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主产区居民生活质量评估与政策调控研究
——以吉林省德惠市为例
2017-04-10何秀丽刘文新刘世薇
何秀丽,刘文新,刘世薇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102)
农产品主产区居民生活质量评估与政策调控研究
——以吉林省德惠市为例
何秀丽,刘文新*,刘世薇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102)
农产品主产区是中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维护该区域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是主体功能区政策制定的重要着眼点之一。以吉林省德惠市为案例区,基于Vensim系统构建反映农产品主产区居民生活质量及主要影响要素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调整财政转移支付、人口转移及农业补贴等方面的参数,模拟了单项政策变化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方向。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下德惠市和吉林省居民生活质量分别由研究初期的5.8和8.5提高到研究期末的30.9和41.6,居民生活质量差距持续存在,通过调整财政参数、人口参数和农业参数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在2025年最优仿真值可达到43.2、43.1和31.8,表明财政政策和人口政策能够实现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赶超吉林省平均水平,而单纯依托农业补贴政策助推居民生活质量的效果非常有限。因此,提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速人口城镇化进程、健全农产品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策略。
居民生活质量;评估;政策调控;农产品主产区;SD模型;德惠
农产品主产区是限制开发区的类型之一,基本公共服务缺失是该类型区限于地方财力不足所凸显的普遍现象,保障农产品主产区居民享受到与其他类型区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实施的重要前提。农产品主产区的显著特征是粮食生产能力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高于其他类型区,而表征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指标“人均财政支出”和“每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高于全国均值的县级单元数量仅约为3%和10%,是亟需国家给予扶持政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点区域[1-2]。
自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于1958年在《丰裕社会》中提出“生活质量”概念并赋予其内涵以来,国内外关于生活质量展开了广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历了20世纪50-70年代的理论研究到90年代及以后实证研究的蓬勃发展,对其内涵、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和差异化表达。从不同的理解角度来看,学者们对生活质量内涵的切入点不同[3],包括“物质与文化精神”[4]、“人的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5]、“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6]、“社会供给与人们需求”[7]等多个视角,涵盖了居民对自身所处小环境和大环境的主客观评价同时也对政府关怀提出要求。同时,由于对内涵的多视角理解,导致在构建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同样出现各具特色的选取方式及指标构成[8-9]。此外,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视角来看,研究初期多以经济学家为主,而后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学者也逐渐开展了此类研究,研究对象也从国家或区域的整体角度过渡到特定人群[10]。近年来研究热点集中在对各类疾病患者、失孤老人及留守儿童、欠发达地区农民等群体的居民生活质量研究以及城乡间的差异比较方面[11-15]。
综上,学术界对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国家尺度、省域尺度或某一类特殊人群,缺乏特定人群与典型区域的结合研究,而这是系统评价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而针对改善和提高农产品主产区居民生活质量政策并未颁布之前,通过定量测算不同政策参数对农产品主产区居民生活质量作用程度,提出农产品主产区居民生活质量所需政策及推进策略,能够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科学佐证。
1 研究区概况
德惠市位于吉林省北部(东经125º14′-126º28′,北纬44º32′-45º51′),松辽平原腹地,幅员面积3 435 km2,属季风区温带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温度4.9℃,平均降水量为520 mm。区位优势显著,京哈铁路、京哈公路(102国道)、同三高速公路、京哈高铁平行纵贯境内100余km[16]。
德惠市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总人口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万人,城镇化率约为20%;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播种面积22.49万hm2,全年粮食产量221.6万t,人均粮食产量超过2 600 kg。从反映区域经济和居民生活发展指标来看,德惠市“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支出”分别低于全国10%和25%,区域财力对于保障居民生活类的财政支出存在压力,如 “每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指标值仅约为全国均值的1/3,即在人口超过80万的县级市中病床数尚不足1 000张,基本医疗设施欠缺难以对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提供良好保障。此外,城乡居民年收入分别为20 053.78元和10 962.0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0%和120%,但同时呈现出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的趋势,农民收入增长相对趋缓。
2 研究方法
2.1 模型构建
