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 +”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2017-04-11郭明飞申逸群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 + 马克思主义理论

郭明飞 申逸群

“互联网 +”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郭明飞 申逸群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可以与各个行业实现交互融合,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 “互联网+”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已经在不同网络平台上开始展现,但是总的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网络媒体和平台较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没有跟上“互联网+”的步伐。为了适应 “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进行一系列策略调整,以实现互联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深度融合,具体包括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机制、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等。

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互联网+”的含义、特点及应用前景

2012年11月14日,易观国际集团董事长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博览会上发表以 “互联网+”为题的演讲,首次提及 “互联网+”这个词。2013年在腾讯成立15周年时主办的WE大会上,腾讯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作了 “通向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的主题演讲,其中第二个路标就是 “互联网+”。 “互联网+”这一概念很快得到认可,并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了解 “互联网+”的概念、特点及现实应用和发展状况对于我们更好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 “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即以互联网为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各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来推动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同时不断地创造新型产业,构建连接新的产业的生态环境,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更加良好的经济发展新形势。

“互联网+”是融合各个产业的重要工具,是核心生产力。其主要手段是 “+”,即融合,将一切可以融合在互联网中的的产业都融合其中,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大大提升各个领域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实现传统产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无论是 “饿了么”、 “滴滴打车”,还是跨境电商、微商零售批发,它们所做的工作都是努力实现交易的在线化和数据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工具都在互联网上,才能实现在线化的交易方式,只有在线了才能在互联网中形成 “活”的数据,可以随时被调用分析。

(二) “互联网+”的特点

“互联网+”融合各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像电灯一样的基础设施被广泛铺装,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跨界融合。 “+”就是互联网融合的手段,是跨界,是变革,是开放。敢于跨界,创新的基础才能更加坚实;敢于融合,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实现才能更加顺利。二是创新驱动。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这条发展道路上来,用互联网思维来求变革才能更大地发挥创新的力量。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和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塑造新的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政治结构。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对于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有着巨大的作用,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的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五是开放生态。生态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本身就是开放性的。我们推进 “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不适应现状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创业者有机会实现价值。六是连接一切。 “互联网+”时代,不仅人和人之间连接,人和设备、设备和设备,甚至人和服务之间都有可能产生连接。①

(三)“互联网+”的应用前景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可以与各个行业实现交互融合,应用于各个领域。 “互联网+”的应用在于 “+”。 “互联网+零售业”可以促进线上线下全国零售业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释放内需消费潜力; “互联网+批发业”可以使产业集群线上转型,加快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的融合; “互联网+农业”可以创新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使新型农业得到线上线下共同发展; “互联网+物流”可以使物流的指挥系统大升级,不断优化物流产业结构; “互联网+教育”可以优化现有的教育模式,使在线教育形式更加规范、内容更加丰富、资源更加广泛,同时与校园课堂教育相互融合,可以实现我国教育行业的大踏步前进。

二、“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广大网民的参与下,各种外来理论和思想在网络空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没有跟上 “互联网+”的脚步,部分网民的思想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和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很大差别,如何开展 “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整体状况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的网民数量首次超过中国人口的一半,占比50.3%,达到6.88亿人。②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已经越来越密切,各行各业都在借助互联网技术来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 “互联网+”时代已经全面到来。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 “互联网+”时代已经在不同网络平台开始展现。如微信公众号平台已经出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公众号,比如 “昆仑策研究院”、“经典与当代”、 “马恩经典著作解读”、 “马恩理论学习与研究”、 “上海马研会”等等。在网络公开课中,也有部分名校教师开设了关于马恩经典著作的课程。在许多高校的网络课堂上,政治公共课也在开始尝试和创新。微博空间中有一些知识分子和微博大V也在不断发布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评论,如 “马克思靠谱”、 “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恩列毛”等博主在微博中经常发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学术信息。另外,一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开通了官方微博,宣传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活动。近两年也建设了一批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网站,如马克思主义研究网、马克思主义学习网等等。但是,总的来看,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网络媒体和平台较少, “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需要相关部门和广大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二)“互联网+”时代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学说是一种竞争关系。在 “互联网+”时代,这种竞争关系被无限放大进而影响到一些民众,甚至是少数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所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教育者和传播者的个人理论素养和相关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元化的网络发展趋势也使得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起来更加困难。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度下降。在互联网时代,各种社会思潮都充斥在网络中,部分网民被各种非主流理论和思想所吸引和迷惑,反过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质疑。一些网民认为自己通过网络学到了西方政治理论的精髓,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 “指指点点”,甚至提出恶意的批评和质疑,这样就加大了对网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难度。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吸引力下降。互联网传播让人们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网民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喜欢的信息和观点。丰富的娱乐文化、多样的思想观点、新潮的理论学说,一方面对网民认识世界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也使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与娱乐文化和新奇学说相竞争时,因缺乏内在的趣味性和外在的时尚性而吸引力不断下降。

