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虚假新闻特点、原因及防范策略
2017-04-11赵将
赵将?
摘 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从新闻诞生的第一天开始,虚假新闻和新闻便相伴而生了。无论是横向比较中国和世界各国,还是纵向比较历史和现在的新闻界,都可以看到虚假新闻的影子。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还造成了社会秩序的动荡和受众的不安。本文将以2016年虚假新闻为例,分析其类型特点、出现原因,并力求给出具有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防范虚假新闻的策略。
关键词:虚假新闻;特点;原因分析;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039-02
从2001年起,《新闻记者》杂志每年都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十几年如一日捍卫着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给“假新闻”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也在新闻业界和学界树立了“求真打假”的模范榜样。2017年1月3日,《新闻记者》又梳理出了“2016年十大假新闻”,它们分别是江西九江发生6.9级地震、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北大才女回乡创业送快递、患癌保安资助四川贫困女孩、范冰冰母女共侍大佬、女员工每日排队吻老板、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获诺贝尔奖、山西教屯留县纪委书记屉世贵被免职[1]。
一、虚假新闻的特点
(一)网络新媒体日渐成为滋生虚假新闻的“温床”
从样本分析中可以看出,来源于传统媒体的有2篇,占20%。来源于网络媒体的有7篇,占70%。产生于网络媒体的虚假新闻比列远远高于传统媒体。一方面原因是网络具有个体匿名性、内容复制性的特征,使得虚假新闻在网络空间里大面积传播。另一方面是因为新闻媒体工作者“把关人”角色的缺位,对信源疏于求证。
(二)行业监管部门都采取了严厉的“事后惩罚”措施
2016年假新闻的事后惩罚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挥积极效应,公开通报了多家媒体发布虚假新闻失实报道的查办情况。对部分涉事记者,依法吊销其记者证,并将其列入新闻采编不良从业记录。对商业网站转发虚假新闻报道的问题,交由相关部门核实处理。
(三)虚假新闻存活周期越来越短,很快被揭露和戳穿
尽管虚假新闻可以借助网络化媒体肆意传播,但网络化的“多媒体”语境,使得虚假新闻的存活周期越来越短。如澎湃新闻1月4日14︰30分发布“江西九江发生6.9级地震”,13分钟后即发文更正虚假消息。新京报网报道《山西教屯留县纪委书记屉世贵被免职》,20分钟后,澎湃新闻即证明新闻系伪造的。
二、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分析
比尔·科瓦奇曾说:尽管大多数新闻工作者表示继续忠于真实,但是各种力量却削弱了新闻工作者对真实的追求。在源源不断地大量生产新闻的新兴媒体文化中,新闻变得碎片化;信息源反过来控制了记者;新闻工作标准的改变使媒体把关人不再起作用[2]。2016年十大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部分从业者未能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的最基本要求,可是这一要求在新闻实践中却未能被很好地捍卫和执行。一则是记者编辑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轻视和忽略,致使采编工作浮躁、浮夸、肤浅[3]。二则是一些网络媒体“进人门槛”降低,少数新闻从业者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商业利益和点击率而发布“三俗”新闻。有的不尊重信息源,对新闻素材任意取舍、胡乱加工、主觀臆测;有的甚至是追求新、异、特、血、腥、性,故意制造虚假新闻,欺骗受众。
(二)商业利益的因素诱发了虚假新闻的发生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利益的驱动使得虚假新闻频频发生。有的媒体“一切向钱看”,把记者和编辑的发稿量和工资挂钩、把经济效益和年底的分红福利挂钩,使得媒体工作者看重发稿数量,而轻视新闻质量。为了追求高点击率,而制造虚假新闻或噱头新闻获得轰动效应。还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工作人员,不遵守职业规范,捏造虚假新闻谋取私利。《华西都市报》发布的《女孩跟男友回农村过年,见到第一顿饭想分手了》、中国日报中文网的《揭范冰冰母女二人同侍香港老大惊人真相》均是媒体被“利益至上”冲昏了头脑的例证。
(三)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媒体生态环境日益复杂
当新闻业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虚假新闻也开始带有强烈的网络时代特征。它的发生原因、传播轨迹乃至揭发、证伪机制都具有鲜明的互联网特色[4]。网络对个体进行“话语赋权”,但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也给虚假新闻提供了滋生的温床。一些网民打着言论自由的口号,别有用心地制造虚假新闻或者网络谣言。一些资本团体雇佣“水军”、“网络推手”转发虚假新闻谋取利益,煽动网络民族主义、“仇官仇富”的情绪。媒体经营与管理也出现纰漏问题,媒体为了抢关注性和时效性,导致新闻审核程序被“束之高阁”。澎湃新闻发布《江西九江发生6.9级地震》、新京报网刊发报道《山西24教师聚餐被通报批评续:县纪委书记被免职》都是省略中间审核环节导致虚假新闻出笼的例证。
