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农业产业融合评价指数研究

2017-04-10李芸陈俊红陈慈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目标值农业产业增加值

李芸,陈俊红,陈慈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97)

北京市农业产业融合评价指数研究

李芸1,陈俊红2*,陈慈2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97)

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融合水平进行评价有助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引导未来发展。以北京市农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在界定农业产业融合概念的基础上,依据农业产业融合的关键要素筛选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尝试性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市农业产业融合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依据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阶段的划分,“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处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成长阶段并逐年推进,已经进入成长阶段的后期,产业融合行为表现优于产业融合效果表现。农业在与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而且在壮大农业、农民增收和繁荣农村方面成效明显,但在农业服务业发展、农业增效、农业新业态培育等具体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今后应该加强对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引导,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业生产率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籽种农业及其他农业新业态。研究表明,该农业产业融合评价体系可作为考量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成效的重要工具,对有关部门制定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农业;产业融合;评价指数;北京

在资源环境约束严重的背景下,北京市农业依托资本充足、高科技要素密集、高端市场巨大的优势,自2003年以来,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位,转向农业多功能拓展。2010年以来,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主线日益明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推进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对北京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进行评价有助于及时了解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典型模式,便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对于指导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实践、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国内外研究从产业边界变化、技术扩散渗透、产业竞争关系等不同的视角对产业融合进行了界定[1-4],普遍认为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农业产业融合,从主体看强调以农业为依托,与二三产业互相渗透,从空间上看是农业发展空间的拓宽。农业产业融合打破产业间割裂,让产业协调发展;重点在于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范围,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受益[5-7]。

测度产业融合常用的方法包括专利相关系数法、赫芬达尔指数法和产业关联度法[8-9],多为测度非农产业的融合。这些方法在测度农业产业融合上有很大局限性。专利相关系数法和赫芬达尔指数法,由于产业专利数据的获取难度,在农业研究上不得不止步于思路分析层面[10];产业关联度法,由于投入产出数据滞后,产业类型少,局限性大,无法反映产业融合复杂系统问题;灰色关联的因素统计分析方法,重在考察产业之间关联次序,在查找问题和差距方面存在不足。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评价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产业化规模指标,农业产业化联结机制完善程度指标,及农业产业化效益指标[11-12]。农业现代化评价广泛采用农业组织与管理、产出效率、科技、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指标[13-15];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数据包络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16-17]。

目前对农业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模式方面的讨论[18-19],对农业产业融合进行系统评价的研究不多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成效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关乎“三农”利益,然而目前国内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评估体系,难以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成效进行综合测度和分析。本文在界定农业产业融合概念的基础上,依据农业产业融合的关键要素筛选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尝试性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借助综合指数法对北京市农业产业融合水平进行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1 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农业产业融合是对农业产出效率增长的追求、对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追求,更是技术创新推动的结果。本文认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为依托,通过与二三产业渗透、交叉、重组等方式,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带动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优化重组,推动农业结构升级与农业多功能发挥、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

从产业融合的过程看,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就是通过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渗透、交叉和重组等方式,激发原有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从融合的具体层面看,农业产业融合就是要让农业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农业产品、服务与其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农业市场与其他产业市场相融合。

2 农业产业融合评价指数构建

2.1 模型选择

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具有典型的复杂性,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是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权重和总权重。综合指数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的权重和指标数值进行累乘,然后相加,最后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数,以便于比较与判断。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数模型:

式中:ACDI代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指数,W1代表一级评价指标融合行为指标的权重,W2代表一级评价指标融合效果指标的权重。P1代表融合行为指数、P2代表融合效果指数。其中P计算方法为:

式中:ρi代表每个维度中每项具体评价指标的实现程度,ωi代表该指标权重。按照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关系,指标可分为正指标与逆指标两类。正指标实现度计算公式为ρ=C/G×100;逆指标实现度计算公式为ρ=G/C×100。其中,G为目标值,C为现值。实现度超过100时,一律按100计算,以强调整体水平。

2.2 农业产业融合阶段划分

利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数模型计算农业产业融合指数(ACDI),根据ACDI的分值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大致可分为农业产业融合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深度融合发展阶段(表1)。

表1 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阶段划分Table 1 Development stages of agriculture convergence

2.3 评价指标的确定

依据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遵循前瞻指导、科学实用、可操作的指标设置原则,建立“北京市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数”,含三个层次,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18个。评价指标用0-100之间的数值表示,数值越接近100,表示该指数表现越出色,反之越低。

