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蒙师的任用之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2017-04-10闫文军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6期
关键词:蒙学专业发展启示

摘要:明清时期是我国蒙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蒙师一方面拥有较高的社会威望和尊崇的社会地位,乡邦群黎奉为神贤,自然也就对其任职资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其科举落榜的无奈与生活的清贫,蒙师职业成为其安身立命迫不得已的选择,导致其专业发展的满意度不高,这也影响了蒙学教育的质量。因此,只有培养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实现社会阶层的有效流动,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才是促进当代教师专业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蒙学;蒙师;专业发展;启示

H19

蒙学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未来的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然而蒙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蒙师决定的,为了保证蒙学的教育质量,对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也就显得至关重要重要了,一方面对蒙师提出了较高的从教要求,另一方面又缺乏保障相应的社会地位及经济待遇的机制。科举落榜考生迫不得已才选择蒙师作为安身立命之本,而且未来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蒙师也就成了一项养家糊口的辅助渠道,这严重影响了蒙学的教育质量。对于当下的基础教育事业来说,同样面临这师资匮乏的问题,如何借鉴前车之鉴,促进启蒙教师的专业成长,热爱幼教事业,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 蒙师职业:科举落榜生无奈的选择

古人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出仕为官及从教育人,“儒者不为农工商贾,惟出仕与训蒙而已。出仕不可必得,训蒙乃分内事。果尽其道,则教育人材,亦大有益于天下,己亦藉此代耕,诚兼善之本务也。”[1] 由此可见,为官及训蒙也就成了古人读书的主要出路,从进入蒙学的那一天,学子们就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作为自己的理想抱负,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科举考试,实现出仕为官、光宗耀祖的远大理想,相比训蒙,为官可能是大多数学子奋斗的主要目标。明清时期,科举考生从监生、举人再到进士,要逐层筛选,绝大部分进士、部分举人及少数监生才可以入仕为官拿到俸禄,但这些人在众多的科举考生中只是极少数,科举考试制度也因此造成了大量落榜生滞留民间,而大部分举业未成的读书人,如秀才和童生等,仍需要一份职业作为谋生的基本出路,对于饱读诗书又出仕无望的文人来说,做蒙师是他们的首选,落榜科举人才充当了蒙师队伍的主力。

“今之贫士众矣,皆将不免饥寒,宜以教学为先务,盖亦士之恒业也。”[2]落榜学子们以知识作为安身立命之本,这样既可以实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精神追求,又可以维护读书人的清高形象,确保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在从事蒙学教育的同时,他们也可以巩固修为、复习功课,为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不断的做着谋划,这样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蒙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毕竟不是所有蒙师都可以通过这种半工半读的形式出师入仕,大多数学子不得不在蒙师职业岗位上渡过自己的一生。对于优秀的蒙师而言,或许可以通过这种职业获得经济上的自足,醉心于蒙学教育工作,从而体验到育人为师的乐趣;对于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出仕为宦、显亲扬名、光耀门楣的理想幻灭的蒙师来说,可能面临更多的失意,他们感叹命运多桀,时运不济,在所有的出路都被封死的前提下,入蒙为师成了惟一的选择。可见,很多人是带着失意走进学塾、走上塾师职位的。即便进入蒙师行业之后,还需面对更多的职业生涯发展的诸多不利与困惑。“倚门糊口,效弹铗之冯驩;寄食资身,同垂钓之韩信。十金虽甚薄,挽首于浊富之门;百里敢辞劳,委身于不亲之地。视生徒犹骨肉,遂弃子与抛妻;以馆舍为福堂,逮离乡而背井。去时动经累月,不道归迟;来时未及半旬,都嫌久滞。”[3]由此可见,明清时期,蒙师工作环境单调孤寂,工资待遇微薄,饮食粗劣,但是为了生计问题不得不背井离乡、抛妻别子,远走他乡,忍受私塾馆学的孤寂冷清。

二、 重德兼才、尽心善教:蒙师的基本要求

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明清以前,社会对于蒙师并没有提出较高的要求,蒙学教育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蒙学教育的成熟及私塾数量的迅速增加,人们认识到蒙养教育能够正确地教育启迪儿童的智慧和心灵,使儿童健康成长,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清代崔学古的《幼训》在开篇就说:“为师难,为蒙师更难。蒙师失,则日后难为功;蒙师得,则后来易为力。甚矣,不可不慎也!”故此,与前朝相比,明清时期人们对于蒙师的选择持有十分谨慎的态度,对蒙师的任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一)强调品行学识,重德兼才。明清时期的蒙学教育,蒙师除了教会学生读书写字了解基本的文化基础知识外,还注重对学生基本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则是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学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因此,对于蒙师而言,陶冶学生的性情、辅成学生的材品、矫正学生的性情是比传道授业解惑更为重要的任务。既然强调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及性情的陶冶教育,那么对教师的要求品行的高尚显得就要比学识的渊博重要了。因此,这一时期对教师的任用标准主要强调品德高尚,其次要求渊博的知识。如粤东启蒙义塾的义学规则中规定了教师的选用标準:义学为转移风化、培植人心而设,则延请塾师,尤宜慎重。对蒙师的任用既要求有转移风化、培植人心的高尚品德,还对其才学也做了明确要求, 如粤东启蒙义塾甚至对教师的教学用语也做了详细的规定,要懂得当地方言,以便师生能够正常交流对话。

