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北美华文文学新移民文学在创作上的特点

2017-04-10管婷婷

速读·中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创作特点

管婷婷

摘要:随着我们中国的国门大开,越来越多的大陆留学生来到北美,他们也成为了北美华文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创作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而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移民文学在创作上的几个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了解新移民文学。

关键词:北美华文文学;新移民文学;创作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门的开启,大陆出国热潮兴起,越来越多的大陆留学生来到美国。大陆作者逐渐成为北美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移民文学主要是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大陆去往国外(北美)的大陆作家群所创作的作品。在此本文将探讨北美华文文学中新移民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些特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新移民作家的成分是比较复杂的,他们不同于留学生文学的创作者是台港作家的纯正留学生身份。明确了这一点更有利于我们对新移民文学创作特点的分析。一是北美新移民文学在创作内容的背景上的特点。新移民文学创作的背景是国内出国热潮的兴起,据钱宁《留学美国》披露,改革开放后中国最早一批留学生走出国门的时间是1978年12月26日,这一批仅50人,全部属于公派公费留学。后两年出国留学人员仅以百计,知道1981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出国人员才骤然激增。而在新移民作品中也多透露出主人公对出国的渴望,他们希望到国外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虽然出国不易但是他们还是锲而不舍,一批批的中国人都已奔向国外或者正在向出国之路进发。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认为出到国外就预示着他们是成功人士,出了国才是值得夸夸其谈且永远不厌其扰的事。向往国外,可以出国一直是他们的梦想,不管怎样他们就是觉得出国总比呆在家里要好得多。查建英的作品《丛林下的冰河》中的主人公“我”就是这样一个形象。“我”是中国刚开放且大学毕业文凭都没顾上拿,只身携带三十美元,提着一只硬边的人造革皮箱,在和不多几个亲戚行了过于隆重的告别礼——拥抱过后,就匆匆飞上了天。而几次回归之后,“我”还是逃回了美国。“我”觉得美国更加适合“我”。父母的观念与“我”已经不一致了,“我”已经融入了美国。

第二是新移民文学作品都致力于描绘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情感历程等各方面的内容。查建英的作品《丛林下的冰河》描绘了“我”在美国的一系列的事情。生活上“我”与几个美国人合租一套公寓,家里,后院草坪上常常曝曬着“我”的同屋人的肉体。他们都非常热情开放,以致我的中国朋友们都不是特别理解他们。之外还有“我”与“我”的印度好友巴斯克伦的友情。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我”都是忙着功课,忙着学英语,并且勤工俭学,到餐厅打工。而对“我”的爱情则描写得较为细腻、有感。开篇先讲我一到美国就认识的捷夫。“我”与捷夫走到一起也许是因为“我”初到美国时对美国生活的好奇感与新鲜感。而最后导致“我们”两个分手的原因则是“我”与捷夫之间有太多太多的不同了。“我”是受过苦难的中国人,而捷夫是没有受过一丁点伤害的美国人,他无法理解“我”内心深处的东西,无法感受我们中国的文革是什么,无法明白我们中国的政治……这些种种分歧最终造成了悲剧的后果。而后文则讲到了“我”的初恋D,他一直活在“我”的心中,“我”始终无法忘记D以及关于他的一切。因此后来我回到中国,重新走过D走过的路,追寻着D的脚步,尽管D也许已经不在了。作品详细地描述了“我”的生活以及“我”内心深处的想法。严歌苓《少女小渔》也致力于描写小渔的生活经历。她全天打工,周末上学,她和张伟过的是同居生活,最后她为了拥有一个美国身份嫁给了一个老头,最后文本着重描写了她与老头之间发生的故事。

第三新移民文学在创作中包含了中国意识。从根本上说,华文文学的写作本身标志着“中国意识”的延伸与存在。一个在异域,坚持用汉语创作都说明他对于“中国”有着某种层面上的亲和,都是一种“中国意识”的体现。查建英《丛林下的冰河》中的“我”虽然很能融入美国文化,但是“我”仍然不能从中国文化中脱离出来,“我”注定摆脱不了“我”骨子里的中国意识——“晒?中国女孩子见了大太阳都要打阳伞呢!”“我”喝茶就不戴头巾,要不就会显得不伦不类。而且“我”也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些美国人竟能脱光了衣服在院子里晒日光浴,而我的中国留学生同学也是如此,他们吓得下次都不敢来了。我的来自印度的好友巴斯克伦也说:“亲爱的,那种友好很肤浅……。”从如此种种就知道“我”以及其它中国留学生都脱不出“中国意识”,它埋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其次,海外华文文学的中国意识体现在对于“现实中国”的关切。从这也可知,新移民文学作家在创作时也同样表现了对于“现实中国”的关切。他们承担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他们对于中国的现状及社会问题表现出莫大的关注和焦虑。坚妮《再见,亲爱的美国佬》则是一个中国留学生——容栩表现出对中国现状与未来的伤感与无奈。她在匈牙利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回忆起中国,她对中国受到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深感痛心。她的美国朋友无法理解她内心复杂的情感。她带着创伤与未来。作者也带着创伤来到这里,在这里高度反思了中国的现状正是伤感一代人的青春被荒废,并对民族文化和时代进行了反思,同时表达对“现代中国”的关切。

