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动力学在初中语文亲子课外阅读中的应用研究
2017-04-10邹梅朵
邹梅朵
摘要:依据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初中语文亲子课外阅读中通过设置明确合理的阅读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阅读评价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有利于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团体动力学;课外阅读;亲子阅读
G623.2
一、团体动力学理论概述
团体动力学,也称群体动力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的。团体动力学主要探求团体的发展、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个体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的关系。团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构成了团体行为的主要动力。
二、团体动力学应用到初中语文亲子课外阅读中的可行性研究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和社会化的体验过程。学生完成亲子阅读的过程中,由父母与他(她)结成一个阅读共同体,家长与孩子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在检查完成阅读情况、评价及分享阅读成果的过程中,组成了班级团体,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家长个体都处于这个团体中,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如果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活动进行阅读评价或分享,那这个团体将进一步扩大,影响也进一步扩大。所以,将团体动力学应用到初中语文亲子课外阅读中是具备可行性的。
三、团体动力学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中的方法和途径
(一)设置明确合理的阅读目标
阅读目标的设置是否明确合理决定了家长与孩子是否能顺利完成阅读任务。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初,我们把这个学期的阅读书目列给学生,也把这个学期的亲子阅读任务明确给家长和学生,保证完成的时间。在任务安排上,也会选择一个明确、富有激励和挑战意义、以及符合实际的团体目标,这个团体目标不但能被所有的团体成员理解接受,而且能提高团体效能。
例如对2011级学生初一第一学期发出《致2011级初一学生家长们的倡议书》,要求学生在本学期完成阅读15-20本书的阅读目标。书单中包括《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孩子你慢慢来》等15本必读书目,《有味》《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等15本备选书刊,还有自定书目。15-20本这个数据是根据对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时间的调查基础上确立的。这个学期亲子阅读的目标是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完成 “我与孩子(爸爸妈妈)同阅一本书”的读后感。读后感上交的时间是寒假结束。这个亲子阅读任务给了充裕的完成时间,保证了家长和孩子一起有更多的阅读和讨论。也因为初一起始年级,学生和家长热情都很高,读后感的数量和质量都很可观。
(二)制定切实有效的阅读评价方式
阅读的评价是最难的。阅读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的体验。评价涉及到的是标准、量化、评语。学校的阅读评价主要针对学生。一个孩子读了《孩子你慢慢来》,可能没什么感受,但他很认真地在每一页上都做了批注。另一个孩子读了同样一本书,可能他没有做太多的批注,但他因为母亲在生活中要求他做什么事情都要快速,所以他对书中很多场景或观点都有共鸣。那怎么评价这两个孩子的阅读体验呢?
我们采取多种方式结合进行阅读评价。一、检查书本,翻看书本上的批注、留意书本的阅读痕迹。二、完成一张亲子阅读卡,把平时与父母共读这本书涉及到的有关讨论简单记录,根据记录评价。三、个人制作阅读PPT在班级进行阅读分享,根据分享内容评价。四、完成读后感完成的质量进行评价。当然,这些评价更多是针对孩子完成阅读的情况,目的也是为了激励孩子有更多更深的阅读。
评价对学生个体行为的影响最大,对学生团体的影响也大。例如2011级初一8班,学生彼此会比较阅读书目的数量。认定的比较目标不仅在班內,也可能在外班。如果认定目标比自己读的书目多,学生就会追赶,在班级内部形成一个相互交流互相促进的阅读氛围。因为学习阶段的任务,有一段时间大家读的是同一本书,在平时的阅读分享会上,学生如果阅读的是同一本书,个性化的体验肯定会对另一个听者有影响。这些阅读共同体之间的影响使得班级的阅读氛围更浓厚。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丰富校园生活。亲子阅读的活动形式有:手抄报、展板、亲子同台朗诵会、PPT阅读分享、亲子朗诵视频分享、读书沙龙、书本交流卡、读书记录卡等。阅读活动的范围可以是一个班级,也可以是一个年级,还可以举办校园活动。活动的范围越大,阅读共同体相互之间的影响就会越大,团体动力的影响也越大。