2.1.1 建模思路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J. W. Forrester)教授于1956年提出,最初叫工业动态学,用于分析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是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随着应用范围日益广泛,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新学科——系统动力学[17-18],SD模型能够较好的反馈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程度,用于研究反馈回路较多的复杂问题具有明显优势。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原理和方法对研究对象系统有限边界的要求,全面考虑居民生活质量受到的经济、社会、环境、工农业生产以及国家政策等诸多方面影响,本文融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具体保障措施与农产品主产区的相关性,确定了财政子系统、农业补贴子系统和人口子系统是本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三个子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系统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出流程图,通过设置参数和方程,构建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预设多种情景进行仿真分析,进而探索不同政策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方向。2.1.2 居民生活质量仿真的流程图 目前,系统动力学较为常用的仿真软件是Vensim PLE软件。本文基于Vensim系统[19-20]构建的反映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及主要影响要素关系的流程(图1),以德惠市及吉林省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变量,以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化率以及财政支出中人均医疗、教育、社保等支出指标为辅助变量,旨在通过调整财政、人口及农业等参数并仿真单项政策变化下的居民生活质量的变动趋势。其中,图中带J的变量均指吉林省相关指标,未带J的变量均指德惠市相关指标。2.1.3 模型结构分析及其数学方程 本文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共涉及66个方程,对德惠市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行整体阐释。其中大部分根据模型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很容易得出,如城镇化率=非农业人口/总人口,限于篇幅,此类变量的构成及变量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不再详列。重点阐述目标变量“案例区居民生活质量”的结构及其数学表达式。
Vensim对模型的结构分析主要采取原因树分析,即逐层列举作用于指定变量的变量(图2)。农民人均纯收入(FPI)、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URPI)、人均医疗支出(MEPC)、人均教育支出(EEPC)、人均社保支出(SSPC)、农业人口比重(APR)、农均播种面积(FPA)和城镇化率(UR)是对案例区居民生活质量(RLQ)产生影响的主要变量,且这些变量又受到上一层变量的影响。选用这些变量的近20年数据值进行回归分析,进而构建了基于各影响因素表达目标变量的回归方程,其表达式为:
RLQ=UR/0.4613+URPI/16258.8+FPI/6622.2+ EEPC/1052.1+SSPC/961.1+MEPC/425.3+ FPA/0.3051-APR/0.538
图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政策仿真流程图Fig. 1 Flow chart of policy simulation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其中,APR是对区域居民生活质量产生制约的因素,其他则是正向影响因素。
图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原因树分析Fig. 2 Cause tree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2.2 仿真情景预设
2.2.1 基准情景 指财政政策、人口政策及农业政策参数未发生作用时,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
2.2.2 财政政策调整情景 以吉林省居民生活质量数值为参照指标,调整影响德惠市财政收支的主要参数“类型区间财政转移支付系数”,参数值的上限以实现研究期末(2025年)德惠市与吉林省居民生活质量差距缩小直至为零为标准。基于德惠市与吉林省居民生活质量差距现状值,设定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与吉林省居民生活质量的差距指数大于3时,即对德惠市进行财政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比例为德惠市地方财政收入的10%+0(即居民生活质量差距〉3,转移支付比例为地方财政收入的10%,居民生活质量差距〈3则转移支付比例为0。如下同)、20%+0、20%+15%。
2.2.3 农业政策调整情景 以吉林省居民生活质量数值为参照指标,调整每公顷农业补贴参数仿真农业政策对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提高农业补贴增加农民收入,对居民生活质量发生作用。基于德惠市与吉林省居民生活质量差距及现有农业补贴标准,将每公顷农业补贴分别提高1.5倍、2倍和3倍时仿真农业政策调整情景下居民生活质量的变化。
2.2.4 人口政策调整情景 以吉林省居民生活质量数值为参照指标,调整影响德惠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参数城镇化率和农业人口比重,参数值的上限以实现研究期内德惠市与吉林省居民生活质量差距缩小直至为零为标准。在将农业人口中每年转为非农业人口速率确定为农业人口的0.5%基础上,以每年外迁农业人口1%-5%进行尝试性试验,最终在外迁比例为5%时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略超过吉林省居民生活质量,故将外迁比例的上限设定为5%。人口政策调整情景设定为在城镇化率为0.5%基础上外迁比例1%-5%等5种。
2.3 模型运行检验
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方法有10余种,较为常用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结构行为检验、历史检验、敏感性检验和量纲一致性检验等。本研究选用结构行为检验方法,选取了不同时间尺度仿真步长(DT)进行仿真分析,以检验模型的稳定性。分别对DT为0.25、0.5和1 a进行仿真,从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仿真结果来看(图3),模型的系统结构和运行行为较为稳定,可以进行有效的仿真分析。
图3 模型稳定性分析Fig. 3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model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准情景下居民生活质量分析
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基准情景下仿真结果呈良性发展态势(图4),指标值由5.8提高至30.9,但以同期相同指标进行运算的吉林省居民生活质量由8.5提高至41.6,表明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虽呈提高趋势但仍落后于吉林省平均水平,且差距并未有缩小态势。由此可见,需要构建利于农产品主产区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体功能区政策框架,降低因限制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区域居民生活质量低于其他类型区的风险。
图4 基准情景仿真结果Fig. 4 Simulation result under benchmark scenarios
3.2 财政政策调控下居民生活质量分析
“类型区财政转移支付系数”变量为基准值及3种财政政策调整情景赋值时,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在2025年实现的仿真值分别为30.9、38.0、39.9和43.2,即财政转移支付系数在“20%+15%”情景赋值下,能够实现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在2025年赶上吉林省平均水平(图5)。可见,财政政策调控可实现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在2025年略高于吉林省均值,同理可推,若将时间尺度延长可适当降低财政转移支付系数,降低财政转移支付压力。