最后,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素养不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相当庞大,是涵盖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历史学和人类学等在内的严谨且庞大、科学且完备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深度和高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有极高的要求。在 “互联网+”时代,各种理论和学说在网络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中,有不少人不能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基础上将其用有趣、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就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真实魅力展示出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就不能为 “互联网+”时代下生活节奏快、娱乐化气息浓的网民朋友所接受,教育的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三)“互联网+”时代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传统传播条件下进行得较为顺利,而在 “互联网+”时代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 “互联网+”时代主体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是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理解 “互联网+”的本质。 “互联网+”本质上来说就是各行各业借助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整合资源,扩大自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获得更多的收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仍然在用传统方式对理论本身进行阐释,较少结合其他资源如网络热点、网民兴趣点、社会焦点、问题症结点等。没有整合网络社会资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很难获得网民的关注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适应 “互联网+”时代的运营模式。 “互联网+”时代,任何理论或者学说除了自身具有内在吸引力外,还需学会推销自我、包装自我,需要进行市场化的运营。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多只是在高校或党校中被当作教学任务来进行,很少面向大众进行自我推销、包装和展示,也很少像 “罗辑思维”这种知识型公司那样把知识用通俗的语言、有趣的形式,借助 “互联网+电商”的运营模式作为产品进行售卖。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很难在 “互联网+”时代竞争过那些有创新思维和注重用户体验的另类教育或咨询。

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适应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是朝着碎片化、分散化的方向进行的,人们的注意力在 “互联网+”时代很难长时间集中,且倾向娱乐化和简洁化,网民的心理更加倾向现实和自我需求。另外,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是瞬时的、“病毒式”的传播,只有当信息本身符合大多数网民的 “口味”的时候,信息传播的强大力量才能够显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长时间地对某一理论问题进行专业化的阐释,其内容深奥、用语专业、形式单一等特点都不适应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也很难满足广大网民的现实需求。

三、“互联网+”时代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策略调整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新的传播条件下需要进行内容、形式等一系列的调整,以适应 “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当代中国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来说,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已经内化到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理解并抓住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相关产业、教育模式和生产方式,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适时的调整。

(一)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

把互联网作为联通实体经济和现实世界的基础工具,是 “互联网+”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首先就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理论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互联网传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度互联网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操作方式上产生实效。

1.内容扩散传播方式。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扩散主要靠学校相关专业教师、学者及党政部门自上而下的宣传,这种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过时。转变内容扩散的方式就是要利用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便利性,充分利用基于互联网技术建立的各大新型传播平台,尤其是与百姓生活联系密切的新媒体平台,如网络消费服务平台 (淘宝、亚马逊、京东、当当网等)、网络游戏平台 (包括各大网络游戏对战平台和各种游戏网站)、网络社交平台(微博、微信、贴吧等)、网络视频平台 (优酷、爱奇艺、乐视网等)、网络音频平台 (如喜马拉雅FM等)。相关部门和机构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来创造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到网络购物、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中,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

2.传播载体构建方式。要在国内主要的网络传播媒体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载体的建构方式,让这些网络阵地充满务实、宽容、民主、自由等积极向上的 “正能量”。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各网络载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要顺应网民的多样化需求,倡导自由活泼的风气。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实践性,可以从网民在不同载体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创新理论教育。其次,针对不同网络载体,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微博 140字的规定,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以简单、醒目的文化标语、图表、动态图和视频等方式来进行。微信可以承载长文、视频、图片等,功能更加强大,而且有微信公众号的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要以逻辑性强、论证深刻且语言活泼、时尚的文章、视频为主,力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表现出来。总之,要顺应不同网络载体的特点和网络文化发展的趋势,以紧抓网民心理、满足网民需要为标准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体系的建构。③