第四是新移民作家在作品中多表达了对于生存的焦虑。新移民文学又被成为“打工文学”初期作品主要描绘了在美国的中国人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的奋斗之路。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是一部通俗的自传体小说,主要内容是讲主人公在美国历经艰辛,兢兢业业,白手起家最后功成名就的励志故事。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也是适应当时“商品文化”发展而顺势而出的作品。他们两者就是想告诉别人自己是经历了多少痛苦才获得成功的,他们被标榜为“时代的英雄”。新移民文学中的打工人群有很多,他们崇尚“无苦论”——“吃不着的苦比吃着的苦的苦还要苦”这写出了他们的生存焦虑,他们怕自己吃不到苦,吃不到苦他们怎么能走上通往成功的道路呢。除了这些作品,新移民文学反映打工人群的生存状态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查建英《沈记快餐店》,高小刚《女博士旅美打工记》,王毅捷《闯荡美利坚》等。

第五是新移民文学的作家注重大陆经验,擅长把它运用到写作中。他们有的还完全抛开北美的生活,去描寫大陆,北美只是充当他们写作的背景而已。查建英《丛林下的冰河》中的“我”虽然身在美国,但对D的难忘和D在“我”心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充分显示了“我”和过去种种历史的内在联系,这也可以说是查建英以北美为背景,诉说着大陆的故事。尽管在基本内涵上,作者也描写了留学生们打工的辛苦,学业的繁重,创业的艰辛以及感情的挫折,但这些内容并没有成为表现的重点,只是作为一种背景出现在小说中。新移民文学作家不会轻易割舍大陆经验,完全抛开北美的生活来描写大陆,这就是所谓的“身在北美,心在大陆”。其次新移民文学作家个人亲身经历丰富,他们中有许多是知青的身份,他们亲身遭受过政治的迫害,心中时时能感受到文革的留毒,他们的人性受到伤害,“文化大革命”是他们回避不了的事情。坚妮《再见,亲爱的美国佬》表达了在“文革”之后作者的痛苦,作者对其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作者把这种情感诉诸于作品之中。当容栩与一帮美国朋友一起去看一场由蒙古剧团带来的芭蕾舞剧时,她的朋友们觉得那是新奇的,有趣的。但是对于容栩来说却是痛苦不堪的,因为这个芭蕾舞剧是“文化大革命”时的剧目。她亲身经历过这种痛苦,当她看到朋友们的反映时,她的内心更多的不被理解的痛楚,于是她哭了,但是别人是无法明白她为何而哭,因为她们之间相差太多了。而作者的个人经验和个人情感也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第六是新移民文学表现了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选择。许多“洋插队”不回国的原因也许就是他们的文化价值观,整体观有所改变。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就是一个“洋插队”成功的模板。她从一个知青到出国,然后靠自己的打拼走上成功之路的模板一旦发行就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向她看齐,最终走上与她一样的道路。她选择了西方价值观,她的精神构造和内心都已经是西方的了。

第七是新移民文学作品创作的特点是描写爱情时穿插了打工的情节,不单独写爱情。前面写到新移民文学初期“打工”盛行,爱情只是在此情境下出现的而已,它主要表现的是“打工生活”,爱情只是其生活的“附属”。爱情成为打工生活中的一抹颜色,这样也使得打工生活免于沉闷,黯淡。苏纬《荷里活第8号汽车旅馆》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但是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新移民文学的生存状态的描写着重于某段时间的热点现象,文学水准参差不齐,文学性总体不高,但也有其存在优劣。文学性总体不高是说因为有许多作家是双重身份跨界写作,他们是业余写作,所以文学水准会参差不齐。像《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只是顺应时代的要求,顺势而出罢了,这是市场效应对文学的把控。因此创作水准被放低去适应商品经济,其优势在于它有自己巨大的市场,受众面广,盛极一时。但是我们回头再看一遍,就会发现其中充斥的荒诞,伤痛与失落。

猜你喜欢

创作特点
朱践耳钢琴作品《叙事诗<思凡>》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巧的研究
朱践耳钢琴作品《叙事诗<思凡>》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巧的研究
论东野圭吾小说创作特点研究
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的演唱风格研究
《红楼梦》音乐的创作特点及风格分析
朱良镇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概述
论南宋诗人孙应时山水纪游诗的特点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