(四)约束措施和整顿的政策还不够完善
媒体的超速发展和社会事物的多变,使得我国在虚假新闻的制度设计、政策规范的制定上略显滞后。很多刚性的、有效的、可操作的追查、问责、监管、惩罚机制尚未健全。2016年虚假新闻发生后,行业主管部门也对相关单位进行了处罚。但我们依然要看到,这只是被报道出来接受惩罚的极少数,在微博、微信或其他客户端上依然有大量的制造虚假新闻而未被处罚的“漏网之鱼”。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故技重施,重走制造虚假新闻、传播虚假新闻的老路。
三、虚假新闻的防范策略
虚假新闻的治理要寻求多方参与,借助防范机制科学化、防范过程常态化、防范主体全员化形成围剿虚假新闻的“合力拳”。笔者认为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新闻行业法制和体制,用制度立规矩
唐远清认为,要切实有效地防治虚假新闻,关键在于尽快建构起制度化的来自传媒外部的新闻监管体系,这主要包括主管机关的行政监督、新闻行业协会的行业监督、新闻评议会等对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5]。目前我国的新闻法规还不够完善,要早日出台符合自身实情的新闻法规。无论何种类型的媒体,只要参与虚假新闻的制造和传播,都要按照政策法规给予相应的惩罚。要发挥行业监督和行业自律的作用,成立新闻道德委员会,建立新闻公平人制度。要以政策做保障,用制度立规矩。让新闻从业者和普通民众“不敢造假”、“不能造假”,降低虚假新闻出现的概率,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让媒体环境“风清气正”。
(二)媒体组织要规范刊发新闻的流程和机制
传统媒体有其严格的把关制度,但在2016年十大虚假涉事媒体中依然有《成都商报》《南湖晚报》两个传统媒体的身影。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媒体,如果没有严密的内部审稿、发稿制度,不能在制作新闻的流程中把好关,那势必会造成发稿、审稿无序、虚假新闻泛滥。新闻工作者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的新闻线索和信息源可疑的新闻要进行多次核实,要严格执行初审、复审和终审的新闻审核制度。
(三)媒体工作人员要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说到。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志向,提高业务水平,勇于改进创新,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6]。媒体工作人员要切实提高自身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本着对社会和公众负责的原则,认真理性地思考新闻的真实性,小心地求真、核对信息源。多参加行业内部和单位举办的预防虚假新闻的理论学习,提高识别虚假新闻的能力。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中,做社会和受众信赖的“把关人”。
(四)广大受众要提高媒介素养,形成“新闻打假”的社会氛围
社会化媒体时代,广大受众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对待新闻一定要敢于质疑,有批判意识、有辨别真假的能力。要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健康的心态,不制造虚假新闻。遵守相关法律政策,弘扬先进文化,维护传播生态文明。面对虚假新闻时,更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转發,不以讹传讹。如果发现媒体发布虚假新闻,受众应要立刻向新闻主管部门检举、反映。如果能形成“人人都是监督者”的社会氛围,那么出现虚假新闻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每年的虚假新闻评选都给所有的媒体、媒体从业者、行业主管部门、社会公众敲响了警钟。虚假新闻的防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漫长的过程。只有在行业部门、媒体单位、新闻从业者、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可行路径进行防范和规避,才能永葆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的权威性,才能杜绝虚假新闻、让新闻真实性原则不至于落空。
参考文献:
[1] 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6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7(1).
[2] (美)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 吕怡然.10年打假:不得不说的“故事”——坚持十年鞭挞虚假新闻的历程和思考[J].新闻战线,2011(4).
[4] 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2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3(1).
[5] 唐远清.防治虚假新闻的关键靠制度化的新闻监管体系[J].新闻记者,2010(1).
[6] 张烁.习近平在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强调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刘云山参加会见并在会上代表党中央致词[N].人民日报, 2016-11-08.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