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视角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17-04-11马建豹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综合素质

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是大势所趋。通识教育,顺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能够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高等教育只注重专业教育,却忽视了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这使得高等教育出现功利实用化现象。高等学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多途径多形式加强通识教育。

【关键词】高校教学模式;通识教育;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它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通识教育逐渐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教学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在我国台湾和香港的高等教育中已基本普及通识教育,这受到国内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很多学者和专家都着手对通识教育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比如近几年,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如北大、清华、复旦、北师大等都针对通识教育进行了教学改革与探索,并显现出其巨大的优势。

1 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1 通识教育是职业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这就要求职业人具有广博的知识、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及良好的综合素养,不能仅仅依赖专业知识,局限于专业领域,要更好地驾驭多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为个人今后的发展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为自己的成功创造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

1.2 通识教育是时代对职业人生存和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产品的不断更新及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倒逼大学生必须一专多能,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职业人应储备大量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多变的生存环境,为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将面临适应多种岗位的压力,就业市场需要的是既有职业素质又有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因而,高校必须实施通识教育。

1.3 通识教育是高校课程改革的要求

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弱势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已经逐渐显现出来,这就要求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加强学生综合素养以弥补不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通识教育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及综合素养的教育。通识教育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职业人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反对只顾眼前,一味迎合社会当前的需求,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功利主义教育观。

2 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多途径多形式加强通识教育。

加强通识教育,转变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单一的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這已经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和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各高校结合中国国情及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对通识教育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1 调整培养目标,拓宽专业口径。

近年来,许多高校对原有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适时地调整,解决了部分专业口径和内涵偏窄、适应性不强等问题,拓宽了专业口径,强化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按照相关专业进行大类教学,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形成相互覆盖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学科的发展趋势,开设若干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

2.2 改革课程结构,规范通识教育课程。

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课程结构分为四大模块,即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教育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和任意选修课程模块。学校对每一模块的课程设置、学时学分及成绩评定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其中通识教育模块,由学校教务部门牵头统一管理,确定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2.3 建立健全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高校要建立健全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和落实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发展需要,在全校范围内选修各科课程,这有利于学生单一化的知识能力结构向多样化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是要改革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机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另外,学校要建立一个专门机构,全面监测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最后,学校还要增加人力和资金的投入,以保障通识教育的顺利实施和推进。

3 鼓励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扩大知识视野。

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择优开列出一定数量的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阅读。公共必读书目要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自然科学等若干学科领域,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选择地阅读五部以上,并以论文形式写出读书报告,经考核合格者,获得相应的学分。为保证学生开展阅读,学校在图书馆开辟专门阅览室,主要陈列公共必读书目,以便学生借阅。

4 结语

加强通识教育,既要注重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又要重视课内外相结合、多种形式的相互补充,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将在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通识教育成功的经验基础上,深化教学改革,调整通识教育课程比例,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

[2]邱立中.警惕高职教育的庸俗实用主义倾向[z].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网址:http://www.tech.net.cn/research/system/expand/10840.shtml.

[3]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11).

[4]刘花元.加强通识教育,深化大学教学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

作者简介

马建豹(1978-),男,硕士学位。现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

作者单位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91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办公室秘书综合素质,助力企业发展
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创新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