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洋战争初期昭和天皇的军事态度与战略选择

2017-04-10龚娜

社科纵横 2017年6期
关键词:诏书昭和天皇

龚娜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天津 300191)

太平洋战争初期昭和天皇的军事态度与战略选择

龚娜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天津 300191)

太平洋战争初期,由于日军接连取得胜利,昭和天皇让深得信任的东条英机和山本五十六等人放手大干,自己除了密切关注战争进程外,主要从精神上鼓舞日军士气。但随着战局的恶化,统帅层矛盾日益尖锐,昭和天皇不得不从幕后走到台前,频繁干政,以加强军政指导和监督。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几乎所有的战争决策和重大军事行动,都与昭和天皇有着密切的关系。昭和天皇是日本侵略扩张的决策者,对战争负有直接的责任。

太平洋战争 昭和天皇 战争决策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四年多时间里,昭和天皇不仅参与战争指导与战争决策的制定,还常常凭借主观意志,强迫改变作战方案,并屡屡发布敕语,鼓励前线士兵拼死战斗,以取得更大胜利。正是由于昭和天皇无视现实、一味主战,才导致战争不断扩大,造成巨大伤亡。

一、初战得手后天皇乐观主战

1941年12月7日,以昭和天皇为首的日本军政要员在忐忑不安中等待偷袭珍珠港的结果。根据海军侍从武官城英一郎的日记:“开往马来亚的部队凌晨1:30开始在宋卞登陆,早上4:30完成登陆。凌晨2:30外相(东乡)将罗斯福总统的亲笔信呈递给天皇。04:00(日本时间),对美国最后通牒。03:30,夏威夷奇袭成功。05:30,轰炸新加坡,效果甚大。空袭达浮奥、关岛、威克岛。07:10,上奏战况概要。上海方面,缴获美国炮艇‘威克’,击沉英国炮舰‘海燕’。07:15至7:30,海军军令部长上奏战况。07:30,首相拜谒,就宣战诏书内奏(丛07:00开始内阁会议)。07:35,陆军参谋总长上奏战况。10:45,出席枢密院会议。11:00,发布宣战诏书。(11:40,天皇与木户商量了约20分钟。)14:00,御召陆海军大臣,向陆海军赐诏书。陆军大臣代表两军奉答。(15:05,天皇与木户进行第二次会谈,大约20分钟。)16:30,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同时拜谒,就日德意三国军事协定案上奏。20:30,海军军令部长就夏威夷空袭成果上奏……终日,陛下身着海军制服,看起来情绪极佳。”[1](P119-120)需特别指出的是,昭和天皇接到了罗斯福总统发来的电报后,有些苦恼,没有亲自回信,而是指示外相东乡茂德按照政府间交涉的内容作了答复。[2](P333)战后,昭和天皇把没有亲自回信的责任都推给了东乡:“我通过短波,预先得知罗斯福将有亲笔电报到来。木户也很担心地等待着,但总是不见来,正想着不会出什么事儿的时候,12月8日早上3点,东乡终于带着它来了。我想亲自回答这个亲笔电报,东乡说,6日在夏威夷我潜水艇二艘被美国击沉,还是不回答为好,我听从了这个意见,就没有回信。”[3](P77-78)事实是昭和天皇不想停止已在进行中的袭击计划,根本没有要“和平”的意愿。

日本成功偷袭珍珠港,战果辉煌,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了极为严重的打击。12月8日拂晓,到达夏威夷海面的日军击沉了在港内停泊的美国主力舰4艘,重伤4艘,还击毁击伤美机230架。[4](P648)

而此时的昭和天皇信心十足地亲自在宣战诏书上盖上了御玺。对于制定宣战诏书,昭和天皇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内大臣木户幸一在1941年10月13日的日记里记载着昭和天皇如下的谈话:“从最近情况来看,我认为日美谈判达成协议的希望越来越小了,万一打起仗来,这次就要发布宣战诏敕。在这种情况下,分析一下过去的诏书,在退出国际联盟时,也特别讲到了要文武恪守其职和维护世界和平,我总觉得国民对这一点好像并没有重视。又如,在缔结日德意三国同盟时发布的诏书中,没有强调和平这一目的,使国民认为完全是为了对抗英、美,我觉得这就很不妥当。所以这次草拟宣战诏书时,我希望近卫文麿和木户幸一务必参加,好好地说明我的心情,把它充实进去。”[5](P50)

