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阅读与表达之间的桥梁
2017-04-11骆莹莹
骆莹莹
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用心体会,才能抒发独特感受,而阅读可以构成学生对生活的参与性。这种观察和捕捉需要我们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搭建一个审美的桥梁,给学生一个可操作可理解的观察和写作取向。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表面上看,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是真正的“捷径”。写作和做人一样,是个长期修炼的过程。
一、说明文阅读中的生命感悟
对于科学小品文的阅读,在情感体验和阅读技巧方面都不同于散文和小说,但是它却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细致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书写生活的良好契机。对于身边再熟悉不过的小生命,学生大多视而不见,即使喜欢也缺乏认真的观察与思考。
在阅读《绿色蝈蝈》一文时,法布尔以热爱昆虫的精神和富于感染力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动而富有人情味儿的昆虫世界,借此,我让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观察一个小昆虫并加以描写。当然这是不成熟的,甚至有的学生应付差事,没有观察,凭印象完成了作文。接下来,《绿色蝈蝈》这一课我们上成了一节阅读写作的体验课。我们既学习课文拟人的修辞,直接的抒情,又学习课文因对象的环境不同而给小昆虫取的不同的昵称,还学习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观察并倾注个人的情感。每探讨一个方面,学生都会当堂修改自己的作文,并朗读交流,互相借鉴。他们越写越觉得有意思,越写越喜欢笔下的小东西。从上课之前的无话可说到下课后的滔滔不绝,文思泉涌。我知道,这是学生的一次美的体验,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抒写生命!
阅读,让我们与大师走得更近,那些来自千百年的声音永远鼓舞着青年一代奋发有为,也增添了他们作文的内涵与深度。
二、新闻阅读中的家国天下
近几年,新闻材料尤其是重大新闻频频在中考试卷中露出头角。如何阅读新闻,迅速掌握有效的信息,应逆向地以一个独特的视角促进新闻的阅读。八年级上册第一篇文章就是《新闻两则》,学生第一次在课本中接触到新闻,既没有阅读方法也没有阅读兴趣,毕竟这两则新闻都属于旧闻了,时代也相隔久远。如何打开学生阅读新闻的窗口呢?利用周末时间,我先让学生回家剪贴一张当天的新闻,这是素材积累阶段,开始时先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进入课堂,我们通过课文开始接触到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的主体,有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学生开始当堂在自己搜集的新闻中批注,巩固新闻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快就发现标题往往还具有鲜明,吸引人注意的特点。接着,同桌互相读新闻主体部分,让对方现场拟一个标题或写一个导语。给同桌出题,学生们做的饶有兴趣,新闻的概括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课堂气氛活跃,最“枯燥”的课上成了最生动的一堂课。
当然,令人惊喜的是,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学生也发现了报纸上的新闻有一些写得不够规范,存在很大问题。这样,我就顺水推舟,让他们小试牛刀,自己选一个事件写一个新闻。学生跃跃欲试,并小组交流推选,上台朗读,把对本课的学习推向了一个高潮。更重要的是,有效地解决了孩子们不会概括,怕写新闻,对新闻不感兴趣的问题。
原来,新闻除了它的客观真实,及时准确性以外,也有它的审美需求,就等待着学生们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了。
三、 散文阅读中的高雅艺术
艺术与文学从来都是不分家的,这些散文短小精美,有美学知识和民俗内涵,对于学生增强艺术修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积累写作素材都有极大的益处。比如七年级的《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等文章,一种艺术就承载了一方土地的文化。阅读和表达首先就应该是美的发现和美的体验。这几节课涉及到几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内涵丰富,语言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在学习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了专题的摘抄、积累和背诵。
结合这个单元的“戏曲大舞台”的综合性活动,我让学生走进茶馆,走近国粹,用画笔画出藝人曼妙的身姿,配以诗文。再做一个随笔的创作,要求尽量学习我们课文对动作,神态,服饰的描绘。带着这些走近课堂,学生们也舞起了飞袖,唱起了戏曲。既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又将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课堂成了一场艺术的盛宴。虽然唱腔还有些稚嫩,但学生进行了一次美的熏陶,也进行了一次美的传承,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吧。在这种鼓励下,有的学生开始读汤显祖的《牡丹亭》原著,甚至开始了对剧本创作的尝试。
学生们表达的激情犹如雨后的春笋,它需要我们用阅读的甘露去浇灌,用审美的力量去滋养。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可以来源于对阅读的借鉴,阅读即生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抒写生活,孩子们就是诗意和远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2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