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中国传统治理智慧的当代传承

2017-04-11

社会科学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常态中华理念

穆 晓

(1.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7;2.西安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推进治理新常态的形成,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对我国公共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新要求。正如习总书记所言:“社会管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使其进入新常态”[1]。纵观几年来我国公共治理领域内出现的新变化、新做法,很明显,中国公共治理也呈现新的特点与趋势,已经逐渐成为社会新常态的有及组成部分,并且极大的推动了以公共治理为核心的我国治理现代的进程,改变了公共治理的生态环境,成为提升公民对公共治理信任感的重要路径。

一、实现传统治理智慧的当代传承是新常态下公共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常态下公共治理理念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治理智慧的批判性继承。这是由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所决定,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要求。中国传统治理智慧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精神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正常运转发挥过积极作用,同样也会对当今的治理产生积极影响。因为中华传统管理智慧中的不少经典理念和智慧同样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难怪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感言上,一些诺贝尔奖得主曾倡议“21世纪人类要发展的更好,必须回到2000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营养”[2]。可见,中华传统管理智慧不仅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管理均有借鉴意义。因此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应该具有更强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主动承担起学习、探索、挖掘和批判性继承以中华传统管理智慧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实现中华传统管理智慧与新常态下公共理念的融合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与新常态治理理念中重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二)中华传统管理智慧的当代传承已成为公共治理领域内的重要共识。

中华传统治理智慧的当代传承已经逐步形成基本共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和新常态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新变化和新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表现在对公共治理主体的要求上,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班子加强自身的要求,不仅提出了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3]”制度化建设的思想,更重要的加强了对公共治理主体自律性的要求,还相继提出“打铁还需自身”[3]的领导理念,推动政府及公共机关及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抑制奢靡,一方面加强政策出台和制度规范,一方面强化监督,奢靡之风、浪费之风得到基本遏制,从而带动社会的节俭风尚;制定“八项规定”的领导干部从政规范,颁布《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以及清理领导干部家属经商等管理约束方面,加强对公共管治理主体的日常管理,强调“把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4]强调“改变过去要么是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状态[5]”这种蕴含中华传统管理智慧的防微杜渐式的预先管理将会很大改变中国的领导干部的管理模式,促使对干部的管理走向常态化。对作为公共治理主体的党员干部的自律性要求明显提高。这种把自律性的制度化建设在本质上与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中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的儒家对治国者和当政者的要求在理念上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表现在公共治理主体的治理权限上,大力推进政府的简政放权,倡导“大道至简”[7]的少干预的管理理念,并通过权利清单建设不断减少政府乱作为的权力基础,使政府达到“法无授权不可为[8]”同时在规范政府与社会关系时,又提出社会与公民“法无禁止皆可为[8]”的政府不干预理念并以制度进行保障,大力倡导遵循社会和市场规律,这种思想在无形中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管理与当代公共治理的理念的融合和创新性发展。

第三,表现公共治理目标上,更加注重公民的获得感,这与中国长久以来公民的“不患寡而患不均[9]”治理期望相呼应;公共管理目标中更加注重公民的评价和满意度;在治理内容上投向上,更加关注民生工程,强调民众福利的改善,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10]的治国逻辑,这些理念和言行无一不彰显中国传统治理的智慧以及在新常态下与当代公共治理理念的影响;

第四,表现在公共治理绩效的评价体系与指标选择上,对生态的尊重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着力退订实现治理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绿色、生态、协调”的治理理念的落实”[11],对政府绩效的衡量不再惟GDP,而是实行生态环境指标的一票否决制。中国道家文化的所倡导额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从来就是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人与自然是融合关系,而非西方过分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和索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11]”的发展理念,高度回应了新常态下中国发展道路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融合与共生关系。这也是中华传统治理智慧一直追求的境界和主旋律。

