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意见”,进步的源泉
2017-04-10高佳音
高佳音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教师应该如何做出反应?笔者认为只要认真对待,学生的意见不但不是坏事,还是促进教师教学的“大好事”。首先教师应该在学生群体中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学生提出的“意见”的真实性。其次,教师应该对调查的结果做出理性的分析。到底存在问题吗?如果存在,是个别现象还是集体现象?是表面的问题还是有更加深远的其他隐藏问题?找对了问题的根源,再“对症下药”,找到改进教学的措施。这样不但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还会使学生感觉受到重视,更加敬重教师,促进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教师有针对性的改进了教学,成长了自我。
关键词:英语教学,意见,调查,问题,措施,改进
中图分类号:G206
一、问题意外出现
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他们并没急着出去享受短暂的轻松时光,有的继续埋头苦思,有的趴在桌上小憩,有的围到我身边,想要弄清课上遗留的问题。我身处知识之海的漩涡中心,努力弄清他们的问题所在,头脑高速运转,用最直接易懂的方式回答他们。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课间十分钟实在是太短暂了。
这时,我的优秀的课代表聪儿同学和英语成绩一直是班里第一的小敏同学一同出现在我面前。我有点意外。“老师,我们想跟您说一件事……”她俩支支吾吾,很不好意思。我更奇怪了。“你们有什么事吗?”“老师,我们想给您提一个意见,我们觉得您上模块复习课的时候既讲文章结构又讲词汇,我们抓不住重点,经常走神。”聪儿先鼓起勇气说。天啊,我的头“嗡”的晕了一下。也许是缺氧吧!这时小敏也附和道:“是。您单讲词汇、语法或者课文都很好,可是放在一起我们觉得一会听这个一会听那个,最后收获都很小。”听完我的头更晕了。手扶了扶讲桌。聪儿又说:“我开始以为只有自己这样,可是我问了周围的同学,大家都有这个感觉。”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啊!“好了,我会考虑。先上课吧!”我简单的回应了她们,开始上课。可是接下来的这节课我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她们的话总在头脑里挥之不去。
二、制定解决方案
高三伊始,我早在开学前就分析了两年来学生英语学习的优劣势,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干劲十足又信心满满决心带着学生全力以赴。而且效果也的确是显著的。开学刚刚一个月,我班学生的平均分就一跃为年级第一。学生和我都对接下来的英语学习很有信心。没想到,在这个时候竟然出现这种事。
课后,我平复了一下心情,仔细回想了一下两个学生跟我说的话。总结了如下几点:
首先,学生对我提意见是好事,说明她在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自己的学习有努力的方向,也对老师有期待。如果学生对什么都无所谓才是最可怕的。
其次,学生既然提出了意见,说明在我的教学中确实存在问题,应该引起重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我如果赌气置之不理甚至批评两个同学不尊重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个打击。
最后,虽然她们提出了意见,但她们两个并不能代表整个班级的情况。尽管她们说“别的同学也这么想”,但并没有确切可信的证据。我不能被个别意见所左右,随意改变整个教学计划。而是应该多方面调查,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想到这里,想出一个“完全之策”:首要任务是先弄清楚整体学生对待词汇课的真实感受;接下来根据学生的真实状况分析真正的问题所在;最后根据实际问题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三、层层解开疑团
我立刻着手行动。我先做了一份名为“阶段学习反馈”的调查问卷(附1),旨在调查学生高三开学第一个月的学习情况,从而从不同侧面“顺便”“偷偷的”了解他们对词汇学习的态度。题目共十个,分为四类,分别为:对第一个月英语学习和月考的总体感受(3道),对不同课型的收获程度(3道),对课后作业的时间和态度(2道)以及对英语投入程度(1)。我利用课上五分钟的时间,先简单介绍了一下问卷的目的(调查阶段学习情况)及意义(为了调整接下来的教学),让学生对问卷有了充分的认识和重视,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了问卷。
参加问卷调查的同学共49人,我把问卷的数据整理在一个EXCEL表格里(附2),简单的作了统计,大致整理出如下结论:
1. 尽管这次月考我班进步很大,但将近一半的同学(21人)还是认为自己的成绩是退步的;同时有部分同学(15人)认为自己成绩没有变化;仅有小部分同学(13人)认为自己进步了。相应的,有一半的同学(25人)认为自己仅付出了50%的努力,其次有一部分同学(13人)认为自己付出了80的努力。所以说,大部分同学对自己有较高的期许,并且认为自己还有努力的潜力。
