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习仲勋同志的党性修养
2017-04-11宫正
宫正
理论探讨
略论习仲勋同志的党性修养
宫正
习仲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的优秀代表,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习仲勋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从根本上说,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是习仲勋同志党性修养的集中体现。习仲勋同志党性修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主要表现是:虔诚执着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服务群众的价值立场和至诚至善的道德品质。习仲勋同志党性修养的形成,首先缘于他对中国革命虔诚而执着的 “初心”,其次是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的锻炼以及严于律己的自我修养。习仲勋同志党性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作用,值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认真学习和体悟。
习仲勋;党性修养;内涵;现实启示
习仲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的优秀代表,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习仲勋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建国提到: “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从根本上说,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是习仲勋同志党性修养的集中体现。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是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
一、习仲勋同志党性修养的丰富内涵
(一)虔诚执着的理想信念。远大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基石,是党性修养的核心。有了理想信念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确保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确保对党和人民永远忠诚。习仲勋同志最早是在大革命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对此习仲勋同志曾经回忆道: “起初,是由少数的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者,在关中、陕北等地的学校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建立和发展了共产党。有了这个条件,就使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期间,西北革命运动以西安为中心,有了很大发展。”①在此背景下,在富平立诚学校读书的习仲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刊物,如 《共产党宣言》、《帝国主义论》、 《新青年》、 《先驱》、 《向导》等。尽管年龄小,而且当时的理论储备还不丰富,但是习仲勋一经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就毅然选择了为理想而奋斗的革命道路,树立起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仰。一方面,这种坚定的信仰体现在为了党的事业出生入死、艰苦奋斗的忘我精神中。在民主革命时期,习仲勋在战斗中多次负伤,从未退缩;在建国后,政务繁重,勤勉奉公;改革开放新时期勇挑重担,开拓创新,一生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另一方面,这种坚定的信仰更体现在受到党内错误打击,蒙冤甚至面临生命威胁时所表现出的对党忠诚的品质。1935年6月,上海临时中央局北方代表派出中央驻西北代表团到陕甘根据地执行“左”倾错误政策,对所谓的 “右倾机会主义”进行肃反。习仲勋和刘志丹等同志被逮捕关押,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在莫须有的罪名下,许多人被迫害致死”②。在危急关头,有人问习仲勋是否愿意逃跑脱离险境,习仲勋同志拒绝了逃跑,而是回答“对党尽忠”。在1962年的八届十中全会上,习仲勋同志因为 《刘志丹》小说再次蒙冤,在得知自己被中央安排去洛阳矿山机器厂挂职锻炼时明确表态: “坚定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③。粉碎 “四人帮”后,习仲勋致信中央表达了继续为党做点事情,为共产主义献出自己一切的心愿。也正是在这种虔诚的理想信念的支撑下,习仲勋同志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又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二)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党性修养的题中应有之义。毛泽东指出: “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④由于理论上的幼稚,在党的历史上多次出现 “左”的错误,给党的事业带来了深重的消极影响,而且形成一种 “宁左勿右”的不健康政治生态。因此,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敢于担当就成为检验一名党员的党性的试金石。习仲勋同志在晚年曾自我评价: “没有犯过左的错误,没有整过人。”⑤习仲勋同志不仅没有犯过 “左”的错误,而且多次有效抵制过 “左”的错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捍卫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推动了党的事业健康发展。延安整风到了审干阶段,由于康生的左倾错误,通过 “逼供信”的方式导致了大量冤假错案,绥德地区深受其害。时为绥德地委书记的习仲勋发觉了“左”倾错误后,即向中央和西北局报告,建议中央制止 “逼供信”,并积极推动被冤枉同志的纠错平反工作。针对纠错工作,他指出: “我们讲党性,我看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⑥在1947年解放区土改中,出现了 “彻底打乱平分”、 “贫雇农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 “左倾”错误实践,扩大土改对象范围,伤害了农村群众的积极性。习仲勋同志在调查研究后三次致信毛泽东,提出要纠正土改中存在的 “左”倾错误。在1948年1月4日的信中提到: “在老区发动群众运动,要坚决反对小资产阶级的左倾形式主义”⑦。同年1月19日,习仲勋再次致信毛泽东,总结了土改中九个方面的问题,并希望中央统一作出指示,明确重大原则问题。2月8日,习仲勋第三次致信毛泽东,就分三类地区进行土改表示支持,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毛泽东都接纳了习仲勋的建议,并要求在所有解放区推行,纠正土改中 “左”的错误。在大跃进之初,习仲勋赴西北五省调研,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中存在的种种违背经济规律、违背农业生产规律的做法非常警惕。在八届六中全会上,依据调研结果,习仲勋提出不能混淆全民所有与集体所有,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区别。在改革开放主政广东时期,更是秉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上任之初就号召 “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要尊重唯物论、辩证法”⑧,在此基础上突破重重意识形态和体制方面的禁区,推动了真理标准讨论、平反冤假错案、推动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大事。总之,习仲勋同志不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具有实事求是的理论勇气。