2.3.1 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行为 指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和农业服务业等关联产业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进一步分解为3项二级指标。

1)农业产业链延伸。是指以农业为依托,前延后伸,将农业种植养殖与农产品加工、销售、农资生产销售、科研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合理优化链条,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当前,农业产业链延伸的重点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村特色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农业附加值。

2)农业多功能性发挥。是指稳定农业的食品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之外,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将农业生产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示范功能。当前,农业多功能性发挥的重点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此外,籽种农业、会展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业态正逐渐兴起,在北京农业生产空间不断收缩的大背景下,新业态的经济效益及其拉动力逐步显现。

3)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是指农业与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业之间的联动发展。农业服务业主要包括农资配送服务、农技推广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机作业服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等。当前,在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大数据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促进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

2.3.2 融合发展的经济社会效果 指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等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分解为3项二级指标。

1)农民增收及就业促进。指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推动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农村地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等方面产生的促进效应。

2)农业增效。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等,体现了融合发展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效率的作用。

3)城乡一体化发展。指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加快城乡资源要素交流互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促进对农村的投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新农村建设。

2.4 评价指标目标值确定

三级评价指标是基础评价指标,其目标值的确定坚持以下原则: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指标,参考农业较发达国家的现阶段水平;在国家相关文件或规划中已设定发展目标的指标,取既定目标作为目标值;除此之外的,参考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水平。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反映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国际通用指标。根据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测算,2014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12,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3.98∶1。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大致位于(3.0-4.0)∶1。参考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中对该指标目标值的设定,确定3.5∶1为本指标的目标值。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程度。农民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占从事第一产业农户的比例,是反映产业链延伸对农民带动水平的重要指标。据北京市农研中心统计,截止2014年底,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占全市从事一产农户的75%。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农民组织化程度不低于80%,以此作为本指标目标值。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是反映农业在国家产业结构中地位的重要指标。2014年北京市一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75%;全国一产增加值占GDP的9.2%。根据《FAO统计手册2015》,2014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的一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为1%。考虑到北京市农业发展空间的制约,确定0.6%-1%作为本指标目标值。

休闲农业、会展农业、设施农业收入与农业产值比。观光农业经营收入、民俗旅游收入、会展农业收入和设施农业收入之和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值,从效益方面反映农业新业态发挥其生活功能、生产功能、服务功能的水平。2014年北京市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收入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为0.21。按照“十三五”时期,北京市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收入年均增长6%,农业产值维持不变,2020年二者之比为0.30,以此作为目标值。

种业收入与农业产值比。籽种产业收入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值,反映籽种产业作为农业新业态所发挥的生产及服务功能。根据北京市农业局统计,2014年种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为0.28;2008年至2013年间北京市种业收入年均增速在10%以上。按照“十三五”时期,种业收入年均增速为10%,农业产值维持不变,2020年二者之比为0.43,以此作为目标值。

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增速。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贴现值的年均增速,反映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对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的认识与量化是北京市农业一大亮点。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包括直接经济价值(农林牧渔业生产、供水)、间接价值(文化旅游服务、水力发电、景观增值)、生态环境价值(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环境净化等),生态环境价值比重较高,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2014年北京市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贴现值为9 850.36亿元,2011-2014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为3%。以3%作为该指标的目标值。

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指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值,是反映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减去第一产业增加值。2014年北京市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为1.43%;我国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目前,美国农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农业GDP比重为12.7%。综合考虑确定以6%作为该指标的目标值。

农业信息化。指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与农产品交易额比,反映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因缺乏相关数据,未采用该指标。

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信贷投入。指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值,是反映现代金融对农业发展支持程度的重要指标。2014年北京市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信贷资金投入为2元;我国单位GDP贷款余额为1.36元,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贷款余额为0.55元。随着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农业信贷需求不断增加,按照金融资本配置应与现代产业建设需求相匹配的原则,确定1.5元作为本指标的目标值。

农业保险深度。指农业保费收入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值,是反映金融对农业风险防范支撑水平的重要指标。2014年北京市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4.06亿元,农业保险深度为2.6%。据中国保监会发布数字,2015年全国保险深度为3.59%,全球保险深度为6.2%。国际上,2007年美国、加拿大、日本的农业保险深度分别为5.2%、4.1%和1.8%。考虑到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实际,确定该指标目标值为1.5%。