昭和天皇积极参与了开战诏书制定的整个过程。在昭和天皇的指示下,对正文进行了好几处重要的修改:比如,在“今兹不幸,与美英两国开启爨端”的句子后,加上“洵非得已者,岂朕之志哉?”强调天皇企盼和平,并不希望发动战争。在开战诏书的最后一行,将“以期向内外宣扬皇道之大义”改为“以期保全帝国之光荣”,表明天皇并非为了国家扩张而是为了自存自卫。

战后,东条英机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口供书,也证明了诏书制定的来龙去脉:“1941年11月26日,收到美国所谓备忘录即最后通牒,知道开战已无法避免,记得在该年11月29日左右的联席会议,决定要起草宣战诏书。在12月5日左右的内阁会议和大约12月6日的联席会议,确定最后的诏书草案,12月7日上奏。惟鉴于事体之重大,其中间再三密奏。那时,上述文案中的两点,体会圣意,以内阁的责任曾修正过。第一点是第三项的‘今兹不幸,与美英两国开启爨端、洵非得已者,岂朕之志哉?’这句话,是我依陛下之希望而修改的。第二点是12月1日经木户内大臣透过稻田书记官,修改诏书的末尾。原案是‘期宣扬天皇之大义于中外’,但依天皇之意修改为‘以期保全帝国之荣光’。以上两点,可见陛下之深思熟虑。”[6](P131-132)

12月8日,昭和天皇正式颁布《对英美宣战诏书》,这一诏书同以往的对外宣战诏书不同,诏书中删掉了尊重国际法的条文,没有把日本军队、日本国民的战争行为约束在国际法容许的范围内。因为昭和天皇和日本政府都决心要践踏国际法并在宣战以前就偷袭对方,所以,像“在不违反国际法的范围内”和“一律在国际条约法规的范围内”这类的话,当然就不能写进诏书里去了。[5](P151-152)最后,诏书由国务大臣部署,天皇只是象征性批准,但诏书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天皇慎重考虑和反复斟酌的,都经过他的审查,得到他的承认,作为天皇自己的意志而由天皇直接向国民来传达的。

12月10日,昭和天皇又颁布敕语,表彰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所取得的战果:“联合舰队,开战伊始,善谋能战,大破夏威夷方面敌人之舰队与航空兵力,建树丰功,朕至为嘉许,一望将士再接再厉,以期今后至大胜。”[7](P23)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昭和天皇颁发的第一个敕语。颁发敕语之后,昭和天皇在皇宫召见了偷袭珍珠港的有功人员。初战得手,昭和天皇一反开战之前的小心谨慎,而显得欣喜若狂。此后,随着日军的连战连胜,捷报频传,天皇颁布了大量敕语以鼓励军队,推进战争。即使是战况不佳时,昭和天皇依然经常利用自己的精神权威,激励前方士兵为侵略战争卖命,煽动国民和军队的战争狂热。

与此同时,南方的陆军部队也开始按照计划进攻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岛屿。12月8日,侵入泰国、香港,轰炸菲律宾;9日,入侵马来半岛;10日,日军占领关岛,接着夺取了东南亚海域的制海权。21日,武力强迫泰国签订了“日泰军事同盟”。25日,驻香港英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宣布投降。进入1942年,日军继续扩大战果。1月2日,攻占菲律宾首都马尼拉;1月11日,攻占马来亚首府吉隆坡。

对于一连串的胜利,昭和天皇非常欣喜,但与此同时也开始考虑结束战争的问题。1942年2月10日,东条首相就今后的施政方针向昭和天皇报告时,昭和天皇要求立即开始研究结束战争的问题,向东条做了如下指示:“关于结束战争,一定要充分考虑,勿失良机。为了人类的和平,不要长久地持续战争,希望不要扩大战局。另外,长期作战,将士的素质也会受影响,当然,这一问题对于敌方来说也是如此。今后应密切关注美、英的动向,同时也要注意德苏之间的战局发展情况。另外,一定要充分考虑,确保南方取得的资源,寻求万无一失的对策。”[8](P945)战后,这段话成为昭和天皇努力结束战争,维护和平的证言。事实上,这并不能证明昭和天皇是“和平主义者”,他试图结束战争的真实意图是:利用军事上的优势,使美国屈服,巩固已经取得的利益,以继续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占领。所以当形势一片大好之时,他开始考虑如何结束战争,巩固战果。然而,随着日本的连战连捷,昭和天皇开始沉醉于帝国的胜利,对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幻想更大的胜利。