(三)服务群众的价值立场。为人民服务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的工作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是党性修养的重要体现。习仲勋同志是群众路线的模范执行者,被毛泽东称赞为 “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英雄”。一方面,习仲勋注重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善于解决群众的利益诉求。在陕甘边苏区时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不向农民群众征粮收税。延安整风期间,一份党组织对习仲勋的鉴定材料记载: “他很懂得群众的情绪、习惯和需要。他是站在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来解决群众的问题,总是把群众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情……”⑨建国后在国务院工作期间,习仲勋主管信访工作,要求信访部门把信访工作作为大事,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看待,因为这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主政广东时,针对偷渡逃港问题,习仲勋要求广大干部要善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善于做群众工作,学会关心并善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可以说,对群众生活问题的深入调研和深刻思索,是习仲勋同志向中央 “要权”,要求广东率先实行更加灵活的经济政策的重要动因。再者,习仲勋同志注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1961年,习仲勋在长葛调研时明确指出: “一切决定都要事先调查研究,不能凭主观推断臆想,不能光看现象,要看本质,要看出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将来有何结果,群众有何反映,问题如何解决,学会实事求是,一切经过调查研究”。⑩在主政广东时,习仲勋同志推动广东省工作重心转移,要求各级党委负责人深入基层,其中省委负责人每年至少三个月,地委负责人每年至少四个月,县委负责人每年至少半年以上深入到第一线调查研究。可以说,深入基层调研是习仲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项工作惯例,是做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第三,反对官僚主义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习仲勋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一以贯之的作法。在抗战时期,习仲勋就要求干部不能 “当官”、 “做老爷”,而是要走出 “衙门”,深入乡村调查研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习仲勋针对胜利之后出现的骄傲情绪,明确提出了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动员令,将官僚主义作为工作中最大的危险,称之为 “政治微生物”,如果不警惕、不纠正就会丧失群众的爱戴。习仲勋还从实际工作出发,列举了官僚主义的种种表现形式,比如:工作不认真、不准确;不深入基层,不了解实际;畏惧困难;盲目乐观;自吹自擂,自作聪明,等等。后来习仲勋还切实推动西北地区的 “三反”运动向纵深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人民内部矛盾逐步凸显,习仲勋指出,矛盾的根源就是官僚主义导致问题和矛盾的堆积。主政广东之后,习仲勋同志借一封群众来信的契机,在全省开展了一场反对官僚主义的活动,反对长官意志,提倡走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心声。这次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至诚至善的道德品质。党性修养是由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所决定的,体现在每个党员身上的理想信念、价值立场、行为模式和道德品质的有机的、稳定的统一体。因此,追求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道德境界是党性修养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传统美德也必然在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习仲勋出生在中国传统的农村家庭,父亲为人宽厚、性格正直,母亲勤劳贤惠、孝敬公婆。习仲勋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自幼就形成了善良、宽容、勤劳、具有正义感的性格特征。首先,习仲勋同志具有严格的自律自谦精神。自谦首先表现在对权力和地位的态度上,习仲勋同志从来没有争名夺利,相反总是表现出谦退的高风亮节。1952年中央决定习仲勋担任中宣部部长,习仲勋认为自己经验不足,提出中宣部工作还是以陆定一为主,但毛泽东还是鼓励并肯定了习仲勋的能力。1959年3月,在得知自己将被提名为国务院副总理时,习仲勋连夜向中央写信表示: “特恳请中央考虑,在新提的副总理名单中把我除名,另提别的同志为新增的副总理。”⑪这并不是习仲勋的表面推让之词,而是真诚的谦让精神。习仲勋同志在工作中一贯严于律己、严以用权,从不以权谋私,一直坚持轻车简从,反对迎来送往和铺张浪费。1979年他率团经过香港返回境内时,政策允许每人带一 “大件”家电,但是习仲勋带头不带,也要求其他同志不带,做出了积极的表率。此外,习仲勋对自己的家人都一贯严格要求,培养出良好的家风。习近平同志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 “家教严格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您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样的好家风我辈将世代相传。”⑫第二,习仲勋同志具有真诚善良的正直品格。习仲勋同志一生光明磊落、真诚善良,在党内具有良好的口碑,深受人民群众爱戴。延安整风期间的一份鉴定材料记载: “他的和蔼性格,就是一个陌生人只要和他见上一次面,就能带回很好的印象,甚至对方原来是一个敌视者,在和他见面以后,竟能改变或减轻原有的成分,但是仲勋同志一点不会失掉自己的立场。”⑬习仲勋同志对待党内外同志都能谦虚诚恳、以诚相待、推心置腹,一生中有很多肝胆相照的朋友,对党内同志充满热忱,对党外人士也一样推心置腹。习仲勋同志曾写道:“交朋友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如果不尊重朋友,也就得不到朋友的尊重,不信任朋友,也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⑭第三,习仲勋同志为人宽厚,从善如流,从来不以权势压人,注重发扬民主作风。比如在主政广东时推行 “清远经验”,但是省委一些同志囿于教条主义思想,对于 “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清远经验并不理解,习仲勋并没有利用省委书记的权力强迫其他同志服从,而是带领这些同志一起到清远实地考察、调研、座谈,通过事实来说服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习仲勋曾多次指出书记的责任就是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做出决定,并不是说 “班长”就是本事大、知识多。