此外,通过“居民生活质量差距”变量的不同情景对比图可知,基准情景中该变量在研究期末(2025年)仍处于上升趋势,而对“类型区财政转移支付系数”变量进行赋值之后,即使是转移支付系数为“10%+0”和“20%+0”两种居民生活质量差距大于零的情景下,在研究期末居民生活质量差距均已呈现下滑趋势,表明通过农产品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区域财政支出能力能够实现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3.3 农业政策调控下居民生活质量分析
农业政策调整情景的仿真结果中,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与基准情景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虽有所提高但差别不大。基准情景以及农业政策调整情景中每公顷农业补贴增长1.5倍、2倍和3倍下的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在2025年指标值分别为30.9、31.3、31.5和31.8(图6),由此表明提高农业补贴情景下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与全省差距在研究期内并未有大的改善。
这意味着,单纯依托农业补贴政策难以在现阶段助推居民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将农业补贴2 250元/hm2(农业三项补贴)提高至1.5倍、2倍及3倍的仿真结果并未呈现出与现行补贴标准显著差异化的居民生活质量变化。但若按农业补贴提高三倍的标准,全国农业补贴将由目前的2 700亿元增至8 100亿元,这将对国家财政产生巨大压力,然而重压之下并未对区域居民生活质量起到显著提升作用。以农业补贴促进居民生活质量快速提高的阶段已经过去,需要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在适度提高目前农业三项补贴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补贴途径、方式尤为重要[21],并将农业政策与其他政策协同推进、共同助力农产品主产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图5 财政政策调整情景仿真结果Fig. 5 Simulation results under fiscal policy adjustment scenarios
图6 农业政策调整情景仿真结果Fig. 6 Simulation results under agricultural policy adjustment scenarios
3.4 人口政策调控下居民生活质量分析
农业人口年外迁比例为5%能够实现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在研究期末赶超吉林省。基准情景及农业人口外迁1%-5%情景下,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模拟结果分别为30.9、33.2、35.5、37.8、40.4和43.1,年外迁人口比例为5%的居民生活质量模拟结果超过了吉林省均值。外迁比例为5%和4%情景中“居民生活质量差距”变量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出现了差距缩小的下滑点(图7)。但从调整难度来看,按年外迁比例5%的计算结果,德惠市将约有接近30万人迁至省内其他地区或省外,外迁对于长期以农为主产区域的农民意识将是巨大挑战。
然而,德惠市存在以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空间。基准情景及农业人口外迁比例在1%-5%的多情景仿真结果中,德惠市城镇化率变量2025年仿真值最高仅达到36.7%,比吉林省当前城镇化率尚低10个百分点,通过适当途径促进德惠市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以减少农民推进区域居民生活质量的整体提高是可行措施之一[22]。
4 结论与建议
在调整相关参数所模拟的财政政策调整情景、农业政策调整情景和人口政策调整情景中,财政政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对提高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是较为有效的。其中财政政策调整中将财政转移支付系数设定在“20%+15%”、人口政策调整中将“农业人口年外迁比例”设定为5%时,至2025年德惠市居民生活质量分别达到43.2和43.1,超过吉林省同期水平(41.6)。通过预设的多种农业政策调整情景所仿真的结果来看,提高现有农业补贴水平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不明显,研究表明现阶段单纯依靠农业补贴助推居民生活质量提高较难实现。针对三种情景模拟结果本文提出三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缩小地方财力差距是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的重要途径。迫切需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制定的保障措施细化对农产品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定详细的转移支付方式、额度等细化条款,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23],提高德惠市财政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逐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依托中央政府及政府间转移支付进行财政干预,提高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加大对地方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居民生活领域的非配套性专项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逐步下放涉农资金项目审批权限,提高农产品主产区县级单元为主体的地方财政承担比例、合理划分事权和增加转移支付项目等方式,扩大财力性转移支付规模,缓解地方财政收入应对财政支出的压力。
图7 人口政策调整情景仿真结果Fig. 7 Simulation results under population policy adjustment scenarios
4.2 健全利益补偿机制
健全完善以农业三项补贴为主的补贴形式,发挥农业补贴在农产品主产区的重要作用。通过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包括补贴目标、补贴力度、补贴方式、补贴重点与结构)来增强农业发展的软硬件条件、保持农业稳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农产品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产粮大县奖励补助,建立粮食产量、商品粮量和利益相挂钩的机制。第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政策配套、资金投入、建设管理机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夯实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第二,加大奖励补助力度,参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制定粮食主产区相关政策,调动农产品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4.3 加速人口城镇化进程
农产品主产区的人口转移和就地城镇化政策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及城乡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快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农产品主产区全面发展、区内经济社会及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有效途径。