这一系列的治国理念和政策是中华传统治理智慧在新常态下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产物。这一方面说明,作为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核心管理智慧不仅能在历史中发挥起作用,在新常态下中国民族的复兴进程中仍能再次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说明,中华传统管理智慧在新常态下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中国传统治理智慧的传承将为探索中国公共治理模式开启一个全新的进程。

二、新常态下中国传统治理智慧当代传承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传统治理理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关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智慧,其中许多优秀的理念智慧直到今天仍然有借鉴和启示意义。中国道家老庄倡导的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中国儒家思想中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的理想社会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格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治国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为政思想等;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科学决策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诚信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为官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管理价值;关于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思想等;法家强调的以法为根本尺度,结合势与术的管理思想;反对法不阿贵的法律平等精神;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原则、兼以易别的行为选择以及互惠互利的利益交往规范;墨家尚同一义的组织原则,尚贤使能的人事原则、上通下达的沟通原则以及义以利人的管理目标等;中国兵家的战争谋略以及以战谋和的根本战争原则、注重战略管理和重视权变的辩证思维以及倡导战争的最高原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理想和目标等,这些优秀的管理智慧仍然可以为当代的公共治理提供新的视角。正习总书记所言“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1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1]。可见,中国优秀的管理智慧蕴含着对世界治理的公共价值和启示。

(二)中国当代治理理论和治理模式的形成在理论体系上具有充分的开放性特征。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使得新常态下的公共治理理念能够结合自身的治理实践充分借鉴、吸收和融合中国优秀文化中的管理智慧为当代治理实践服务。中国当代治理理论和模式尽管从时间上看,形成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但其治理理念在保留中中华传统治理智慧中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高度融合和吸收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思想精华,并逐步形成了当前的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和建设中国的不同时期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在建国初期,又充分借鉴和吸收了苏联时期计划经济的治理模式,改革开放之后,又高度融合了当代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西方治理理论,并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和模式。这种理论的开放性证明中国传统的管理智慧具有一切文明成果具有充分融合与吸收的理论特性,这种理论特性表明,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不仅具有立足于中国实际需要的客观性,也具有同中国传统智慧和其他不同文明中优秀治理智慧相融合的包容性,这是中华文明的特性在公共治理理论领域内的直接表现。

(三)中国目前新常态治理理论的形成,需要在新的条件下结合国情对中国传统治理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批判性继承,使之成为我国公共治理新常态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为实现中国公共治理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进入了中高速发展的“换挡期”,这一时期公共治理领域内典型的治理矛盾表现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凸显,社会矛盾处于多发群发时期,社会治理压力加大;社会公共需求强劲增长而公共治理供给相对贫乏等诸多方面。而对这些具有典型中国特征的治理问题,任何现有的西方治理理论均不能直接用来解决这些治理问题,归根结底,对这些公共治理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之道,需要从中国内部的实际情况中寻找治理规律。而中国几千年来一脉传承的文明成果和治理智慧以及在这些治理智慧熏陶的中国人民及其行为特点和实际,就是这个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从新常态治理的角度,结合新的形势,对公共治理主体和客体进行客观的分析,并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治理智慧的优秀合理成分,才能从中国国情内部这一变化的依据中找到最根本的治理之道。

三、中国传统治理智慧与新常态下公共治理理念融合发展的实践需要

(一)新常态下的当代公共治理实践的发展,需要矫正这些年来在公共治理诸多领域因为盲目照搬国外治理理论而造成的治理理念和实践中的偏差。总的看来,目前我国公共治理实践领域内的出现的问题集中地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表现在公共治理主体上的问题,明显的体现为个体修身和齐家上缺乏慎独和家庭和家族管理失效。不少公共治理者是“两面人”,上愚弄组织,下愚弄百姓,“台上一套,台下一套;明里一套,暗里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溜须拍马,阿谀奉承[12]”,近些年的腐败分子在一定程度上均呈现着“两面人”的特点,同时这些腐败的公务人员在普遍存在这为家族成员谋取私利的行为,有些甚至全家腐。