1942年2月15日,日军又攻陷了新加坡,这是一场不亚于偷袭珍珠港的巨大胜利,日本国民举国欢庆。木户记录道:“陛下听到攻陷新加坡,天颜大悦,指出:所以能够接连不断地取得赫赫战果,……完全是由于最初慎重彻底研究的结果。”[8](P946)第二天,欣喜若狂的昭和天皇颁发救语,予以嘉奖:“马来方面作战的陆海军部队,在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下,断然实行困难的海上护航、输送及果敢的登陆作战,耐炎热、冒瘴疠,长驱直入,所向披靡,神速攻克新加坡,从而摧毁英国在东亚之根据地。朕深嘉奖之。”[7](P83)

3月8日,日军又占领了缅甸首都仰光。9日,攻占了爪哇岛的万隆,初步完成了对荷属印度全境的控制。木户再次记录道:天颜分外喜悦,微笑着说:“这样快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看到天皇真是满心喜悦的样子,由于过于激动,当时连祝贺的话也说不出来了。[5](P161)

日本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在四个月时间里,侵占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西太平洋英美空军基地,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和英国远东舰队,掌握了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制空权。

在此期间,昭和天皇还亲自对作战进行干涉。1942年1月13日和21日,昭和天皇先后两次向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施加压力,让他增援部队,发动一场对巴丹半岛的速决战。杉山虽然反对,但又不能无视天皇的反复要求。22日,日军不顾食物、军需和兵力的不足,重新开始对巴丹半岛的攻击。2月9日和26日,天皇再次就巴丹作战向杉山施加了压力。4月9日,日军在付出巨大伤亡后完全占领整个菲律宾。[9](P326,327)昭和天皇还曾三次督促杉山研究对重庆进行最终攻击的可能性,妄想彻底消灭蒋介石政权,全面占领重庆,进而占领整个中国。杉山为此起草了大规模进攻的“五号作战”计划。

二、中途岛海战失利后天皇鼓励士气

日本对珍珠港的袭击是一次战术的成功,但却是一次政治的灾难。一夜之间给了美国走出孤立主义的最好借口,激起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反法西斯的热情。罗斯福发表战争咨文,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开始,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10](P299)当日本列岛仍然沉浸在庆祝胜利的喜悦中时,1942年4月,美国派遣飞机空袭了东京,给日本国民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

美国成功空袭日本,使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意识到美国对日本本土的直接威胁,建议立即发动攻势,夺取位于太平洋中部、处于夏威夷和日本之间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美军航空基地中途岛。1942年5月5日,昭和天皇批准了这项建议,并发布了《大本营海军部第18号令》,命令“联合舰队司令官与陆军协同,攻占中途岛及阿留申群岛西部要地”。[10](P301)6月4日清晨,日美舰队在中途岛附近交汇。日本机动部队在前进途中被中途岛美机和机动部队截击,日方4艘主力航空母舰全部葬身海底,还损失了300多架舰载机。[4](P652)中途岛海战以日本海军的惨败而结束。以中途岛海战为转折点,日本的海上攻势势头被遏制住,从此盛极而衰了。这次海战使日本丧失了在战争初期夺得的海空控制权,被迫停止了在战略上的全面攻势。

中途岛海战的真实损失情况当即就上奏了昭和天皇,但是面对如此重大的打击,昭和天皇依旧“泰然自若,与平日无异”。6月8日,昭和天皇对惶恐不安的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说:“勿因此而使士气低落,今后作战切勿消极。”木户记录道:“航空战队蒙受巨大损失,念陛下定会劳心焦虑。然拜见天颜,但见神色自若,举措若平日,毫无二致。据陛下所言,已嘱托海军军令部长,此次损失实在令人遗憾,需注意勿因此丧失士气。而且,令其今后作战不可因此消极保守。敬仰陛下英雄豪迈之气概,深感此乃皇国日本之万幸。”[11](P949)

