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教学提问设计探究
2017-04-11朱亚璀
朱亚璀
一、问题有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还处于性格活跃多动的时期,在课堂上如果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很难集中注意力到学习课文知识上。目前大多数的初中语文课堂,部分老师提问过于单调乏味,零碎繁多,缺乏新意,很快引起了学生的反感,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该以初中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为基础,合理分配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时间,提出一些难度一般而且非常有趣的问题来供学生思考学习,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带着老师给出的问题来仔细阅读语文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思考这些语句表达的含义,达到深化对课文理解的目的。
另外,教师还有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任,因此教师的问题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初中有一篇课文叫做《故乡》,主要内容是作者多年以后回到故乡,发现闰土和杨二嫂对他的态度有所转变,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重压迫和剥削的情况下,农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残酷现实,表达了作者痛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想要改造旧社会创造新世界的迫切愿望。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就要提醒学生预习课文并且思考故乡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课文上标注或者总结归纳到自己的草稿纸上,上课的时候讲到杨二嫂和闰土人物的出现,就应该促使学生思考前后杨二嫂和闰土发生了哪些变化,思考完毕时激励学生主动积极踊跃地站起来回答问题。
最后在学生熟悉语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思考作者描述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老师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提问引出文章的主题,还可以顺便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站到时代背景高度来分析问题,强化理解课文主题。
二、问题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提问是一门艺术,合理的提问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盲目无意识地提问会使学生产生厌恶,降低课文学习效果。特别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不加思考随口提问,更不能信口开河,有可能将学生引入错误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分外重视,一定要在掌握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前准备好要提出的问题,做到胸有成竹。
这些问题一方面满足教学目的和学生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也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在这样的要求下,教师准备的问题就要在教学目标下围绕课文表达主题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加强提出问题的针对性。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有所方向,明确学习目的,迅速了解掌握课文的主题内容,对自己的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比如七年级下册有一篇文章叫做《最后一课》,讲述的是一个在阿爾萨斯省的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课文中有一段话这样说:“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这时老师就可以针对性地提出平常喧闹的学校突然变得安静预示了什么和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极大地调动了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听到这个问题也产生了巨大兴趣,带着问题兴致勃勃地阅读课文,找到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参与到课堂的共同学习中来。
三、问题适中,促使学生不断思考
语文课文大多都是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题的。教师在教授一门新课文之前,首先要介绍当时社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人民的生活情况如何等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入其境感受课文描述的人和事。这时要求教师对语文问题的提出要考虑难度是否合适,难度较高的问题使学生难以得出答案,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整个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沉闷,相反,难度较低的问题,学生会觉得没有新意没有挑战性甚至无聊至极。只有难度适中的问题才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积极思考回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在知识海洋中探索并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
以初中课文《社戏》为例,以“社戏”为线索,先是盼望去看社戏,然后是去看社戏的过程,最后怀念社戏。主要介绍当地民族风情和作者童年发生的有趣事情,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真挚感情,表现了农民孩子单纯善良的美好品质。其中在归来偷豆中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教师可以就这一句话提出难度相当的问题“你在生活中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吗?”
这个问题就是每个同学都能思考并得出答案的,会引发学生热烈积极地讨论,表达并怀念自己的童年生活。在新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老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乐于表达自己,掌握正确的提问方式方法。这样发展下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效果就会得到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殷夫中学(31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