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2017-04-11刘晓雯史爱民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33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对策学生

刘晓雯 史爱民

摘要:由于社会、学校、个人以及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出现了人格多重、标准和价值观念混乱、认知与行为背离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职业院校应通过建构网络道德体系、制定规范、创新方法、丰富载体、完善监管等策略,培养学生自律精神,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科学性,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时代性,保证网络道德教育的长效性。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碼: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26-04

互联网发展可谓飞速,从简单文本通信的阿帕网,到电子公告板和门户网站,一直到媒体类网站和网络电视、网游、网购等。随着新的网络应用和服务层出不穷,网络已然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日用品”,用户也呈爆炸式增长。中国互联网CNNIC发布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在日益庞大的网民队伍中,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15—29岁年龄段网民所占比例约为73.8%。其中,中专和技校、高职学历的网民所占比例为68%。他们使用互联网主要目的是娱乐、沟通、购物等。由于社会、学校、个人以及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广大职业院校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充斥着网络色情、诈骗、造谣等内容,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呈现人格多重、标准和价值观念混乱、认知与行为背离、道德情感冷漠等特点。因此,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网络道德教育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典型表现

(一)发表不道德或非法网络言论

职业院校学生每天上网且大部分时间都在聊天、游戏。许多聊天室里的内容低级、庸俗,谎话连篇,或假冒身份发布虚假信息以对他人撒谎与欺诈,窥视他人隐私。在聊天室、BBS论坛、贴吧上言辞放纵、不加约束地进行网络恶搞,或侮辱谩骂他人、诋毁他人名誉等。

(二)浏览、传播低俗文化信息

传播色情信息或浏览黄色网站,虽然在一些国家是不受法律和道德约束的,但我国禁止这种行为。职业院校学生生理发展日渐成熟,在开放性的网络以及国外色情网站的视觉冲击下,部分职业学校学生认知不清,沉溺于视频聊天,经常浏览黄色网站的八卦新闻、情色笑话,下载、传播淫秽、色情、暴力图片,甚至建立黄色网站。

(三)毫无顾忌网上抄袭

有些职业院校学生在作业、讨论或撰写论文时肆无忌惮地抄袭、剽窃、购买他人作品,也有以营利为目的地复制、篡改相关数据库资源,恶意侵犯和破坏知识产权。

(四)盲目崇拜黑客行为

有些职业院校学生对黑客技术盲目崇拜,利用网络知识破坏网络秩序,编写病毒,入侵他人网站,盗窃他人账号,甚至部分学生攻击或破坏政府、企业主要网络系统,走上犯罪道路。

(五)网络成瘾无节制

在许多网吧里,都会有“通宵16—20元” 这样的广告,并且提供一条龙服务。学生通宵达旦,大脑中枢持续兴奋,久而久之造成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严重的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还会伴随心理或精神疾病,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六)自我保护意识缺乏

多数学生上网交友时不进行安全设置,不会主动去维护自身权益,给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职业院校学生身心不成熟是网络道德失范的内因

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第一,青少年时期是学生智力、体力发展的高峰时期,既有对新事物接近和探究的渴望,也有自我占有、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对无所不包、信息量丰富的网络世界的神秘性有强烈的好奇感,但是自制力弱,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沉迷网络后很难有毅力摆脱对网络的依赖,导致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第二,存在人际交往的“伪装”心理。人是感情动物,有人际沟通、渴望交往的心理需要。学生在青少年时期会觉得很多话羞于启齿,渴望同龄人的交流。网络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沟通无限、匿名、隐蔽、互动、连续、广博的交往空间,让他们通过网络发泄不快,为颜值不高的人掩盖缺点,或通过在网络上的装扮获得别人的喜爱,但长此以往导致了青少年逃避现实的心理取向;第三,生活、学习压力大,需要缓解。不少职业院校学生家庭困难、家庭教育方式简单,有的因父母离异造成了压力,通过上网交友聊天、浏览感兴趣信息获得心理满足,解除压力,摆脱烦恼,或以此获得虚幻的优越感的追求;第四,存有从众、模仿心理。青少年喜欢猎奇、赶时髦,怕自己被误认为“OUT”,却不知如何把握分寸与尺度。

(二)社会与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是道德失范的外因

利用数字、网络、移动技术,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媒体形态及其环境的复杂性存在负面影响,且处于社会环境中职业院校学生的“三观”以及在网络中的道德行为都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因而引发了职业院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一是社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社会上一些道德失范,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诚信危机和黄色网站等都给职业院校学生成长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二是社会网络文化发展滞后和政府监管、网络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一方面,网络媒体缺乏自律。在互联网时代,部分网络媒体为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社会责任感不强,迎合一些网民的低级趣味、放纵论坛的不良言行,客观上为不道德的网络行为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社会网络道德教育力度不够、社会舆论引导不力,传统媒体对网络道德的宣传往往是负面问题多,而积极面正能量的少,对于社会网吧的管理和监管措施以及相关法律尚不健全。三是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忽略。家长有重智轻德的传统倾向,与子女之间缺少语言、情感和心灵的沟通,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在网络化的今天,多数父母由于素质不高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对待网络的非理性态度反而增强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强化了网络对他们的诱惑,导致网络道德意识淡薄、网络道德问题严重。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同时又缺乏与学校沟通,对孩子的课余生活关心不多、监管不够。