此刻的昭和天皇虽然意识到这次惨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还没有预见到这将是局势的转折点,因此对于中途岛的惨败仍处之泰然。联想到日俄战争时,面对惨败,东乡平八郎以泰然自若的表现提高了海军士气,从而最终取胜的经验,昭和天皇认为自己也该如此。为了激励日军的士气,昭和天皇还向宫内大臣表示要亲临联合舰队鼓励将士,但因有种种困难,未能实现。但是,昭和天皇在7月13日前往霞浦海军航空队进行了鼓励,又在7月21日,到宇都宫飞行学校观看了陆军的空、地协同特别演习。[5](P164)

在日本遭受中途岛惨败而惊魂不定时,德国在北非取得了重大胜利。德国的攻势对日本形成了支援,仿佛是对中途岛打击的补偿。1942年6月26日,昭和天皇征询木户:“德军不但攻占了北非的图卜格鲁,还继续进攻埃及并占领了萨卢姆和西迪巴拉尼。对此,向德国总统发一份贺电,如何?”木户劝其不要这样做,因为德国总统从未向昭和天皇表示过祝贺。[8](P970-971)

在德国胜利的影响下,昭和天皇认为对印度洋上的锡兰发动进攻会有助于德国最终在中东的进攻。7月11日,永野向昭和天皇提议发动一场战役摧毁敌人在印度洋的舰船和交通,“切断美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联系,阻止澳大利亚被用做美国进攻日本的基地……迅速确立我方不败的态势”。[12](P196)对此昭和天皇表示赞同,并批准了永野取消攻占斐济和萨摩亚群岛战略据点的作战请求,这是5月18日由大本营决定,昭和天皇同意的作战计划。这再次证实了昭和天皇有权力取消已经决定的大本营决定。

三、天皇积极督战瓜岛

1942年8月,美国开始了局部性反击。在新几内亚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昭和天皇开始感到形势的严峻性,并非常积极地多次干涉作战。8月6日,参谋总长杉山元向昭和天皇上奏新几内亚战况时,昭和天皇提问道:“在新几内亚的地面战中,海军航空兵不会得不到充分的支援吧?不需要派出陆军航空兵吗?”[13](P350)这一提问不仅透露出昭和天皇对陆海军配合的担忧,还意味着他完全掌握海军熟练飞行员整体损失情况。杉山回答说陆军没有这样的考虑。因为陆军正在从南方撤出陆军的航空力量,以便开始昭和天皇屡次督促的重庆作战,并且陆军没有远洋作战的经验,故不愿向遥远的新几内亚和所罗门地区派陆军的战斗飞行员。

然而,8月7日,美军登陆瓜岛,双方展开激烈战斗。日本军部预计英美的真正反攻要到1943年才会开始[9](P333),因此对形势认识不够,致使日本海军在瓜岛的登陆作战计划很不充分,昭和天皇对此非常担心。当得知美军登陆时,他马上敏锐觉察到“这是否是英美反击的开始呢?”[14](P63)然而,他认为日本只有维持进攻态势,才能保证石油、橡胶等重要资源的储备。尽管他担心会陷在瓜岛战役里拔不出来,但还是不断地激励所罗门的司令官保持继续进攻的势头,动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武器和兵力狠狠打击敌人。

9月15日,昭和天皇在战况上奏时,再次向杉山询问了派遣陆军航空的必要性,这对陆军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冲击。杉山解释说,陆军已经在紧急研究,但恐怕无法迅速派出,并保证:“我相信它(瓜岛)肯定能保住。”[15](P152)昭和天皇流露出对陆海军是否真心想打这场战役的怀疑,他见陆军航空部队迟迟不向新几内亚和腊包尔地区增援,再次提醒杉山派遣陆军航空部队的重要性。

10月26日,日本海军和美国舰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海战中,日军虽然损失了69架舰载机和许多有经验的指挥人员,但同时也击沉了美国航空母舰“大黄蜂”和一艘驱逐舰。[12](P203)27日上午,永野上奏战况时,昭和天皇说道:“丧失多名舰载技术成员,虽甚惋惜,但获此重大战果,朕深感欣慰。转达司令望加倍努力!”[7](P222-223)29日,昭和天皇向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发布了诏书。诏书道:“联合舰队此次于南太平洋大破敌舰,朕深感欣慰,特予嘉许。”昭和天皇还特别附带了一句:“只是,战局依然严峻,汝等尚需加倍努力!”[7](P224)

