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与荀子其人其说(上)

2017-04-11王丛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孟子君子人性

王丛

又该说说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了,这次说孟子与荀子。

孟子与荀子虽同是儒家,但观点对立:孟子主性善,而荀子主性恶,但他们殊途同归,都重视教育且都是大教育家。把他们放在一起来比较,也应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一、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

孟子与其他学者相比,有一点不同的地方需要指出,那就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母亲起到了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孟母择邻”“断织教子”,这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都与孟母有关。

孟子与亚里士多德颇有相似处:一是他们活动的时代接近(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逝世于公元前322年);二是亚里士多德是苏格拉底的再传弟子,孟子也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孔子的学生曾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老师,子思又是孟子的老师),他们都继承发展了老师的思想,其中当然包括了教育思想;三是他们都探讨了教育的本质且有相通之处。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人性怎么是善的呢?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些好的东西,亦即“善”,是人性中本来就有的。在这个基础上,他勾勒了他的教育思想的草图。

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孟子探讨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刚出生时与其他动物没有区别,这就是自然人,但后来为什么能懂得并接受、遵循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亦即社会人呢?是因为教育(这里的教育是广义的,不单指学校教育)。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与其他动物生活在一起,不接受任何教育,他就会成为动物的一员,而不会成长为社会人。

孟子说,学校的名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而设立学校,亦即教育,是要做什么呢?孟子说:“皆所以明人伦也。”所谓“人伦”,狭义上讲,是关于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对关系,要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广义上说,就是社会规范。孟子就这样触碰到了教育的本质:设立学校,亦即教育,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懂得并遵循社会规范。

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需要两方面的条件:先天的和后天的。后天的条件就是教育。但教育不是万能的,别的动物,怎么教育也不会成为人,因为它们先天上不具备成为人的条件。而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也是因为人先天上具备别的动物没有的东西,亦即,人先天上具备成为人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孟子所说的“善”。先天的“善”加上后天的教育,自然人就可以成长为社会人了,甚至成为社会人中的精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

亚里士多德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人的身上有动物性的东西,说明人也是动物。但人具有理性,又不同于动物,高于动物。能否用理性控制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如果能用理性控制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人就上升为人;否则,人就降低成为动物。发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动物的水平,上升为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的任务。如果把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换成孟子的“善”,你会发现,他们两人的思想,在这一点上真的是极为相似。

先天的“善”又是怎么和后天的教育结合,促进人的成长呢?

首先是要保留、发展人性中的善。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恻隐之心。”这样的“善”,虽是人性中本来就有的,但可能是很微小、很微弱的,需要不断地“扩而充之”,即发展、完善才行。怎样“扩而充之”?这恐怕就要靠教育了。

保留、发展人性中的善,按孟子的说法,叫“存心养性”:“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先天的“善”,孟子有时又称之为“志”“气”,所以,“存心养性”有时又被孟子说成是“持志养气”:“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还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怎样“存心养性”“持志养气”?这恐怕也与教育密切相关。

孟子认为,对于人性中的“善”,光是“存养”还不够,还要加以磨炼,即所谓要“动心忍性”:“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所以,让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接受磨炼,即今之所谓“挫折教育”,似也应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既然人性本善,为何有恶人、恶行?孟子的解释是,那些人的善心即善的本性丢失了。丢失的善心被称为“放心”(“放”在这里是丢失的意思):“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所以,学习,亦即教育,除存心养性外,就有了第二个功能:“求放心”,即找回丢失的善良本性,所以,孟子又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為了防止迷失本性误入歧途,孟子继承了孔子“克己”“君子求诸己”“厚于责己”的思想,强调要“反求诸己”:“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亦即:当一个人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相应的反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孟子还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即:在道德修养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先端正自己的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

通过“反求诸己”发现自己的缺点错误,亦即善良的本性有迷失之处,就要为此感到羞耻,并进而改正,后人总结为“知耻改过”。所以,孟子强调人要有羞耻心“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知道羞耻是做好事、做好人的开始。譬如,“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所以,孟子强调,“耻之于人大矣”,知道羞耻对人的作用太大了。因此,孟子强调,“人不可以无耻”,即人不能没有羞耻心。

要求学生“反求诸己”“知耻改过”,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正如孟子所说,有的人就是不知羞耻,如“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即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羞耻的。有的人迷失了本性做了坏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孟子斥之为“无耻之耻,无耻矣”。这句话解释有分歧,我的理解是:不知羞耻的羞耻,才是真的无耻。对这样的人怎么办?孟子没有明确地说,我们放到下面介绍荀子时再说。

也是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孟子对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

因为孟子主张性善,“万物皆备于我”,即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所以,他认为知识的学习,也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深造自得”,即今之所谓自主探究。亦即,孟子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以为这样学得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才是扎实的,深入的。

孟子的“人性本善”“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相似。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美德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是人的心中先天就有的。把人的先天就有的、潜在的知识、美德诱发出来,这就是教育。柏拉图也认为知识早已存在于人的灵魂内部,学习只不过是回忆而已。这些都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范畴。所以,教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虽然不错,但要注意不能太过分,否则,陷入先验主义的泥潭,就适得其反了。

学生“深造自得”,若遇疑惑不解处怎么办?孟子与孔子一样,都主张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这也正体现了教师的作用。所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意即:君子教导别人正如高明的射手教别人射箭,张满了弓,却不把箭射出去,只是做出跃跃欲试的姿势,让学习的人自己去揣摩体会。可见孟子的启发与孔子有所不同,倒是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有些接近,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而非告诉学生答案。

如前所述,孟子认为人性中固有的善只是一个发端、起点,需要不断的“扩而充之”,即不断地发展完善,“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学习知识的过程其实也如此,要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由零乱到系统,由量变到质变。这个过程必须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循序渐进。孟子对此也有着很好的论述。

孟子把学习比作流水,流水有个特点,得先把低洼的地方填满,否则不能前行,所谓“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于四海”“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学习也如此,不学会前面的知识,后面的内容就无从学起。所以,“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即君子有志于对道的学习研究,不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达(以学习新的内容)。否则,就是拔苗助长,欲速而不达。

孟子还强调,学习的过程中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关于持之以恒,孟子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他还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掘井,掘到六七丈深不见泉水,这时停止挖掘了,结果仍是一个废井。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关于学习过程与结果关系的论述——过程與结果是对立统一的,学习最终要表现为结果。只有过程,没有结果,就等于没有学习。这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习是知识能力态度的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学习——是颇为一致的。这也是新课改要警惕的地方——不能过分强调过程而忽视结果。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强调因材施教,他对因材施教的论述更明确、更具体。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意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学生要像及时雨润泽万物一样教化他,有的学生要侧重于成全他的品德,有的学生要侧重培养他的才能,有的学生需要教师解答他的疑问,有的学生可以通过优秀的学生间接影响他。甚至还有不教之教:“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当然不是弃之不顾,而是一种反面的激励。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公开表示以做教师为荣的教育家,他说,君子有三乐,其中一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但在这里我们也看到,孟子的教育是精英教育,他乐于教育的是“英才”而非普通人。他还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为:高明的工匠不因为笨拙的工人改变或废弃规矩,高明的弓手羿也不因为笨拙的射手变更拉开弓的标准。教师教学,也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确的道路中间(似也可解释为难易的中间)站住,有能力的学生自然就能跟上来。那能力不够的呢?自然就淘汰掉了。这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是不一样的,涉及了今天所谓的“分流”的问题。

猜你喜欢

孟子君子人性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逼近人性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功能与人性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