陈皮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效,善行肺胃气滞,降肺胃气逆,常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多痰等症。由此可见,王道士用秋梨、冰糖以润肺降火,陈皮以燥湿化痰,给心怀妒忌之人由于肝郁、肝火刑肺可能出现的咳嗽、气逆、痰多、上火等症下药,确含有一定的医学道理。
五、四神散
《红楼梦》第八十四回写巧姐突然生病: “脸皮趣青,眉梢鼻翅微有动意。”请来的大夫诊断为:
妞儿一半是内热,一半是惊风。须先用一剂发散风痰药,还要用四神散才好,因病势来的不轻。如今的牛黄都是假的,要找真牛黄方用得。
这里提到巧姐惊风发热需用 “四神散”,据书中接下来写道,风姐接过王夫人送来的真牛黄后叫平儿配齐了真珠、冰片、朱砂来煎,可知这里的“四神散”是由牛黄、真珠、冰片、朱砂四味药组成。据 《中医方剂大辞典》载,名为 “四神散”的方剂多达25种,药物组成各不相同,但均无一种四神散是将牛黄、真珠、冰片、朱砂四味药共同配伍使用的;至于 “四神散”的主治功能也有多种,有治妇人血虚心腹痛、血崩、眩晕头痛、产后瘀血腹痛、产后血晕、产后浮肿的;有治偏头痛、咳嗽、热毒、四肢黄肿、痢疾、虚疟、卒中风的;有治丹毒、紫白癣、癞、坐板疮的;也有治小儿疳症的,但所有 “四神散”的主治功能里并不见有治疗小儿惊风的。㉓由此推论,这里给巧姐治惊风内热服用的 “四神散”当是作者自拟的方剂。
再来分析此方剂中各药物之组成与配伍。牛黄可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会药医镜》载其可 “疗小儿急惊”㉔;冰片为凉开之品,对热闭之症有开窍醒神之功;冰片与牛黄配伍的用法在经典方剂中有过使用,如著名的救急良剂安宫牛黄丸中就将冰片与牛黄配伍使用。真珠即珍珠,可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 《饮片新参》载其可 “平肝潜阳,安神魂,定惊痫”㉕。朱砂可泻邪热,镇心神,安魂魄,常与牛黄配伍使用,如朱砂与牛黄、全蝎等配伍而成的牛黄散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小儿急惊风的经典方剂。以上诸药共成凉泻之剂,可起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镇心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巧姐所患的急惊风,正符合儿科之圣钱乙提出的 “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㉖的治则。
由此可见,这里给巧姐治惊风的 “四神散”虽未见于医学典籍记载,但经我们按方索骥,据典而论,此方确为治疗巧姐急惊风的对症方剂。合理的解释当是,作者用牛黄、真珠、冰片、朱砂四味药组成 “四神散”为巧姐治惊风,这并非小说家随兴漫笔,而是作者精通医理并具娴熟的中医药配伍组方素养,故能针对小说中人物的病症开出行之有效和经得起我们从医学角度考证的方剂。
综上, 《红楼梦》中提到薛宝钗服用冷香丸,张太医给病重的秦可卿开出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宝玉想给林黛玉配制千金无名方,还有老道王一贴给泼妇开出疗妒汤和大夫给高热惊厥的巧姐儿服用四神散,通过对冷香丸、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千金无名方、疗妒汤、四神散等方剂进行考证可知,它们均出自小说家的自拟方剂,却又无不符合一定的医理。换言之,它们虽是作者笔下的一种 “艺术性药方”,但其理、法、方、药均有医学典籍可资依据和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由这些自拟方剂足可见出 《红楼梦》作者具有娴熟的中药配伍组方素养,这种素养无疑来自于作者对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传统文化的自觉吸收和灵活运用。
注释:
① 23 彭怀仁主编: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5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版,第638—639、436—439页。
② 黄兆胜: 《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版,第9—10页。
③⑤ 17 18 21 李时珍: 《本草纲目》,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79、968、1111、591、799页。
④ 参见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0页。
⑥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卷7,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第245页。
⑦ 22 张晓洁: 《读红楼,话养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版,第58、137页。
⑧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卷1,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⑨⑩ 陈存仁、宋淇: 《〈红楼梦〉人物医事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7—18页。
11 张介宾: 《景岳全书》卷48,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版,第640页。
12 汪昂: 《本草备要》卷1,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81页。
13 张璐: 《本经逢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年版,第284页。
14 谢肇淛: 《五杂俎》卷11,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1页。
15 黄宫绣: 《本草求真》卷 1,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16 关于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各本文字有差异,标点也不一样,学者对此意见不一,如有学者认为 “三百六十两”指龟的大小和重量,不足龟指无足龟;也有学者 (周汝昌)认为,这 “三百六十两”乃修饰前面的人形带叶参, 而 “不足龟” 实指 “六足”, 因 “六” 字与 “不” 字草书相近,故今抄本中变成了 “不足”;还有学者认为“不” 是 “三” 的误写, “不足龟” 当是 “三足龟”。
19 20 胡文彬: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中国书店2005年版,第195、195页。
24 25 参见颜正华主编: 《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682页。
26 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卷上 《脉证治法·慢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责任编辑 文杏明)
I206.5
A
(2017)03-0100-05
李晓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