根据联合舰队参谋长宇垣缠中将的日记,10月29日晚,一份单独的电报传到了他的手上,传达了昭和天皇把致山本的诏书交给永野之后的嘱托:“就此诏书后段所述,附加于此。瓜达尔卡纳尔乃彼此两军力争之地,亦属海军重要基地。故,勿安小成,速速夺回是要。”昭和天皇的诏书和对永野的口头告诫电传到腊包尔的联合舰队司令部时,宇垣写道:“见陛下对瓜达尔卡纳尔的失败如此惦念,甚是惶恐。若不能尽快达成目的,实在无言以对陛下。”[7](P224)然而,海军非但未能扩展“小成”,两周内在所罗门海战中又败给了装有雷达设备的美国舰队,损失了战舰“比睿”和“雾岛”号。

情况并没有像杉山保证的那样,瓜岛战役陷入困境,演变成消耗战。即便如此,陆军依然没有派遣航空部队支援瓜岛。昭和天皇非常焦急,11月15日,他第三次提出:“陆海军可以通力合作吗?可否派出陆军航空队?”昭和天皇三度督促派兵,陆军统帅部,特别是杉山等首脑不能再置之不理,决定第二天即向新几内亚和腊包尔地区派兵。这次派兵完全是由于昭和天皇的三次下问,致使陆军统帅部首脑“害怕”而做出的决定,是昭和天皇干涉作战的典型事例。

1942年秋,瓜岛日军陷入苦战,战斗机、战舰、运输船严重损失,士兵大量伤亡,并且由于没有适当的医疗和足够的食物,士兵被迫在热带疾病、热病和饥饿中煎熬。尽管如此,昭和天皇依然要求他们继续战斗。昭和天皇的忧虑和激励对前线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他还向军队施加压力,在诏书中说“期待尔等不负朕之信任”,暗示着部队尚未达到他的期望。[9](P335)这就使海军很难开口奏请中止瓜岛战役。

到了11月,海军没能确保瓜岛周边的制空权、制海权,瓜岛的陆战总攻击也失败了,重新占领瓜岛是不可能的。据统计,从1942年10月至11月,在瓜岛周围的战斗中,帝国海军损失了59艘满载了士兵、武器和补给物资的运输船,合计32.4万吨。在历时6个月的瓜岛战斗中,日本海军还损失了882架飞机和1882名飞行员。[9](P336)这相当于“中途岛海战中飞机损失的2.5倍,飞行员损失的15倍”。[12](P218)天皇对瓜岛的局势担忧不已,12月12日,他特意参拜了伊势神宫,祈求天神保佑战局。

此时,军部开始计划从瓜岛撤退,然在奏请昭和天皇批准时,昭和天皇却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12月28日,昭和天皇对侍从武官长说:“今天陆海两军参谋长做了今年战况报告及其计划,对所罗门方面的形势都没有信心。参谋总长奏请30日前后实施撤退计划,光是这些我很不满意。我想知道的是如何让敌人屈服的具体方略。事态确实非常严峻。我考虑有必要召集一次大本营会议。为此,已没有什么年末年初之分,我已做好准备随时出席会议。”[15](P173)

昭和天皇命令统帅部立即制定撤退和新作战的决定。31日,根据昭和天皇的旨意,召开大本营御前会议。统帅部请求天皇放弃重新占领瓜岛的计划,并于1943年1月末开始撤离部队。昭和天皇虽然批准了这个请求但仍坚持说:“单是放弃占领瓜岛让人难以接受,有必要在别的什么地方发动进攻。”杉山只好回答:“在新几内亚发动进攻,再振士气。”[15](P174-175)昭和天皇批准了瓜岛撤退,但又将希望寄托在新几内亚的新进攻上面。