农业R&D经费投入强度。指服务于第一产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值,反映农业科研对农业发展的支撑水平。农业R&D经费支出指用于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2014年北京市服务于农林牧渔业的R&D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为19.6亿元,投入强度为12.3%,北京市全社会R&D投入强度为4.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全社会R&D投入强度2020年要提高到2.5%以上。2008年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的R&D投入强度在2.7%-3.5%之间。综合考虑,确定该指标的目标值为2.5%。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按人口平均的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核心指标。根据国家“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即达到24 736元(2010年不变价),以此作为目标值。2014年北京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 226元,折成2010年不变价为18 059元,实现程度为73%。

乡村非农就业比例。指乡镇及行政村从业人员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乡镇及行政村从业人员总量的比例,反映农村二、三产业对农民的就业带动水平。2013年北京市乡镇及行政村从业人员353.5万人,其中一产从业人员为54.4万人,乡村非农就业比例为84.6%;同年全国乡村非农就业比例为19.3%。综合考虑统计口径变化等因素,以2020年达到80%为本指标目标值。

劳均第一产业增加值。为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率,是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指标。2014年北京劳均一产增加值为30 336元/人,全国劳均一产增加值为26 397元/人。据《FAO统计手册2015》,2014年英国、美国等9个高收入国家的劳均一产增加值约为5.3万美元/人(2000年美元不变价)。综合考虑,取60 000元/人为本指标目标值。

单位耕地第一产业增加值。即第一产业增加值与耕地面积之比,是衡量土地生产率的指标。2014年北京土地综合产出率为57 982元/hm2。据“世界发展指标2015”数据,2013年日本、韩国的土地产出率平均为15 536美元/hm2,约合96 166元/hm2。综合考虑,以100 000元/hm2作为本指标目标值。

万元农业GDP耗水。指农业用水量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考察资源节约型农业节水效率。2014年北京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为506.9 m3;全国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为663.2 m3。国际上,以色列高效节水农业发达,2013年每万元农业GDP用水只需420 m3,远低于美国、日本。综合考虑,确定400 m3为本指标的目标值。

表2 北京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数权重表Table 2 Evaluation index and weights of agricultur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in Beijing

城乡居民收入比。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是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2014年北京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3∶1。2014年全国城乡收入之比为2.8∶1。国际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在1.5∶1左右。综合考虑,以1.8∶1作为本指标目标值。

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比。指城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其中城镇(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城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乡村)人口之比。反映城乡居民在生产、生活水平上的差距。2014年北京市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比为1.7∶1。同年,全国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比为38∶1。综合考虑,确定25∶1为本指标目标值。

2.5 指标权重确定

采用同级指标比较法确定权重,即将同级指标进行比较,根据重要性大小赋予相对权重;各级指标相对权重之积作为末级指标的绝对权重。

首先,结合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特点,利用同级指标比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为达到引导北京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的目的,一级指标中产业融合行为指标权重高于产业融合效果指标;在产业融合行为中强调了农业多功能性发挥的重要性,在产业融合效果中强调了农民增收与就业促进、农业增效的重要性(表2)。其次,计算基础评价指标实现度。然后,基础指标权重与实现度相乘并加总,获得评价指标的测算结果。

3 结果与分析

3.1 北京市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阶段分析

根据对北京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指数的测算,2011年-2014年的测算结果分别为73.4、75.6、78.3和79.8(表3)。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北京市处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成长阶段并逐年推进,已经进入成长阶段的后期。说明“十二五”以来,北京市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三起来”(即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全面部署“调转节”(即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不断创新农业实现形式,有力促进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表3 北京市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测算表Table 3 Evaluation results of agricultur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in Beijing

3.2 北京农业产业融合行为与效果指数分析

将农业产业融合评价结果分解到产业融合行为与融合效果来看,2014年北京市农业产业融合行为指数和农业产业融合效果指数分别为82.1和77.0(图1),表明北京市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各项行为活动经历成长阶段,已进入基本实现阶段;产业融合效果评价显示已经完成起步阶段,进入融合发展的成长阶段,说明北京市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确实促进了农业发展,发展成果惠及农民;北京市农业产业融合行为比融合效果得分略高,说明融合效果方面有待推进。

