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本细读的阅读课堂实践研究

2017-04-11杜国生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渔人孔乙己角度

杜国生

阅读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能力,初中语文教材比较抽象,文本蕴含的内涵比较深刻,学生想要有效理解需要一定的感悟能力。文本细读是学生感悟作品的重要方法,它能让学生在细细品味中联系上下文,深入背景,最终对文本产生自己独特的感悟。教师如何紧扣文本内涵,借助阅读课堂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本文将做以探讨。

一、从多维角度解读文本,感悟文章之美

不少学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在于对文本内涵的解读,重点是文章的文字。教师在文本细读法中可从宏观角度把握课文,如果教师想将学生培养为善于思考的人,那么注重细节是第一要务,因为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动人之处蕴含于鲜为人知的文本细节当中,要用心去挖掘,一旦发现就会深陷于文章细节的魅力当中,成功遨游于作者布置的情境中。

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文章最感染人的地方就在于主人公突然转换的临界点和故事情节,作者构思了超越常规的现实情境,即小弗郎士心理结构并不会因亡国而变化,这一点完全符合孩子的幼龄心境,更是作者写作高超之处。我国初中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一直被神秘化,教学改革轰轰烈烈,但学校和教师却仍然舍本逐末,教学效果不佳。文本细读教学法能从小地方切入,重点在于教学实践,促使教师和学生从多维度解读文本。

又如在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以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反复揣摩。学生可以先从作者本人切入分析其敢于抨击英法联军的无耻行为,或从巴特勒分析并运用近现代史知识谴责这位侵略者,再从圆明园解析着手分析这座园林当初的辉煌,但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唤醒后人惋惜这座人类曾经文明的殿堂。可以说,从多维角度解读文本,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细细品读文本,学生也应跟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其他学生展开交流,紧抓文章精髓,感悟文章之美,从而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二、从语言角度超越文本,感悟文章之实

语文教师除了具备宏观把控课堂能力,还要有化远为近,以“显微镜”的方式剖析文本,提高创造和发现能力。每个经典作品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同时,有些文本的语言比较抽象,学生想有效理解必须基于一定的感悟文本。想象是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方式,而想象必须基于文本,教师可以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素材,从想象的角度帮助学生超越文本,感悟文章之实。

如在讲解《秋天》一课时,文章风格舒适安静,甚至可以透过文本听到秋天农家小户的呼吸声。由于文本比较抽象,不少学生可能无法感受其中的意蕴,如文章中“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这句话,如果将此句缩短就变成了“收起影子了吗?那渔人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的只有影子。而事实上课文第一小节写的是农家丰收之时的情境,课文第二节写的是渔人“游戏在渔船上”,有可能渔人早已打满鱼儿,此时撒网打鱼已变得不重要了,只满足打渔游戏的快乐,从而顺利连接下文的“游戏”一词。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紧抓诗歌的意境进行想象,因为诗人在作诗过程中那句“网起大鳊鱼”是真实写照,但这句话没有一丝美感,网起乌柏叶更是平庸的,缺乏想象力,而诗人为了让诗歌增加美感就在写渔人打渔时写到了乌柏叶,唯独网起的影子是最富有诗意和最具有想象力的。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文章的风格,进而透过文本听到农家小户的呼吸声。

又如,教师在讲解《孔乙己》一课时,文章中有段情节记录了孔乙己在酒店粉板留下的欠19个铜板的内容。年关孔乙己没有再来,第二年端午也没有再来,人们就记得“孔乙己还欠19个铜钱呢?”过了中秋,又到年关仍然没有再来,而小说的最后一句是:“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往往只有一个人死了才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孔乙己就给人们留下欠19个铜板的债务印象了,还是写在水粉板上,轻轻一抹就会消失。教师可以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用意,使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讽刺。

三、从情感角度比较,感悟文章之精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相关研究表明,人类思维的基础之一为比较,运用比较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能有效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比较是学生重要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闪光点,并在解读文章时细细品读文本,以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当学生了解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和触摸到隐藏于文章背后的知识,必然能增强其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如在学习《那树》时,可以和《行道树》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都是运用创造手法,都是描写树的象征性意义并强化树的奉献精神。

作者單位:甘肃省高台县南华初级中学(734300)

猜你喜欢

渔人孔乙己角度
神奇的角度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