3.话语体系运用方式。互联网时代的话语体系整体是以轻松、简洁、幽默、时尚的表达方式为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也要顺应这一现状和趋势。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在语言表达上,要从深奥、枯燥、专业性强的理论语言转变为通俗、浅显、大众性强的网络语言,这样才更利于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广大民众所接受。其次,在话语体系的多样性上,要从传统的文本式、灌输式理论教育转变为以文本、视频、音频、动态图、虚拟游戏为依托的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迅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进而接受其观点和主张。最后,要结合中国实际,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研读和转化,将其中的经典理论与现实中国社会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新出准确、鲜活、通俗、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新理论,吸引互联网社会的广大网民。④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机制

“互联网+”时代,许多社会活动如商业经营、社会生产、政府办公等都与互联网技术联系了起来,它们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不断完善自身与互联网传播的各项机制,以使自身发展与互联网更加深入、高效地融合,产生革命性的 “升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应顺应时代潮流,针对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在自身发展机制上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体制机制。

1.教育资源的收集分析机制。教育资源的收集分析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精准设定、内容的动态调整提供基础性的材料。教育资源收集分析机制的建立需要从研判机制、搜索机制、分析机制和人才互联机制等方面进行建设。首先,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全面性和包容性特点,互联网中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服务的资源非常丰富,研究和判断哪些是有用的、建设性的资源就成为了关键。要制定标准,有步骤地进行资源的筛选,以确保资源的有效性。其次,搜索机制的建设要在囊括几大主要搜索引擎和专业网站的基础上,对微博、微信中民众关心的信息热点进行搜集。可以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性的搜索网站,收集网民的兴趣偏好和心理倾向。再次,对收集到的有效信息和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进行专业性的研究,透过纷繁复杂的材料整理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内容,分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向。最后,对于相关的信息技术研判人才、收集人才和资料分析人才,要建立互联互通机制,确保其信息共享、无障碍交流,形成完整的资源收集分析 “流水线”,使得收集到的教育资源真正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服务。

2.思想理论的传播扩散机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在对其内容进行发展和创新后,扩散其影响力成为关键。思想理论的传播和扩散,在互联网社会需要一套完整的机制才能有效进行。首先,要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线上传播和线下活动的结合机制。对于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在网络课程和线下活动中交叉进行,要把线上理论知识教育和线下实践体验教育充分融合。如在进行完知识讲解后,进行红色老区实践学习、采访革命前辈等活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育对象的知行合一就成为可能。其次,要完善平台占领机制。对于新出现的网络平台,要想尽办法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渗透,占领一切可以占领的互联网平台。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贴吧、娱乐视频广告、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等互联网平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立体声”。如在最受欢迎的网络游戏中,创新出关于核心价值观的游戏情节和相关装备,让玩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3.精准引导的技术结合机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提供精确到个体的个性化服务方案有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大数据能够以其庞大的数据基数和强大的分析技术为差异化的个人提供个性化的一对一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数据信息库。大数据的获取需要相关技术支持,这些技术包括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等。目前,贵州正在建设中国南方绿色数据基地,打造三大国家级数据中心,即依托三大运营商打造国家大数据内容中心;集聚一批开展数据分析、提供数据服务的增值服务企业,形成国家大数据服务中心;开展数据交易和结算,形成数据商品化的市场机制,将贵阳、贵安建成国家大数据金融中心。这些数据中心的建设将为 “互联网+”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撑。其次,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大数据技术结合机制,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引导。要把各行各业的大数据收集起来,通过足够量的数据来精确分析和判断民众进行各项活动背后的心理倾向和思维意图。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的网络信息浏览、网络消费、网络娱乐偏好、网络平台信息发布等网络行为进行全方位数据收集,并对每一类人的心理倾向和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把握,精确地了解他们的各种需求及其发展动向,最后形成可视化的数据模型或图表。通过可视化数据对民众心理发展倾向和思维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各层次各领域的人提供针对性极强的意识形态引导方案。