2011年-2014年间,产业融合行为指数得分从78.5提高到82.1,产业融合效果指数得分从67.2提高到77.0,均逐年提升。其中,产业融合发展行为指数得分明显高于融合效果指数得分,产业融合发展行为指数在2013年已经从成长阶段步入基本实现阶段,产业融合效果指数则是在成长阶段不断推进,不过二者差距在逐年缩小。说明,“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农业在与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而且发展在壮大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繁荣农村方面成效明显。

图1 北京市农业融合行为与效果指数Fig. 1 Evaluation results of agriculture convergence activities and effects in Beijing

3.3 北京市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子分析

2014年得分低于70的二级指标有农业增效和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得分分别为67.2和69.5(表4)。相比于其他方面,北京市农业产业融合在农业增效方面的效果仍不太明显,处于成长阶段中期,农业生产效率有待提升;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仍处于成长阶段中期。很明显,农业增效、农业服务业融合水平落后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进程。评价结果提示“十三五”时期,北京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应该加强对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引导,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业生产率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表4 北京市农业产业融合二级指标评价结果Table 4 Evaluation breakdown at secondary index of agricultur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in Beijing

2014年农业产业链延伸、农民增收与就业促进、农业多功能拓展、城乡一体化发展4个二级指标得分均在80以上(表4),进入基本实现农业产业融合的阶段,领先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进程。反映出“十二五”期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多功能,发展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籽种产业方面,在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结合三级指标评价结果具体来看,2014年劳均一产增加值、农林牧渔服务业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种业收入与农业产值比这3个指标的得分低于60(表5),反映出融合程度尚浅,距离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仍存在相当的差距。此外,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收入与农业产值比指标、单位耕地一产增加值、万元农业GDP耗水、城乡居民收入比这4个指标虽然得分高于60,但仍然相对较低。说明今后推进北京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整体水平,需要补齐短板,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提高农业资源使用效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扩大籽种产业规模,支持为农业提供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各类服务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从“十二五”期间发展趋势看,北京市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就业促进、农业多功能性发挥3个指标上表现出明显的提升趋势;农业产业链延伸指标、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标表现平稳,略有增长;而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方面进展较慢,表现不稳定。分析表明,今后在农业新业态培育、发展农业服务业方面需要更有力的推动。

表5 北京市农业产业融合三级指标评价结果Table 5 Evaluation breakdown at basic index of agricultur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in Beijing

4 结论

北京农业产业融合评价结果表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步入了成长阶段,但在农业服务业融合、农业增效、农业新业态培育方面存在不足。当前推进北京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整体水平,需要补齐短板,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提高农业资源使用效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扩大籽种产业规模,支持为农业提供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各类服务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经阶段。推动北京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考量政府相关部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和质量的有效工具。尽管如此,本指标体系设置仍存在一定局限性:第一,产业融合是近年来出现的产业发展新趋势,有关新产业业态数据监测落后于业态发展。本指标体系只能在现有数据可获得的前提下建立,待农业信息化、会展农业等新业态统计体系建立后,可将相关指标纳入。第二,有关农业内部自身融合,考虑到其产生的增值部分已经包括在农业经济价值中,且目前也没有合适的度量指标,因此,本指标体系中未明确表现。第三,各指标的目标值选取具体鲜明的地方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实践不断丰富,理论水平不断提升,评价指标体系也将随之调整,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指导实践。

[1] 姜长云.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 中国发展观察, 2015(2): 18-22. Jiang C Y. New measures to promot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second industry and third industry in rural area[J]. 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 2015(2): 18-22.

[2] Yoffie D B.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M].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Press, 1997.

[3] 植草益. 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 中国工业经济, 2001(2): 24-27. Uekusa M. Mix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industry[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1(2): 24-27.

[4] 李美云. 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Li M Y.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M]. Beijing: Economics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07.

[5] 梁伟军.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科学·经济·社会, 2011(4): 12-17. Liang W J. Study of agriculture convergence with related industries from a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onvergence[J]. Science·Economics·Society, 2011(4): 12-17.

[6] 赵海. 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 农村经营管理, 2015(7): 26-29. Zhao H. Discussion on rur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hird industry[J].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n Rural Cooperative, 2015(7): 26-29.

[7] 马晓河.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 中国合作经济, 2015(2): 43-44. Ma X H. Promote deeper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hird industry in rural area[J]. China Cooperation Economy, 2015(2): 43-44.