在制定和执行人口转移政策的同时完善人口转移过程中农村地区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第一,人口城镇化。加快推进德惠市城区建设,重点推动主城区的建设街道和胜利街道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城乡结合区域的惠发街道和夏家店街道各类型开发区建设,全面提高城区接纳农村剩余人口转移的经济支撑力和吸引力。第二,人口外迁。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结合起来,鼓励农民有意识的进入发达地区的城市及其郊区、城镇的非农产业,并逐步流转到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工作与生活,进而提高转移人口的非农收入以及农产品主产区农民的农业收益。
[1] 张平. “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Zhang P. Research on Strategy of the National 12th Five-Year Plan[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1.
[2] 樊杰.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 28(2): 193-206. Fan J. The strategy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and theoptimization of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patterns[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 28(2): 193-206.
[3] 风笑天. 生活质量研究: 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J]. 社会科学研究, 2007(6): 1-8. Feng X T. Research on quality of life: A review of the past thirty years and related issues[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07(6): 1-8.
[4] Wilson K, Dowling A, Abdolell M, et al. Perception of quality of life by patients, partners, and treating physicians[J].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2001, 9(9): 1041-1052.
[5] Rosen S. Wage-based indexes of urban quality of life[M]// Mieszkowski P, Straszheim M. Current issues in urban economic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9: 74-104.
[6] Diener E, Suh E. 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 Economic, social and subjective indicaotr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7, 40(1/2): 189-216.
[7] 范柏乃. 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际测度[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4): 122-131. Fan B N. The evaluation on quality of citizen’s living of China[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6, 36(4): 122-131.
[8] 风笑天, 易松国. 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 指标及其结构[J].社会学研究, 2004(4): 107-118, 125. Feng X T, Yi S G. Quality of family life in urban areas: Indicators and structure[J]. Sociological Studies, 2004(4): 107-118, 125.
[9] 陈程, 吴瑞君. 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的度量方法[J]. 统计与决策, 2015(22): 19-21. Chen C, Wu R J. The measurement method of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resident life quality[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15(22): 19-21.
[10] 曾文, 张小林. 2000年以来中国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14, 33(8): 1542-1556. Zeng W, Zhang X L. Reviews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social geographical studies since 2000[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 33(8): 1542-1556.
[11] 王哲野, 程叶青, 马靖, 等. 东北地区城市民生质量测度与空间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 35(2): 190-196. Wang Z Y, Cheng Y Q, Ma J, et al. Measurement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quality of life of urban residents in Northeast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2): 190-196.
[12] 李银星. 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2006. Li Y X. Evaluation of quality of life of rural residents in Jilin Province[D]. Changchun: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2006.
[13] 张亮, 赵雪雁, 张胜武, 等. 安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及其空间格局分析[J]. 经济地理, 2014, 34(4): 84-90. Zhang L, Zhao X Y, Zhang S W, et al. Evalua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of quality of life of urban residents in Anhui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4): 84-90.
[14] 王威, 索志林, 张迪. 黑龙江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J]. 贵州农业科学, 2014, 42(12): 273-277. Wang W, Suo Z L, Zhang D. Study on factors to influence living quality satisfaction of land-lost farmers in Heilongjiang[J].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4, 42(12): 273-277.