例如有一个家长这样写道:“尽管平时工作家务繁重,我还是在每晚临睡前捧起了这“宝贵的第一次”,这——在人生旅程中女儿第一次推荐给我的书。……从为女儿轻松扫除识字障碍,推荐买书给她,带她跨入阅读的大门,到每读完一本好书后,女儿眼里闪烁的欣喜和满足,还有迫不及待地分享阅读心得的情形------一幕幕,一件件,定格在我的记忆里,也为我的人生平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我的人生也似乎在女儿阅读成长中滋润了,丰盈了。” 还有一个家长在参加完亲子朗诵会后感叹:“原来以为自己为孩子的付出够可以的了,参加完朗诵会,才知道原来其他家长为了孩子的阅读做了这么多做得这么好,我要学习的要阅读的还有很多很多。”在活动中了解他人、认识自我,在集体中成长,这是团体动力在阅读共同体中最大的作用。
(四)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
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的营造,有利于阅读的开展,有利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也有利于亲子关系的连接。在亲子活动中有一个孩子这样写到:“全家比赛似的共读一本书,还是第一次。妈妈中午读、爸爸傍晚读、我晚上睡前读;近两个周六、周日的晚餐,全家的话题都是《蒋经国传》。家人认为我读不懂,于是做了读前辅导,他们建议我先看书中蒋经国先生的照片,观察蒋经国的神情,再看前言、后记,最后浏览正文,并建议我在阅读时多关注蒋经国的个人品格、其‘人民的观念以及‘家——乡土观念。我第一次在受到如此多的‘导读下读书,读后,的确感概与困惑并杂。” 孩子的妈妈这么说:“于是家里近一个星期来的话题留在了这本书上。三个人各有感兴趣之处,各有自己的评论,家里历来民主风气盛行,今次“百花齐放”了,我在意的是儿子如何从书中汲取营养,爸爸关注的是对当时史实的解读,而儿子却对蒋经国的为人处事甚感兴趣。共读一本书,家庭之乐倍增!”
在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下,作为阅读的共同体,家长在引导着孩子的阅读,孩子也在影响着家长。有一个家长这么说:“记得我上中学时最怕的就是背鲁迅写的课文,不知为什么对鲁迅很抵触。或许觉得他尖酸刻薄,或许是老师刻意要灌输给我们的革命思想,或许是压根读不懂他想说什么两页就读不下去了。这时反而是孩子给我解释了一通,突然间我觉得这文章变得有意思一点了。于是我再读《范爱农》(前几天带着抵触情绪读过一次),我拿了支红笔,在读到有想法处做了记录,写了点感慨。我竟然发现比上次读有意思有状态了。原来读书需要与作者交流,才会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我好想和儿子分享我的感受与发现。”
(五)阅读效果的总结
阅读的效果,与阅读过程的评价一样,都很难用显性的工具去衡量。因为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语文成绩,而是培养一种阅读的习惯,培养一种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生活方式。作家三毛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许多自己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通过引导阅读,孩子们与家长们的生活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例如有一个孩子在读汪涵的《有味》时,被书中所描绘的古老又神奇的工艺以及那种惬意而宁静的生活深深吸引,觉得这些文字都相当的缓慢,这微观的生活是多么的有趣。为此,孩子和妈妈还专门到书中所写的地方——靖港小镇去走了一趟。孩子的妈妈这么说:“终于按捺不住,在春节休假之时,手握着汪涵的这本《有味》,带女儿踏上了通往靖港古鎮的路,出长沙,过湘江,往北八十里,旷野里出现一个小镇,那就是靖港。青石板的小路,斑驳的木屋,悠闲坐着晒太阳的老人,埋头仔细做着一杆大秤的吕爹,李家香干作坊里老旧的木桶,乐呵呵卖着木盆的于爹……这河流如柔软手臂一样环抱的靖港,如禅意般吸引着我,炊烟如梦,抵达我遥远童年的日子。”
四、结论与建议
我们提出学校、家庭、班级要有书香气,师生应有书卷气。我们利用团体动力学,通过阅读共同体的影响作用,以日常阅读及系列的读书活动为载体,真正让读书成为师生学习生活的常态,让书籍涵养师生的心灵,成为师生精神家园的主宰。
学生阅读的开展最重要的是时间的保证,如果学校能给语文学科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我想不管是课堂阅读还是亲子阅读,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王和芬:《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究》,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吕凤良 李宏飞:《基于中学生课外阅读课程化体系建构的研究》,文教资料,2014年第23期(总第6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