二、习仲勋同志党性修养的形成原因
(一)虔诚而执着的 “初心”。 “不忘初心” 就是不能忘记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信念,不能忘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梦想,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这种信仰之所以能激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其根本原因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的指导思想,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的前景。习仲勋同志在青年时代就选择了共产主义,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忘“初心”。20世纪初,中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正可谓 “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⑮。习仲勋同志在回忆自己参加革命的 “初心”时写道: “主要原因是我在出狱之后一年多的农村生活,使我亲身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旧社会极端黑暗的情况,激发了我的革命勇气,不管多么艰苦,就是下决心要革命。”⑯可见,习仲勋对共产主义的赤子之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不仅限于理论的范畴,这种信仰更是一种鲜明的价值立场。刘少奇在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明确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仅是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和结论,而是要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定的立场,要学习马列主义创始人的品质,要身体力行地改造现实、改造自己。习仲勋同志出身农民家庭,早年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他曾回忆自己早年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犁耧耙耱样样都会”。因此,习仲勋对农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有着深切的感受,对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先进性也有着深刻的认知。可见,习仲勋对于共产主义的理解不是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有一种情感的认同,理论认知和感情认同的互相作用就促使习仲勋形成了一种朴素而深厚、真挚而热烈的信仰。这种信仰正是习仲勋同志党性修养的坚定基石。
(二)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的锻炼。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党性修养属于主观精神世界的范畴,其形成和发展必然不能脱离实践活动的培育和滋养。习仲勋同志的革命生涯对其党性修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的深刻认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仲勋同志也多次强调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⑰。习仲勋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多次在战斗的危难之际受到群众的掩护,以亲身经历体会到了军民鱼水情,比如房村战斗负伤后和薛家寨失守后都受到了群众的掩护和精心照顾。在军事斗争是党的中心工作的背景下,群众的巨大力量既是本质的又是直接现实的,习仲勋在总结两当兵变后转战中的失败以及照金根据地时期的斗争教训时都将没有密切联系广大群众,没有扩展根据地作为重要原因, “这一切使我们领会到了只有建立了根据地,把党和红军与群众进一步联系起来,即使严重局面到来,我们也有站脚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⑱在解放战争鏖战西北时,习仲勋与彭德怀一起率领西北野战军以弱胜强,在总结经验时明确指出这是全边区人民的功劳,是边区军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二是革命战友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优良作风必然在党员身上得到体现,每位党员在共同奋斗的实践中其实也是互相影响、互相学习的过程,习仲勋同志在革命生涯中就受到过很多党内同志的积极影响。比如刘志丹,习仲勋回忆初识刘志丹时提到: “他那种坚忍不拔的信念,为真理献身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⑲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习仲勋回忆了毛泽东对自己的关心: “他有时吸收我参加中央有关会议,有时找我谈话,有时写信给我,以至题词勉励我,使我不断受到教育。”⑳还有周恩来,习仲勋曾写文章回忆了周恩来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并回忆了周恩来对自己的影响: “从一九五二年由西北局调到国务院工作起,我在恩来同志亲自领导下工作十年左右,朝夕相处,耳提面命,亲聆教诲,获益良多,是我一生中受到教育和帮助最多的时期”。㉑还比如彭德怀,习仲勋在回忆彭德怀的文章中记述了彭德怀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品德,并明确提出: “作为严师益友的彭总,给了我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鼓舞。”㉒三是对 “左”的错误的警惕。习仲勋能够在历史上从来不犯 “左”的错误,还多次有效抵制 “左”的错误是因为自己多次亲身经历 “左”的错误政策,在正反两方面路线的对比中对实事求是原则有了深刻的理解。渭北游击区斗争的失败、红二十六军南下渭南失败、照金根据地失守都和当时陕西省委的“左”倾错误指导思想有关,1935年西北根据地的错误肃反更是 “左”倾教条主义不断发展的结果。相反,从实际出发,走一条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相结合的道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就会推动陕甘边根据地的顺利发展。
