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府信任视角的群体性事件治理对策研究
2017-04-11王耀
王耀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社交媒体的到来,民众的维权意识在崛起,群体性事件频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影响了正常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影响了社会的团结和凝聚力。学术界的研究表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会影响到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效果。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政府信任视角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背景、意义及一些相关概念,并对政府信任和群体性事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信任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键词]政府信任;群体性事件;治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30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1 政府信任视角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
根据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88亿。不能忽视的是,移动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国手机网民的数量高达6亿多,年增长率长期保持在15%以上。社交媒体在我国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互联网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网络舆情和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压力剧增。
1.1.2 借助互联网,群体性事件频发,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借助互联网,群体性事件频发,影响范围越来越广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个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主意识在崛起,民众的维权意识也比以前强烈;第二个是互联网的便利性降低了群体性事件组织者的成本,现在很多群体性事件都是先在互联网上组织,最后爆发。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国内学者对政府信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政府信任的概念、特征、作用以及意义的研究,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现形式以及防治策略上。因此,本文基于政府信任的视角,研究群体性事件的防治策略,以提供一种较新的研究视角,为后续对群体性事件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 实践意义
从我国地方政府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实践情况来看,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群体性事件爆发之前,未能及早的监测到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在群体性事件爆发后,没能及时处理。因此,本文从政府信任的角度,剖析群体性事件与政府信任之间的关系,试图为地方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具备积极的实践意义。
2 政府信任视角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政府信任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采纳张成福和边晓慧的观点。他们认为,政府信任主要反映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信赖关系,是一种信任心理和认同态度。因此,在政府及其公务员能够依法行政时,民众就会对政府产生信任。但是当政府不顾民众利益,贪污腐败时,民众就会对政府产生质疑,这个时候政府就会遇到信任危机的问题。
2.2 群体性事件
目前,对群体性事件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种是人民内部矛盾说,它认为群体性事件是因为人民内部矛盾的累计,最后难以调解而爆发出的事件。第二种是表达意愿说,即群体性事件并非一种纯粹的闹事或者骚乱行为,而是一种意愿表达行为,就是对政府或者相关部门的一种意见表达。第三种是抗争行为说,即群体性事件是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一种抗争,意图通过这种抗争维护自己的权益。笔者认为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激化之后爆发的一种突发事件。
2.3 理论基础
2.3.1 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理论
社会变迁是社会各种状态和现象的概括与总结,其涵盖了社会的各种变化。社会变迁理论是对社会变迁规律进行研究的一种学术理论。研究社会发展的理论较多,其中社会转型理论是应用比较广泛的理论。社会转型指的是两种社会形态之间的变化或者转换。
2.3.2 蝴蝶效应理论
蝴蝶效应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洛伦兹在1963年12月提出了这个理论。蝴蝶效应理论的形象表达为:“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龍卷风”,也就是在一个系统中,即使是微小的动力变化,随着传动机制的作用,也能够引起系统的巨大变化。
3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信任不足的主要原因
3.1 部分公共决策忽视民众参与
少数政府领导还存在着“家长制作风”,忽视了科学决策的作用。一些涉及民众切身利益、关乎地方发展大局的重大决策,没有经过专家咨询和评估论证等程序就盲目出台,由于少数政策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本身就存在一些失误,不仅难以获得预期效果,还导致资源浪费,对政府形象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虽然这些情况比较少见,但是经过互联网的舆论放大作用,极易引起民众对政府能力的质疑。
3.2 地方政府角色定位模糊
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具有突然性的特点,如果处理不及时,极容易扩散,最后导致难以控制。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存在角色定位模糊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有些地方政府不作为。有些地方政府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应该在群体性事件中发挥怎样的角色,导致地方政府遇到群体性事件,要么任由其发展,要么强力镇压,导致事态恶化。第二,只顾地方利益,不顾全大局。有些地方政府因为顾虑到维护地方利益,不与其他地方政府进行协同合作,导致群体性事件未能得到合理的处理。
3.3 专业人员匮乏
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其涉及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等各类学科,而现有政府工作人员中基本没有这些专业的人员,综合性人才匮乏。群体性事件治理专业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群体性事件治理还处于摸索阶段。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目前还处在摸索阶段。在此阶段,因为没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导致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第二,群体性事件发展变化快,对人才的要求高。群体性事件在主观目的和客观实际效果中,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为了应对这种急剧变化的群体性事件,要求群体性事件治理方面的人才要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和随时对知识储备进行更新的能力,且还要有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纠纷的能力,但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的人才并不多。第三,人才流失严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如果人才没有好的待遇和发挥才华的空间,容易导致人才的流失。
4 基于政府信任的群体性事件防治对策
4.1 提高公民参与度,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
加快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摒除封闭决策、盲目决策的陈旧思维。第一,不断提高政务公开程度,鼓励广大公民对政务进行实时监督,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第二,不断拓宽公民参与决策的渠道,通过电子政务等建设,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提供更多的渠道选择,并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营造良好的氛围。第三,加强公共决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决策评估、咨询体系,对重大决策实施责任制,全面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4.2 明确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
为了更好地应对群体性事件,需要明确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且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科学的界定。地方政府容易因为只顾地方利益,而忽视大局,导致群体性事件一发不可收拾的情况出现。如果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科学界定,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第二,改变政绩考核的侧重点。长久以往的重视经济建设,导致对政府的考核只看重GDP,而不看重社会治理,这不利于地方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因此,需要在政绩考核中,强调对社会治理的考核。
4.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养
第一,地方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工作的透明度。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态度蛮横,采取错误的工作方法,引起了民众的不满,这是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地方政府要时刻谨记依法行政,对违法的行政行为要进行追究和处罚。第二,加强队伍培训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对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培训,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从外界引入先进的培训机制体制,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第三,改变工作作风,严厉杜绝不正之風。一方面,要坚决杜绝态度蛮横、不理不问的干部作风,对这些不正之风要明令禁止。另一方面,对文明执法者加以鼓励,同时要积极宣传正面典型事例,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研究院.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2).
[2]张成福,边晓慧.论政府信任的结构与功能[J].教学与研究,2013(10).
[3]冯仕政.社会冲突、国家治理与“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演生[J].社会科学文摘,2016(1).
[4]黄陵东.西方经典社会变迁理论及其本土启示[J].东南学术,2003(6).
[5]韩立新,霍江河.“蝴蝶效应”与网络舆论生成机制[J].当代传播:汉文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