[8] 李锋, 陈太政, 辛欣. 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结构演化关系研究——以旅游产业为例[J].旅游学刊, 2013(1): 69-76. Li F, Chen T X, Xin X.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its structure evolution: An example of tourism industry[J]. Tourism Tribune, 2013(1): 69-76.

[9] 王成东.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动驱动强度测度研究——基于效率视角的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3): 60-64. Wang C D. Study on the driving intensity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riving factors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5(3): 60-64.

[10] 梁伟军. 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0. Liang W J. 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related Industries[D]. Wuha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0.

[11] 赵慧峰, 李彤, 赵邦宏. 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例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00(1): 1-5. Zhao H F, Li T, Zhao B H.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anagement evaluation index and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0(1): 1-5.

[12] 李豫新, 付金存. 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基于新疆兵团的实证分析[J]. 干旱区地理, 2012(4): 656-661. Li Y X, Fu J C.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gribusines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J]. Arid Land Geography, 2012(4): 656-661.

[13] 辛岭, 蒋和平, 刘学瑜. 中国县域农业现代化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 2014(20): 87-94. Xin L, Jiang H P, Liu X Y. The evaluation of county town’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4(20): 87-94.

[14] 王国敏, 周庆元. 我国农业现代化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经济纵横, 2012(2): 69-74. Wang G M, Zhou Q Y.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J]. Economic Review, 2012(2): 69-74.

[15] 张荣天. 长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评价及空间分异[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2): 111-117. Zhang R T. Evaluatio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Yangtzi River delta[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5, 36(2): 111-117.

[16] 易军, 张春花. 北方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定量评价[J].中国软科学, 2005(1): 134-139. Yi J, Zhang C H. Quantitative appraisa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gress in northern coastal provinces[J]. China Soft Science, 2005(1): 134-139.

[17] 赵红巍, 吕杰. 基于主成份BP神经网络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3, 44 (1): 57 -62. Zhao H W, Lü J. A study on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BP neural network[J].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3, 44(1): 57-62.

[18] 王山, 奉公. 产业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产业融合及其产业链优化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 2016 (3): 47-51. Wang S, Feng G. Study of agriculture convergence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y chain in the mode of industry internet[J].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2016(3): 47-51.

[19] 詹卉.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当代农村财经, 2016(7): 2-8. Zhan H. Study of rur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hird industry[J]. Contemporary Rural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6(7): 2-8.

(责任编辑:童成立)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agricultur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in Beijing

LI Yun1, CHEN Jun-hong2, CHEN Ci2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Economics,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Beijing 100097, China)

Industry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convergence progress helps to draw experiences and gain insight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concept and goal of agricultur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based on Beijing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scientifc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hich incorporates key factors of agriculture convergence,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convergen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onvergence in Beijing was in the ending period of growth stage during the 12th 5-year period, in that the behavior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e convergence was better than the result performance of it. In addition, the agriculture convergence with processing and tourism sectors showed obvious progress in the areas of agricultural expansion,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and rural community flourishment.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great spa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ervice industry, agriculture productivity, and new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to promote. More efforts should focus on enhancement of the convergence of agriculture with service sector, improvement of effciency of resource usage, increas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development of agritourism. The evaluation system can work as a useful tool to examine agriculture convergence and provide policy insight.

agriculture; industry convergence; evaluation index; Beijing

CHEN Jun-hong, E-mail: chenjunhong559@163.com, chenjunhong@agri.ac.cn.

F320.1

A

1000-0275(2017)02-0204-08

10.13872/j.1000-0275.2017.0001

李芸, 陈俊红, 陈慈. 北京市农业产业融合评价指数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 38(2): 204-211.

Li Y, Chen J H, Chen C.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agricultur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in Beijing[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7, 38(2): 204-211.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ASTIP-IAED-2016-03);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JNKST201601)。

李芸(1975-),女,山东龙口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发展与农村金融研究,E-mail: liyun03@caas.cn;通讯作者:陈俊红(1972-),女,内蒙古牙克石市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都巿农业,E-mail: chenjunhong559@163.com, chenjunhong@agri.ac.cn。

2016-09-22,接受日期:2016-12-30

Foundation item: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gram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TIP-IAED-2016-03);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gram of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JNKST201601).

Received 22 September, 2016; Accepted 30 December, 2016

猜你喜欢

目标值农业产业增加值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2021年1—12月机械行业运行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AI讲座:ML的分类方法
ML的迭代学习过程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