(三)严于律己的自我修养。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党人在革命的实践过程中也必须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克服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干扰。因此,党性修养的塑造不仅需要革命实践的锻炼,还需要党员个体自觉参照合格党员的标准。 “在思想、言论、行动上严格地约束自己,特别是对于同当时革命斗争有关的政治思想、言论和行动,要用严格的立场和正确的原则来约束自己”㉓。习仲勋同志一直坚持严于律己的精神,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的境界,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突出高标准,严要求,自觉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习仲勋一生都将毛泽东的赠语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带在身边,长期作为自己改造世界观的一面镜子。习仲勋同志的革命勇气、坚定信仰、奉献精神、为民情怀都是这种高标准自我要求的体现;另一方面严于律己的要求体现在平等精神上,即反对特权思想,严以用权,严格要求自己的秘书和家人,同时平等地对待同事和下属,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宽阔的胸怀听取不同意见和对自己的批评,把 “自己摆进去”。正是因为习仲勋一方面做到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又具有平等待人、谦虚、从善如流的人格特征才使得自身的党性修养不断加强。
三、习仲勋同志党性修养的现实启示
(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如前所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具有坚定理想信仰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是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下,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对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迫切需要,而马克思主义恰恰是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科学指南。与民主革命时期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历史变革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面临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部分党组织党建工作弱化、虚化、边缘化,党员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淡漠;二是长期执政的挑战,容易滋生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上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遇到重大挫折,很多人对共产主义事业丧失信心。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学习习仲勋同志这种 “不忘初心”的坚定信仰,学习这种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于坚持走中国道路,增强 “四个自信”都有重大的作用。
(二)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习近平总书记在 “七一”讲话中指出,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通过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让党员干部充分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 让 “红脸出汗”、 “提提领子、 扯扯袖子” 成为常态,促使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基础。而要想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就必须要求党员主体具有两种精神:一是敢于提建议,不怕得罪人;二要有胸怀接纳批评,尤其是领导干部面对批评的声音时能虚心接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这两种精神方面,习仲勋同志都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三)发扬敢于担当的创新精神。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就开辟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我们的事业还面临很多风险和挑战,要想突破 “瓶颈”就必须在全党形成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担当的氛围,鼓励党员干部大胆创新,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因此,学习习仲勋同志的党性修养,特别是学习那种敢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②⑦⑧ 20 22 《习仲勋文集》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226、425、66、403、432、432页。
③ 17 《习仲勋传》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93、658页。
④ 毛泽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0页。
⑤ 12 张志功: 《难忘的二十年》,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版,第253、236页。
⑥⑨ 16 18 《习仲勋传》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58、358、66、164页。
⑩ 《习仲勋在长葛》,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8页。
11 《习仲勋革命生涯》,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13 《习仲勋与群众路线》,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428页。
14 《习仲勋文集》下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1082页。
15 毛泽东: 《民众的大联合》, 《湘江评论》1919年7月。
19 习仲勋: 《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人民日报》1979年10月14日。
21 习仲勋: 《永远难忘的怀念》, 《人民日报》1979年4月8日。
23 刘少奇: 《论共产党人的修养》,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7页。
(责任编辑 张卫东)
D261
A
(2017)03-0066-05
宫正,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副教授,广东深圳,518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