[15] 李佳樾. 甘肃农村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现状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3. Li J Y. Study on current living quality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of Gansu[D]. Lanzhou: Lanzhou University, 2013.
[16] 何秀丽, 刘文新. 东北商品粮基地县粮食安全情景模拟——以德惠市为例[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 31(2): 196-202. He X L, Liu W X. Scenario simulation on grain security in commercial grain base in Northeast China—A case study of Dehui City[J].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 2013, 31(2): 196-202.
[17] 王其藩. 系统动力学(2009年修订版)[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Wang Q F. System Dynamics (Revised Edition 2009) [M]. Shangha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ess, 2009.
[18] 李旭. 社会系统动力学政策研究的原理/方法和应用[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Li X.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System Dynamics Policy Research[M].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8.
[19] 卢万合, 刘继生, 那伟.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城市产业转型仿真分析——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5): 577-583. Lu W H, Liu J S, Na W. Industry conversion simulation analysis of resources-exhausted mining city based on the system dynamics: Taking Liaoyuan City of Jilin Province as exampl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5): 577-583.
[20] 王嫚嫚, 刘颖, 陈实. 湖北省农户家庭耕地经营规模情景分析——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的实证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5): 848-855. Wang M M, Liu Y, Chen S. Simulation of the operation scale of household farmland in Hubei Province: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5): 848-855.
[21] 谭智心, 周振. 农业补贴制度的历史轨迹与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关联度[J]. 改革, 2014(1): 94-102. Tan Z X, Zhou Z. The association degree of the history track of agricultural subsidies system and the enthusiasm of peasant for growing grain[J]. Reform, 2014(1): 94-102.
[22] 吕文静.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政策保障[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 35(1): 57-61. Lü W J. Research about dilemma and policy guarantee of new urbanization, labor transfer and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4, 35(1): 57-61.
[23] 曹瑞芬, 张安录. 湖北省耕地资源净外部性价值量测算及财政转移支付[J]. 资源科学, 2014, 36(6): 1211-1219. Cao R F, Zhang A L. Assessing the net externalitie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in Hubei[J].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6): 1211-1219.
(责任编辑:童成立)
The evaluation of the life quality in maj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reas and policy regulations: A case study of Dehui City
HE Xiu-li, LIU Wen-xin, LIU Shi-wei
(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chun, Jilin 130102, China)
Maj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reas play a key role in maintaining national supply secur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romoting the life quality in those areas is the important viewpoint from national policymakers of major function region planning. Taking Dehui City of Jili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d applying the Vensim program, this paper built a system dynamic (SD) model, consisting of life quality and its main impact factors in maj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reas, to simulate the degree and the direction of effects of policy changes on the life quality by adjusting the variables such as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population transfer, and agricultural subsi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p between the resident life quality in Dehui City and that in Jilin Province under the baseline scenario exists with increases for both from 5.8 and 8.5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dy period to 30.9 and 41.6 in the end of the study period respectively. The simulation values of the resident life quality of Dehui City will reach 43.2, 43.1 and 31.8 by adjusting f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coeffcient, population outmigration coeffcient, and agricultural subsidy coeffcient respectively. Under the former two scenarios, the resident life quality of Dehui City can exceed the average of Jilin province. However, the single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y has very little infuence on improving the resident life quality of Dehui City. According to the SD model simulation results, this paper suggests som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raise the life quality, including to increase fnancial transfer payments, to accelerat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o improve th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maj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reas.
life quality; assessment; policy regulations; maj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reas; system dynamic model; Dehui City
LIU Wen-xin, E-mail: liuwx@iga.ac.cn.
F303.3
A
1000-0275(2017)02-0197-07
10.13872/j.1000-0275.2017.0004
何秀丽, 刘文新, 刘世薇. 农产品主产区居民生活质量评估与政策调控研究——以吉林省德惠市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 38(2): 197-203.
He X L, Liu W X, Liu S W. The evaluation of the life quality in maj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reas and policy regulations: A case study of Dehui City[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7, 38(2): 197-2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11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一三五”规划课题(Y6H2091001-3)。
何秀丽(1981- ),女,吉林梅河口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地理与农村经济研究,E-mail: hexiuli@iga.ac.cn;通讯作者:刘文新(1979- ),男,山东阳谷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E-mail: liuwx@iga.ac.cn。
2016-10-09,接受日期:2017-01-12
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301111); “One-Three-Five” Planning Project of the 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Y6H2091001-3).
Received 9 October, 2016; Accepted 12 January, 2017