(三)网络本身的自由、匿名、虚拟性和网络道德自身的隐秘、可变、不确定性特点是道德失范的诱因

一是因网络隐匿而自由。网络固有的虚拟性、匿名性,网络社会结构离散,不受组织机构控制,交往主客体可以处于无标识虚拟状态,尤其会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滑坡,网络社会道德行为失控。有的学生把网络当做是与现实截然分开的空间,不顾及行为后果地在虚拟空间里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做现实中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二是网络道德的开放性、自主性,导致道德标准的不确定性。现实生活中道德交往一般都基于一定的地缘、血缘,受制于一定的地位、身份和角色,道德活动范围也受物理空间限制,且道德评价标准带有民族性特征,統一且相对稳定。但是,网络社会道德交往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超越了熟人之间的善恶评价关系,道德意识也就较原来丰富,对同一种行为,不同文化传统、阶级、民族、地区的人道德评价标准呈现多样化、复杂化,不尽相同,因此网络道德具有不确定性。

(四)职业院校网络道德教育总体缺位是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关键

学校教育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明显滞后。虽然部分职业院校开展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如播放相关案例警示学生,对网络成瘾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倡导网络安全教育等,但由于网络传播介质发生的巨大变化,学生可更便捷地在网络上发表看法和表达情感。可见,如何对职业院校学生施以系统而持续的网络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亟待加强的问题。二是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网络道德的监督、考察与管理的力度还明显不足。事实上,目前职业院校对于网络的应用更侧重于技术,而较少有目标地指导学生认识和抵制在实际应用中网络的负面影响,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评价新特点的机制、规范还没有形成。同时,对学生网络道德总体状态的认识和把握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三、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遵循规律,建构体系,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科学性

当下,网络道德作为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根据网络特征、网络规律和道德教育规律以及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建构科学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一是内容体系。应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网络礼仪、网络准则、网络心理调适教育等模块。二是方法体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以显性课堂为主要的宣传、教育和传播途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覆盖和渗透。要明确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德育课教师的工作,文化课、专业课教学中也必须适时适事地融入网络道德教育,形成网络道德课堂教育格局。三是队伍体系。要积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队伍,通过举办网络德育进修班、组织参加社会实践,帮助他们了解国情、扩宽视野,提高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应通过组建网上宣传队和监督队,加强对学生网络论坛的管理和教育。同时,在选调、聘用网络技术人员时,不仅要注重其技术能力,也要注重其政治觉悟,不断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四是心育体系。要加强有网络道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建立健全心理教育服务支持体系,经常开展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育,适时干预不良网络心理的侵扰。

(二)制定规范,建立准则,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结合职业院校的实际和学生特点,建立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网络道德规范,如《校园网民规范条例》《校园网民文明公约》《校园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加强对规范的宣传、教育和引导,积极发挥制度的管理和约束作用,不失为落实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举措。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和准则需把握三条原则:一是要科学分析网络道德的特点,结合网络道德的特点制定规范;二是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把握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特征和常见问题;三是要充分认识职业院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转变的重要性,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发挥其主体作用。制定职业院校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要结合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则,如团中央、教育部向社会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于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空间”等。[1]还可结合社会网络机构制定的网络使用规则,如赛迪网信息论坛规定的8条论坛规则等,[2]本着立足实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制定易于被教育客体接受的符合自己院校校情、舆情的网络文明公约和行为规则。规范要在征求学生网民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不断修正,以便适应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成为校园学生网民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网络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三)创新方法,丰富载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时代性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3]网络社会的发展必然促使网络道德教育方式的变革,也促使我们思考、探索适应现代技术进步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网络道德教育、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一是灵活运用传统道德教育方法。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好奇心强、追求时尚等特点,对学生感兴趣和社会热点话题,运用启发式、网络对话式、实践活动式等形式,让学生经过思辨,从而体会到网络道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意识。二是开辟多种网络道德教育载体。一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丰富网络道德教育形式,利用QQ、MSN、E-mail等现代工具进行网上热线、论坛、在线心理咨询、互动等方式的交流与引导;同时,要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形象、版式、时效性和娱乐性,不断丰富和美化网站的内容与形式,增强校园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网站主流舆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展线下网络道德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开展“网络文化节”等活动,通过小品、舞台剧表演等职业院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网络道德知识,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四)完善监管,增强自律,保证网络道德教育的长效性

教育的实现过程是受教育者自我不断内化的过程,受教育者自我教育对于网络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极其重要,同时网络自身的隐匿性也导致道德舆论指责的对象模糊。因此,网络道德的遵守更多依靠受教育者的道德自律。尽管目前职业院校学生自我约束力总体上还较弱,但要切实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执行力,还必须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增强其网络道德的自律能力。实践中,一是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宣传,让学生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为学习、生活和工作服务是其第一功能,而为精神层面的消遣和娱乐则是处于第二位。二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同质性,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网络世界中虽然少了现实世界中显性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但网络道德行为的失范同样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促进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更多地从他律转化为自律。三是要建立网络道德失范追责机制。建立对网络主体行为针对性的追踪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相应处罚,要运用技术手段管理网络,形成网上网下共同管理、网络道德教育管导并存的新格局。

总之,面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方面的实际问题,职业院校应积极地统筹谋划,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正确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当代职业院校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推进职业院校学生成人成才的社会化进程,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承担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N].中国青年报,2001-11-23(2).

[2]黄寰.网络伦理危机及其对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论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责任编辑:谢传兵)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对策学生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赶不走的学生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