因此,明清时期,作为蒙师,首先自身素质要高,加强自身修养。清人认为蒙师人品应该正派,以儒家的礼仪廉耻来修身养性,在学生面前保持师道尊严,思想行为上的表现与要与儒学的伦理道德规范相一致。如顺治九年《钦定学政全书》六十四记载社学挑选教师的标准为:“文义通晓、行宜谨厚”。《义学规条》中记载义学的择师标准:“正心术,修孝弟、尚廉节、肃威仪,以为立教之本;正学业、分句读、明训迪、考勤惰,以尽立教之方。轻浮佻达之必戒,举动言论之必端,师道立则善人多。”[4]其次,在学识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甚至有学校在教师的学历等方面也有相关的要求。在明清时期,科举才学是衡量蒙师学识的主要标准,由于这一时期的蒙学教育主要是为科举考试服务,那么,科举考试的成就自然也就成为了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主要依据,这和过去我们所实施的应试教育的判定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例如《明会典》卷七八中朱元璋明确提出对社学教师的要求:“其经断有过之人,不许为师” 清代《嘉靖真定府志》卷十五记载了对蒙师的要求:“知训诂,能文义,严正者”。

(二)要求尽心善教。明清时期的蒙师,除了德才兼备之外,还要求忠诚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对家长的“托付”负责,对学子的前途要郑重,要懂得一定的教育教学的技能。由于蒙师对少儿子弟有着先入为主的影响,事关家、族的兴衰更替,社会对蒙师的选择则是慎之又慎。作为蒙师,首先要尽心敬业,热爱忠诚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蒙师的教育对象虽然是蒙童,但正是这些幼儿蒙童被寄予了读书明理延续家业的厚望,肩负着知识改变家族命运、光大门楣的重任。在古代社会,一家一族的兴衰成败皆寄希望于子弟,而子第的成功与否则与蒙师有着密切的关联,这样看来,蒙师职业不能仅仅只作为落第考生一种迫不得已的生计门道,而是事关他人前途和家族命运的神圣事业,必须要有一颗敬畏之心。 “人之子弟,所藉以承先启后,关系甚大。”即便有的子弟没有跟从蒙师受学,从与人为善的角度出发,也有必要指导提携,曲为成就。何况既受人之托,须当忠人之事,认真开导,尽心尽力,不负家长专托之盛心。如果别人托付之初,蒙师不愿意接受,或者自量因才疏学浅,难当此任,就不应该贸然应允。如果仅仅为了谋生,轻率应承,不顾实情,这种误人子弟的做法,等同于图财害命。其次,要乐施善教。明清时期,在蒙师的选拔上,首先要通过考试的选拔,然后要报地方官员审批备案方可从教,考试的内容除了科举考试的传统内容分之外,还要考察其教育教学的技能及方法,因此,善教是延请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个合格的称职的蒙师,不仅能教,而且应该会教,懂得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古代流传的蒙学教育文献中,就有关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记载,蒙师不光重视教学方法的总结,还重视其交流和传播,诸如《教子良规》、《训蒙辑要》等文献就是很好的证明。

三、 蒙师的任用之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鉴于古代蒙学教育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启迪作用,当下基础教育的重要程度则不言而喻。但不论是蒙学教育还是当下的基础教育,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因此,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能否真正实现基础教育对学生发展奠基性作用的关键,在前文讨论明清蒙师职业抉择及任用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当下教师专业发展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德兼才、盡心善教:教师职业亘古不变的根本要求。不论社会如何变迁,时代怎样发展,作为延续几千年的古老的教师职业,总有一些亘古不变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应建立在德才兼备、爱岗敬业、乐施善教的基础之上,从事教育事业,品行德性是做人的根本,它比学识应该更为重要。一个教师,哪怕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如果缺乏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忱,对于处世、保身、治家之道,毫无可取之处,这样的人来担任教师,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在道德品行端正的前提下,才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精通本业,旁及其他,既要懂得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充分了解其他的学科知识,掌握社会发展最新的前沿动态。同时,要做到乐施善教,要能够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职业中体验到教书育人的快乐,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及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最终实现自身的专业理想。

(二)提高待遇、改善环境:人本教育理念的基本体现。从古代社会人们对教师的认识作为“圣贤”到当今人们把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看待,可见,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之高,但是,教师毕竟是人不是神。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应该把教师放在普通社会人这个位置上去考量,教师也有生存的基本需要,家中也有妻儿老小,也有沉重的生活负担,因此,首先应在满足其基本生计的前提下再去考虑专业发展的其他方面,不能一味的只提要求而不顾其基本生存需求。故此结合当下教育发展的现实,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使教师真正体验到工作的幸福,寓教于乐,从而更大的发挥教育的基本功能。

(三)打破壁垒、实现社会阶层的有效流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动力。从古代落第科举不得已的选择到当今教育行业的人才大量流失,可见教师职业对于人们的吸引力确实有限,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也就可窥一斑。而当今社会的发展已进入了大科学时代,社会需要多元并举的通识教育人才,教师以其端正的品行、良好的心智及渊博的知识正是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理应在不同行业之间实现自由的流动,实现自身的价值。但现实状况是行业界限森严,壁垒林立,一朝踏进教师行业的门槛,终身便不得不与教育为伴,这难免有人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维持生计的无奈选择,这不仅对于教师专业的发展不利,恐怕也对学生的发展乃至教育功能的发挥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 陈芳生:《训蒙条例》,《桩儿丛书》二集卷一三第27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 徐梓,王雪梅.蒙学要义[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991:73.

[3]《学究自嘲》,《蒲松龄集》第1630页。

[4] 滕志妍.明清塾师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37.

作者简介:

闫文军(1979-),男,甘肃崇信人,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蒙学专业发展启示
日新才能启蒙
论传统蒙学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启示
蒙学:古人的儿童教育智慧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授经典的蒙学,还是蒙学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