(三)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宣传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精炼、准确、逻辑严谨等特点,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受到大众广泛的认可和喜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公民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近两年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借助这一优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切入点,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自由、公正、民主、法制、爱国、诚信等的论述进行阐释和升华,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融入到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中,让民众认识到民主、自由等价值观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对于任何政治理念和思想都要从现实的实践去理解,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去体会。另外,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理论可以借助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优势,如可以借助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开展的国民教育、公益性活动、各级党委的宣传活动等优势,把经典理论与现实国情进行结合并阐释,增强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接触频率和认同程度。⑤

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互联网商业相结合。互联网商业的繁荣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党和政府可以借助这一平台,顺势而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包装成产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营销方式,在市场经济运行中,通过商业手段,达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效果。

首先,要精确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产品的销售对象。这部分人群应该是广大的学生群体和党政部门工作人员,然后是在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领袖”。这部分人群大都受过一定的教育,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产品本身要具有说服力和产品魅力。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建设好、架构完善好、真髓阐析好。

其次,政府可以鼓励社会开创马克思主义互联网公司,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进行商业化的运营。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发展者的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挖掘其中的商业价值,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是进行商业产品设计的基础。而以网络视频产品为主的设计成为目前需要努力的方向。如学习 “罗辑思维”视频运营的做法和经验,建立和研发几个代表性的视频系列,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入浅出地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解释社会,做到 “有种、有趣、 有料”。视频的设计可以配上网络图书的销售、微信公众号的推广等等,形成类似 “罗辑思维”公司的马克思主义商业公司。

最后,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产品的设计要有专业的设计师,产品的营销要有一流的营销师,要做到专业、专注、卓越。如找专业团队设计关于马克思、恩格斯事迹的动画片、电影和玩偶,把马恩博大精深的思想转换成有趣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另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产品设计,更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如把核心价值观的12大理念与中国12生肖结合起来,设计出带核心价值观的12生肖毛绒玩具、卡通玩偶系列。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产品的创新,要突破思想束缚,以商业的眼光和传播的理念来进行,力争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产品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消费品。

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在线教育深度融合。“互联网+”时代,网络这一传播工具把许多资源都整合了起来,形成了庞大的产业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互联网+教育”就是 “互联网+”的直观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利用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在线教育融合起来,面向中学生和大学生等青少年群体,以学校网络基础设施为依托,用全国名师的高质量课程来引导现阶段的青少年。首先,要通过在线教育名师的优势把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解的欲望。其次,要利用在线教育的优势,通过大数据分析,把青少年最为关注或最为疑惑的理论问题拿出来进行专门讲述,与青少年形成互动,满足其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线教育要体现出实时性和新闻性,把近期的新闻热点和社会现状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中,用最好的教师和学者来为全国青少年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和时事政治常识。 “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将会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形成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4.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微传播载体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微信、微博等新载体的深度融合,应按照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传播规律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以符合 “微民”内心诉求和多元化需要为标准来制定自身内容。在微信载体中,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做到全方位覆盖,就要有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公众号的运营要有优质的内容来引导微民舆论。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微信载体深度结合还应有类似 “papi酱”、 “罗辑思维”、 “晓松奇谈”这样的优质微信视频和微商图书,要寻找和培养一批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网络娱乐结合起来的优秀人才,进行市场化的运营。在微博传播载体中,首先,应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官方微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与时事新闻相结合,透过特定新闻热点,润物无声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统战工作应该在微博载体中开展起来,微博中的学术意见领袖和公共知识分子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统战的重点,要使他们在微博创作和转发中有意识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创新和传播,而他们的思想和言语对微博粉丝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微传播载体的深度结合要充分利用微载体中的各项技术、商业模式、政治资源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转化和形式创新服务。

注释:

① 马化腾: 《通向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 《企业家观察》2014年第6期。

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1月。

③ 郭明飞、杨磊: 《微空间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防范体系构建》,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④ 王永和、杨红星: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网络领域的拓展》,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16期。

⑤ 杨晓军: 《“互联网+教育”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3期。

(责任编辑 刘龙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微博空间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与防范体系构建研究”(13BKS073);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 “新媒体传播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及其对策”(15ZD042)

D64

A

(2017)03-0044-06

郭明飞,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9;申逸群,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9。

猜你喜欢

互联网 + 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互联网 +”时代微电影“全产业链”模式探析
让文化馆插上“互联网 +”的翅膀
“互联网 +”的新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自我发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