昭和天皇担心瓜岛撤退会引发陆海军士气低落,并为修复陆海军的关系,1943年1月4日,发布了如下敕语:“所罗门群岛及东部新几内亚方面的作战陆海军部队长期紧密合作,持续艰难作战,克服艰苦、奋勇激战、屡破敌军、恪守己任,朕甚为嘉许,然战局纷扰,望汝等越发奋斗,陆海军协力,不负朕之信赖。”[16](P226)该敕语不同以往的是,用了更多的语句激励士兵。同一天,昭和天皇批准了瓜岛撤退后的《南太平洋方面今后作战指导》,并详细地阅览了作战计划。这表明昭和天皇对今后作战极为关心。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由于日军所向披靡,捷报频传,昭和天皇让深得信任的东条和山本等人放手大干,自己除了密切关注战争进程外,更多的是从精神上鼓舞日军士气。但随着战争形势的恶化,围绕着战略物资和船舶分配问题,统帅层内部矛盾丛生,陆军统帅部、海军统帅部以及内阁三方面争执不下。[5](P165)东条内阁也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指责。为了支持东条内阁、扭转不利战局,1942年12月1日,在昭和天皇亲临之下召开了“御前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就“当前在指导战争上关于作战与国力之调整以及维持和加强国力事项”做出了决定。[5](P165-166)关于该会议的性质,东条这样解释:“此次联席会议事关重大,单是联席会议无法决定,特别要仰仗天皇亲临。不采取御前会议的原因在于没有到需要御前会议决定的程度。如采取御前会议影响甚大,故决定采取此次形式。”[17](P102)这是深得昭和天皇信任的东条,欲借助天皇权威以加强他战争指导方面的权力。尽管昭和天皇在“御前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上只是默默倾听,并不发言,但在协调军政关系方面却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像解决船只分配问题时,政府和军部无法达成一致,不得不依仗天皇的权威。随着战局的进一步恶化,这样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昭和天皇开始频繁干涉,在国务和统帅方面进一步发挥其积极作用。

总之,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几乎所有重大作战计划或是得到昭和天皇的暗示、默许、批准,或是昭和天皇在御前会议上通过“密室指导”做出的。昭和天皇是日本侵略扩张的决策者,对战争负有直接的责任。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是日本国家战争责任的核心。如果姑息了其战争责任,那么国家的战争责任也会含糊不清,这是导致日本人的历史认识产生歪曲的根本原因。

[1][日]野村实编.侍从武官城英一郎日记[M].东京:山川出版社,1982.

[2][日]高松宫宣仁亲王.高松宫日记(第三卷)[M].东京:中央公论社,1995.

[3][日]寺崎英成编著:昭和天皇独白录[M].东京:文艺春秋,1991.

[4]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日]井上清.天皇的战争责任[M].东京:现代评论社,1975.

[6][日]栗原健著,陈鹏仁译.昭和天皇备忘录[M].台北:国史馆,2000.

[7][日]宇垣缠.战藻录[M].东京:原书房,1968.

[8][日]木户日记研究会.木户幸一日记(下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

[9][美]赫伯特?比克斯著,王丽萍、孙盛萍译.真相——昭和天皇与侵华战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0]程永明.裕仁天皇传(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11][日]木户日记研究会.木户幸一日记(上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

[12][日]山田朗.大元帅昭和天皇[M].东京:新日本出版社,1994.

[13][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5[M].东京:朝云新闻社,1973.

[14][日]土门周平.战斗的天皇[M].东京:讲谈社,1989.

[15][日]中尾裕次 编集.昭和天皇发言记录集成下卷[M].东京:芙蓉书房出版,2003.

[16][日]山田朗.昭和天皇的军事思想和战略[M].东京:校仓书房,2002.

[17][日]大江志乃夫.御前会议[M].东京:中公新书,1991.

K152

A

1007-9106(2017)06-0133-06

* 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日本的战争责任与历史观研究”(项目编号:TJSL16-002)的阶段性成果。

龚娜(1981—),女,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日本皇室、日本外交。

猜你喜欢

诏书昭和天皇
汉文帝七年《朝仪》诏书研究
昭和电工扩大超微细二氧化钛产能
清朝颁予杜尔伯特达赖汗之满蒙文承袭诏书(英文)
韩雍换信救人
昭和电工高纯三氯化硼产能提高1.5倍
查士丁尼《国事诏书》译注
天皇版“渔夫”
刘天皇为何不吭声等2篇
变质药品识别备忘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