第二,表现为公共治理者权力过大滥用不受约束。这也是新一届政府力推简政放权的根本原因。“礼品真奇妙,一送就见效”、“不跑不送,降职使用;光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13]这是时下不少人对一些领导干部放纵私欲、贪婪成性的形象描述和辛辣讥讽,也是对权力滥用的揭露。当然权力的滥用不仅表现在以上行为中,在公共治理的诸多环节,均能看见权力寻租及滥用的影子,这不仅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有些甚至造成不良的恶果。因此,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告诫领导干部:“面对种种诱惑,我们的领导干部务必保持古人所说的‘夙夜震畏、不敢荒宁’的清醒认识,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珍重自己的人格,真爱自己的声誉,珍惜自己的形象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14]”。

第三,表现在公共治理绩效的评定和衡量中,重速度与数量、轻质量与效益;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视结果、轻过程等治理失衡;表现在国家公务人员的管理中和考核中重政绩、轻官德与官员作风等公共实践中问题。这是公共治理长期以来片面的发展观、片面的政绩观、片面的效益观的直接体现。因此,习总书记在谈到发展理念中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15]”

公共治理在实践领域内产生的问题,固然有在改革进程中制度不完善等受历史条件制约等综合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公共治理者盲目照搬照抄西方治理理论而忽视甚至罔顾中国具体国情的治理理念、治理工具选择与治理绩效评估方法等有密切关系。而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于治理过程中民本思想以及官员的管理中有诸多的智慧能为当代的治理实践提供思考和启迪。

(二)新常态下中国传统治理智慧的当代传承,首先需要对传统管理理论进行重新认识、学习和批判性继承。习主席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11]。新常态下公共治理念的创新发展,之所以不能离开对中国传统治理理论的重新认识、学习和批判性继承,这不仅是中国文明发展内在有机联系的客观规律决定,更是当代中国公共治理实践要走出治理困境的现实需要。可喜的是,当前中国治理理论和实践创新在对传统治理理念和智慧的吸收和借鉴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开始了新的探索,这些探索正在新常态下为中国公共治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活力,焕发了新的光彩与价值。

四、新常态下中国传统治理智慧当代传承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传统治理智慧与新常态下公共治理理念要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除过学习、吸收和在新的形势下重新认识之外,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公共治理主体需要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加强对中国传统治理理论和智慧的学习和领悟,并将这些优秀的治理智慧付诸于行,并形成良好率先垂范的效应,这是传统治理理论和智慧与新常态下公共治理理念融合的前提。公共治理主体的率先垂范效应的形成,一方面需要公共治理主体者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者,能不断坚持学习中华优秀文化,领悟其中的真谛;同时要求公共治理主体能够结合中国最新的国家治理需要和经验教训,探索中华治理智慧的在当今治理实践中的可行途径,以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9]新一届中央领导人和团队上任伊始,就在诸多场合强调公共治理主体的率先垂范的作用;强调公共治理要抓住高级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16]的公共治理重点选择的思想,还有中纪委书记造访”六尺巷“的示范意义,均已不同形式彰显了对古人所倡导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9]”的治理效应。

(二)在公共治理主体的主导下,不断推动传统管理智慧转化为公共政策、制度、法令和规范。这是传统治理智慧当代传承的核心保证。良好治理理念,除了要公共治理主体及关键少数要率先垂范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制度化的规则体现出来,促使治理理念从体现为思想观念等的软约束转化为制度规定的硬约束,这既是治理理念得以落实的前提,也是公共治理摆脱人治化的关键。治理现代化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国家治理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重大转变。很显然,十八大以来,随着公共治理的推进,凝聚着优秀中华治理智慧的国家、社会治理理念的政策规定相继出台、颁布和执行,已经成为推进公共治理改善的有力武器。从八项规定的出台和高标准执行、到最近的《党员干部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修订,对推进新常态下公共治理主体的依法依规治理行为提供了道德高线和法律底线,成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硬约束。实现中华传统治理智慧与新常态下公共治理理念的融合并成为新时期公共治理实践的指导性制度和法令,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华传统治理智慧与当代治理理念的脱节状况。实现中华传统管理智慧同新常态下公共治理理念的融合发展,使之充分融入有中国特色治理理论的体系之中,一是需要这种制度、政策和法令不仅合乎时代和公共治理实践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呼唤,同时需要保证这些政策和制度的长期性坚持,避免政策制度的朝令夕改,最后流于形式和空文。