2. 尽管同学们对自己有较高的期许,但落实力却并没有跟上。大多数同学(31人)课后在英语学科上花的时间仅仅为30分钟以内,另有部分同学(17人)在60分钟以内。这个时间对于高考150分科目来说无疑是少得可怜。说明同学们有些眼高手低,执行力并没跟上梦想的脚步。
3. 听力、语法、词汇、阅读、写作这五项英语学习内容方面,同学们在“需要提高的方面”这个问题中,答案还是比较平均的。说明同学们对这五项并没有“偏爱”。而结合“收获最大”和“收获最小”这两道題目,能看出同学们普遍认为收获最大的是语法部分(32人认为收获大,3人认为收获小),第二就是词汇(26人认为收获大,11人认为收获小)和阅读(25人认为收获大,12人认为收获小)收获最小为写作和听力。而在另一道相似开放题“假期最大收获”里,票数最多的是词汇。这说明我的感觉是对的。两个学生的态度并不能代表全班同学。整体上来讲,大部分同学还是认为词汇学习是相当有收获的。
四、分析原因
虽然排除了全班同学对词汇学习的质疑,但另一个问题随即困扰了我:既然大部分同学认为词汇学习有收获,那为什么聪儿和小敏会忍无可忍到直接来找我提意见?我又仔细读了一遍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发现了新的问题。两个在问卷中对模块词汇学习反应最强烈的另外两个同学就是航航和小静——小敏的同桌和聪儿的同桌。这也许就是她们所谓的“别人”也这样认为。可是,她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她们几个同学的共同特点是:学习比较认真,英语学习一板一眼,平时布置的作业无论是什么都能高质量完成,包括背单词。所以,我想也许对于她们来说,模块词汇已经是小菜一碟了,并没必要花整节课来背那些已经滚瓜烂熟的词。再有,小敏后来又跟我提出想要更多的写作训练。她反应说“学了这么多的词,写作都用不上。”也许这也是她厌倦背单词的原因吧——没有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去,没什么成就感。想想也确实如此。我的词汇课只是一味的在一个一个讲解词汇的意思、用法,却缺失了最重要的环节:让学生体验、感悟词汇的使用。我为了所谓“效率”而“抢占”了本属于学生的体驗时间,而结果却适得其反。而那些觉得收获大的同学,因为以前并没有认真背单词,所以记单词的含义和用法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很大收获的。只不过如果能够再配合运用,他们会记得更牢。
五、改进措施
1. 学习材料的选取:小敏她们提出要背单词手册,但是我没有同意。因为孤立的背单词表只能导致“记了忘,忘了记”的恶性循环。而模块单词对于她们来说也过于简单。于是我决定利用平时阅读训练的高考真题作词汇学习的文本资料。这样做的好处是:1)材料权威、真实、高效。词汇选择直击考纲词汇。2)提供的语境语言精练,考点清晰,让学生一目了然。3)把手头的资料利用到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2. 教学内容的调整:小敏她们找我来提意见,也反映出她们内心的焦虑。她们太希望能够更加优秀了。所以,我的课堂内容一定要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水平,除了让后进生能够听得进去,有所收获,也应该让优秀生有料可学,有所成就。而优秀生现在在写作方面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所以我把词汇学习与写作结合起来,在学习词汇的用法后配上高考写作造句,来为优秀生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另外,词汇的选择也尽量避免单个词,而是尽量以词组、短语为单位积累。这样更加形象直观的积累了词汇的用法和语境。
3. 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前我都是为了提高效率,自己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而结果却并不如意。所以我调整了教学策略,自己“退居二线”,能不说话的时候就不说话,能让学生讲的就不自己讲。具体步骤是:1)试题分析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应该积累哪些词汇;2)设计不同的任务环节来从词义、搭配、用法、句子这些层面逐层递进练习,最后达到“认识”和“能用”的目的。
六、改革后的效果
这个改变我并没有特意告诉同学们,只是不动声色的把测验的内容从原来的模块词汇改成了阅读词汇。一周后,聪儿在和我闲聊时无意说:“老师我还是觉得在文章背单词背得牢!”而我自己也发现,课堂上活动多了,学生的表现更积极了,听讲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
七、结论
学生挑战老师的权威,给老师提意见并不是什么难堪的事,说明学生相信老师,对老师抱有期待。只要老师能够理性的重视学生的问题,调查出背后真实的原因,在积极寻找解决的策略,那么这件事就会变成催化剂,把我们教学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推进,使师生关系更加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