(三)传统治理理论和智慧要在公共治理实践中成为检公共治理者的有效而严格的尺度。这是实现传统治理智慧传承的关键。道德高线和法律底线等一系列约束公共治理者的直诉和规范的制定和落实,要在实践中成为倡导和约束公共治理者行为的标尺,而其中的关键在于这两把尺子要一量到底,不偏私、公正公平,坚持标尺面前,所有的公共管治理者一视同仁,不因官位大小、权力大小而有所偏私,否则一切的良好的治理理念也会因为标尺尺度的弹性而丧失其权威性和示范性,从而导致治理理念与实践脱离的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构建起来的凝聚中华传统治理智慧的当代公共治理理念从本应有的震慑示范效应成为无视规矩和制度的破窗效应。

(四)让公民成为中华传统管理智慧和新常态下公共治理理念融合的知情者、参与者、支持者和最终实践者。这是中国传统管理智慧当代传承的基础性工作。良好的治理理念,首要的前提是要获得公民的支持和拥护。传统管理智慧才会具有强大的根基。因此,中华优秀治理智慧的融合过程其实质就是中国公民在新常态下的社会实践中重新学习、反思和批判性继承的复兴过程,更是新常态下公共治理理论不断丰富、完善和本土化和中国化过程,是一场当代治理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和理论更新。这一进程需要公共治理主体和公共治理理论的研究者结合新常态下新的治理实践,不断挖掘和整理传统治理智慧并加强公共治理理论的教育和宣传,让公民形成符合新常态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治理和参与观念,随时与传统文化中过时的落后的治理理念切割,这样,公共治理的主体和客体才能在传统治理智慧和新常态下公共治理理念的融合进程形成共识,最终形成当代公共治理理论,完成公共治理理念的融合、创新与发展。

总之,在新常态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与新常态中国公共治理理念的融合,不仅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复兴过程,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不断开创新境界、引领新实践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过程。这一过程的推进,不但会推动中华传统文明和管理智慧的再次复兴,在这一进程中,中华传统管理智慧也会随着这一进程在世界的政治和治理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影响,为人类的治理实践发挥更加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人民日报外文出版社,2014.

[2]汤恩佳.孔穴论集[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

[3]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68294/386509/,2014-10-12.

[4]习近平.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网[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5/0114/c64094-26380006.html,2015-5-15.

[5]王岐山.必须改变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状况[EB/OL].http://news.sohu.com/20150927/n422188272.shtml,2015-9-27.

[6]饶宗颐.大学中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96.

[7]李克强.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a/20160305/47703073_0.shtml,2015-3-5.

[8]李克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EB/OL].http://news.ifeng.com/a/20160305/47703073_0.shtml,2016-3-5.

[9]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0]习近平.习近平有关重要论述摘编[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5/0114/c64094-26380006.html,2015-4-21.

[11]习近平.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12]习近平.要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EB/OL].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50409/19504130.html,2015-4-9.

[13]本刊评论员.警惕权力的滥用.光明网[EB/OL].http://dangjian.gmw.cn/2012-10/19/content_5427248.htm,2012-10-19.

[14]习近平.2012 年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学习时报 [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0911/c49169-18974368-2.html,2012-9-11.

[15]习近平.习近平关于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讲话和论述[EB/OL].http://news.southcn.com/shizheng/content/2016-03/03/content_143382447.htm,2016-03-03.

[16]习近平.依法治国必须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5-02-03/071931474853.shtml,2015-02-03.

猜你喜欢

常态中华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